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明超-趨勢觀察
在疫情這個大背景下,很多人第一次聽說了“咖啡焦慮”這個詞。
這使得咖啡不再是社交道具、休閑工具,而成為了不少人生活的必需品。“靠咖啡續命”并非是一句夸張的玩笑,它在不少人心中已成為不可取代的存在。
咖啡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消費者的偏好選擇上,就連運動潮牌大拿也看到了咖啡賽道的重要性,正在積極布局。
據企查查顯示,國民運動品牌李寧申請注冊「寧咖啡 NING COFFEE」商標。對此,李寧回應:“未來將在店內提供咖啡服務,提升顧客在購物時的舒適度和體驗感。”此次運動品牌與咖啡破次壁的聯動,再此引起了大家對咖啡賽道的關注與思考。
咖啡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從雀巢咖啡到星巴克,再到瑞幸,我們看到了咖啡文化在中國市場從開始普及到小眾,再到大眾的轉變。中國消費者不斷崛起的咖啡意識,讓咖啡賽道正式迎來激烈的競爭。天眼查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咖啡行業投融資事件達近30起,整體融資額超過170億元。
然而備受資本青睞的風口賽道,有的加速前進,也有的黯然離場。因此,即便是風口賽道,洞察人群與需求不可避免,憑借消費者不同的咖啡消費偏好與行為特點,我們本次劃分了四種主要類別的咖啡消費人群,梳理咖啡賽道背后的驅動因素。
精致效率咖。這類群體主要是一二線的上班族,大多是為了追求清醒高效的工作狀態而購買咖啡。因此,高效率、高性價比的現磨咖啡、精品速溶咖啡是他們的主要選擇,代表品牌有星巴克、瑞幸咖啡、Manner、三頓半等。
氛圍場景咖。這類群體大多追求咖啡體驗和精神上的享受,對咖啡的品質有一定的要求,也愿意花更多的時間沉浸在咖啡館中。具有空間氛圍感、調性好的咖啡品牌是他們的偏愛,代表品牌有星巴克、Costa等。
嘗新玩味咖。這類群體大多喜歡嘗試新穎的口味或者嘗試新的品牌,對產品的創新和活動有較高的支持度,對新鮮活潑、積極求變的品牌更加喜愛。他們是品牌的新增流量,也是新興品牌爭搶的人群。
高質品鑒咖。這類群體大多對咖啡有所研究,在意咖啡的品質,愿意花更多的時間細細品嘗咖啡的醇香,也愿意鉆研咖啡器具,親手磨一杯咖啡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享受。相對于其他族群,他們更注重品鑒咖啡的過程,看重品鑒咖啡的儀式感,以掛耳咖啡、研磨咖啡等為代表的高品質、儀式感咖啡品類,更容易獲取他們的青睞。
遙想20世紀初,經濟大蕭條時期咖啡差點被剝離出受歡迎的飲品行業,而今咖啡卻成為了諸多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變化背后與其說是咖啡這種產品俘獲了用戶,不如說是咖啡背后所代表的各種類別的生活方式俘獲了消費者。
消費者認同的不僅僅是那一杯咖啡,更是那杯咖啡背后所代表的生活。
六大咖啡發展趨勢
咖啡文化西學東漸,在中國市場漸漸壯大,也順應著中國市場的潮流與習慣,正在形成一種中國本土的咖啡文化。近兩年中國咖啡市場展示出巨大的勢能,從咖啡消費顯著增長的背后能夠洞見其商業發展的趨勢。
趨勢一:本土咖啡品牌云起
截至2021年末,瑞幸咖啡共有6024家門店,門店數量曾一度超過星巴克,雖然此后被星巴克反超,但兩者間的差距在縮小。此外,Manner、M stand、Seesaw等本土咖啡品牌也在提升著自己的開店速度,從區域走向全國,搶占市場份額。
除了消費者對下游本土咖啡品牌的認知提升,上游本土咖啡豆的價值也在凸顯。中國9成以上咖啡產自云南,可受連年價格下滑影響,云南咖啡種植面積有所減少。前兩年,云南咖啡生豆價格還在20元/公斤上下波動,但到了今年,平均價格在30元/公斤左右,創2011年以來的歷史新高。
近些年來,瑞幸、Manner、Seesaw等國內咖啡品牌都將云南咖啡豆列入采購清單,并推出“云南風味”、“單一云南產地”的咖啡產品。另外,Seesaw、Manner、永璞也在云南開展種植計劃,或成立種植莊園,幫助咖農樹立精品豆意識,掌握精品豆的操作規范。品牌+基地的模式將為云南咖啡產業的轉型提供良好契機。
趨勢二:下沉市場百花齊放
