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偲睿洞察 Zohar
編輯|Emma
2021年,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一座養老院里,由于疫情影響,工作人員比以往更難兼顧到每位病人。更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新的數據隱私法規頒布,養老院不可隨意安裝攝像頭監控,將病人狀況實時上傳。
兩難境況下,阿姆斯特丹大學的Harro Stokman博士發明了一套人工智能系統,可在計算機內實時生成現場數據,以判斷患者健康狀況。為了確保數據處理的即時性,一家名為Kepler Vision Technologies(KVT)的公司,利用一個小小的邊緣計算設備Edge Box,通過本地化分析,完美地解決了養老院的醫患難題。
不止如此,很多專家還在幻想著醫療應急服務的未來:在救護車上,醫護人員拍攝照片,與患者生物特征數據集合在一起,由邊緣計算設備快速分析,并遠程連線醫生,便能實現現場第一時間更精準的救援。
醫療場景只是邊緣計算一個應用場景,在工業、交通、消費、教育等方方面面,它承載著人們在低時延、高效率網絡之下,“萬物互聯”的構想。根據艾瑞咨詢測算,2020年,中國邊緣云計算市場規模91億元,預計到2025年,將以44%的年復合增長率增至550億元,至2030年,邊緣計算市場規模將接近2500億元。
在巨大的想象空間面前,最積極的參與者當屬運營商。中國電信研究院曾撰文表示,對于邊緣計算的興起,電信運營商即使不一定是主角,但是至少戲份會大大增加。中國移動則直接表明:“電信運營商是MEC產業鏈的核心?!?/p>
最近幾年,運營商相關動作從未停止:爭相鋪設邊緣計算節點、發布邊緣計算應用平臺、樹立典型應用案例、拉攏華為、聯想等硬件廠商與云計算服務商......
邊緣計算的時代還未來臨,重塑產業格局的星星之火已經燃起。下一片戰場上,誰在爭鋒?各自又藏著什么樣的野心?
01 當老大的機會
在剛剛過去的5月,海外運營商圈一則小小的新聞是,AT&T宣布,正與微軟一起推出私有5G邊緣產品。它聲稱能超過AT&T專用網絡的地理邊界,令用戶在最邊緣處保持寶貴的連接能力。
運營商推新品,這本不足以奇怪。但在過去的一年里,類似的新聞冒出來許多,不是“Verizon與微軟聯手,推出5G企業專網邊緣運算方案”,就是“西班牙電信Telefónica與微軟簽署協議,將邊緣計算能力用于工業領域”,還有“Verizon與第三家云廠商谷歌云合作,共建5G邊緣計算網絡”......每一次新動作,主角總會帶上云計算廠商。
看起來,運營商與云廠商,曾經勾心斗角的兩方正走得愈來愈近,競爭關系趨于緩和。
這一切皆得從邊緣計算講起。
5G時代,高清視頻+物聯網終端+工業控制和自動駕駛等專業領域,構成了三大典型應用場景。它們要求大帶寬、低時延、高算力,對網絡傳輸有著莫高的要求。
邊緣計算成了最有效的應對策略——利用“章魚”式的網絡結構,在中央只部署部分算力,而將大量計算節點下放至邊緣端的“觸手”,這樣一來,在用戶側就地解決問題,其反應速度將敏捷許多。
對運營商來說,它們遇到了一塊絕佳的優勢陣地。客戶在邊緣端非??粗氐脱舆t、高計算的算力以及網絡路由能力,皆非云廠商所擅長。
作為對比,2021年,全國行政村通光纖、通4G網絡比例均超過98%,所有地級市5g覆蓋率已實現100%,鄉鎮覆蓋率近90%。運營商網絡的毛細血管伸到了村村落落,為布局邊緣計算提供了有利的基礎。
因而過去幾年里,全球運營商們前赴后繼擁戴邊緣計算的構想,無論是AT&T、Verizon,還是國內三大運營商,動作一致地高調,或是頻頻出現在邊緣計算論壇,或是在公開場合頻繁cue到邊緣計算,再或者爭先恐后發表技術白皮書,生怕擠不上輿論高地。
