文 | Tech星球 習睿
在北京,如果周末想要找地方練習“陸沖”(用滑板模擬沖浪),至少需要提前三個小時鎖定目的地。每到周末,在鳥巢附近練陸沖的人能有兩三千,遠遠望去烏泱泱的一片。不少人只能站在廣場周邊,就像在沙灘邊等待下海。
如同海上沖浪需要選擇天氣和一片好的海域一樣,練習陸地沖浪也需要挑選盡可能開闊的廣場。而現在,不止是廣場,小區樓下、跑道甚至無人車的馬路,都能看到陸沖板的身影。
陸地沖浪,是上世紀的美國人為了在陸地也能享受沖浪的樂趣而發明的運動。2021年,陸地沖浪開始在國內興起,并在冬奧會之后徹底爆發。
沒有身體對抗、也不需要炫技,靠身體的扭動就能前進,這一兼具著潮流屬性的戶外運動,成為飛盤之后又一年輕人的“新寵”。
在陸地沖浪出圈背后,是一條正在崛起的產業鏈。上千的陸沖板,數百元的培訓費,陸地沖浪正在成為一門吸引更多人入局的生意。
但陸地沖浪究竟為何興起?熱情能持續多久?這項運動會是門好生意嗎?
冰雪經濟的“延續”,上千元的陸沖板三天售空
相比滑板或是飛盤,陸地沖浪板的價格都不算便宜。
因為“陸沖”在國內還處于發展初期,國外品牌成為“陸沖”愛好者的主要選擇。市面上,陸沖板的價格基本在1500-3000元之間。而雙翹滑板已經有非常多的國產品牌,價格基本在300-500元之間。
在配齊護具、滑板鞋等裝備之后,再參加陸沖培訓課,新手入門的花費基本在5000元左右。但這并不妨礙“陸沖”成為中產年輕人的新愛好。
一位社會學研究學者在2021年關注到“陸沖”。他告訴Tech星球,“陸沖”的出圈,與疫情、奧運會、冰雪運動的發展都有關系。再加上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也有非常大的助推作用。
和美國人為了體驗沖浪不同,國內愛好者玩“陸沖”更多是為了練習滑雪動作。
崔星告訴Tech星球,她玩“陸沖”就是為了給冬天玩單板滑雪做預熱。“我前年剛接觸滑雪,身邊人都說陸沖有助于滑雪的訓練,因為陸沖的啟動方式、轉彎動作和滑雪的發力點很像。”
當她進入“陸沖”圈之后發現,玩“陸沖”的人大部分都是為了保持滑雪的“腳感”。“滑雪只能冬天,但其他季節不練習的話,動作就會忘”,崔星告訴Tech星球。
2021年的北京冬奧會讓冰雪經濟大熱。開春之后,沒滑夠雪的年輕人便開始尋找新的樂趣,“陸沖”便順勢出圈。
崔星對這撲擁而來的熱情有著非常明顯的感知,她所在的“陸沖愛好群”去年只有十幾個人,但今年4月份,群成員已經達到150人。“在小紅書上都是私信我,希望進群的人”,崔星告訴Tech星球。
目前,小紅書上“陸地沖浪”相關的筆記已經超5萬篇。根據新紅數據,陸地沖浪板在小紅書平臺的筆記數量,也從去年第二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增長了312%。
年輕人的熱情也體現在消費上,今年的陸沖板市場一度處于脫銷的狀態。
在6月19日,天貓國際與陸地沖浪板開創品牌Carver、美國老牌滑板品牌Santa Cruz、專業滑板護具品牌187 killer pads等15個海外品牌簽約合作。根據天貓國際公布的數據,自今年以來,平臺進口滑板品類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三位數,其中 95 后、00 后消費增速最快。
對于這一趨勢,國外某頭部陸沖板品牌在國內市場的銷量增長便可見一斑,今年僅在淘寶這一平臺一個月的銷售額便能破千萬。而前幾年,該品牌一年也賣不出200片陸沖板。
“比較火的品牌三個月到半年才到一次貨,三天就賣空了”,URIDE友滑合伙人胡楚僑告訴Tech星球。
友滑是目前北京較為頭部的室內板類場地,主要以兒童滑板培訓為主。早在幾年前,胡楚橋就引進賣陸沖板,店內絕大部分都是國外品牌。三四月份后,店內的陸沖板墻時常空著,只剩下幾片尺寸不合適或圖案不受歡迎的板。
胡楚僑告訴Tech星球,國外品牌的陸沖板貨周期取決于西班牙和美國工廠的生產周期。由于國內需求的急劇增加,國外工廠短時間內無法完全滿足供應。
在工廠生產完以后,中國區品牌方需要準點搶貨,要同時和日本、泰國、西班牙等其他地區爭奪貨源。“中國的品牌方可能搶到了幾百到幾千片,然后他再分發給各個經銷店鋪。要搶不到,那就只能等下次生產”,胡楚僑告訴Tech星球。
貨源緊俏甚至讓陸沖板的價格水漲船高。今年陸沖板的價格漲至2000-3000元之間,普遍漲價近500元。而一旦遇到明星同款或是熱門圖案,加價則更高。疫情期間,彭于晏帶著陸沖板做核酸的圖片登上熱搜。而彭于晏同款陸沖板的價格也從兩千飛漲到五千多。
新建900平米陸沖場地,教練一天培訓12小時
除了陸沖板這一必要工具外,“陸沖”的出圈更是引發陸沖培訓熱,一批線下場地老板和教練站在了風口上。
