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光伏上市公司六成盈利的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光伏上市公司六成盈利的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世界太陽能要看中國臉色。

文|探客深科技 行者

編輯|蛋總

伴隨著“雙碳”時代的來臨,光伏市場正呈現大周期發展趨勢。

數據顯示,在Wind光伏概念板塊所覆蓋的72家A股上市公司中,2022年一季度共有47家公司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占比達65.28%。其中,凈利潤同比增幅在100%以上的公司有19家,遠超行業在去年年底的相關預測。

實際上,在2021年下半年,受國家可能收緊光伏發電補貼消息的影響,很多行業專家曾認為2022年中國光伏市場可能遇冷,提醒各家企業要謹慎應對。

彼時,在2021年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曾指出,由于指標下發滯后、產品價格上漲等原因,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將2021年裝機預測下調至45-55GW。年初,該協會預測今年國內裝機量新增規模應該在55-65GW。

由此可見,當時他對2022年市場持謹慎態度,認為可能與2021年的情況相比會有所好轉,若國家儲備電能項目順利展開,2022年光伏新增裝機可增至75 GW以上。

然而,事實卻遠遠超出行業協會的預計——僅2022年一季度光伏相應的裝機情況和合同情況,就快要趕上2021年上半年發展數據了,這讓很多研究中國光伏產業的專家感覺既意外又驚喜。

人們不禁要問:這樣一個超乎尋常的上升趨勢,到底是怎么出現的?光伏市場為何迎來了新生機?在經歷過“擴產投資——產能過剩——行業洗牌”之后,光伏市場的未來將走向何方?

1、需求旺盛利好中國

2022年,“減碳戰略”在各個國家落地,而光伏由于不受地理限制的優勢,迅速得到了各個國家能源投資者的追捧。

眾所周知,要想實現“綠色減碳”的能源獲取,水能、核能、風能和太陽能是四大主流方式。相較于水能和風能需要自然資源或地理位置的支持,核能則需要高技術儲備才能實現,太陽能因為部署方便,且不需要太多外界環境的特殊設置,從而使得其廣泛性較強。

因此,在2021年各國就綠色節能減碳的目標達成一致的背景下,很多國家開始重點扶持光能發電。

此外,影響光伏產業發展的突發因素還有俄烏沖突。俄羅斯因政治原因而限制天然氣出口,以及歐盟對于俄羅斯石油的禁運等一系列情況,使得國際油價暴漲,發達國家相應的能源獲取也產生了重大缺口。

歐盟為了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擬通過節能、燃料來源多樣化等方式,來實現能源轉型的目標,并計劃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總體目標從40%提高到45%。

同樣,為了減輕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美國政府大力倡導太陽能發電。

這幾年來,美國的太陽能發電能力已從7.5GW增加到15GW。根據美國政府的規劃,到2024年,目標裝機要達到22.5GW,也就是要翻3倍,而且還規定光伏企業強制采購美國制造。

但問題是,目前美國光伏產品仍有超過70%需要進口,自給率非常低,可見美國對于光伏組件產品的需求是巨大的。

不過,此前的反規避調查讓光伏組件廠商對美國的訂單有所忌憚。數據顯示,將近75%的美國太陽能公司已推遲或取消了太陽能組件交付,近80%的光伏組件進口停滯。

為此,6月6日,拜登政府對東南亞四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采購的太陽能組件給予24個月的進口關稅豁免。

很多專家都認為,這其實是對中國相應光伏產品出口的重大利好。原因就在于東南亞的光伏產業鏈并不完整,絕大多數的核心技術和零部件都來自于中國。

“根據協會統計,去年1-10月,光伏產品出口額約231億美元,同比增長44.6%。其中,光伏組件出口額達198.3億美元,出口量約82.2GW,同比增長32.2%。去年是我們國家光伏出口超200億美元的第三個年份。”曾在某家中國光伏產業巨頭任職中層的陳賀對「探客深科技」表示。

在他看來,這背后有著“碳達峰”的迫切需求,同時也跟中國光伏技術居于世界最前列有關。

“據我所知,在光伏技術方面,2021年國內企業及研究機構晶硅電池實驗室效率已經打破記錄11次,其中9次為N型電池技術,2次為P型技術。2021年,國內PERC單晶電池量產平均轉換效率為23.1%,較去年提高0.3個百分點,最高轉換效率可達23.56%。”陳賀說。

