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氫消費 三 井
編輯|李可馨
字節跳動考慮出售得物少數股權的傳聞,讓面臨增長瓶頸的得物,再度受到熱議。
得物曾憑借一句“先鑒定,后發貨”的口號,成功收獲了一波粉絲,Apple Store下載接近200萬次,成為了青少年和潮人群體中最炙手可熱的電商平臺。
得物原名“毒”,最早由虎撲的聯合創始人楊冰一手打造。虎撲作為國內最早的體育論壇,其中的運動裝備區和鑒定區可謂是得物的雛形。
楊冰發現,由于早起信息傳播不發達,導致全國各地的籃球愛好者不能買到心儀的裝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并開拓運動裝備消暑市場,得物應運而生。
01 從默默無聞到一家“毒”大
得物原來是以球鞋鑒定平臺和球鞋二手銷售(二手銷售是指轉賣新鞋,并不是賣二手鞋)平臺起家的,借鑒了美國球鞋巨頭StockX的運營模式:
買家在平臺購買后,賣家發貨至平臺,經過平臺檢驗無誤后發給賣家,平臺對賣家收取一定的服務費,以此盈利。至于球鞋鑒定部分,鑒定服務單次5元,用戶按照平臺規定的格式拍攝球鞋的各部分圖片并上傳,而后鑒定師給出鑒定報告。
得物的早期用戶主要來自虎撲的運動裝備區和鑒定區,得物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個人賣家之間因球鞋真假所導致的糾紛。在那個互聯網購物剛剛興起的時代,國內沒有正規的線上運動購買渠道,線下的私人實體店和淘寶占據主導地位。
彼時,球鞋在中國尚屬小眾領域,加之發售信息和貨量不透明的緣故,導致當時國內的球鞋市場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各類熱門鞋款的價格被鞋販子哄抬至很高的價格。
球鞋市場長時間處于賣方市場讓販子們固步自封,一味地尋求利益最大化和長期真假混賣,導致國內的球鞋市場長期處于畸形狀態,無人監管,各種大V對于球鞋真假“一言堂”,小白則常常被真假難辨信息“混淆視聽”。
“毒”的出現,讓國內的球鞋市場有了一個信息交互和交易的平臺,國內的球鞋市場也隨著“毒”的不斷發展而日益完善。“毒”整合了虎撲鑒定區和裝備的元老和骨干,以“先鑒定,后發貨”的slogan,打破了淘寶酷動城的壟斷。
早期“毒”上的用戶以個人賣家為主,個人賣家的銷售目的大體分為兩類:1.中簽后轉手,獲取差價;2.二手閑置轉手,商品變現。
大量個人賣家進入市場,導致國內的球鞋市場趨于正常,在2015年更是到達了近十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許多經典的鞋款都可以低于原價入手,“毒”于2015年的成立,對于打破線上經銷商的壟斷功不可沒。
相較于同期個人賣家主要的交易平臺閑魚而言,這種線上個人賣家與買家之間無需溝通的交易模式受到消費者喜愛。有平臺作為驗貨的質保,買賣雙方無需對球鞋品相發生不必要的爭議,平臺的檢驗標準能解滿足大部分的消費者衡量標準。
此后,“毒”一直穩步前行,品牌規模不斷壯大,品牌價值也不斷提升。特殊快遞包裝這一舉措讓“毒”的知名度更上一層樓。不得不說,這一舉措開創了國內外球鞋平臺的先河。
消費者在“毒”平臺購買商品后,收到的快遞外包裝都帶有“毒”的標識。顏色也進行了調整,原來鞋的外包裝是棕色,衣服和飾品包裝為黑色,但這似乎并不那么矚目。此后,平臺將所有快遞外包裝統一調整為更為鮮艷醒目的湖水藍。
這一招深深地抓住了消費者的心理,湖水藍的顏色在快遞站的眾多快遞中,一眼便能脫穎而出,且物流配送全部為快遞中口碑、服務最好的順豐和京東(后期少量海外直郵產品為中通配送),這便能讓消費者在潛意識中體會到消費的滿足感。
湖水藍鞋盒一時間也成為了社交平臺上寵兒,弄潮兒們紛紛po出湖水藍快遞盒,評論區紛紛議論購買渠道。正是利用這樣個性化的細節,“毒”開始在青少年群體中急速擴張,甚至在青年群體中出現了一種奇特的消費心理:在“毒”買鞋能在同齡人中獲得一種優越感。
2019年,炒鞋風波席卷國內,“毒”首當其沖,更是登上央視,成為了全社會熱議的話題。雖然,這次是以反面教材的方式,但這似乎并沒用影響“毒”繼續發展的腳步。
顯然,類似國外球鞋期貨的玩法在國內尚未得到許可,但炒鞋風波之后,“毒”在國內的其他競爭對手“Nice”等平臺稍顯暗淡,淘寶酷動城也英勇不復當年。自此,國內球鞋市場三足鼎立的形式終于結束,三國歸晉、一家“毒”大。
2020年1月1日,“毒”正式更名為得物,取得到好物之意,同時也是“毒”字的拼音。此舉意味著,“毒”不再拘泥于球鞋市場,而將著手開始打造一個以男性消費者為主體的、集銷售、鑒定、分享一體的潮流社區。
時至今日,得物已經成為了國內前十的電商平臺,得物在2021年的GMV為800億元,已成為我國第九大電商平臺。海豚社榜單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5月,平臺月活用戶大致為8100萬人,日活用戶為1200萬人。
而據易觀千帆數據,截至2022年4月,得物用戶年齡結構中,24歲以下用戶占16.99%,24-35歲用戶占63.87%,合計35歲以下用戶占比超八成。
02 曾經的發家之本,為何如今屢遭詬病?