美滋滋的運營商們,一邊忙著建設5G網絡,一邊搭建邊緣端MEC試點,在完成5G網絡覆蓋的同時,順手吃上幾口來自邊緣端的蛋糕。
理論上,再努力夠一夠,它們還能趁機吃掉絕大部分邊緣端的蛋糕,把云廠商甩在身后。
根據中國聯通專家預測,未來在邊緣計算產業鏈中,管道連接價值占比僅為10%~15%,應用服務占比為45%~65%——也就是說,繼續當管道,則可在邊緣計算市場里喝湯,而如果將觸手伸到上層應用環節,就有機會吃肉。
詳細拆解,電信運營商的邊緣計算運營模式可分為四種。
第一,“賣機房”,即提供機房配套等基礎資源及網絡接入服務;
第二,“賣硬件”,即在1的基礎上提供硬件設備與虛擬化平臺;
第三,“賣平臺”,即提供IaaS、PaaS等平臺能力與服務;
第四,“賣應用”,即提供應用或端到端解決方案。
第一種是運營商的老本行,產業鏈價值最低,第四種價值最高,卻也最難。
在上一輪中心化云戰爭中,運營商曾因技術能力、服務能力兩大致命弱點,被公有云廠商甩在身后一大截。而這一輪去中心化戰爭,歷史還會重演嗎?
02 邊緣計算怎么玩?
無論如何,三大運營商不愿失去奪回產業主導權的機會。
中國移動早在2017年《5G移動邊緣計算白皮書》中,就將自己的角色安排得明明白白:“電信運營商是MEC產業鏈的核心”,其作用是,“為服務和內容供應商提供快速部署應用和服務的平臺。獲得運營商授權的第三方應用和內容供應商利用開放接口調度所需用的MEC資源,快速部署創新的應用?!?/p>
言下之意,在MEC(多接入邊緣計算)產業鏈中,運營商要織成一張IaaS+PaaS的巨大網絡,占據產業C位,生態伙伴們可在這張網絡的基礎上,開發應用。
落地到場景中,可提供的服務包括:
最基礎的本地分流業務,利用MEC將內容緩存于本地,進而在本地處理數據,實現低時延、低成本的效果。
大型活動現場詮釋了這一過程。以足球賽事為例,在疫情前,山東魯能與泰州遠大的一場熱身賽上,現場人聲鼎沸,一張看不見的“章魚式”網絡,撐起了賽場成千上萬人對實時內容互動的需求。多個高清機位在不同位置拍攝,實時將內容通過5G網絡,回傳至濟南當地MEC邊緣節點,就地進行高清內容采集、制作和傳播,甚至在邊緣節點的支持下,能就近提供超廣角VR、180° VR、360°全景VR直播所需的服務。
這一模式在國外已成功實現商用。AT&T通過為NBA現場提供無線網絡接入服務,與VR直播創業公司NextVR共享VR直播票的收入分成。
(圖源:《5G移動邊緣計算白皮書》)
數據服務,運營商通過基站收集用戶的測量信息后,在MEC中計算用戶位置,再將大數據發送給第三方應用APP,供其開發基于位置的數據分析服務。
一個理想的場景是車聯網:在車流穿梭的十字路口,來來往往的車輛通過一個個安裝在車內的“小盒子”,將定位信息傳送到附近的MEC節點,運營商通過向第三方車聯網服務商開放MEC業務平臺,賺取流量費、服務費。
不過,這一宏大的構想還遠未到落地之時。最新的進展是,去年,中國電信主導的MEC與C-V2X融合測試床順利結項驗收,在12家申報立項單位中,通過測試并順利結項的僅有4家。這意味著,在車聯網場景下,圍繞通信、網絡等技術,方案還在早期探索,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
業務優化服務。運營商基于底層網絡服務,提供視頻直播、游戲加速等增值服務。
例如在直播中,運營商可以將空口傳輸質量狀態實時發送給應用服務商,實施網絡資源“按需分配”,提升用戶體驗。
從實際落地進展來看,對比十幾年前運營商們初步進入云計算時的遲疑不決,它們這幾年的進度還算穩步推進:
