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讀娛 零壹
韓延監制,劉江江執導,朱一龍領銜主演的《人生大事》于6月24日上映,時間恰是暑期檔的開端,該片又是近一兩個月以來少見的賣相較好的國產電影,在點映期間反響熱烈,燈塔上的映前預測票房在8.74億到16億之間,可以說吹響了電影暑期檔的號角。
目前口碑出爐,豆瓣7.5分,貓眼、淘票票高達9.6分,在各平臺都是今年以來評分最高的電影之一。但首周末單日票房未能破億,可能意味著后期票房上限難以達到10億+,要在這個暑期檔找補回2022年春節后的票房頹勢,市場還需要更多主力內容。
但回到內容本身而言,《人生大事》絕對是一部有著很多話題的電影——少見的殯葬行業背景、生死大事的議題、朱一龍的角色挑戰、小演員楊恩又的動人表現、《滾蛋吧腫瘤君》《動物世界》導演韓延監制帶來的影響、導演劉江江從電視臺欄目劇到電影創投再到自編自導的職業經歷……這些都是可以分析出不少“東西南北”的。
《人生大事》的低姿態與生死觀
“我不是那種特別想表達的導演。 我沒有強烈地想要告訴大家什么,我覺得這故事就是故事,沒有那么深,我也沒看破生死 。我覺得我們能輸出一種溫度,夾雜有一點態度,就夠了。”在媒體“鳳凰網娛樂”的相關采訪中,導演劉江江這樣形容自己的創作。
這段話在讀娛君看來是比較真誠的。因為從最直接的觀感來說,《人生大事》給觀眾帶來的基本體驗是溫和輕快的,無論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喜劇元素,還是可愛的小女孩與其他人的互相治愈,又或是在死亡面前的許多關乎理解、致歉和悲傷的種種情緒,都以一種不算鋒芒的姿態出現,電影的鏡頭語言并不華麗但卻扎實可靠,臺詞表達和服化道也都沒有太多可挑剔的地方,整體觀感是偏向“舒服”的那一類電影。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可能也意味著一些缺點:故事的起轉承合幾乎都在觀眾預期之中,由多個葬禮結合起來的故事也顯得有些片段化,最后也沒有像《尋夢環游記》《入殮師》那樣有一個鮮明的思想表達。所以關于這部電影的評價是一件比較見仁見智的事情——一方面,這個被拋棄的活力小女孩與迷茫痞氣的殯葬師互相治愈的故事親和力非常高,觀眾很難不被感動;但另一方面,電影非常明顯地想將這個涉及死亡的題材拍得更加大眾化,搞笑劇情十分頻繁也并不巧妙,很難形成一貫的影片情緒,導致會有一點煽情與喜劇氛圍相互割裂之感。
但在讀娛君看來,《人生大事》總歸是一部很有意義的國產電影,因為這是一部直面死亡話題的商業片。
關于死亡的不同觀念是一個高深議題,本文無法展開,觀點也只能簡略甚至片面。如日本文化中對死亡是偏向“推崇”的,剖腹的武士和絢麗短暫的櫻花一樣成為文化中試圖表達的死亡之美,死后幽靈沒有遺憾即“成佛”,而對于不死、永生的態度多是反對的,從宮崎英高的游戲《只狼》和《黑暗之魂》里描述不死對人的異化可見一斑;
基督教影響下的西方文化對死亡以及死后的審判有著確定性,“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審判”(希伯來9:27)。因為在生死觀中”側重“來世”或“彼岸”,西方繪畫和文學等藝術對于死亡的表達往往是直白、坦然的,就像巴黎把堆放大量骷髏的地下墓穴展出給游客看一樣,讓東方文化影響下的人不容易接受。也有一些文化會將死亡視為完整的生命周期而歡慶,比如融合了印第安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墨西哥亡靈節。
而中國文化里的死亡觀似乎更加復雜。恐懼根植其中,死字往往被避而不談,因為“不吉利”也和多數節假日相悖,比如《四海》的票房敗北就很大程度上因為劇情與春節檔水土不服,或許也是此前《人生大事》定檔清明的原因。在儒釋道融合影響下中國文化下的死亡觀很難被概括,或是先祖崇拜和探求犧牲價值,又或是自然規律以及輪回解脫,或許唯一能概括的是,相較于虛無縹緲的彼時,我們對于“現世”是更看重的。
就這些思想而言,《人生大事》在情感上的鋪陳其實也是一種低姿態,唯一確定的是“生死之外無大事”。而整部電影的氣氛與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是暗合的——更偏向現世和活著的人,死亡是一種每個人都想逃避、但又不得不需要去直面的恐懼,包含了復雜的各式各樣的情感,同時也可能呈現出一些浪漫,就像小女孩的畫,以及父親離去后的那幕煙火一樣。
但讀娛君還是要說,《人生大事》并不是《少年的你》那種能以更高水準的故事和鏡頭語言帶動演員的電影,相反讀娛君認為,在這部電影里是演員通過自身表現在努力帶動著不那么出眾的故事和影像——碎片化的敘事,結局忽然出現的母親角色都是不那么自然的,但觀感上沒有太大問題,很大程度上在于幾位主要演員們的狀態都非常好。
但比起上映前的輿論走向來說,《人生大事》還是與它所對標的《我不是藥神》等電影相比存在更多局限性。不甚深入的社會議題討論,不算精致的劇本設計都拖累了這部電影成為10億、20億+級別。
但不論最終票房成績如何,至少這是一部讓觀眾看到了國產電影“活力”的作品。
暑期檔前瞻:國產電影能否扛起市場大旗?
