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連線Insight 周逸斐
編輯|周曉奇
云計算產業已經走過了十多年,姍姍來遲的快手終于在今年邁出了第一步。
據Tech星球近期報道,快手推出了“StreamLake”,成為前者邁開云計算業務第一步。這是一項屬于PaaS(內容即平臺)層級的云計算。
不過,“StreamLake”業務目前暫處于測試階段,尚未正式對外開放。
在快手進入To B領域之前,To C移動互聯網的流量紅利已開始消退。從2020年開始,快手明顯加大了在市場營銷方面的投放,但依然沒能扭轉營收增速下降的現狀。
此前僅需依靠To C生意就能一往無前的快手,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了。
以云計算為代表的To B服務,或許是門好生意。作為估值較高、頗具想象力的一塊業務,云計算業務已經成為互聯網巨頭們近幾年爭奪的蛋糕,阿里、騰訊、百度通過云計算,發展了新增長曲線。
與其他玩家相比,還是行業新手的快手入場較晚、根基淺,留給它的機會能有多少?
目前,快手做云計算服務有一定優勢。根據市面上有關“StreamLake”的公開產品信息可以推斷,快手的切入口是借助自身平臺優勢搭建的音視頻云計算業務,這或許能成為快手進軍云計算的優勢。
另外,“StreamLake”是一個PaaS層面的云計算。
云計算分為底層的IaaS、中間層的PaaS、上層的SaaS三部分,越往后定價能力越強、毛利率越高。其中,PaaS模式的市場增速最快。
并且,PaaS不僅考驗云廠商的資源,更對滿足客戶需求的服務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服務是一種無限競爭,不存在終點,因此對于快手等新玩家而言,PaaS有望成為其彎道超車的突破口。
但To B行業的用戶粘性較強,云計算是個慢生意,需要廠商談判、招標,逐步攻克客戶。
目前“三朵云”(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占據國內70%以上的市場份額,快手要想占據一席之地,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
云計算領域正在上演激烈的你追我趕場面,領先者還在繼續重金投入,后來者也虎視眈眈,正在尋找反超的機會。這場看不見終點的“馬拉松”競賽,快手剛踏出第一步。
1、快手“上云”的挑戰:慢了一步,怎么拼技術拼投入?
國內“爭云”的故事已經講了許多年,但對于快手來說,第一年才剛剛開始。
“如果我們不做云計算,未來會死掉。”十二年前,馬云旗幟鮮明地擺出自己的態度。這一喊話的背景是,2010年春,深圳五洲賓館舉行的IT領袖峰會上,BAT(百度、騰訊、阿里巴巴)三家創始人就云計算話題展開激辯。
當時的李彥宏認為云計算就是“新瓶裝舊酒”,馬化騰也認為“云計算都能夠像水和電一樣,則可能是你過了幾百年、一千年后。”
三人的這段經典對話,也成為中國云計算產業史上,頻繁被拿出來討論的一個話題。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中國成為全球云計算增長最快的市場。不僅傳統互聯網巨頭們已經在云計算產業布局了多年,連快手等互聯網新生代也忍不住“闖入”這一領域。
只不過,相比于其他早早將云計算架構搭建齊全的華為、阿里等老玩家,快手入局的時間晚了不少。
近期,Tech星球報道稱,快手正在內測自家首個云計算業務StreamLake。
從公開信息來看,“StreamLake”包括“StreamLake-Video”和“StreamLake-AI”兩類。前者負責“點播云”“直播云”“實時音視頻”業務等;后者包含“智能審核”“智能特效”“人像美化”“虛擬人”等多項服務。
但截止到目前,該云計算業務仍未有正式上線的消息進展,仍處于測試階段。
實際上快手對這一云計算業務已經籌備許久。早在幾個月前,就開始搭建產品和團隊。今年3月,BOSS直聘等各大招聘網站便開始上線虛擬人策劃師、音視頻SDK開發工程師、音視頻PaaS產品專家等去年未曾招聘過的新職位。
在快手發布的音視頻PaaS產品專家的崗位描述中,工作內容特意指出:負責視頻云產品策劃、主導視頻云產品的實現和交付等。種種招聘需求,不免也被外界理解為,或是為新云計算平臺儲備人才。
