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侃見財經
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堅持長期主義,是高瓴資本和創始人張磊的人生信條。
時間不一定會開出玫瑰,時間也不一定會產生價值,只是我們在未來的風口上適當的堅持,時間才會回饋給我們付出的價值。
2015年,互聯網大廠的大合并把張磊推到了臺前,滴滴與快的、攜程與去哪兒、美團和大眾點評、美麗說和蘑菇街、滴滴并購Uber中國,盡管張磊一向比較低調,但是也架不住時代的氣運加身。
真正讓張磊“封神”的作品是騰訊投資京東。因為看到了移動互聯時代社交與電商的無限潛力,所以他把馬化騰和劉強東拉到了一起。
在移動互聯網大潮下,巨頭們的快速成長成就了張磊,也成就了高瓴資本。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高瓴資本開始下場在二級市場進行博弈。
隨著消費股、賽道股、科技股的機構抱團,凡是高瓴資本投資的企業都有如神助,一路氣勢如虹。五年不到的時間里,高瓴資本就成為了亞洲地區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基金。
參與寧德時代的定增、參與凱萊英的定增、參與用友網絡的定增……接手格力電器15%的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
一筆筆的投資背后,動輒數十上百億的資金。短期內迅速地推高了這些公司的股價,也讓不少追隨者賺得盆滿缽滿。
好的公司才能開出時間的玫瑰,一兩年五到十倍乃至數十倍的漲幅顯然已經超越了價值的范疇。2021年開始,抱團股開始“瓦解”,賽道股開始退潮,動輒50%以上的跌幅顯然已經不是什么稀奇事。
面對“腰斬”式的下跌,高瓴資本也未能幸免,以往加注在身上的光環都變成了缺點。所以,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至今,高瓴資本似乎陷入了比較“尷尬”的局面。
用友網絡的虧損以及格力電器的虧損,讓高瓴資本飽受爭議,不少投資者對“時間”起了疑心,對張磊產生了質疑。
實際上,拉長時間軸線去看,對于好的公司就要有絕對的耐心,例如蘋果、亞馬遜、特斯拉都是經歷了漫長的“筑底”期,他們絕大部分的漲幅也就是近幾年才實現的。
巴菲特曾經說過,“在歷史上,我經歷過三次伯克希爾股價的跌幅超過50%,但是這些并沒有影響到伯克希爾后續的輝煌。”
當我們客觀地看待對于格力電器投資時,我們會發現目前格力電器的股價是32.65元,按照15%的持股計算,高瓴資本的持股市值大概為295億,對比當年416億的投資,實際虧損為121億。
眾所周知,格力一直以高分紅“笑傲”A股,那么自高瓴資本入局以來,一共領得了5次分紅,約74億,再加上每年416億的成本(按照每年3%計算),大概是三年37億左右的。實際高瓴資本在格力上的虧損為84億元左右。
另外,我認為作為A股的標桿企業之一,選擇和格力這樣的企業做時間的朋友,本質上問題并不是很大。高瓴資本和張磊并不是完美無暇,在資本的江湖里,虧損是一種常態,少犯錯誤,大方向不出問題就能跑贏市場。例如,2016年,巴菲特重倉蘋果,并且逐步將其買成伯克希爾第一大重倉股,投資占比接近一半。事實證明,巴菲特的行為拯救了伯克希爾,也續寫了巴菲特的投資神話。
當然,巴菲特也不是沒有犯錯,在2020年投資航空股的錯誤當中,巴菲特的那一筆投資虧損達到了50%。所以,正視資本市場的客觀規律才能走得更遠。
我認為,目前隨著賽道股、科技股回暖,高瓴資本身上的壓力會減輕一些,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高瓴資本或許能扛住壓力,繼續和時間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