尤其是N型電池技術,他認為這代表了行業方向。“這兩種電池是兩個不同方向,單晶硅中摻磷是N型,單晶硅中摻硼為P型;N型是電子導電,P型是空穴導電。隨著降本的需求,人們期待著太陽電池制造各個環節的技術進步,N型電池的新技術有了突破,逐漸在市場上形成主流。”陳賀說。

據他介紹,下一代電池的邏輯是將金屬和半導體盡量隔開,不接觸,而最新的TOPCON和異質結兩種N型電池技術,對此做了一些突破性進展。

信息顯示,TOPCON是在電池背表面使用二氧化硅,將金屬和二氧化硅隔離開,但是其局限在于正表面沒有做金屬半導體隔離技術,依然存在較強的金屬和半導體復合,所以只能被看作是中間過渡技術。

另一個異質結技術,則簡單成熟很多。相關報道顯示,由于顛覆此前設計,工藝步驟只有4步,包括非晶硅薄膜沉積、透明導電薄膜沉積等。工藝簡單帶來良率的提高,同時效率也提高了。

“近年來,在業內各公司的共同努力下,異質結技術的性價比提升迅速。”陳賀認為,異質結電池引發企業采購的另一個因素是工藝設備的不斷降價。

“異質結技術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不斷攤薄成本,很多企業算過賬,上馬這項技術成熟后,今年只能完成單面微晶硅的錢在明年就能拿下雙面微晶硅,所以很劃算。”陳賀補充道。

因此,N型組件開始在央企、國企光伏電站招標中嶄露頭角。從簽單情況,N型組件較P型有較為明顯的溢價。數據顯示,目前電站對TOPCON組件接受單瓦0.1元左右溢價,異質結組件在0.2元-0.25元左右。

所以,既占有技術優勢,還能幫助投資人降低成本的中國光伏產業,沒理由不搶占海外市場。而對于追求極致利潤費效比的歐美市場來說,中國這種以成本為優先的技術頗受歡迎。

2、繞不過去的硅片

中國歷來是世界太陽能產業中的硅片供給和生產大國,市場供給率最高曾突破80%。

在2020年年底,產能排在第一位的是隆基股份,其產能達到了85GW,大約占全球市場的規模在40%左右;排在第二位的是中環股份,其產能達到了55GW;第三位的是晶科能源22GW,第四晶澳能源,其產能是18GW。

如果只算單晶硅,就是現在占90%市場的核心產品,隆基股份在單晶硅片里邊市場占比達到了42%,排在第二的是中環股份,其市場占比是10%,第三是晶科能源占有率是11%,第四是晶澳科技,市場占有率是10%。

這四家中國企業全球市場占有率相加就超過70%,如果加上其他一些中國企業玩家,那么世界太陽能單晶硅片市場中國企業產能占有率超過85%。

所以說,“世界太陽能要看中國臉色”這句話一點也不為過,因為最核心的技術和最基礎的產品,都在中國企業手里。

目前,光伏市場主流的硅片尺寸有3種,包括166mm、182mm、210mm。成本是光伏行業發展的關鍵要素,而從轉換效率、單GW設備投資額、產品良率和量產數據來看,大硅片的優勢是明確的,其擠壓小尺寸硅片生存空間的趨勢已開始顯現。

此外,2022年5月,國內13家多晶硅企業在產,永祥股份、新特能源、亞洲硅業等企業擴產產能釋放。5月份國內多晶硅產量為6.22萬噸(約24.57GW),環比增長7.24%。

按照產量排名,永祥、大全、協鑫、新特、東方希望位列前五,企業總產量5.37萬噸,占比86.3%,綜合利用率102.4%。

統計數據顯示,2018-2020年隆基綠能與中環股份的合計硅片產能占比從36%增長至58%。但到了2021年底,這傳統“雙雄”的合計產能占比為53%,較2020年下降5個百分點。

2021年以來,雙良節能等新勢力大漲超200%,大幅跑贏同期的中環、隆基等老牌硅片巨頭,成為受關注的新玩家。

因此,目前在硅片市場里,中國企業的話語權越來越重。由于重視大面積硅片生產技術的投入,使得中國硅片生產企業在技術發展推動下,還能降低生產成本,進而保持強大市場競爭力。