中國云計算市場處于動態競爭的態勢。Canalys統計數據顯示,曾在2019年一家獨大的阿里云,市場份額從一度超70%,跌至2021年僅剩37%,縮減了一半多,給金山云等中小玩家,讓出了不少市場空間。快手或也發現這一機會,盯上了云計算領域。
不過,快手想要發展云計算業務,挑戰不小。
一方面,云計算行業一直被認為是一門“富二代”生意,前期投入巨大,并非短期便可盈利。
雖然騰訊云、華為云等巨頭尚未公布具體投入數據,但可以對比的一個數據是,阿里云作為當前國內唯一盈利的云廠商,在連續燒錢十二年后,終于在2020年四季度,首次實現單季度盈利。
因此發展云計算,必須有巨大的資金投入作為支撐。
而快手已經連續多年虧損,或難有足夠資金流來發展耗資如此巨大的云計算業務。
另一方面,和資源、技術雄厚的大廠們相比,快手在To B這方面的積累較為薄弱。
發展云業務有多難?負責阿里云搭建工作的王堅曾一度被外界認為是騙子。
2012年的阿里云年會上,王堅走上臺,他緊緊攥著話筒,欲言又止,最終泣不成聲。關鍵時刻,馬云站出來力挺王堅,“我每年給阿里云投10個億,投個十年,做不出來再說。” 才讓所有的流言平息。
到現在,阿里云已經經歷了王堅、胡曉明與張建鋒三個時代。不同時期,阿里云的任務與方向均不盡相同,目的是獲取更大的市場與更多客戶。
與阿里相比,快手如今能拿出手的領軍人物和耐打的研發能力,有多少呢?答案是,目前還沒有。
快手的慢不僅是速度慢了,在資金和研發水平方面,恐怕也挑戰重重。
2、強敵環伺,蛋糕難搶
作為云市場的后來者,快手想涉足的云計算市場強敵環伺。
國內的云計算市場雖然格局未定,不斷有新玩家涌入,但已經初顯頭部效應。尤其是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三朵云”,橫在眾多中小云廠商面前。
“流量洪峰一來,機房里的機器全體宕掉,千兆的網卡‘啪’一下就冒煙。立馬換上一批新網卡,‘啪’一下,又冒煙陣亡了……”一位淘寶商城技術元老,向雷鋒網回憶了2008年的淘寶日常“表現”。
一年后,一名年輕的女工程師敲下了“飛天”的第一行代碼,這就是阿里云的雛形。而在十多年后,女工程師敲下的那行代碼,已經演變成了阿里云的核心產品。
另一個玩家華為,提前看到了云計算的想象力。只不過在業務推進上,華為一直在糾結中前行。
2011年成立之初,華為通過收購股份、吸納人才,力圖一舉拿下云計算的“領跑權”,但當華為公有云團隊真正籌建完畢后,反而開始在“是否進軍公有云市場”等諸多問題上糾結。
最終,華為因自身業務導向問題——國內三大運營商當時也在布局公有云,為了不跟自己的主要收入來源運營商存在競爭關系,華為選擇放慢公有云的腳步。
因此,華為云在成立后的幾年時間,在公有云業務上“只發布不發力”,重點發展私有云。
而華為未發力公有云業務的這7年時間,給了2013年加入公有云戰場的騰訊,謀取發展市場的良機。后者靠著投資觸手,盡可能把自身體系內生態、參股公司變成客戶。
騰訊云借用騰訊在社交、游戲、金融等業務的生態場景資源,為客戶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務場景和商業模式,獲得了一些穩定客戶。
而屬于華為云的真正轉折點終于在2017年8月來臨。當時在任正非授意下,華為云被提升為Cloud BU,成為一級部門。2020年初,又升到華為第四大BG(業務群級別),與原有的三大業務BG(消費者、運營商、企業)并列。
步步“高升”后的華為云,開啟了加速發展模式,在2020年成為增速最快的“云”,當時營收增速達168%。
自2020年Q1的Canalys研究報告顯示,華為云在國內云計算市場的份額約14.1%,首次超越騰訊云13.9%、位居第二后,在Canalys之后的統計數據中,華為基本穩居第二,份額超過第三名的騰訊。
雖然華為云沒有阿里云龐大的電商體系,也沒有騰訊云大量的合作伙伴 “協作”。但華為在政企服務經驗和資源,成為其進軍其他云服務領域的優勢。
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后,各地政府、金融、醫療等傳統行業爆發數字化需求,政企云成為公有云市場爭奪的一塊“肥肉”。而長期服務政企客戶的華為云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它過去幾年能穩超騰訊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位在騰訊云合作商工作的員工告訴連線Insight,她為騰訊云談政府客戶時,很難把華為云的客戶挖過來,“華為云的價格相對低,且能給更多服務”。而且“遷移數據需要客戶支付一筆不菲的費用,一般客戶不會輕易更換云廠商。”
