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PEdaily
中國第二個植發IPO要來了。
投資界-天天IPO獲悉,本周大麥植發醫療(深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麥植發”)正式遞交赴港上市申請,有望成為繼雍禾植發后的“植發第二股”。半年前,雍禾植發成功IPO,首日市值80多億港元。
大麥植發創始人李興東,原先是一位整形醫生,2004年開始進入植發行業。透過大麥植發招股書,不難看到植發這門生意極為賺錢——大麥植發2021年客單價平均2.5萬元,毛利率超70%,最新一年進賬10億元,而主要的花費用在了廣告營銷上。這一幕跟雍禾醫療也極為相似。
這一切,離不開正在壯大的“脫發”大軍。數據顯示,全國2.5億人每天面臨著“頭發還好嗎”的靈魂拷問,其中90后的比例逐年上升,北上廣深悉數上榜中國脫發城市TOP10。正是這一群年輕的男生女生,撐起了一條千億植發賽道。
客單價2.5萬元,一年廣告花3億,他做出一個植發IPO
大麥植發創始人李興東,是我國最早一批植發醫生。
今年43歲,李興東早年畢業于天津醫科大學。起初他是一位醫美醫生,那還是在2000年的時候,全國專業植發機構不超過10家,植發醫生緊缺。于是,李興東萌發了做一名植發醫生的念頭。2004年,他進入了植發行業。
其實植發的原理并不復雜:人們頭部的毛囊都是獨立生長,所以植發就是將我們身體其他部位的健康毛囊移植到脫發地帶,不過每個人的毛囊是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因此植發也被外界調侃為“拆東墻補西墻”。
2006年,李興東參加世界植發學術大會,發現一種成熟的新技術——微針植發技術,于是引進國內。李興東帶領技術團隊對微針技術進行本土化創新,更適合中國人的毛發特點,先后獲得10項國家技術專利。
2009年,李興東創立“科發源”品牌,2019年升級為“大麥”。招股書顯示,大麥植發定位于中高端毛發診療服務,公司也是行業內首家提供微針植發的醫療集團,為患者提供全周期的毛發診療服務。目前,大麥植發經營著33家醫療機構,另有4家服務機構在建,服務遍及全國31個城市。

那么植發這一門生意有多賺錢?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公司的總收入分別為7.47億元、7.64億元及10.21億元。公司毛利率分別達到79.8%、75.9%及70.9%。

資料顯示,大麥植發的植發患者數量由2019年底約23800人增加至2021年底約32700人。2019-2021年,大麥植發的付費患者就植發服務的平均交易額分別約為30000元、25800元及24700元。其中,大麥植發2021年,度交易額超過50000元的重要客戶患者比例約8.0%。
不過,大麥植發十分依賴營銷。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公司的促銷及營銷相關開支分別為3.72億、2.73億以及3.79億元。
根據招股書,中國植發服務市場規模正在迅速增長,從2016年的人民幣62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人民幣173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2.8%,預計將按復合年增長率22.1%增長,到2026年將達至人民幣470億元。
超2.5億脫發,北上杭深最兇,男生比女生多一倍
不久前,中國植發第一股剛剛誕生——雍禾醫療。2021年12月,雍禾醫療登陸港交所,憑借著高達160倍的認購成為了年尾最熱新股,目前最新市值55億港元。
雍禾醫療創始人,是一位只有初中學歷的“北漂”——張玉。2001年,剛念完初中的張玉從安徽老家來到北京打拼,入職了美容院負責廣告營銷。當時國內植發仍是一門冷僻的生意,但由于平時的工作,他接觸到了大量關于植發的信息,敏銳發現了商機。2005年,雍禾第一家門店開在了北京雍和宮附近,才有了雍禾醫療的故事。
短時間植發IPO爆發背后,離不開數量越來越壯大的“禿頭”群體。
國家衛健委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脫發人數超2.5億,相當于每六人中就有一人脫發,其中男性約1.63億,女性約0.88億。30歲前脫發的比例高達84%,比上一代人提前了20年,呈現明顯的低齡化趨勢。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難理解。隨著現代工作節奏加快,上班族尤其是職場90后面臨著比上一代更大的壓力,996 、007頻繁熬夜似乎成為常態,強度高如“程序猿”、“設計尸”等職業的年輕人,不得不面臨一個嚴峻的事實——英年早禿。從發際線變高到頭頂變成“地中?!?,年輕人能靠一己之力挽留住的頭發,已所剩無幾。
