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網
劉小姐的小狗Tony今年已經12歲了,年紀大了腿腳不靈便,心臟也不是太好。有一晚Tony睡覺時把鼻子埋進窩里,大半夜突然因窒息發出持續而無力的哀嚎,劉小姐驚慌失措,只得試探性的用手壓迫Tony的胸腔,整個急救過程持續了整整2分鐘,小狗的臉色才逐漸回復正常。
從那時開始,劉小姐開始頻繁地帶Tony前往附近的寵物醫院進行檢查,陸陸續續給小狗做了全身X光、心臟超聲等影像學檢查,這才得知Tony的髖關節已經嚴重磨損,心臟也比正常的大了20%。一個月折騰下來,影像檢查加上各類治療藥物總算讓Tony的生活恢復了正常,但前前后后花了劉小姐近3000塊錢。
比劉小姐一年花費的所有醫療費加起來還貴。
貓狗跟人一樣,年紀大了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跟鄰居閑聊起來,劉小姐才注意到小區的老齡狗狗近年多了很多,不少狗狗隔三岔五就得帶去醫院用醫療器械進行檢查治療,有的心臟不太好,常常要做心臟超聲;有的淋巴上長了腫瘤,上過直線加速器。
2016,寵物醫學影像大爆發
具體是大量寵物醫院提出的影像檢查需求激發了動物影像設備的研發,還是實驗動物生命儀器的發展提供了寵物的醫學影像檢查思路,其起始原因已難以考究。但不可否認的是,寵物主對于寵物治療的需求是行業發展的源動力,進一步帶動動物醫學影像這一學科在近年間實現跨越式發展。
宋文君是在1991年成為獸醫的,到現在已經做了31年動物醫療,算是完完整整地親歷這門學科的成長。
“剛開始做這一行時,我們手上的工具只有聽診器、顯微鏡以及一些被淘汰的、半自動化的生化分析儀。直到2016年開始,國內的動物醫學開始爆發,各類寵物醫院紛紛開始采購相對便宜簡單的X光、超聲,高端的醫院還上了CT、MR。影像的出現使得醫生們能夠用眼睛觀察小動物們身體內發生的異常變化,診斷、治療可以變得更精準。從那以后動物醫學走上發展的高速公路,有人醫醫學積累作為支撐,動物醫學五六年的時間幾乎跑完過去20年要跑的路。”宋文君回憶到。
動物醫學的發展并非偶然。千禧年來,寵物在人們家庭中所擔任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過去寵物被用來看家、捉鼠,寵物便只是寵物,而現在,它是朋友,是孩子,是家人。
與角色轉變所同時變化的是寵物主對于自家寵物的支付意愿。居民經濟能力的普遍上升,人們有更多的剩余精力與財富投入到寵物生活之中。而當寵物主為自己的伙伴們投入足夠的愛時,他們對寵物的健康狀態的關注度、支付醫療費用的意愿也隨之上升。
簡單進行總結,經濟、生活習慣等社會因素使得人們對于寵物的角色認知開始轉變,角色認知的轉變使得人們愿意為寵物投入更多的時間與財富。
通過這套邏輯,我們能夠解釋寵物經濟崛起的原因,但卻不能解釋:為什么動物醫學的爆發,是在2016年?
即將到來的寵物“老齡化”時代
剖析動物醫學爆發的關鍵時間,我們必須關注一個對于寵物行業及其重要的數據——國內寵物年齡結構。
2000年前,像Tony這樣剛滿12歲的狗狗已經算得上非常長壽。但在今天,年齡超過8年歲的老年期狗狗非常多,家用寵物犬的平均壽命已經增長至14.17年。平安證券研究所給出的國內寵物年齡2019年調研數據數據顯示,8歲以上老年犬占比已經達到18.6%,數量超過1023萬只。
當前國內寵物犬的年齡結構預示著老年犬的數量將在未來進一步增加。數據顯示,我國現存寵物犬大部分年齡偏低,年齡主要集中在2-5歲,數量為2146萬只,占比39%。據此推算,2022-2026年將有大量寵物犬進入老年期,不考慮死亡因素,到2025年以8-14歲的老年犬數量將增至達約3247萬只,寵物經濟進入“老齡化”時代。
新時代對應著新需求。數據背后,一個千億級的市場正悄然孕育。
作為需求方的寵物主是時代變革的核心推動力,隨著寵物年齡增長,寵物發病率會大幅增加,醫療需求的提升將推動寵物醫療市場進一步增長。像劉小姐這樣的新時代寵物主基本都有定期體檢、及時就醫、打疫苗等醫療意識,因而當自己的伙伴步入暮年,自然愿意為可循證的醫學付費。
