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侃見財經
業績一降再降,是一些醫療器械企業的真實寫照。
不管是業績還是股價,一朝吃盡未來五年乃至十年的增長空間之后,如何消化產能,穩定業績增長成了這些企業共同的難題。
在內生性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外延式并購就成了他們為數不多可選的答案。但從過往的經歷來看,外延式并購如果沒能克服企業之間的“排異反應”,那么未來這些并購除了會產生巨大的商譽之外,還有可能將企業拖入“深淵”。
6月6日,穩健醫療簽署了有關桂林乳膠的股權轉讓協議,以4.5億元收購桂林乳膠100%的股權。據悉,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是生產安全套和醫用手套,年銷售收入約3.2億元,凈利潤約為5000萬元。穩健醫療認為,此次的收購填補了其在醫療乳膠產品領域的空白。
但情況是否如穩健醫療預計的那么樂觀?
近日,全球安全套巨頭康樂公司披露了一組數據,在疫情期間,公司的財務狀況疲軟,銷售額在過去的兩年里下降了40%。隨后,#避孕套巨頭過去兩年銷量下降40%# 沖上熱搜。
另外,還有數據顯示,從2020年至今年的6月20日,已經有4萬家安全套生產企業注銷,平均每年注銷1.73萬家,遠高于2019年注銷的數據。
此時去收購一家安全套以及醫用手套生產商,是否存在高位“接盤”?連番并購之下穩健醫療是否能穩住業績頹勢?
從外銷員到醫用敷料巨頭
提起穩健醫療,李建全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角色。
1978年,李建全從湖北一所外貿學校畢業之后,被分配到了湖北省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公司,成為了一名外銷員。
在那個遍地都是商機的年代里,只要膽子大,就總能在騰飛的時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李建全也不例外。
1988年,在這個行業里已經深耕十年的李建全敏銳地洞察到了行業的一些變化,當一些把出口業務交給外貿公司的工廠開始自營之后,李建全意識到機會來了,于是果斷的放棄了“鐵飯碗”的工作,南下尋求商機。
第一站,他選擇了珠海。如同史玉柱和董明珠,李建全在這里挖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盡管過程比較曲折。
初到珠海之后,李建全并沒有選擇馬上創業,而是加入了一家私營公司。由于這家企業發展并不景氣,所以他只在這家公司待了兩年。
1991年,也許是因為有了啟動資金,也許是因為不甘心只做一個打工人,他選擇了創業,創辦了珠海穩健公司。
后來李建全在公開活動上曾說過創辦穩健醫療的初心。他說,“1981年,當我第一次走出國門,見識到了國外的高樓大廈和發達的經濟,看到了國內醫用敷料行業低價競爭激烈,中國產品被稱為Rubbish。這樣的現狀刺痛了我的民族自尊,也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p>
創辦穩健醫療之后,李建全一路穩扎穩打,用了十年時間,從最初的三個人發展成一家產品出口60多個國家的大型企業。
2001年之后,穩健醫療一直都是中國醫用敷料產品標桿企業,出口規模穩居行業前三。
“二次創業”到登陸資本市場
由于紗布是醫用敷料中最頭疼的產品,因為紗布的特性決定其在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掉絮、線頭斷裂或脫落等情況,容易造成手術部位感染。所以解決紗布產生的紗頭和絨毛的問題就成了李建全和穩健醫療的頭號問題。
為了生產出純棉無紡紗布,2003年穩健醫療啟動了相應的研究工作,并走訪了法國、意大利、德國等歐洲國家,最后終于找到了一種化纖水刺布技術能夠做到不產生絨毛,于是他們把這項技術運用在了醫用產品上,開發出了“全棉水刺無紡布”的專利技術。