Canalys一份2021年的數據顯示,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三大本地云服務提供商主導國內市場,占70%以上的市場份額——阿里云依舊占據了云計算市場最大的份額,約37%,華為云和騰訊云市場份額分別為18%和16%。
需要了解的是,不管是自研數據庫還是服務器,還是芯片、操作系統,亦或是各種各樣AI技術的應用,阿里云都能為客戶提供相應服務,這也成為它穩坐市場第一的主要利器。
“三朵云”的規模和地位,早已在十幾年前由三家公司對云計算的態度便無意中定了基調。
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主流云廠商,已經把云計算擺上了戰略高位,均具備了公有云+私有云的混合云模式,因此這幾大巨頭在國內云服務領域的地位,短期內無人能撼動。
除了巨頭圍堵,快手還要面臨其他對手的競爭壓力。比如,三大通信運營商為首的國家隊,也在重點發展云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商具備天生的屬地化服務,因此在各地政企市場游刃有余。
三大運營商向上作為需求方,是消費市場重要組成者,向下可以在云服務上更多自供。對于剛剛入場的快手而言,其生存空間被大大擠壓,想要搶食“云服務蛋糕”的難度可想而知。
但放長遠考慮,數字化帶來的上云需求依舊是確定的,數字經濟賽道的長跑才剛開始。
3、TO C業務承壓,TO B 會是解藥嗎?
快手的音視頻云服務能夠撬動多大的云需求?
快手經歷了大起大落的2021年。這一年,上市、股價暴跌、程一笑接任宿華CEO位置、多部門大規模裁員、用戶增長幾乎停滯……
并且,快手已經連續多年虧損。財報顯示,2018年-2019年,快手每年虧損約為100億元-200億元;2020年快手虧損約1166億元;2021年虧損了780.77億元。
同時期,快手的營收增速分別為143.4%、92.7%、50.2%和37.9%。顯然,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
到了2022年,雖然第一季度,快手市場費用支出保持了較大規模,讓其在第一季度有“冬奧會官方轉播商”和春節紅包的加持,但依然不能扭轉快手營收增速下降和繼續虧損的局面。
言下之意,快手在C端投入的大量營銷費用,并沒有取得期待的效果。這一結果,或成為讓快手決定突破B端市場的原因之一。
但需注意的是,快手此前在TO B領域積累的經驗并不豐富,此次內測StreamLake,是它成為云服務廠商的第一步。
或為了盡快切入賽道,快手借用了本身具有的技術和產品上的優勢,把音視頻領域作為切入云服務的抓手。
把StreamLake的應用市場拆成行業細看,重點發展方向有“電商行業”“泛娛樂”“教育行業”和“廣電傳媒行業”等多個領域。但這些領域里,基本都已有老巨頭蹲守。
最早入局的阿里、騰訊和華為不僅已進入了十多個行業,并且對各行業進行了更細致的劃分。比如泛互聯網行業,他們又分出了音視頻、電商、游戲等不同賽道。
其中,騰訊云的優勢陣地是音視頻和游戲。去年5月騰訊云透露,其音視頻解決方案已覆蓋國內90%該類型客戶。抖音的火山引擎重點產品線之一,也是音視頻賽道。
各云巨頭爭奪客戶的真正殺手锏,是基于AI與各產業需求相結合的各種工具,快手針對音視頻云設計的平臺架構,或只能對其降本增效有較大幫助。
要知道,快手是騰訊云服務的客戶。快手一則去年的公告顯示,僅2020年12月到2021年6月半年時間,快手向騰訊云支付的云服務費用和技術費用分別高達15.59億元和11.11億元。并且快手認為,隨著之后業務發展,它對云服務需求會逐步增加。
另外,云服務廠商大多提供多領域、多行業、多服務形態(PaaS、SaaS、laaS)的綜合云服務,在提供穩定技術的同時,還為客戶帶來穩定且高質量服務。而快手目前只推出PaaS層的單一業務。
快手的音視頻云服務目前還處于很早期的一個階段,其流量優勢和增長能力,都還是一個未知數。不過在To C業務承壓的情況下,進攻 TO B領域也是一個嘗試,只是短期內,它很難成為緩解快手困境的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