作為服務供給方的寵物診所根據需求調整服務。貓狗不會主訴,生病時,醫生只能通過經驗對癥下藥。但當寵物進入暮年,它們可能同時患有多種疾病,僅靠經驗判斷很難實現全面的疾病排查,傳統的診療模式不再具備競爭力。
這一形勢下,各寵物診所的服務定位開始由普通的聽診開藥,轉變為包含影像檢查在內的精準化治療,寵物主愿意為“看得見”的病癥檢查付費,寵物醫院也能獲得更高昂的客單。
目前的高端寵物醫院已經出現明顯分化,針對腫瘤、神經疾病等重大疾病成立專科。不少定位高端的醫院已經購置了64排CT、1.5T磁共振等高端設備作為檢查手段,甚至提供CT引導的放射治療。
2萬家寵物醫院,配置醫療裝備的不到1/3
我國養寵的主要類型以犬貓為主,2020年我國城鎮犬貓數量已經超過1億只,興業證券給出的寵物家庭滲透率已經高達22.8%,但遠低于英國44%的滲透率、澳大利亞62%的滲透率、美國67%的滲透率。
滲透率的大小關聯著寵物醫療市場的發展快慢。平安證券數據顯示:中國除少量的中華田園犬和田園貓外,其他品種構成與美國基本一致,因此中美寵物的疾病譜和發病率近似。不過,在非醫花費上美國是中國的2.6倍,但在醫療花費上美國則是中國的4.3倍。
更高的花銷對應著更成熟的服務體系與更前沿的醫療科技。在國內動物醫學影像市場發展的初期,寵物醫院超過五成的影像設備來自于進口廠商。
最早切入國內影像市場的是海外企業,主要為寵物醫院提供X光、超聲等價格相對便宜、操作相對簡單、適用范圍廣的設備。主打DR市場的威圖則是依靠成為德國動物影像設備公司OR Technology的合作伙伴以及德國老牌動物診斷設備生產商Diatron的獨家代理,迅速占領DR市場。
國產動物影像設備在2016年市場需求爆發后緊隨其后。不過,這個時候出現的CT、DR、超聲等設備,均非針對寵物定制研發,而是從人醫用影像設備向獸醫進行轉移。
事實上,寵物日常檢查中所需的醫療設備原理往往與人用設備原理基本一致,因此在技術上難度有限。傳統的人用醫療器械生廠商若以原有技術積累為前提,通過改造、變造生產動物用醫療設備不構成技術上的嚴重障礙。現階段國內動物醫療設備的研發者,大都是些比較前沿的大型影像設備公司。
國內知名CT廠商寬騰醫療旗下的諦寶誠是動物影像醫療設備中的佼佼者,諦寶誠則采用完全自主研發,在2021年實現919臺DR出貨量,占據了約50%動物DR市場。近年來諦寶誠逐漸完善CT、MR產線,但還未入局超聲賽道。
邁瑞醫療正式宣布進入這個市場是在2020年。那年10月,邁瑞醫療成立了“深圳市邁瑞動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重資介入之下,邁瑞的監護儀、麻醉機、燈床塔、體外診斷系列產品、超聲都已經推出了動物版本。
聯影醫療、東軟醫療、賽諾威盛等國內大型醫學影像設備龍頭企業也在近期開始布局動物影像。聯影醫療通過旗下聯影醫信通主導相關設備的研發,并與診所合作進行設備的優化與改良。醫信通目前主要為診所提供得最多的是40排40層的CT、其次是16排與64排的CT,三類設備均已在不少醫院落地。
老牌醫療影像廠商西門子醫療的動物醫學影像設備也在不斷更新。現在,西門子醫療可在CT和MR檢查中提供特定寵物檢查專用掃描序列,針對不同綱目的動物提供高清成像。
西門子醫療告訴動脈網:“國內動物醫院超過了2萬家,其中三分之一配置了DR,而CT和MR目前配置率還比較低。此外,跟人類醫療相比。動物醫療更依賴多種檢查手段,因此在未來,動物醫學影像設備也將朝著普及化、精準化、規范化、專業化、智能化這些方向向前發展。”
如此看來,盡管動物醫學影像布局者眾多,但真正的市場爭奪戰還未打響。
野蠻生長背后的陷阱
新興潛力市場的一路狂奔背后總是隱藏著眾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動物醫學影像這一細分賽道亦是如此。整個產業鏈上,設備研發商、寵物醫院、消費者各有各的需要避開的坑。
先談產業鏈后端的影像設備商,他們面對的是最基礎的技術問題,即難以研制性能優異的動物影像專科設備。
宋文君在30年就診生涯中碰到很多設備廠商找過來合作研發寵物專用的影像設備,但研發過程幾經波折,最后并未收獲太多成果。
