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鞭牛士 顧硯
6月17日,京東宣布入局外賣業務,沉寂已久的外賣市場要重新洗牌?
此前,百度、阿里、滴滴、美團還有一批公司先后參與過外賣市場的爭奪,騰訊游離在外,但也一度通過持股美團的方式參與。十年鏖戰,如今跑出了美團、餓了么,百度、滴滴、口碑均折戟于此。
而京東外賣,是大廠開啟的新一輪內卷,還是繼續合理的挖掘同城配送的潛力?
京東外賣,順勢而為?
萬萬沒想到外賣這個有巨頭、經過好幾輪充分競爭的紅海,還能有“新人入局”。
6月17日,京東零售CEO辛利軍在采訪中表示:“京東已經考慮做外賣業務,至于什么時候開始做,這將取決于我們的能力,以及我們什么時候能夠建立起一個人才團隊。”
目前京東外賣業務尚未正式上線,有媒體爆料稱,京東外賣業務首站將選在鄭州進行試點,外賣商家將在京東到家APP上線,由達達進行配送,目前,京東團隊已經在本地對接餐飲商戶,肯德基、必勝客、呷哺呷哺、檸季等品牌已入駐。
此前就有消息稱,6月7日,京東正式對內新成立同城餐飲業務部,其所屬的京東同城業務部,成立于今年3 月,整合了京東到家、原京東零售全渠道到家業務部等等,目標是拓展多種到家和到店的業務場景,且獨立于其他事業群,直接向京東零售CEO匯報。
其實,京東對外賣業務的野心,可以追溯到去年10月。
2021年10月17日,達達集團與京東集團在京東11.11啟動會上,共同宣布京東App首頁正式推出“附近”頻道,瞄準本地生活,為其提供附近3-5公里全品類門店商品小時級、分鐘級送達的“小時購”服務,由達達集團全面承接。
“希望為消費者構建一張‘體驗式即時零售生活地圖’。”京東集團及達達集團副總裁何輝劍表示,由此正式開啟了京東的本地生活版圖。
做電商零售業務的京東為何突然向餐飲外賣發起攻勢?
《晚點LatePost》援引一位京東人士分析指出,京東嘗試外賣的邏輯是以攻為守,“更主要目的是對美團的防守和牽制。” 這和當年滴滴做外賣以狙擊美團打車的邏輯類似。
換句話說,美團的即時零售業務正在沖擊京東的當日達、次日達業務。
美團2022年第一季度業績數據就顯示,美團即時零售業務下美團閃購2022年第一季度的訂單量和 GTV(總交易額)分別同比增長了近70%和80%以上。
今年6月,MUJI和美團閃購達成合作,下單后最快30分鐘可送達。此前,美團閃購還和小米、名創優品、華為、VIVO、SAMSUNG三星等品牌達成合作。從合作品牌類型來看,在數碼領域的覆蓋范圍廣,美團閃購半小時、一小時配送與京東當日達、次日達的SKU有不少重合之處。
隨著美團業務邊界的擴大,與京東業務有了重疊。這也使得京東不得不去思考下一步戰略。對外賣業務的布局,是京東的“反攻”,也是順勢而為。
外賣往事
外賣業務一度是“兵家必爭之地”,百度、阿里、騰訊都直接或間接參與過這場外賣戰事,百度外賣、阿里口碑、餓了么、滴滴外賣,騰訊雖未直接推出外賣軟件,但卻是美團背后最大股東。
2008年,餓了么成立于研一學生張旭豪宿舍中;2013年,美團外賣起源于“千團大戰”;2014年,百度外賣誕生于百度的O2O戰略(即線上到線下),外賣行業三足鼎立的格局大致形成。
此后,在美團和餓了么連續融資,對戰膠著之際,百度外賣的兩次戰略失誤令其無緣外賣舞臺。
2015年底,外賣行業接連出現巨額融資,阿里巴巴退出美團之后,騰訊向美團追加10億美元投資;2016年4月,向餓了么投資了13億美元,一躍成為餓了么最大股東。美團和餓了么之戰,正式歸入騰訊和阿里之爭。
拿到錢的外賣平臺集中火力猛攻,一邊繼續補貼戰,一邊密集招聘人員,拓展店鋪范圍,企圖以“燒錢”快速取勝。但百度外賣并未參與這場搶奪戰,而是把戰略重點放在外賣生態的搭建上,陸續上線了生鮮、食材供給、中央廚房等項目。當別的平臺聚焦外賣業務時,百度外賣卻把精力都分散出去了。
其次,在之后的春節期間,據傳,為了節省高額補助,百度外賣決定給騎手放假,此舉直接導致年后騎手少、運力不足。
2016年,李彥宏宣布“放棄”百度外賣,停止向其提供資金補貼。2017年8月,百度外賣僅以5億估值被餓了么收購,徹底退出市場。
三足鼎立的局面轉寫,外賣市場也演變成美團、餓了么雙雄割據。