中原證券研報也表明,今年一季度光伏產業鏈多個環節營業總收入、歸母凈利潤同比正增長,其中硅片環節凈利潤增長106.33%。

這也是行業實現大規模跨越式發展的前提。

3、基建推動光伏發展

目前,中國已經展開新一輪的基建投資,綠色能源是重點的方向。

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數據,2022年能源重點項目計劃投資額同比增長10.3%,將帶動光伏發電計劃投資額同比增長202.6%。

同時,最近央行明確表示,要抓實碳減排支持工具落地,加大對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的支持力度,確保能源供應安全并支持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

另外,全國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中心發布《2022年一季度全國新能源電力消納評估分析》表明,2022年一季度全國光伏新增并網裝機1321萬千瓦,同比提高138%。

總的來說,中國光伏產業正迎來歷史發展期——既有國內大基建提供的政府層面規劃發展需求,又有國際市場相應報表的新訂單,未來2-3年可能成為中國光伏產業的迅速發展期。

畢竟,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生產國,光伏產業鏈價值量約占世界的80%。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2022年一季度國內光伏組件的出口量達到41.3GW,同比增長108.5%。

其中,我國向歐洲出口16.7GW光伏組件,同比增長145%。未來,歐盟的新能源計劃也將為國內的光伏產業帶來巨大發展動能。

再加上很多海外所謂“自主發展”光伏產業的國家,若從頭定制整個光伏產業鏈,耗費巨大且時間冗長,不符合資本逐利的特性。

而中國光伏制造的強大競爭力海外任何國家難以匹敵,在歐美等地區和國家不斷上調光伏裝機規劃的背景下,海外國家短期內釋放一體化自建產能供應終端需求的難度極大。

畢竟,組件環節產能建設周期短,若采取向中國采購電池片、本土組裝的形式,產品釋放速度快,更容易在終端看到“成果”。因此,這一輪海外光伏產業發展大概率會采取“自下而上”的產能建設方式。

這就是中國光伏產業的機遇期——大勢已來,不可阻擋。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光伏上市公司六成盈利的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世界太陽能要看中國臉色。

文|探客深科技 行者

編輯|蛋總

伴隨著“雙碳”時代的來臨,光伏市場正呈現大周期發展趨勢。

數據顯示,在Wind光伏概念板塊所覆蓋的72家A股上市公司中,2022年一季度共有47家公司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占比達65.28%。其中,凈利潤同比增幅在100%以上的公司有19家,遠超行業在去年年底的相關預測。

實際上,在2021年下半年,受國家可能收緊光伏發電補貼消息的影響,很多行業專家曾認為2022年中國光伏市場可能遇冷,提醒各家企業要謹慎應對。

彼時,在2021年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曾指出,由于指標下發滯后、產品價格上漲等原因,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將2021年裝機預測下調至45-55GW。年初,該協會預測今年國內裝機量新增規模應該在55-65GW。

由此可見,當時他對2022年市場持謹慎態度,認為可能與2021年的情況相比會有所好轉,若國家儲備電能項目順利展開,2022年光伏新增裝機可增至75 GW以上。

然而,事實卻遠遠超出行業協會的預計——僅2022年一季度光伏相應的裝機情況和合同情況,就快要趕上2021年上半年發展數據了,這讓很多研究中國光伏產業的專家感覺既意外又驚喜。

人們不禁要問:這樣一個超乎尋常的上升趨勢,到底是怎么出現的?光伏市場為何迎來了新生機?在經歷過“擴產投資——產能過剩——行業洗牌”之后,光伏市場的未來將走向何方?

1、需求旺盛利好中國

2022年,“減碳戰略”在各個國家落地,而光伏由于不受地理限制的優勢,迅速得到了各個國家能源投資者的追捧。

眾所周知,要想實現“綠色減碳”的能源獲取,水能、核能、風能和太陽能是四大主流方式。相較于水能和風能需要自然資源或地理位置的支持,核能則需要高技術儲備才能實現,太陽能因為部署方便,且不需要太多外界環境的特殊設置,從而使得其廣泛性較強。

因此,在2021年各國就綠色節能減碳的目標達成一致的背景下,很多國家開始重點扶持光能發電。

此外,影響光伏產業發展的突發因素還有俄烏沖突。俄羅斯因政治原因而限制天然氣出口,以及歐盟對于俄羅斯石油的禁運等一系列情況,使得國際油價暴漲,發達國家相應的能源獲取也產生了重大缺口。