“有家海外廠商已經在動物CT中占有了不少份額,去年找到我們診所合作,想要重新研發一款專用于動物診療的CT。”宋文君告訴動脈網,“這個想法起點很好,但到最后,新設備的各項指標均不如人用設備在診療中表現得好,整個項目也就這樣不了了之。”
西門子醫療簡單提到了其中的兩個問題:一些珍稀動物(如名貴貓犬、鳥類、爬行類動物)體型大小不一,檢查時要有針對性地調整掃描視野。二是由于動物的體型及生理結構與人體不同,對于影像設備提出更高的成像要求,設備使用的掃描參數需要作出針對性的優化,所以要求醫學影像設備在硬件和臨床應用方面作出適當的配合和優化。
因此,即便到了今天,動物醫學影像設備的專科化問題仍沒有得到解決。畢竟,人類只有一種形態,但寵物卻各不相同,與其找到一種通用于所有動物形態的模式,或許還沒有直接從人用設備向動物用設備改造來得實在。
更多的挑戰聚集在寵物診所/醫院這一端。作為動物醫療的服務提供方,亦是動物影像醫學設備的采購方,寵物診所/醫院必須制定合理的采購計劃、規劃精準的資金投入,否則很容易陷入沒有盡頭的資本投入與投后回收期極長的致命陷阱。
其一是寵物醫院地理位置的限制。聯影醫信通告訴動脈網:“CT作為一種高功率的大型醫學設備,對使用環境存在嚴格的要求。譬如,通常情況下CT設備的電源額定容量需要在65kVA以上,這對于醫院而言很容易,但對于寵物醫院而言很難。
許多寵物醫院沒有進行獨立選擇,往往落戶于寫字樓里,不能提供CT運行所需要的電源容量。要擴大電源容量,企業需求前往當地電力局進行申請,其中的費用非常昂貴,企業不愿意花這個錢。”
其二是醫療設備購置成本昂貴。配置一家較為完善的寵物醫院所需的設備采購成本高達四五十萬元。占據了寵物醫院直接成本的大頭,通常超過20%。
大部分寵物醫院如同我們身邊的診所,提供的只是一些基本的問診與售藥服務,沒有人力與資本進行相應的投資。直到近年資本進入后,新瑞鵬、瑞派等寵物醫院以連鎖的形式蓬勃發展,這才擺脫成本壓力,開始大規模采購醫學影像設備。
其三是動物醫學人才缺失。動物醫療需求先行,供給端始終處于滯后狀態,影像設備生產商滯后與寵物醫院,寵物醫院同樣滯后與獸醫人才的培養。缺乏擁有閱片經驗的寵物醫生,自然無法進行相應的服務。
其四是診療費用過高。“動物醫療沒有保險覆蓋,一次X光檢查需要四五百,一次CT檢查2000元左右,一次心超檢查大約五六百,它們看病的成本通常為人的8-10倍,能夠負擔其的家庭還是不太多。”
“我們對寵物醫院的數量進行過統計,成都、北京分別位列一、二,其次是重慶,再次是沿海城市。總的來說,醫院的選址主要集中于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肯定也有這樣的需求,但整個市場沒有完全打開。”
最后是處于消費者地位的寵物主們。動物醫療不像人醫一樣受到最為嚴格的監管,因而動物醫療服務更像是一種市場化的商品,沒有嚴格規定下的統一定價。因此,消費者在不同的醫院進行寵物檢查、治療、購藥時常常會面對不同的價格。
更為嚴重的問題在于行業尚未建立標準體系對寵物醫生的診療能力進行精準評估,人類在接受錯誤治療時尚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寵物不能用言語來表述自己的痛苦,遭遇誤診、漏診時,何以訴說?
轉瞬即逝的市場機遇
再隔一個月,宋文君在成都建立的動物醫學影像中心就要開業了。在他的計劃中,要把這個影像中心打造成寵物界的“全景醫學影像中心”。
類似于送文君這樣的模式創新不少。回顧動物醫學過去這五年,擁有人醫的醫學經驗、醫學設備、醫學模式乃至藥物進行支持,卻沒有人醫相同嚴格程度的監管,動物醫學發展得非常快,且可以將這一速度復制到未來。
因此,盡管產業鏈中存在很多問題,但也同樣擁有大量的創新空間。對于這樣一個充滿潛力的新興產業,誰能最早做出超越人醫影像設備性能的專科設備,誰能最快降下能耗使其適用于各種場景,誰能最快建立標準化診療體系完善質控,誰便有望在眾多競爭者之中脫穎而出,快速攫取市場份額。
當然,關于寵物醫學的監管也需跟上。野蠻生長讓更多小動物有了治療機會,但行業蓬勃發展的關鍵,是要消除行業中的不規范行為,盡可能減少漏診、誤診的發生,讓抓住治療機會的小動物們,能夠通過每一次治療重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