咖啡不僅深受一二線都市白領青睞,下沉市場同樣蘊藏著不容小覷的咖啡消費潛力。伴隨返鄉青年越來越多,他們也將飲用咖啡的習慣帶回了家鄉。與此同時,隨著短視頻等流媒體內容的不斷加持,越來越多的小鎮青年開始了解并探索咖啡文化,品一杯咖啡不再是一二線白領的特權,而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一種生活方式。
隨著三四線城市的消費水平不斷的提高,三四線城市的獨立咖啡館數量也逐漸多了起來。原先扎堆于一二線城市的企業也看到了下沉市場的商機,開始積極布局。蜜雪冰城旗下平價現磨咖啡子品牌——幸運咖,在三四線城市廣泛布局,目前幸運咖門店數已經突破500家;贏得一二線白領青睞的星巴克、瑞幸等主流現磨連鎖咖啡品牌也在加快門店下沉。
趨勢三:精品速溶形態泛化
網絡上有個段子,說咖啡存在鄙視鏈,速溶咖啡就在鄙視鏈的最下面。但從市場分布上看,速溶咖啡依然是我國消費最多的咖啡產品。
在消費升級和消費觀念變化的促使下,速溶咖啡早已不是三合一的一袋粉,凍干、冷萃、掛耳、小罐等精品化咖啡在濃縮和萃取技術上有本質進步,產品不斷創新的同時,以豐富的形態和更好的品質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的場景需求。三頓半、永璞咖啡、時萃咖啡等精品速溶咖啡品牌就憑借優質的產品,在疫情期間依舊廣受好評。
趨勢四:口糧咖啡返璞歸真
當早C晚A成為口頭禪,咖啡早已不僅僅是生活的調味品,而是生存的必需品。用一杯咖啡開啟美好的一天,已經成為很多人的日常。
以NOWWA、瑞幸、MANNE為代表的,好喝、實惠又方便的快咖啡品牌日益增多,甚至連不少奶茶店、便利店、早餐店都做起了咖啡生意,滿足上班族和學生黨的咖啡需求。
相對于舒適愜意的咖啡廳,快咖啡舍棄了第三空間,既滿足消費者對精品咖啡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固定成本的支出,讓利于消費者,讓消費者對咖啡的需求重新回歸于咖啡本身。
趨勢五:打破傳統創意加料
倒退十年,估計很難有人會將咖啡與其他產品進行跨界聯合,畢竟在那時,這些創意都是離經叛道的忤逆之舉,被咖啡愛好者嗤之以鼻。
而現在隨著咖啡受眾的增多,消費者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想要滿足多變的消費者需求,一味固守傳統顯然并不可取,創意特調和顏值高又美味的創意新品必不可少。
椰子、西瓜、鳳梨等水果元素輪番上陣,櫻花季、桂花季、桃花季限定產品應接不暇,奶咖、果咖、茶咖等不斷細分。例如Seesaw,堪稱“咖啡界的新茶飲”,Seesaw主打“咖啡+茶、果汁、氣泡水、果干”等元素,跟奶茶幾無區別。
除了口味上的豐富,不少品牌在外觀上也推陳出新,以花式包裝吸睛。例如,永璞的飛碟型包裝、三頓半的數字迷你杯等等,這些極具創意的包裝也成了品牌的一大標志。
趨勢六:數字技術賦能品牌
快消品行業為了尋找增長和進行消費者沉淀,離不開多媒體的運用,咖啡賽道也不例外。不管是線下飲品品牌還是線上飲品品牌,在社交媒體進行內容種草與受眾互動,在電商平臺直播帶貨與產品講解,亦或是微信社群等私域搭建與運營都是今天不可或缺的增長手段,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
在數字化時代大背景下,消費者愈加習慣電子平臺消費,企業的增長與數字化技術愈加掛鉤。咖啡企業利用先進的物聯網、AI及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可以幫助企業更加準確地洞察消費者的真正需求,實現和消費者的有效交流,提供高效便捷、個性化的服務,同時達成數字化資源組織和管理,全面助力企業快速發展。
當下,雖然咖啡行業競爭激烈,但從數據上看,人均消費量并不及發達國家,國內也存在著地域分布不均的情況,距離成熟的市場還有一定差距,品牌仍需抓住趨勢,不斷挖掘屬于自己的市場機會,在這群雄逐鹿的時期跑馬圈地,留下屬于品牌自己的發展空間。
品牌跨界“咖啡+”四部曲
當下,咖啡早已不僅僅是一種飲品,而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的代表。品牌為了吸引用戶眼球,與咖啡進行跨界合作早已經是常規操作。在眾多的營銷創意中,品牌如何跨界“咖啡+”才能脫穎而出?