歐盟為了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擬通過節能、燃料來源多樣化等方式,來實現能源轉型的目標,并計劃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總體目標從40%提高到45%。

同樣,為了減輕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美國政府大力倡導太陽能發電。

這幾年來,美國的太陽能發電能力已從7.5GW增加到15GW。根據美國政府的規劃,到2024年,目標裝機要達到22.5GW,也就是要翻3倍,而且還規定光伏企業強制采購美國制造。

但問題是,目前美國光伏產品仍有超過70%需要進口,自給率非常低,可見美國對于光伏組件產品的需求是巨大的。

不過,此前的反規避調查讓光伏組件廠商對美國的訂單有所忌憚。數據顯示,將近75%的美國太陽能公司已推遲或取消了太陽能組件交付,近80%的光伏組件進口停滯。

為此,6月6日,拜登政府對東南亞四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采購的太陽能組件給予24個月的進口關稅豁免。

很多專家都認為,這其實是對中國相應光伏產品出口的重大利好。原因就在于東南亞的光伏產業鏈并不完整,絕大多數的核心技術和零部件都來自于中國。

“根據協會統計,去年1-10月,光伏產品出口額約231億美元,同比增長44.6%。其中,光伏組件出口額達198.3億美元,出口量約82.2GW,同比增長32.2%。去年是我們國家光伏出口超200億美元的第三個年份。”曾在某家中國光伏產業巨頭任職中層的陳賀對「探客深科技」表示。

在他看來,這背后有著“碳達峰”的迫切需求,同時也跟中國光伏技術居于世界最前列有關。

“據我所知,在光伏技術方面,2021年國內企業及研究機構晶硅電池實驗室效率已經打破記錄11次,其中9次為N型電池技術,2次為P型技術。2021年,國內PERC單晶電池量產平均轉換效率為23.1%,較去年提高0.3個百分點,最高轉換效率可達23.56%。”陳賀說。

尤其是N型電池技術,他認為這代表了行業方向。“這兩種電池是兩個不同方向,單晶硅中摻磷是N型,單晶硅中摻硼為P型;N型是電子導電,P型是空穴導電。隨著降本的需求,人們期待著太陽電池制造各個環節的技術進步,N型電池的新技術有了突破,逐漸在市場上形成主流。”陳賀說。

據他介紹,下一代電池的邏輯是將金屬和半導體盡量隔開,不接觸,而最新的TOPCON和異質結兩種N型電池技術,對此做了一些突破性進展。

信息顯示,TOPCON是在電池背表面使用二氧化硅,將金屬和二氧化硅隔離開,但是其局限在于正表面沒有做金屬半導體隔離技術,依然存在較強的金屬和半導體復合,所以只能被看作是中間過渡技術。

另一個異質結技術,則簡單成熟很多。相關報道顯示,由于顛覆此前設計,工藝步驟只有4步,包括非晶硅薄膜沉積、透明導電薄膜沉積等。工藝簡單帶來良率的提高,同時效率也提高了。

“近年來,在業內各公司的共同努力下,異質結技術的性價比提升迅速。”陳賀認為,異質結電池引發企業采購的另一個因素是工藝設備的不斷降價。

“異質結技術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不斷攤薄成本,很多企業算過賬,上馬這項技術成熟后,今年只能完成單面微晶硅的錢在明年就能拿下雙面微晶硅,所以很劃算。”陳賀補充道。

因此,N型組件開始在央企、國企光伏電站招標中嶄露頭角。從簽單情況,N型組件較P型有較為明顯的溢價。數據顯示,目前電站對TOPCON組件接受單瓦0.1元左右溢價,異質結組件在0.2元-0.25元左右。

所以,既占有技術優勢,還能幫助投資人降低成本的中國光伏產業,沒理由不搶占海外市場。而對于追求極致利潤費效比的歐美市場來說,中國這種以成本為優先的技術頗受歡迎。

2、繞不過去的硅片

中國歷來是世界太陽能產業中的硅片供給和生產大國,市場供給率最高曾突破80%。

在2020年年底,產能排在第一位的是隆基股份,其產能達到了85GW,大約占全球市場的規模在40%左右;排在第二位的是中環股份,其產能達到了55GW;第三位的是晶科能源22GW,第四晶澳能源,其產能是18GW。

如果只算單晶硅,就是現在占90%市場的核心產品,隆基股份在單晶硅片里邊市場占比達到了42%,排在第二的是中環股份,其市場占比是10%,第三是晶科能源占有率是11%,第四是晶澳科技,市場占有率是10%。