崔星生活在二線城市寧波,她告訴Tech星球,身邊朋友甚至想飛去成都系統學習“陸沖”。“寧波當地都是滑雪俱樂部都想分一塊蛋糕,很少有專業的培訓,上海之前因為疫情也有點斷層了。”
而在北京,胡楚僑專門新開了一家線下場地,只為了培訓“陸沖”。
原先的場地有近千平米,三個獨立場地能在同時間段容納20-30人訓練。就已經是北京較大的線下場地,在今年也出現用地緊張的問題。“今年滑板熱和陸沖熱撞上了,我經常要協調兩邊的排課”,胡楚僑告訴Tech星球,“三個教室基本都是全滿的狀態。”
幾個月前,胡楚僑在朝陽租了新場地,專門用于“陸沖”培訓。“900平米的場地沒分區,是一個平層,中間是升起來的客戶休息區,類似餐酒吧,周圍一圈都是各種各樣的路沖道具”,胡楚僑告訴Tech星球。
前前后后租金加裝修,胡楚僑已經投入了近300萬。在疫情之下,依然選擇線下創業的人是勇敢的。“我覺得一年就能回本吧,最慢一年半”,胡楚僑對“陸沖”的未來非常樂觀。
市場上陸沖教學的課時費普遍在300-500元之間,一般6-8個課時能完成入門。目前,友滑培訓已經有百位付費陸沖學員。而他們的陸沖社群里已經有近千名的“陸沖”愛好者,在等待著新場地開業的那天。
像胡楚僑能擁有線下培訓場地的從業者還是少數。和飛盤一樣,俱樂部才是“陸沖”圈里更為常見的組織形式。
俱樂部更多以微信群、公眾號為核心,俱樂部主理人多為資深愛好者或是教練。他們積極活躍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發布著陸沖科普視頻,這能推廣“陸沖”文化的同時也能吸引培訓學員。
景藤是上海首批國家認證滑板教練員。高中開始玩滑板,大學創立滑板社。學產品設計的他畢業之后一直在靠滑板養活自己。“我不喜歡996的生活,還是喜歡滑板”,景藤告訴Tech星球。
幾年前,連滑板都還非常小眾,景藤的滑板店倒在疫情之下。而令他想不到的是,疫情以及冬奧會也讓“陸沖”走近大眾。
現在的景藤成為“暢銷”教練。“我周末要教12個小時,從早上9點一直教到晚上。工作日差不多也要6、7個小時”,景藤告訴Tech星球。而在這之前,他每天教學時間基本在3-5個小時。現在,一個月光咨詢陸沖培訓的人就已經超20位。
粗略估計,景藤靠“陸沖”教學就已經能月入8-10萬。而他的俱樂部一共有5名教練,學員群里也已經有上千人。
這是景藤之前絕對想不到的事,“剛畢業做滑板這一行全靠熱血”。
陸地沖浪這門生意,能“沖”多遠?
“滑板在中國深耕了幾十年,一點點增長到現在的規模,但陸地沖浪是從零瞬間爆發到大眾認知層面”,海外陸地沖浪品牌Carver中國區負責人賈旭東告訴Tech星球。
“陸沖”的突然爆發讓所有從業者既意外又驚喜,而入局者也在增多。
盡管陸沖板目前已經海外品牌為主,但賈旭東表示,現在圈子里也有不少在研究陸沖板的品牌,“陸沖板主要是要原創動力系統,這個是有一定技術門檻的。”
賈旭東告訴Tech星球,在前期生產一套模具可能就要幾十萬的投入,并且動力系統需要更新換代。“現在的動力系統能符合部分的需求,Carver的三個系列也是在不斷的進化和演變中誕生的。”目前有研究動力系統的國產品牌的單價也都在1000元左右。
此外,李寧、耐克、安踏等運動品牌都想從滑板鞋等裝備市場分一杯羹。
滑板的商業化發展要遠遠早于陸沖板。盡管兩者存在差異,但在板類運動之下,滑板的市場發展軌跡能有一定的參考性。
賈旭東告訴Tech星球,目前整個中國的滑板市場規模大概在10億元左右。相對而言還是一個小眾的賽道。
并且,滑板的成本已經透明化,更多的是將滑板作為文化產品進行商業化,以滑板周邊產品進行盈利。“十年前滑板差不多是四五百塊錢,現在也還是四五百。陸沖板的引入時間還不長,還是有利潤,但它會趨于平穩,成本透明化。”
上述社會學研究學者在研究對比滑板和陸沖板時也發現,現階段陸沖板的產業鏈還相對單一。“現在圍繞陸沖主要是賣裝備、培訓、賣整板。雙翹滑板是可以自己組裝的,輪子、軸承、橋釘甚至砂紙都有不同的品牌。”
在胡楚僑看來,陸沖的熱度至少能持續三四年。但他也表示,如果大家都一直在平地玩的話,熱度很快就散了。“我們現在在研究如何將這項運動做得更有意思,延長熱度。平地的東西基本兩三年,大家都能學會。所以我們就在努力的做一些新的道具、賽事讓這項運動更有意思一些。”
陸沖所代表的自由、前衛、潮流以及社交功能,成為年輕人愿意買單的原因。疫情之后,年輕人開始回歸生活,他們開始尋找新的生活方式。
但滑板只是近期出圈的潮流運動的代表之一。和飛盤、漿板、騎行等戶外運動一樣,他們都面臨著如何持續性的問題。
畢竟在年輕人的世界里,他們永遠有著下一個要追求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