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陳慧東
編輯 | 曾福斌
光伏電站龐大的市場空間,讓越來越多的競爭者趨之若鶩。
日前,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在京發布《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稱,“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量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占比超過50%,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實現翻倍。中國光伏發電將進入集中式與分布式齊頭并進的發展階段,預計2022年中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將達到1億kW(100GW)左右。市場投資規模達幾千億級。
政策利好頻出,市場空間巨大,央國企跑步入局,民企“拎包”跟上。A股市場,電站概念股、綠電概念股、光伏治沙概念股等熱門題材連續熱炒,投資者應接不暇。
面對光伏電站這塊“大蛋糕”,坐擁資金成本優勢的央國企如何賺錢?光伏產業鏈上游漲價、下游內卷的背景下,民營光伏EPC企業的盈利模式有何難點?主做光伏電站交易業務的企業以及持有運營業務的企業又如何賺錢?
眼下光伏電站市場是烈火烹油,而多種“玩法”之下,光伏電站市場其實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誰會成為市場中的高階玩家?退潮之后,又會是誰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