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NBS新品略 吳文武
可惜了!昔日家喻戶曉的“彩電大王”廈華電子告別A股,引發了市場關注和熱議。
6月23日晚,廈門華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退市廈華,原證券簡稱“廈華電子”,600870)發布公告稱,截至2022年6月23日,公司股票已于退市整理期交易滿十五個交易日,退市整理期已結束。
廈華電子公司股票將于6月30日被上交所予以摘牌,公司股票終止上市,這意味著已經上市27年的廈華電子將告別A股。
6月23日是廈華電子退市的最后一個交易日,其股價再次上演了“過山車”走勢,早盤大幅跳水一度跌停,但午后強勢反彈,并一度沖擊漲停板,收盤定格在每股0.6元,最終市值為3.14億元。
廈華電子,曾被譽為“彩電大王”,是如何走向巔峰?后來為何走向衰敗,如今黯然退市?又給我們留下了哪些商業啟示?
01 昔日“彩電大王”
在如今競爭十分激烈的電視機市場里,早已沒有了廈華電子的身影。
如果將時間拉回到二十多年前,廈華電子有極高的市場地位,在那時的中國彩電行業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北有青島海爾海信,南有廈門廈華夏新。
廈華電子的誕生與崛起有著時代背景,中國改革開放后,電視成為中國家庭了解娛樂信息的窗口,需求量猛增。在上世紀70年代,當時主要是日本進口的黑白電視為主,黑白電視成為80后一代的兒時回憶。
緊接著,中國電視進入彩電時代,當時國外品牌彩電價格太貴,為國內品牌提供了生存空間。長虹、康佳、TLC、海信、廈華電子、熊貓電子等國產彩電品牌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1985年12月,廈華電子成立,定位為一家專業的電視機生產企業。
值得關注的是,廈華電子可是中國第一臺等離子電視的制造者,也是中國第一家率先從CRT電視(老式顯像管電視)轉型為平板電視的企業。
廈華電子在廣告和營銷方面也不惜重金,請了陳道明代言,特別是那句“有了廈華等離子,真想再活500年”的經典廣告語,讓廈華家喻戶曉,廈華更是許多中國家庭的第一臺彩電。
1995年,廈華電子在上交所上市,一時風光無限,巔峰時期的廈華電子年營業額達到30億元,當時的廈華電子是全國電子百強企業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廈華電子曾是中國最大彩電出口企業之一,在出口市場數據上,曾將TCL、創維、長虹、海爾、海信、康佳等彩電品牌甩在身后。
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是廈華電子的巔峰時期與高光時刻,甚至被行業譽為是“彩電大王”、“彩電霸主”等稱號。
02 “彩電大王”淪落到賣肉,經歷了什么?
可是好景不長,廈華電子漸漸地變了,甚至后來主業還變成了賣肉。讓人們很好奇,昔日“彩電大王”到底是怎么了?
巔峰時期的廈華電子不滿足于只做彩電生產企業,開啟了瘋狂的業務多元化戰略。
1995年廈華電子與廣州通信研究院宣布合作,決心實現GSM手機國產化,進入手機行業,1998年,廈華電子的手機開始量產,后來手機業務發展很一般。
后來,廈華電子逐漸進入計算機、顯示器、傳真機、系統集成、微波通信設備、電子商務等。1999年,廈華電子更是將手機、計算機兩大業務列為和彩電生產并重的支柱業務。
本以為廈華電子的業務多元化戰略能推動其發展更上一層樓,可進入2000年之后,廈華電子的主營業務都走向了下坡路。
2003年、2004年廈華電子連續兩年虧損,廈華電子決定重新撿起彩電業務,重新確立戰略定位,向平板電視轉型,利潤大增,有了起死回生之氣勢。
萬萬沒想到,平板電視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從2006年至2008年的三年,廈華電子累計虧損近20億元。2008年5月,廈華電子戴上“*ST”的帽子,面臨退市風險。
雪上加霜的是,廈華電子也從此陷入了債務泥潭。
從2014年開始,廈華電子的相關資產及“廈華”系列商標租賃、轉讓給了福建民營企業萬利達,其中“廈華”系列商標更是以1200萬元的價格賤賣。
近些年來,聽到廈華的聲音越來越少,廈華也積極開展重組自救,僅在2015年,重組對象就多達3個,分別是游戲行業的火瀑云、互金行業的愛財網,以及第三方支付的蘋果信息,無一例外,全部流產。
最近幾年,廈華甚至靠著出售廠房來過日子了。
更讓人意外的是,在退市前期,廈華電子的主營業務已經跟電子產品制造毫無關系了。
廈華電子2021年財報顯示,公司主營業務是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業務,主要產品為肉類產品,包括進口凍牛肉、進口凍豬肉和國內鮮牛肉,2021年凍肉業務營收1.35億元,占公司總營收的比例接近90%。
就這樣,昔日“彩電大王”走向衰敗,如今主營業務變成了賣肉,時至今日,黯然摘牌退市。
03 廈華電子,何以至此?