大規模的網絡建設“軍備競賽”正打得火熱。從MEC節點數量上看,中國電信最為激進,目前已在400多個地市節點建立輕量化邊緣節點,擁有3000個邊緣機房作為云邊機房,MEC平臺實現十余省市落地。中國聯通基于自研云原生邊緣計算平臺,建設了總計1000余個邊緣計算節點,覆蓋全國300多個地市。中移動亦透露,預計到今年年底,邊緣計算節點將會發展到超1000個。
平臺應用則處于示范早期,各家爭先恐后發布MEC應用平臺,搶占生態。
以車聯網場景為例,中國聯通拉來聯想,于去年發布車聯網方案,利用5G+MEC,完成車路協同項目示范;中國電信直接連上了車,在廣東佛山,示范如何運用5G定制網+車載MEC+無人機巡檢,實現車輛應急通信;中移動則聯合物聯網解決方案供應商EMQ 映云科技,在重慶兩江車聯網先導區開展示范應用。
按照規劃,未來1-3年,若5G建設順利,邊緣計算基礎設施的規模將迎來大幅爆發期。
03 野心更大,挑戰更大
事實上,國內運營商設想的一套玩法,已經邁入無人區。
在海外,如AT&T在2017年就宣布全面擁抱邊緣計算,盡管運營商們入局更早、關注更高,但玩法卻比國內簡單。
Verizon早早地綁定了AWS。去年,兩家宣布共同推出帶有AWS Outposts的Verizon 5G Edge。具體來說,Verizon負責為工廠、園區或其他特定地點客戶建立5G專用網絡,構建低時延、高帶寬的網絡環境。
真正充當主角的是AWS,通過Outposts全套托管式解決方案,用戶可在其平臺上運行管理軟件,實現諸如“對敏感數據進行本地處理”、“原材料實時監控、自動化和優化”等功能。
無獨有偶,AT&T與微軟Azure建立了強綁定關系。在宣布未來三年內將AT&T所有網絡云業務轉移到微軟Azure云端后,AT&T聯合微軟推出私有5G邊緣產品,AT&T致力于建設安全的私有 5G 網絡,Azure則提供核心的數據服務。
也即,運營商只管網,賣機房、賣硬件,至于平臺與服務,交給云計算廠商。
甚至,云廠商的勢力范圍還在進一步擴大。
2020年,谷歌曾收購一家初創企業AffirmedNetworks,其主營業務是,為運營商提供完全虛擬化的云原生網絡解決方案。它向運營商販賣核心網,運營商不必花大價錢購買硬件設備部署網絡,而只需將網絡遷移到云端。
一年后,隨著AT&T將網絡云業務遷移到微軟云端,AffirmedNetworks的業務成為剛需。
然而,換個角度進一步深思,微軟云+AffirmedNetworks虛擬化網絡解決方案,構成了獨立的云網一體化基礎,其觸手伸到運營商核心網絡深處,進一步邊緣化了運營商在云時代的地位。
比之國外“運營商管網,云廠商管云+應用”的清晰分工,國內的情況是,運營商不愿將數據服務、業務優化服務的蛋糕拱手相讓,云廠商也想插手網絡相關的服務。
阿里云的高級技術專家張毅萍曾在《邊緣計算與云邊端協同網絡的融合與挑戰》主題分享中,公布了阿里云邊緣計算布局:
在算力層,通過自建節點和遍布全球的多樣化邊緣節點,確保資源的覆蓋;
在此之上,依托云計算和邊緣操作系統的協同,打造基于體驗的分布式計算分發平臺;
在頂層,通過開放API,融合視頻直播、RTC、邊緣智能、物聯網等各類生態技術能力,實現對客戶的交付。
這與運營商構想高度重合。兩者不僅在IaaS+PaaS層面針鋒相對,甚至阿里云還能提供網絡加速服務,通過探測、選路、協議優化等措施,讓邊緣計算網絡更快速地流動。
在中國的邊緣計算市場,戰爭必定更激烈。對運營商而言,更大的野心,也帶來更多挑戰。5G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它直接決定了邊緣計算產業發展速度。在此基礎上,如何趁著邊緣計算早期混沌之時,建立起一支強大的運營服務網絡,也會是運營商更艱難的一項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