此前阿里巴巴也曾短暫的推出過口碑外賣,2015年6月,阿里巴巴集團與螞蟻金服共同宣布,將合資60億元重新打造O2O平臺口碑網,不過口碑業務一直不溫不火。
2017年,網約車大戰的勝者程維也宣布要做外賣業務。
有趣的是,出身阿里的程維本是王興的朋友,而在滴滴投身騰訊以后,這種關系本來應該更加密切,但是2017年美團傳出做網約車業務,隨后程維放話“爾要戰,便戰”,滴滴外賣隨之誕生。
滴滴外賣短暫的存在了不足一年,2019年2月,滴滴宣布“過冬”,程維宣告對非首要事務“關停并轉”,滴滴外賣赫然在列,國內外賣業務正式被關閉。
回看滴滴外賣的“一生”,滴滴做外賣更多的像是王興和程維從友變敵的意氣之爭,所以剛開始時著急上線,準備并不充分,并且相比網約車服務,外賣業務的業務復雜度與行業壁壘要更高;其次,滴滴外賣的補貼額度雖大,但持續時間并不長,短期內多次下調補貼費用,造成用戶和騎手的大量流失。
當然,滴滴可能還輸在一些“天時”的契機上,2018年8月突然出現的“順風車事件”,打得滴滴措手不及,更無暇顧及外賣業務。
2018年4月,在兩輪強勢注資之后,餓了么創始人張旭豪將餓了么以665億元的價格賣給了阿里,此后繼續任餓了么董事長。10月,口碑與餓了么都被并至阿里巴巴本地生活體系。
2018年7月,美團上線了“美團閃購”,聚焦非餐飲外的即時配送;2019年6月,餓了么再次加碼即時配送;拼多多也于今年4月下旬悄然啟動“同城配”。
在一輪輪瘋狂燒錢的外賣戰事中,入局者們均未能撼動美團在這一領域的頭部優勢,當年多方割據的形式也演變成美團、餓了么雙雄割據,外賣平臺之戰已然延伸到同城零售的“新戰場”。
攪局者京東?
不斷有巨頭折戟于此,為何京東執意進軍外賣市場?
相比于前者,京東最大的優勢在于達達。達達快送是京東的子公司,過去主要為連鎖品牌商家提供全品類、全渠道的即時配送服務,此前美團與餓了么運力不足時,達達已經作為第三方配送服務商成為外賣配送主力軍之一。
在剛剛過去的618活動中,達達快送日配送單量創歷史新高且連續兩日突破1000萬,而美團外賣去年的日訂單量峰值為5000萬單左右, 可見達達的配送能力將是京東外賣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在商戶拓展能力方面,京東也具有長期與各類零售商家打交道的經驗,特別在長期應對天貓“二選一”競爭方面具有豐富經驗,也許有更佳策略應對美團外賣的擠壓。此前,百度外賣、滴滴外賣都很大程度受到美團外賣獨家合作協議的困擾。
從倉配物流的基礎設施來講,京東固然是有潛力的。但電商物流并不能等同于外賣配送。因此,京東的物流經驗能否在外賣領域大展拳腳還有待觀察。
“京東外賣,在原有物流基礎上合理的補足一下還行,算是挖潛。”業內人士告訴鞭牛士,但未來發展還要看運營和業務設計實力,能做成什么樣,現在不好斷言。
外賣業務真的是門好生意嗎?
從美團最新的財報數據來看,2022年第一季度美團實現營收462.69億元,同比增長25%;經營虧損55.84億元,同比增長17.1%。在其中,餐飲外賣營收達241.57億元,同比增長17.41%,餐飲外賣占美團總營收的52.21%,
不過,雖然外賣業務營收高,但利潤一直低迷。美團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美團外賣的經營利潤率僅僅只有6.5%,遠低于到店、酒店及旅游部門。增收不增利,這對美團來說并不是一個尷尬的問題。
和巨頭爭搶的盛況不同,外賣業務其實一直是門薄利生意,稍有不慎還可能入不敷出。
此外,外賣騎手保障問題,對于平臺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戰。
去年7月,國家市監總局、發改委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落實網絡餐飲平臺責任切實維護外賣送餐員權益的指導意見》,在完善社會保障方面,提出支持外賣送餐員參加社會保險,鼓勵探索提供多樣化商業保險保障方案,提高多層次保障水平。
外賣市場格局多年以來再無實質性改變。此番京東入局,將憑一己之力改變外賣市場格局,還是繼續挖掘同城配送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