從地域上來看,禿頭大軍扎堆一線城市,百度搜索大數據顯示,北上廣深悉數上榜脫發城市TOP10,此外互聯網重鎮杭州沖進第三,成都、武漢、鄭州等新一線城市也擠入脫發的行列。
網友調侃,男生起床后不愿意正視枕頭,女生化妝時含淚打掃梳妝臺。倫敦大學人類學教授艾瑪·塔洛曾解釋稱,“頭發沒了,我們身上的某種氣質或許就會遭遇社會性死亡,大家可能會感到羞恥、尷尬、失去自信甚至過度自卑。”
這種現象在“顏值經濟”當道的今天,變得更為明顯,尤其在男女相親場合,發量竟成了重要的參考因素之一。“前幾天和朋友介紹的女生相親,對方直接喊我大叔,就因為我發際線比較高,但其實我的年齡比她還小?!币晃荒猩谙嘤H帖子上分享道。
為了拯救頭發,這屆年輕人很拼。阿里公布的《拯救脫發趣味白皮書》顯示,在其零售平臺購買植發、護發產品的消費者中,90后以36%的占比,即將趕超占比38%%的80后;而在豆瓣上,一個名為“人人都有好頭發 - 一起懟脫發!”的小組上聚集了23萬組員,分享植發經驗;此外,在小紅書上搜索“頭發”,會出現高達200多萬條的筆記。
但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來自真切的脫發焦慮,植發的主力人群還有很大一部分源于提升顏值的需求。此前雍禾醫療在招股書中提到,隨著人們美感提升及對外表期望要求提高,中國消費者開始關注毛發稀疏、發際線不完美等相關情況,消費群體快速增長。其中女性群體占這一領域的大頭,她們一般做發際線下移植發手術,比如做“美人尖”可以顯臉瘦。
廣闊的市場需求,養活了一大批植發機構。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811家植發相關企業,規模較大的連鎖機構有六家,分別為雍禾醫療、碧蓮盛、大麥微針植發(原科發源)、新生、瑞麗詩、中德植發。
千億植發賽道大爆發,VC/PE殺到,雷軍也來了
不過,植發賽道對于投資機構而言似乎還是一片藍海。
先說雍禾醫療,公司在IPO前只進行過一輪融資。2017年9月,CPE源峰出資3億元戰略投資雍禾醫療。據了解,這也是投資機構首次涉足大陸植發領域。而大麥植發的融資經歷也頗為類似,同樣只有2021年2月一輪融資融資,投資方包括森耀投資、上海諾偉其定位等,并沒有見到主流VC/PE機構。
近幾年,我們看到了植發領域的融資出爐,開始出現了知名VC/PE機構的身影。2018年1月,華蓋資本戰略投資碧蓮盛5億元,并實現控股。對此,華蓋醫療基金主管合伙人曾志強表示,植發業務兼具醫療的剛需性和醫美的消費升級屬性,很像5-10年前的整形行業,整個行業正處于爆發的臨界點。
不過,做頭發生意,不止于植發。現在,假發也開始火爆起來了。2021年9月,成立于2020年的新銳假發飾品品牌「LUCY LEE」宣布完成數千萬美金 A 輪融資,由祥峰投資領投,順為資本、清流資本、高榕資本跟投。而在2021 年 3 月,順為資本還領投了「LUCY LEE」Pre-A 輪融資。
坐擁大批程序員粉絲的雷軍,一向關心大家的脫發問題。在和網友一次直播對話中,他曾表示:“我們現在都要小心,因為植根頭發很貴很貴,每個人頭頂上都是一棟別墅,所以保護好頭發很重要。”
另一國貨妝發品牌「生氣斑馬」同樣融資迅猛。去年4月,生氣斑馬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由弘毅創投領投,昆侖資本跟投,老股東眾麟資本、尚承投資持續加注。這是生氣斑馬成立8個月以來完成的第三輪融資,此前,生氣斑馬曾獲得來自青松基金和尚承投資的天使輪融資,以及來自眾麟資本的天使+輪融資。
更早以前,還有許多名人也早已加入到“拯救頭發”的隊伍中來。2019年3月,著名球星C羅以2500萬歐元巨資入股葡萄牙一家大型連鎖植發機構,并在西班牙馬德里開出旗艦店,一度引發轟動。今年3月,C羅還特意在個人社交媒體上發聲,慶祝名下植發中心成立兩周年,“治療了超過5000名患者”。
千萬別小看頭發這門生意,背后是一個尚未爆發的千億市場。數據顯示,僅植發市場規模自2016年到202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就達到23.9%。預期到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增加至人民幣1381億元。
所謂三千煩惱絲,又一條千億級賽道正在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