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鋅財經 陳伊婷
最近比亞迪可謂好事不斷。
先是五月份汽車銷量霸榜,月售11萬,遠超曾經的銷冠五菱宏光mini。再是市值反超大眾,躋身全球車企第三,成為前十名中唯一一家中國汽車制造商。再加上新車發售、采購鋰礦,以及為特斯拉供貨的傳言,以上種種利好消息,助力比亞迪突破萬億市值。
6月10號,比亞迪股價大漲,總市值來到1.02萬億,距離寧德時代的1.06萬億,只有一步之遙。
但風光的萬億市值之下,比亞迪卻危機四伏。它能否抵御采購鋰礦的風險?能否打開外部市場?以及能否做成高端品牌?
因為原料價格上漲,比亞迪一季度增收不增利,利潤只有8億,這和寧德時代的情況如出一轍。比亞迪的應對方法就是收購鋰鹽企業,面粉賣得太貴了,就收購小麥場來降低成本。
從17年開始,比亞迪就在陸陸續續布局上游鋰礦產業,累計算下來約有40億元。據說比亞迪最近打算在非洲買下6座鋰礦山,而這些鋰礦石足夠未來十年的用量。
一口氣買下十年的鋰礦,短期看來是利好的。因為鋰鹽價格的暴漲,拖垮了一整條產業鏈,如果比亞迪能直接掌控鋰礦,就能壓下價格,賣出更好的銷量,企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大幅上漲。
但是長期來看,一旦鋰價格暴跌,比亞迪現有的優勢就會變成燙手山芋。
如今投資鋰原料成為新風口。不管是蜂巢能源、寧德時代這樣的動力電池企業,還是蔚小理這樣的新能源車企,又或者紅杉中國、源碼資本這樣的投資機構,統統瘋狂涌入。去年下半年以來,有35家鋰電池相關企業獲得融資,總金額超過340億元人民幣。
火熱之下,已經有人預測,三年內鋰電行業會出現明顯的產能過剩。產能過剩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來看看前車之鑒。十多年前,光伏行業剛剛興起,硅料高昂的價格玩死了一批下游企業。產業和資本也是不計后果地投資收購簽長協,以為能占得便宜,結果一不小心產能過剩,硅料價格暴跌,跟風的企業只能自食惡果。
說完原材料,我們再來說說動力電池,這也是比亞迪很重要的一個業務。
比亞迪自研電池,上中下游業務全部涉獵,疫情期間抗風險的能力尤為突出,這看起來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內部抱團固然好,但是也會限制對外供應與投資。從比亞迪自研電池以來,就一直被詬病自產自銷。畢竟車企做電池,本身就有壟斷的嫌疑。
華為這么強大的一個科技企業,宣布造汽車芯片以后,企業愿意接受它們的汽車芯片企業少之又少。一方面芯片是命脈,但凡有能力自研芯片的車企,都不愿意受制于人。另一方面,盡管華為多次承諾永不造車,但是依然有不少人認為,等華為羽翼豐滿,一定會造車。
電池也是一樣,如果可以的話,其實很多企業不愿意受制于人。大家搶著用寧德時代,是因為寧德時代不涉及下游車企的利益,不存在競爭關系。但是比亞迪不一樣,比亞迪又造電池又造汽車,沒有誰會愿意買競品的電池吧。
外供乏力,比亞迪就只能內耗,自己賺自己的錢,等于是吃以前的大鍋飯,沒有真正的增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比亞迪特意將電池獨立出來,成立弗迪電池,吸引外部投資者,淡化“比亞迪電池”這一概念。
而比亞迪方面也再三強調,比亞迪汽車只是弗迪電池的客戶之一。不過,外界還是呈觀望態度,目前明確供貨的只有紅旗和福特兩家車企。為什么比亞迪一直在公開場所暗示自己為特斯拉供應電池,但特斯拉卻不肯承認?因為特斯拉代表現下最高水準的電動車,一舉一動都是風向標,一旦它要使用比亞迪電池,就說明比亞迪的電池,可以跟寧德、松下、lg相媲美。
最后就是看比亞迪做成高端品牌的可能性。這幾年比亞迪其實也意識到,一味地做低端線產品,壓低利潤,爭取薄利多銷,已經要吃不消了。下一個戰場,必然在高端線。
小米做了這么多年“年輕人的手機”,到頭來還是要極力撕掉性價比的標簽,沖擊高端市場。比亞迪如今也在做突破,旗下高端品牌“星際”宣布與華為合作,有望在8月發布,定價將在50-80萬元之間。
不過,跟華為合作開發新能源車的小康股份,今年5月份的新能源車銷量1.1萬輛,同比增長274%,它的出現,極有可能搶奪比亞迪客戶。
就像王傳福說的那樣,智能電動車的上半場是電動化,而下半場是智能化。在智能化這塊,沒有自研的比亞迪顯然已經差了一大截,等到潮水褪去,比亞迪有幾斤幾兩,將會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