方向一:咖啡+情緒
隨著emo、咸魚、躺平等情緒化關鍵詞大行其道,帶有明顯情緒標簽的品牌,更容易引導和迎合消費者,這也使得這類產品在消費者中認知度更高。
咖啡作為上班族和學生黨最重要的生活標簽,早已經和情緒進行了緊密的關聯。品牌若在以產品口味和品質為根基的基礎上,進行特定場景的延伸與沉浸式氛圍打造,可以促進與消費者的情感鏈接。
例如,日本東京新開了一家“趕稿咖啡店”(原稿執筆カフェ),這家店只接待從事電腦文字、圖像處理工作的“寫稿作者”,比如翻譯、文案、小說家、漫畫家等等,并不對普通消費者開放,因為這樣才能保證店內的趕稿氛圍。而且在店期間,店長每小時都會前來關心進度,簡直是拖延癥重度患者的福音。
從販賣咖啡到販賣DDL管理服務,咖啡店以服務緩解了顧客的焦慮情緒,順應了時代發展下的消費者渴求,才使得該店在社交媒體上爆火,被大家稱為“營銷鬼才”。
方向二:咖啡+芬芳
嗅覺作為人五感中重要的一環,一直是產品可以博得消費者青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神經學家阿丁·阿沙米安和牛津大學的心理學家阿西法·馬吉德的研究中發現,文化在決定人們對于何種氣味感到愉悅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澳大利亞便利店7-11為了讓年輕咖啡愛好者相信7-11的咖啡質量值得他們的味蕾,不僅可以一喝,而且還適合全身涂抹,推出由阿拉比卡咖啡豆和羅布斯塔咖啡豆制成的限量版咖啡身體磨砂膏,將其產品范圍擴展到護膚界。這種有趣也具備創意的方式,不僅可以提升消費者的護膚樂趣,還能進一步展示現磨咖啡的品質,一舉多得。
方向三:咖啡+IP
IP聯動已經是十分常見的營銷玩法了,能夠幫助品牌雙方借助對方的市場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或者改變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認知。匹配的IP、創意的合作方式更是可以達成1+1>2的品牌宣傳效應。咖啡作為擁有較多年輕消費者的品類,在IP聯動上有一定的優勢。
例如,今年目前最火的IP聯動椰樹×瑞幸。兩者推出聯名款咖啡——椰云拿鐵,不僅將椰樹椰汁作為原料之一,飲品杯套和包裝袋的設計沿用了椰樹的經典設計風格,“從小喝到大氣層”的宣傳語也借鑒了椰樹集團的知名廣告語“從小喝到大”,聯名款海報上模特的動作,更是模仿了椰樹椰汁包裝上代言人的姿勢;這一系列操作迅速引起市場反響,稱椰云拿鐵在首發日的總銷量就超過66萬杯。
方向四:咖啡+熱點
一直以來,事件營銷都是四兩撥千斤的絕佳選手,通過小小的一個事件,病毒式裂變就可以讓品牌或產品快速人盡皆知,曝光效果絕佳。如果品牌或企業能在其中傳遞和引導積極的、向上的情緒,往往能夠激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對提升企業或品牌的知名度以及形象認知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這幾天,“綠碼咖啡”在全國各地掀起熱潮。咖啡館們巧妙地將人們日常出行必備的“健康碼”貼到咖啡杯上,寓意“喝咖啡之余,也要保住綠碼”。NOWWA挪瓦咖啡與成都包子品牌李與白跨界聯名,推出菠菜綠皮包子+咖啡的早餐CP,打造“吃綠包,守‘綠馬’”的宣傳點,在李與白買包子,還可以獲得NOWWA綠馬貼紙。帶著“綠碼能量”的綠碼咖啡 ,火速刷爆社交媒體圈,引起大眾情緒共鳴。
回看國內咖啡發展的進程,它早已從一個舶來品、小資的符號,轉變為一種習慣,一種文化,一種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我們看待咖啡的方式也應該進一步放大,從咖啡本身,放大到人群、場景、感受、情緒等更多方面,這樣才能挖掘和洞察到更多的商業機會,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獨有的優勢,走得更為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