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劉子象
6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就當前暴發的猴痘疫情召開緊急委員會閉門會議,討論是否將其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決定最早或在24日做出。
PHEIC是世衛組織傳染病應急機制中的最高等級,若宣布,將會升級全球反應。上一次類似事件是在2020年1月30日,該聯合國組織宣布新冠疫情構成PHEIC。世衛的聲明將表明,這種疾病的國際傳播會造成其他國家的公共衛生風險,可能需要不同國家采取協調一致的應對策略。
世衛總干事譚德賽表示,猴痘正在流行國家和非流行國家同時傳播,需要引起重視,且疫情“可能被低估了”,或比官方數字更高。據世衛組織統計,迄今已有48個國家報告了3200多例確診病例,且有一人死亡。另據《紐約時報》,全球確診人數超過3400,比兩周前增加了兩倍,另有3500個病例正在評估中。
今年到目前為止,中部非洲已報告近1500例疑似病例和約70例疑似死亡,主要在剛果(金),中非共和國和喀麥隆也有病例。譚德賽表示,這些病例很少得到證實,對他們的情況也知之甚少。雖然這些病例間的流行病學和病毒支系可能不同,但這種情況不容忽視。
對于病例目前缺乏足夠了解,需要引起重視。譚德賽表示,受影響國家的疫情仍然主要發生在男男性行為者中,然而猴痘的人際傳播正在進行,并且可能被低估。比如在尼日利亞,受影響的婦女比例比其他地方高得多,“更好了解猴痘在那里的傳播情況至關重要”。世衛組織一直呼吁應加強對更廣泛社區的監測。
病例激增
5月份以來,猴痘迅速在非流行地歐美多國傳播。英國已經有800例確診病例,是中非和西非以外報告感染人數最多的國家。據英國衛生安全局數據,在不到五天的時間里,英國的猴痘病例增加了近40%。6月16日病例數為574例,6月20日上升至793例。
英國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對確診病例進行隔離,同時主動追蹤密接,對高風險人群發放可預防猴痘感染的天花疫苗。東英吉利大學醫學教授Paul Hunter表示,這種“環形疫苗接種”的方法“應該有效”,不過隨著感染人數的激增,他表示自己已變得不那么自信了,除非很快出現轉機,否則英國可能需要開始考慮下一步的應對步驟。
歐洲是此次疫情的中心。除英國外,西班牙、德國和葡萄牙的病例也較多。并且外溢到歐洲之外地區的風險越來越大。
美國也在努力應對新病例。23日,美國CDC工作人員Agam Rao在小組會議上表示,已有證據表明猴痘在美國發生了本地傳播。美國病例中發現了兩個版本的猴痘病毒,表明至少有兩條獨立的傳播鏈。
這些病例主要發生在男男性行為者身上,但也有女性受到感染。他同時提醒,猴痘不僅僅通過親密接觸傳播,在世界范圍內,也有家庭成員共用被褥、毛巾而感染的情況發生。
自5月17日報告首例確診以來,截至6月22日,美國已在23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發現156例病例。一些專家呼吁白宮進行徹底檢測,以避免重蹈應對新冠失敗的覆轍。
在亞洲,6月21日,新加坡確診一例輸入性病例,為一名英國男子,這也是在東南亞發現的首例猴痘。22日,韓國也確認了首例猴痘病例,患者是一名從德國返回的韓國國民。
22日,中國疾控中心發布健康提示稱,我國尚無猴痘病例報告,也未在野生動物或入境檢疫中發現猴痘病毒,一般人群暫無感染風險。猴痘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預后良好。目前國內尚無特異性抗猴痘病毒藥物。
異常突變
猴痘是一種大型雙鏈DNA病毒。由于DNA的病毒在復制遺傳物質時可以糾正自己的錯誤,與冠狀病毒這種RNA病毒每年發生20-30個突變相比,猴痘每年可能只有一兩個突變。
然而初步分析顯示,與2018年流行的毒株相比,目前的猴痘病毒已積累了近50個突變,這個數字“意想不到的高”。在一項分析中確定的47個突變中,42個帶有一種叫做Apobec3的酶的明顯特征。
這種由HIV研究人員首次發現的宿主防御因子,是人或動物用來幫助解除病毒威脅的免疫系統武器。這種酶通過迫使病毒在復制時犯錯,導致它們自我毀滅。
西雅圖弗雷德-哈欽森癌癥研究中心的進化生物學家Trevor Bedford說,Apobec3突變的快速積累,表明猴痘可能已轉變為以人類為宿主,更擅長在人際間傳播,基因組模式表明這種轉變“發生在2018年左右”。
如果猴痘已經適應了將人作為宿主,那么它的暴發可能會變得更加頻繁,且難以控制。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人類學家Sagan Friant表示,控制病毒所用的時間越長,它在人或動物身上找到永久新家的幾率就越大。
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突變如何改變猴痘病毒。英國衛生安全局稱,在英國發現的48種突變中,有21種可能會影響疾病的傳播方式、嚴重程度以及對治療藥物tecovirimat的反應程度。
也有學者認為,Apobec3酶突變的數量本身并不令人擔憂。倫敦國王學院病毒學家Michael Malim在2002年首次發現Apobec3酶。他表示,由于這種酶引入的突變意在傷害病毒,因此單是它的數量并不令人擔憂,突變的影響“更有可能使人衰弱”。將當前版本的病毒與過去幾年的樣本進行比較,可能有助于了解它是如何進化的。
然而這些信息仍很匱乏。猴痘多年來一直在西非和中非小范圍出現。2017年,尼日利亞暴發了有記錄以來最大的猴痘疫情。也是在這一年,尼日利亞才有能力對病毒遺傳物質進行排序。
尼日利亞疾控中心主任Ifedayo Adetifa說,從2017年起,他們一直在分析大約50個猴痘病例的序列。但由于沒有快速分析所需的專業設備和知識,工作至今沒有完成。
他們已經多次接到其他地區要求分享數據的請求,但Ifedayo Adetifa表示,團隊暫時不會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以防止擁有更多資源的團隊超越他們,搶了功勞。他對《紐約時報》表示自己完全支持開放數據和信息共享,但問題是“誰將受益?”
世衛組織在23日的會議上強調,要提高猴痘相關信息的透明度,加強數據公開和共享。除此之外,世衛還對成員國提出了其他幾項要求,包括呼吁尋找病例、追蹤密接,進行基因測序等實驗室調查,同時還要實施預防和控制感染的措施。
另外,世衛還表示需要對猴痘病例明確定義,以幫助識別和報告感染情況。同時,還要迅速果斷處理污名化、歧視和錯誤信息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