《人生大事》首周末三天共收獲2.48億元票房,最終大概率會落在7-10億左右級別,對院線市場而言這雖然已經稱得上是一劑定心丸,但基本也意味著《人生大事》很難成為此前期待中達到《我不是藥神》級別的“救市”大作。
而在《人生大事》之后,關注度較高、有成為票房主力希望的暑期檔電影主要有以下幾部:
《外太空的莫扎特》是今年暑期檔陣容看點較多的一部,陳思誠導演,黃渤和榮梓杉主演的科幻喜劇故事,從預告片來看有點《長江七號》的意思,主角之一是來自外太空的“萌物”,顯然也很有后續IP開發的空間,合家歡的喜劇屬性與黃渤、姚晨、范偉、賈冰、許君聰等一眾專業喜劇人的結合,劇情上應該是不會翻車的。
《你是我的春天》是一部拍攝于2021年3月開機的“抗疫片”,原名為《沒有一個春天不會降臨》,屬于近年常見的“拼盤電影”,由五個故事單元組成,原擬在2021年內上映, 后更名并定檔2022年4月2日,又與《人生大事》等原清明檔電影一同撤檔,現定檔7月1日。影片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指導拍攝,陳道明任總監制,黃渤任監制,張宏任總制片人,五個單元故事分別由周楠、張弛、田羽生、董越、饒曉志執導,陣容集結了不少各年齡段一線演員,頗具看點,但問題在于電影的主題放在當下吸引力并不算高,燈塔專業版上的票房預測大都在1億左右。
《神探大戰》則應該歸類為杜琪峰經典電影《神探》的“精神續作”,本片導演韋家輝與杜琪峰合作多次,兩人聯合執導的2007年電影《神探》豆瓣評分高達8.5,至今仍是同類型題材中口碑最好的一檔。《神探大戰》雖然請來了黃金搭檔劉青云以及蔡卓妍、林峯、李若彤等一批港星熟臉,但考慮到韋家輝自己獨立擔當導演的上一部作品已經是2009年的《再生號》,十多年后的新作有多少水準還很難說。
進入8月之后,目前定檔的主要是兩部愛情片《遇見你》和《念念相忘》,前者看點是導演落落在《如果聲音不記得》之后的新作,后者則是劉浩存和宋威龍的CP組合,相信都有一定的票房基本盤,但票房上限估計不會太高。
此外自2022年7月1日起,國家電影局在全國開展迎接黨的二十大優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動,據燈塔專業版顯示,《奪冠》《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流浪地球》《我和我的家鄉》《長津湖之水門橋》《紅海行動》《1921》等20+部近年的主旋律電影都在復映之列。雖然這些影片都曾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但畢竟時效性太弱,排片比例大概率比較有限。
所以僅從目前定檔電影信息來看,我們很難事先鎖定出一個“主力”來。但宣發物料往往和實際電影水平存在偏差,也很可能會有黑馬出現。而且往回追溯,暑期檔幾乎每年都是春節之外最重要的檔期,2021年有《怒火·重案》《中國醫生》收獲13億以上,《失控玩家》和《白蛇2:青蛇劫起》《1921》在5-6億級別;2020年《八佰》的救市也是在暑期檔末尾;2019年更是有50億+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及《烈火英雄》《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蜘蛛俠英雄遠征》《掃毒2天地對決》等多部10億+,再往前數,《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乃至《戰狼2》等都出自暑期檔。
對比之下,今年暑期檔已定檔影片的量級還是有些不足的。除非有新的重量級空降,否則對院線電影市場來說,全面恢復的日子恐怕還遠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