近幾日,廈華電子退市的消息引發了市場熱議,有網友調侃發表評論稱,“廈華當初就不應該上市,主要是起名沒起好,廈華下滑……”,更有網友評論稱: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那么,廈華電子為何從昔日“彩電大王”衰敗至今?在NBS新品略看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失敗的多元化業務。
廈華電子在業務鼎盛時期,在彩電業務板塊取得了輝煌成績,當時正是彩電業務發展黃金時期,廈華電子選擇了業務多元化策略。
前文所述,廈華電子進入手機、顯示器、計算機等硬件產業,甚至還進入了電商業務,每一個新業務都要投入相應的資源及資金成本,在手機市場無法與當時的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競爭,在計算機業務領域更是無法與崛起的聯想及國外計算機品牌競爭。
廈華電子的多元化業務戰略很瘋狂,進軍了多個業務領域,錢花了,如今來看,沒有一個是成功的。
第二,數次業務轉型失敗。
其實后來廈華電子也意識到自身的問題,先后進行了數次轉型,比如重拾平板電視市場,取得了短暫的輝煌,但還是沒能挺過激烈的市場競爭。
后來廈華電子轉型重組,甚至瞄準了游戲行業,電子支付,甚至還瞄準了互聯網金融,這些行業都有其各自特殊性及監管要求,廈華電子完全不具備這方面的優勢。
廈華電子數次業務轉型跨度都很大,本來就陷入債務泥潭,也沒有更多的資金實力涉足新行業,一次次的業務轉型失敗,只能加速其走向下坡路。
第三,激烈的市場競爭,沒有抓住行業發展的新窗口。
廈華電子所在的彩電行業,競爭一直白熱化,是一個紅海市場,不僅要面臨國內同品牌的競爭,也要面臨國際電視品牌的競爭,廈華電子在競爭中漸漸敗下陣來。
不過在NBS新品略看來,廈華電子走向衰敗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抓住行業發展的重要窗口期。比如在液晶平板電視發展期,后來的數字電視及互聯網電視發展窗口期更是錯過了,如今進入了智能電視時代,廈華電子早就徹底掉隊了。
第四,廈華電子自身經營管理決策存在重大問題。
從業務多元化,到后來變賣資產、商標、廠房,每一步都反映出了廈華電子公司經營管理層在經營管理決策方面存在重大問題,對行業前景的研判、新業務行業的了解,資源及資金的投入分配等。
一家企業的經營發展如何,也是管理層在經營及管理等多方面能力的體現,一旦決策失誤,不及時挽救,只能加劇企業走向下坡路。
04 廈華電子敗局商業啟示錄
廈華電子曾作為彩電行業的知名品牌,后來發展走向了下坡路,業務虧損,陷入債務泥潭……如今摘牌退市。廈華的故事又留給了我們哪些商業啟示?
在NBS新品略看來,廈華并不是唯一一個漸漸衰落的彩電品牌,但廈華電子卻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留下了以下三條商業啟示。
啟示一:企業多元化業務策略并非萬能,一定要守住主業。
廈華電子依靠彩電業務崛起,曾暢銷國內外,主營業務收入為公司貢獻了絕大部分市場經營收入,這在當時是被許多同行,乃至是外界所羨慕的。
廈華電子不滿足于主營業務只生產彩電,開啟了十分瘋狂的多元化業務策略,雖然大多聚焦于電子制造領域,但過度分散,本以為多生孩子好打架,結果成了一個大攤子,多元化業務并非萬能。
企業應該要守住主營業務,發揮核心科技優勢,其實有很多企業都進行業務多元化,比如聯想的主業是計算機,后來也曾涉足手機,也曾紅極一時,但后來還是及時止損,聯想也將更多精力聚焦主業,至今還是全球計算機巨頭。
沒有了主業,猶如無根之木,能走多遠,充滿未知數,緊跟時代發展,在主業上不斷創新,做大做強,走穩走遠。
啟示二:企業重組切勿跨度太大,一定要有優勢組合效應。
前文所述,廈華電子后來多次進行業務轉型,考慮收購多個行業的標的企業,廈華電子的傳統優勢在于電子產品制造,游戲、電子支付、甚至是互聯網金融,這些行業與其本身業務沒有交叉。
廈華電子并沒有重組成功,即使重組成功,行業跨度太大,不能形成優勢資源互補,完全是進入一個新行業。就算是現在廈華電子主業改為賣肉,仍是一個大跨度。
所以企業合作、業務合作、重組合并等,一定要形成優勢組合效應,才能實現倍增效應。
啟示三:不緊跟時代發展,只能被市場和消費者拋棄。
廈華電子并不是唯一一個走向衰敗,消失在消費者記憶中的彩電品牌,無論哪個行業都會有企業大起大落。
后來電視進入液晶平板時代,互聯網時代,智能時代等,進入電腦時代,如今智能手機時代,人們獲取娛樂及資訊的方式改變很大,傳統的電視已經被拋棄了。
如今消費進入了年輕時代,而且每一代年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抓住時代發展的脈搏,至關重要。
中國電視已經進入智能時代,未來仍有發展機遇,但可惜的是,電視機市場已經沒有了廈華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