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眼
今年,進口化妝品遇冷,進口總額已經4個月出現下滑。在日、法、韓三個主要進口國中,韓妝始終難掩頹勢,而法國則時隔5年又重新奪得第一進口國。
化妝品進口額8年來首降
海關總署官網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6.0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3%。其中,出口8.94萬億元,同比增長11.4%;進口7.1萬億元,同比增長4.7%。
就進口化妝品而言,數據顯示,全國5月進口化妝品38091.7噸,同比下滑7.9%;進口金額128.2億元,同比下滑4.3%。
另外,今年1-5月,我國化妝品累計進口總額606億元,同比下降6.6%。值得一提,青眼注意到,這是自2015年來1-5月累計金額同比首次出現負值。
如下表所示,2015年1-5月至2021年1-5月,我國化妝品進口總額均呈增長態勢,一路增長到2021年1-5月的650億,其中2018年增幅最大,為81.5%。但今年1-5月,化妝品進口額首次下滑。
具體來看今年前五個月數據,除2月份外,其余月份化妝品進口總額同比均有下滑。其中3月降幅最大,為14.3%。再看環比數據,更能反映單個月份的波動。除3月和4月外,其余月份環比均呈下跌趨勢,1月-17.9%,2月-10.4%,5月-3%。
另外,單就5月份來看,據青眼梳理發現,2015年-2022年8年中的5月份,只有今年5月份下降4.5%。2021年5月達到134億元,是2015年的10倍。
時隔5年,法國重回第一
從法國、日本、韓國這三個主要進口國來看,隨著我國對進口化妝品需求增加,從這3個國家進口的化妝品也不斷遞增。但,增幅有大有小,中國第一進口國老大位置也幾番易主。
據青眼梳理近12年的數據發現,2011-2016年6年期間,法國始終穩坐中國化妝品第一進口國的位置。不過,2017-2018年,在“韓流”助攻下,韓國化妝品逆襲,取代法國摘得桂冠,但好景不長,2019-2021年,這3年日本登上了第一。
不過也能看到,法國與日本始終咬得很緊,今年雙方的座次也再次發生逆轉,時隔5年,法國重奪第一。今年前5個月,中國自法國進口化妝品總額為143億元,超過了日本,是韓國的1倍。而今年1-5月和去年同期相比,日本、法國、韓國三國同比增幅分別為-8.45%、4.38%、-34.48,僅法國實現了增長。
另外來自法國美容企業聯合會(FEBEA)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僅是法國第七大美妝出口國,到2020年,中國首次超越德國和美國,成為法國化妝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場。
這與中法兩國始終保持友好往來密不可分。據悉,法國一直比較關注和中國發展經貿關系,法國目前是中國在歐盟內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同時,法國還是中國在歐盟的第三大實際投資來源國和第三大技術引進國。另外,2020年12月,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完成,為歐洲企業在華投資提供市場準入、行業政策、監管機制等層面的制度保障,無疑,這助推了法國化妝品企業在中國的發展。
另外,早在2020年初,法國國家藥品安全局上線了一個資質認證平臺,法國化妝品制造商向中國出口普通化妝品時可免于動物測試。由此,法國化妝品公司得以更順暢進入中國市場。
相較而言,日、法、韓三國當中,韓妝失勢最為嚴重。2017年,我國從這三個國家的化妝品進口額首次破100億,到2021年,對日本進口額366億,比當年增長258.82%;法國350億,增長203.03%;韓國僅271億,增長134.22%。
來自韓國經濟人聯合會近日發布的一項分析結果也顯示,在化妝品、藥品、幼兒食品等中國十大消費品進口市場,韓國所占份額從2012年至2016年的5.4%下滑到2017年至2021年的4.2%。2022年,韓妝頹勢依舊,據韓國化妝品行業兩大巨頭LG生活健康、愛茉莉太平洋2022一季度最新財報,兩家公司在中國銷售額均雙雙下滑。
進口美妝遇冷,國貨上揚
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升和國內生產、消費需求下降,以及疫情和新規等因素的影響,是今年化妝品進口額下滑的原因。
多位進口化妝品代理商指出,“化妝品進口額下滑與國內整個化妝品行業在疫情期間市場放緩有關。”LG生活健康、愛茉莉太平洋、資生堂等日韓美妝集團在今年一季度財報中也指出,新冠疫情再次擴散,多個城市門店暫時關閉,導致亞洲地區銷售額和營業利潤有所下跌。
一位化妝品資深行業人士表示,“疫情導致很多原材料漲價,或直接斷供。原料供應鏈也是全球化的,一旦原料端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到成品端。另外,疫情導致消費力下降,國內經濟不容樂觀,所以消費力也會有些許下降,導致銷量不佳,最終國外品牌方會顧慮上新的速度。”
“因疫情影響,海外化妝品進口時間與成本都增加不少。”“通過一般貿易進口方式,進口化妝品需要通關,而2022年國內出現了不同規模的疫情,比如上海,基本是港口封停了一個月,這大大降低了國外品牌進口的進度”。廣州一家企業相關負責人也直言。
新規也是影響進口美妝銷售額下滑的原因之一。上述資深人士表示,自2022年5月1日起,申請注冊或者進行備案的化妝品,必須符合《化妝品標簽管理辦法》的規定和要求。所以國外品牌方有可能在這之前進行了包裝替換,需要重新設計、排版、印刷,再進行備案,會損耗一些時間。
“另外,根據《化妝品注冊備案管理辦法》,注冊人、備案人在境外的,應當指定我國境內的企業法人作為境內責任人。所以國外品牌方會進行衡量,該如何設立境內責任人的問題,這會延緩備案進度。”同時,《化妝品注冊備案資料管理規定》《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等規定中的要求,這些法規都放緩了新品進口的進度。
除此之外,從業10年的日化代理商謝卓熹還提及,“當下年輕一輩反而對國貨比較認同,國內市場對本土品牌的認知與信賴在逐漸提升。”
進口美妝運營商傳禧聯合創始人常凱也表示,“近年來,新銳國貨品牌崛起,消費者對國貨品牌的信心、認可度不斷提升,與此同時,進口美妝紅利正在消失,傳禧公司也正在轉型。”據了解,從去年開始,傳禧已陸續代運營璦爾博士、綻妍、爾木萄三個國產品牌,后續還將代運營其他國貨品牌。
而除傳禧外,青眼注意到,還有不少原本專注進口化妝品供應鏈服務公司,近年來也開始將目光轉向國貨美妝。比如小美誠品自2020年4月起,以彩妝、香水品類為切入點,加碼國產品牌等。
國人對各具特色的進口品的需求會始終存在,但消費者對國貨認同感提升,國貨化妝品品牌也應當抓住機遇,實現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