“先鑒定,后發貨”一直是得物高喊的口號,鑒定服務是得物的安身立命之本,但從消費者反饋而言,得物的鑒定水平似乎并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曾經的發家之本,如今卻屢遭詬病?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超高速的發展帶來的后續問題就是服務水平難以匹配發展速度。商品鑒定這類需要長期打磨的技術工種,短時間內是很難培養起來的,這個行業類似中醫,在鑒定過程中,不斷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沒有數年的積累是很難有所突破。
而得物的倉庫鑒定人員多是招收的“雇傭兵”,并不是所謂的專業人士,經過短期的培訓后就可上崗開始所謂的“專業鑒定”。對于球鞋鑒定這一領域,世界范圍內確實沒有一個規范的行業標準,但應本著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做到盡量專業。
此外,得物App上也有許多圖文不匹配的情況。以下為筆者在得物App中找到的幾款配圖錯誤的球鞋案例:aj13湖人gs(銷量1.3w+)、aj12法國藍gs(銷量2000+)、aj12黑紅gs(銷量300+)等。
得物平臺上架的aj12法國藍gs圖文不符,圖片來源:得物、instagram
這幾款鞋屬于gs品類,全稱為Grade School,屬于大童款式,尺碼在35-40之間,相較于男款會有一定的簡配,主要包括鞋型不一樣、不含氣墊或者碳板改為塑料片等形式。由于很多鞋款不生產女款鞋,女性消費者只能選擇購買gs。
以圖中款鞋aj13 court purple gs為例,左側男款鞋型的流線型更加完美,右側兩圖的gs版則相對臃腫,僅外觀的差異就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效果。更何況這些銷量都是在得物平臺上銷售過幾千甚至上萬雙的鞋款,一個專業平臺存在配圖錯誤,不禁令人疑惑。
得物平臺上架的aj13 court purple gs圖文不符(左圖為男款,右兩圖為gs),圖片來源:得物、eBay
或許,一個長期男性消費占主體的平臺不太在意女性消費群體?但筆者認為,作為電商平臺,圖文的匹配度是最重要的。
在線下門店購物時,消費者的親眼所見比任何描述都更有效,能讓消費者最直接地確定對于商品的樣式是否滿意,但這卻是線上購物最最缺失的部分。所以,示例實拍圖是商家展現商品真實樣貌最重要的途徑。這些圖文不符的低級錯誤,不應該出現在長期以來自詡專業的平臺上。
或許有人認為,這些細微的差別一般的消費者很難分辨,并不會對消費者產生所謂的影響。但作為專業平臺來說,得物應該做的就是將商品準確無誤地呈現給消費者,消費者可以分辨不清,但是平臺不能擾亂視聽。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這種情況何談專業呢?