這四家中國企業全球市場占有率相加就超過70%,如果加上其他一些中國企業玩家,那么世界太陽能單晶硅片市場中國企業產能占有率超過85%。

所以說,“世界太陽能要看中國臉色”這句話一點也不為過,因為最核心的技術和最基礎的產品,都在中國企業手里。

目前,光伏市場主流的硅片尺寸有3種,包括166mm、182mm、210mm。成本是光伏行業發展的關鍵要素,而從轉換效率、單GW設備投資額、產品良率和量產數據來看,大硅片的優勢是明確的,其擠壓小尺寸硅片生存空間的趨勢已開始顯現。

此外,2022年5月,國內13家多晶硅企業在產,永祥股份、新特能源、亞洲硅業等企業擴產產能釋放。5月份國內多晶硅產量為6.22萬噸(約24.57GW),環比增長7.24%。

按照產量排名,永祥、大全、協鑫、新特、東方希望位列前五,企業總產量5.37萬噸,占比86.3%,綜合利用率102.4%。

統計數據顯示,2018-2020年隆基綠能與中環股份的合計硅片產能占比從36%增長至58%。但到了2021年底,這傳統“雙雄”的合計產能占比為53%,較2020年下降5個百分點。

2021年以來,雙良節能等新勢力大漲超200%,大幅跑贏同期的中環、隆基等老牌硅片巨頭,成為受關注的新玩家。

因此,目前在硅片市場里,中國企業的話語權越來越重。由于重視大面積硅片生產技術的投入,使得中國硅片生產企業在技術發展推動下,還能降低生產成本,進而保持強大市場競爭力。

中原證券研報也表明,今年一季度光伏產業鏈多個環節營業總收入、歸母凈利潤同比正增長,其中硅片環節凈利潤增長106.33%。

這也是行業實現大規模跨越式發展的前提。

3、基建推動光伏發展

目前,中國已經展開新一輪的基建投資,綠色能源是重點的方向。

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數據,2022年能源重點項目計劃投資額同比增長10.3%,將帶動光伏發電計劃投資額同比增長202.6%。

同時,最近央行明確表示,要抓實碳減排支持工具落地,加大對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的支持力度,確保能源供應安全并支持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

另外,全國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中心發布《2022年一季度全國新能源電力消納評估分析》表明,2022年一季度全國光伏新增并網裝機1321萬千瓦,同比提高138%。

總的來說,中國光伏產業正迎來歷史發展期——既有國內大基建提供的政府層面規劃發展需求,又有國際市場相應報表的新訂單,未來2-3年可能成為中國光伏產業的迅速發展期。

畢竟,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生產國,光伏產業鏈價值量約占世界的80%。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2022年一季度國內光伏組件的出口量達到41.3GW,同比增長108.5%。

其中,我國向歐洲出口16.7GW光伏組件,同比增長145%。未來,歐盟的新能源計劃也將為國內的光伏產業帶來巨大發展動能。

再加上很多海外所謂“自主發展”光伏產業的國家,若從頭定制整個光伏產業鏈,耗費巨大且時間冗長,不符合資本逐利的特性。

而中國光伏制造的強大競爭力海外任何國家難以匹敵,在歐美等地區和國家不斷上調光伏裝機規劃的背景下,海外國家短期內釋放一體化自建產能供應終端需求的難度極大。

畢竟,組件環節產能建設周期短,若采取向中國采購電池片、本土組裝的形式,產品釋放速度快,更容易在終端看到“成果”。因此,這一輪海外光伏產業發展大概率會采取“自下而上”的產能建設方式。

這就是中國光伏產業的機遇期——大勢已來,不可阻擋。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皮县| 闽清县| 泾源县| 镇坪县| 茂名市| 阳江市| 万安县| 东乡县| 天全县| 肃南| 黑山县| 贵港市| 桃园县| 宜都市| 韩城市| 囊谦县| 芮城县| 漳平市| 聂拉木县| 新绛县| 淳安县| 文登市| 华容县| 夹江县| 尼木县| 黄陵县| 兴义市| 恩平市| 阳谷县| 孝昌县| 宝应县| 仪征市| 中超| 保亭| 托里县| 麻江县| 永州市| 瓦房店市| 平遥县| 马尔康县| 宜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