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倩楠
編輯 | 翟瑞民
近日,國家流感中心發布的全國流感監測信息顯示,6月份以來,南方部分省份進入流感高發期,且流感樣病例在門診中的比例持續增加,流感病例數創近年同期新高。
據國家流感中心公布的數據,6月南方省份流感病毒檢測陽性率持續上升,以甲型(H3N2)亞型流感病毒為主。在6月6日-6月12日這一周,南方省份哨點醫院報告的流感樣病例占門診量百分比為5.8%,高于前一周5.1%水平,也高于2019-2021年同期水平。
“剛開始是嗓子偶爾有點癢,一兩天后開始咳嗽,當天晚上開始發燒,體溫最高達到39度以上,感覺忽冷忽熱、渾身疼痛、全身無力,服用退燒藥后體溫降至37度左右,之后流鼻涕和咳嗽的癥狀持續了兩周多,現在仍未痊愈。”一位來自福建的流感患者日前告訴界面新聞。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簡稱,由流感病毒引起,分為甲型(A),乙型(B),丙型(C),丙型流感病毒只造成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則會導致包括下呼吸道感染,肺炎,腦膜炎等病癥。據WHO數據,每年全球季節性的流感暴發感染約6億人,并導致25萬至50萬人死亡。
冬春季是流感的高發季節,為什么此次南方流感在夏季爆發?廣西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醫師林裕灼告訴界面新聞,流感在夏季也有爆發期,比如廣西每年在6月下旬和7月初就會進入流感高發期。參照以往流感就醫人數,平均2-3年流感就會出現一次比較大的暴發。
“每次流感都不是同一種病毒”, 林裕灼介紹,流感病毒變異很快,病毒亞種也多,每年流行的毒株都不一樣,感染一種病毒亞種產生的抗體,只能對抗同一種亞型的病毒,此外,人感染流感病毒之后產生的抗體并不能長久存在,抗體最多持續10-12個月,所以人群對流感病毒普遍易感。
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韋民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在北方,流感常見于冬春季,而在南方,流感全年都會出現,但這次夏季流感在南方地區變得更加高發,可能跟氣候變化有一定關系。今年五六月以來,南方多地降雨頻繁,氣溫有所降低,這可能給流感病毒創造了適宜的傳播環境。” 但是,林裕灼認為,今年夏季流感爆發的時間節點和爆發的范圍、強度和往年差不多,應該說和強降雨關聯不大。
病毒學專家常榮山向界面新聞介紹,“從澳門數據來看,流感的流行強度已超過了新冠肺炎,不是說流感病毒強于新冠病毒,而是因為新冠肺炎經過防控,特別是打了疫苗后,傳播程度比較低,而人們針對流感幾乎沒有采取防控措施。”
常榮山表示,近年來流感疫苗的接種率非常低,但感染流感后,容易出現如肺炎、腮腺炎、心肌梗塞等并發癥的情況,“重癥流感的死亡率比較高,對于老年人和兒童是較大的威脅。流感的并發癥也是較難治療的,需要引起重視。”
流感癥狀與新冠肺炎有多種相似性,流感高發期是否會為疫情防控帶來壓力?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譚曉東告訴界面新聞,“會帶來了一些麻煩,但不至于有特別大的壓力”,主要是在甄別過程中,需要經過特定的手續和程序,但流感和新冠肺炎是兩種疾病,通過核酸檢測就能很容易區分開來。”
林裕灼介紹,“從目前醫院就診人次來看,發熱門診有一定壓力,發熱病人需發熱門診排查之后才能進入普通門診和急診,尤其是今年夏季流感以高熱為主,而且以兒童高熱多見,發熱門診的就診人數短期出現劇增,對此醫院已參照以往經驗增派人手應對。”
新冠肺炎與流感是否會出現疊加感染的狀況?譚曉東表示,“疊加”在病原學上還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從社會層面來說,存在流感、新冠肺炎兩種傳染病同時流行的可能性,但對于這兩種病毒是否會在同一個體上“疊加感染”仍沒有定論,需要持續關注。
但專家提醒,應重視流感和新冠肺炎疊加流行的風險。“廣東衛生在線”視頻號日前發布廣東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康敏解讀稱,新冠肺炎和流感都是呼吸道傳染病,表現出的癥狀也比較相似,如發熱、咳嗽、鼻塞等上呼吸道癥狀,早期比較難鑒別,如果有大量流感病人前往醫療機構就診,會在醫療機構聚集,容易導致呼吸道疾病的傳播,所以,采取呼吸道疾病預防傳染措施,也能起到多病共防的效果。
據“廣西疾控”微信公眾號消息,廣西壯族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急性傳染病防制所主管醫師蔣麗娜日前表示,目前國內外新冠疫情仍在持續,今年新冠與流感疊加流行的風險依然存在,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一旦流行將導致新冠疫情防控局面復雜化,可能帶來的重癥風險。
蔣麗娜表示,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經濟、最有效的手段,能夠有效減輕流感感染、住院、重癥和死亡等導致的疾病負擔。因此,在國家大力推行新冠疫苗接種的當下,外界切莫忽視了流感疫苗的接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