03 看輕賣家群體,做買方市場,如今腹背受敵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得物收到超過15w次投訴,并且各大投訴平臺上都少不了得物的身影。
得物自身也有難言之隱,對于國內的線上消費市場而言,大多數消費者并不理解得物與京東、淘寶這類傳統平臺的區別。傳統平臺商品大多支持7天無理由退換,長期的消費習慣讓消費者對于7天無理由退換習以為常。
但得物只是一個交易平臺,而并非經銷商,消費者購買到的商品大多出自個人賣家之手,得物不生產球鞋,只是球鞋的搬運工,得物收取的是鑒定、包裝、服務等費用。
賣家出售的商品在鑒定通過后2小時內,賣家就會收到得物的打款,但得物直到買家確認收貨后才能從支付寶獲得買家的錢款,因此消費者以此理由退換,是平臺服務范圍以外的事宜,得物卻背上了這些莫須有的罵名。
筆者從黑貓投訴中發現,得物收到的投訴中有大量此類不明真相的消費者投訴,這是消費習慣造成的,并不是得物本身的錯誤。但得物也在不斷改善,針對價格相對低廉和銷售量超高的部分商品推出了7天無理由退換服務,此舉讓得物收獲了好評。
但讓得物腹背受敵的主要因素還是平臺的查驗標準。查驗標準僅對球鞋外觀,并不針對球鞋的真偽問題。
得物為了籠絡消費者、打造完美的買方口碑,對于球鞋這一商品制定了一系列嚴苛的標準,卻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賣家利益。在球鞋圈有這樣一句話:盒子一豎,順豐到付。意為:鞋盒在平臺的檢驗照片中被豎著放置,有大概率被檢驗出微小瑕疵,隨后被退回,賣家需自行承擔往返的運費。
對于高標準的檢驗準則,筆者認為這無可厚非,在平臺上交易,就要遵守相應的準則,但卻被認為“過度雙標”的行為,讓不少消費者表示難以理解。
據虎撲網友投訴,自己在得物購買的球鞋沒有拆箱,原封不動在得物平臺出售,卻因瑕疵被退回,這讓許多網友難以理解。更有不少網友曬出了得物檢驗瑕疵合集,例如一根頭發、鞋盒上一道輕微的劃痕等。
甚至有消費者反饋,原本是鞋盒設計一部分,卻被認定為瑕疵。如圖所示:這是一雙消費者在得物的二手平臺95分(95分主要出售二手和全新瑕疵的球鞋,許多得物質檢未通過的鞋款會在95分出售)出售的aj23,該款鞋是Air Jordan系列中最為經典的一款,其中包括大量的喬丹個人元素,鞋盒內側就有一處喬丹本人的指紋內飾,這處細節設計被無數消費者津津樂道,但該細節卻被“專業鑒定師”以污漬瑕疵之名圈出。
95分平臺鑒定師將鞋盒特殊設計誤認為瑕疵,圖片來源:95分app
虎撲裝備區作為得物的母胎,經常出現對于得物查驗標準不統一的抱怨。得物長期以來苛刻的檢驗標準,一大批“藝術家”、“科學家”應運而生。這兩個球鞋圈的黑話分別表示:對于球鞋做工吹毛求疵宛若藝術家的人和運用科學儀器精密測量球鞋誤差的人,都是為諷刺消費者對于球鞋這一簡單商品過度的要求。
得物日益嚴苛的查驗標準看似是為專業平臺的身份正身,實則作繭自縛。球鞋市場沒有單一的賣家與買家,以物換物的邏輯是球鞋市場最基礎的準則,對于得物一味做買方市場的行為,在買家二次銷售時就會體會到煩惱。
讓得物腹背受敵的還有購買問題。買家在得物購買商品后擁有30分鐘內免費取消的權利,這一看似利好的舉措實則是在助長歪風邪氣。
在StockX平臺上,買家付款后不得隨意取消,同理賣家的商品售出后也不得隨意取消,若超過期限未發貨,會收到封號的處罰。
而得物平臺買家購買商品后30分鐘內可隨意取消訂單,賣家在商品售出后不發貨會收到扣除保證金的處罰并不會封號,而這部分保證金則會補償給買家,這樣的舉措看似沒什么問題,但這對于平臺和買賣雙方的誠信度是個考驗,同時也難免助長炒鞋風氣。
平臺對于買賣雙方處罰不嚴格,就容易導致科比事件和Virgil事件頻繁發生。這兩起事件都是由于明星逝世導致的奸商瘋狂搶購行為。
明星去世后大概率不會再與品牌進行合作,那么曾經的聯名款就會成為日后的“孤品”,這其中就存在炒作的空間,商品隨機漲價,奸商在平臺瘋狂購買后取消訂單,銷售記錄并不會因買家取消訂單而消失,讓許多外行誤以為商品真的出現大幅漲價的情況,跟風購買者或真愛粉就此淪為韭菜。
不買即是優解?事實上是這樣的,國內主流社會價值觀對于炒鞋這種球鞋期貨化的現象是不支持的,得物也發布過“鞋穿不炒”的宣言,但是平臺這些不完善的措施仍然會讓許多投資分子因此得利。
對于得物日后的發展而言,應在不損失自身利益的同時,最大程度平衡買賣雙方的相互權益才是重中之重,并且加快精進各種機制,而不是讓一些尚不完善的舉措,束縛住自己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