此后,穩健醫療在美國、日本、巴西等全球33個國家取得了該產品的專利證書。然后,他就開始從日本、德國進口了一批設備開始生產。
當時,李建全完全沒考慮到的是,各國對醫療產品都有著嚴格的標準,沒有哪一家醫院會盲目地采用國家標準之外的新產品。
由于這個項目占用了企業大量的資金,如果這條路走不通,那么李建全和穩健醫療將會變得十分被動。
于是他在國內推廣的時候發現,這項技術可以完美地和家庭護理產品以及衛生用品相結合,因為當時的衛生巾、嬰兒紙尿褲大多都使用的是化纖無紡布材料,而高品質棉用材料則恰好能填補這項空白。
2009年,李建全順勢推出了全棉時代。當時他的第一想法是進商超,對于一個全新品牌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流量入口。但商超的入場費太貴了,他算過一筆賬,即使只進一個連鎖渠道,前期費用也要幾千萬元,此時的穩健醫療根本付不起,于是他就打起了電商渠道的主意,并且開始自建門店,但缺錢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全棉時代,直到2014年,紅杉資本向穩健醫療投資了3億元,全棉時代才擺脫了資金短缺的尷尬處境。
2016年,穩健醫療申請IPO被駁回,但對于這家企業來說,并不是壞事。
2020年9月,全棉時代被打包在了穩健醫療的體系內一起上市,當時因為疫情的緣故,穩健醫療趕上了一個好時候,74.3元的發行價格以及65.96倍的發行市盈率,都是市場給它的溢價。
上市之后,穩健醫療一路高走,最高達到了217.58元的高價,而紅杉資本等前期投資的企業也賺得盆滿缽滿。
業績暴跌,股東套現,加速并購是穩健醫療的解藥?
因為趕上了疫情的風口,穩健醫療實現了2020年業績大爆發,營收為125.34億,同比增幅173.99%;凈利潤竟然達到了驚人的38.10億,增幅達到了597.50%。
在驚艷資本市場的同時,穩健醫療也給自己埋下了一個“坑”。因為疫情的原因,穩健醫療業績的高增長并非能繼續保持。
到了2021年,穩健醫療的營收就下降至80.37億元,同比減少35.87%,歸母凈利潤為12.39億元,同比下降67.48%。且到目前為止業績依舊沒有企穩的趨勢。2022年一季度,穩健醫療凈利潤為3.57億元,同比繼續下滑25.69%。更為尷尬的是,穩健醫療一年時間股價從最高的217元跌至65元,跌幅超過65%,市值蒸發近650億元。
且因為業績的整體下滑,穩健醫療的董事和高管等相應股票激勵計劃也被作廢。更為尷尬的是股東的一系列減持。根據穩健醫療的相關股東減持計劃顯示,2021年9月,穩健醫療股東廈門樂源投資合伙企業、紅杉信遠分別公布了減持股份計劃公告,其中紅杉計劃減持健醫療股份不超過1035萬股,占該公司總股本比例為2.43%;今年三月紅杉繼續拋出減持計劃,計劃減持穩健醫療1409萬股,若此次減持完畢,那么紅杉的持股比例將大幅下降至3.3%。
而為了應對業績的下滑,穩健醫療能想到的辦法就是加速并購。
據統計顯示,今年4月到6月,短短兩個月內,穩健醫療就拋出了3份并購計劃,并購金額達到了18.3億元。
根據穩健醫療一季度財報顯示,截至3月31日,穩健醫療賬面貨幣資金為38.48億元。實際上在后疫情時代進行大規模的并購,高溢價是一方面原因,未來商譽處理也是一個隱患。
當下疫情的風口顯然已過,對于醫療防疫產品的需求也開始下滑,與其大手筆加碼相關醫療產業,還不如拓展一些生活消費品類的需求。
綜合而言,當下選擇并購醫療企業并不是明智之舉,且手套行業已經被英科醫療、振德醫療等企業瓜分,穩健醫療應該選擇繼續拓展優勢項目,而并非補齊“短板”,從歷史的經驗來看,并不是所有的并購都會成功,大規模的并購只能加大企業之間“排異反應”的概率,屆時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給企業發展帶來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