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侯瑞寧
中國啟動首個千萬噸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集群項目。
界面新聞從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海油)獲悉,6月28日,中海油、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殼牌(中國)有限公司和埃克森美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簽署了大亞灣區CCUS集群研究項目諒解備忘錄,擬共同建設中國首個海上規模化碳捕集與封存集群,儲存規模可最高達1000萬噸/年。
四方將在評估技術方案、構建商業模式、明確政策支持需求等方面開展聯合研究。
CCUS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關鍵技術之一,即把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提純,繼而投入新的生產過程再利用和封存,可直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根據規劃,上述項目第一階段達到二氧化碳封存量為300萬-500萬噸/年,減碳效果相當于植樹2700萬-4500萬棵;第二階段力爭實現二氧化碳封存量達到500萬-1000萬噸級。
項目將通過捕集裝置,收集大亞灣區各企業在生產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壓縮后以管道等方式,輸送到附近符合條件的海域進行封存或地質利用。
今年年初,殼牌發布《中國能源體系2060碳中和報告》(下稱《報告》)稱,中國地下碳封存量預計可達2.4萬億噸,僅次于美國。目前中國有40多個CCUS試點項目,總封存量300萬噸。
其中許多項目是與提高石油采收率相關的小型開發項目。未來40年,這些項目的規模需要大幅擴展。
《報告》稱,2060年在凈零排放能源體系中,中國每年需要捕集并永久封存13億噸二氧化碳。這意味著,未來40年中國CCUS的封存量需要提高400倍以上。
《報告》認為,目前CCUS的主要挑戰在于,如何創造條件來支持利益相關方投資建設大規模設施,尤其是作為工業脫碳解決方案的CCUS設施。
殼牌表示,短期內,政策上需要為捕集技術商業化提供支持;發展碳運輸基礎設施,例如短途貨車、鐵路和駁船,以及長途航船和管道。
從長遠看,中國通過將CCUS技術整合到產業集群和港口發展中,有可能實現大規模減排。這對于一些較難實施減排的工業部門尤其重要。
今年1月29日,中石化在建的國內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齊魯石化-勝利油田CCUS項目全面建成中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