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夏能源網
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有句經典詩詞:袈裟未著愁多事,著了袈裟事更多。當五大發電集團的其他四家拼盡渾身解數增加新能源裝機比例之際,國家電投集團卻不得不考慮:綠電多起來之后,下一步的能源轉型路在何方?
截至2021年底,國家電投電力總裝機超過1.9億千瓦。在此之中,國家電投有三項指標均位居世界第一,分別為超3800萬千瓦的光伏發電裝機規模,超7500萬千瓦的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超1億千瓦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
然而“大有大的難處”,國家電投在具備“三個第一”的同時也難免焦慮:風光裝機持續上升,綠則綠矣,可是并網消納怎么吃得消?超越風電光伏之上,未來的“終極能源”方向在哪里?
國家電投考慮的是,能源轉型要怎么走才能走得更遠。最終,國家電投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錢智民選擇押注氫能。
“通過構建可再生能源發電與氫能供給的‘電—氫體系’,在供給側推動可再生能源規劃發展,在消費側實現交通、分布式供能等領域的化石能源替代,這將有力推動能源時空轉型和區域平衡,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實現碳中和。”錢智民說道。
六年來的艱難布局
錢智民至今仍“捏一把汗”的氫能轉型,早在六年之前就已經起步了,當時,就連能源口內部人士,也罕有熟知怎么干氫能的。
2015年7月,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電投”)和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實施重組,成立了國家電投。彼時,中電投清潔能源占比已是行業第一,兩家能源央企的強強聯合,又使其成為國內同時擁有風、光、水、火、核、氣、生物質發電的綜合能源企業。
然而,在錢智民看來,清潔能源占比高只是基礎,清潔能源的安全、利用效率,以及衍生的生態環境問題更為重要。因此國家電投需要找到一個“未來能源”,令其充分發揮清潔能源優勢,同時加快能源低碳轉型的進程。
而氫能就是這樣的“未來能源”。
使用綠電制氫,可將電能轉化為氫能儲存起來;當電力輸出不足時,再利用氫燃料電池等發電回饋電網,這既能緩解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問題,也能夠增加清潔能源利用方式,提高利用效率。
于是,從2016年起,國家電投開始布局氫能、儲能等當時很多企業看不準、不敢碰的新領域。2017年5月,國家電投成立國家電投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國氫科技”),專注氫能研發。2018年,國家電投又成立了氫能工程領導小組,由錢智民親自掛帥擔任組長。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在氫能公司成立之初,面臨的局面幾乎是“一窮二白”,技術不成體系,技術儲備、人才儲備都很少;在產業鏈方面,由于上游供應商匱乏,國家電投就自己做工廠補齊,成本相當之高。而下游則缺少應用場景,需要借助燃料電池汽車進行切入,同樣需要自己去做,可謂是每一個環節都面臨著困難。
實際上,氫能不但技術門檻高、產業鏈不成熟,還極其“燒錢”。對此,國家電投不惜投入重金做研發,上項目,力圖把這個產業烘起來。今年1月,國氫科技在廣東佛山開工了國家電投華南氫能產業基地項目,計劃總投資高達100億元,該項目旨在建設國家電投集團膜材料、碳紙華南地區唯一的氫能產業基地。
光加大投資還不夠,做氫能“閉門造車”就是死路一條,國家電投也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因此在氫能研發應用方面,其積極廣泛地開門合作,合作伙伴包括了西門子、阿拉丁集團、東風汽車、北汽福田、億華通、寧德時代等。
2019年9月6日,在中德兩國總理的共同見證下,國家電投與西門子簽訂了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國家電投和西門子將聚焦氫能供需兩側關鍵技術的聯合研發與應用,重點圍繞氫能技術聯合創新研發、2022北京冬奧會綠色制氫科創項目、氫能產業能力培育和標準制定、第三方市場合作等領域開展高技術合作。
“兩線”推進氫能戰略
2021年北京冬奧會,幾百輛搭載國家電投“氫騰”燃料電池的氫能大巴穿梭在北京延慶和張家口崇禮的盤山路上,國家電投氫能完成了華麗亮相。這是冬奧會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氫燃料電池汽車作為主運力,也是國產自主研發氫燃料電池汽車第一次和國際巨頭在同一賽道上競爭。
然而,亮相奧運并不意味著國家電投的氫燃料電池已經大功告成。如何持續降低產業鏈成本,實現“氫騰”燃料電池在氫能大巴上的規模化、商業化應用,國家電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此,在2021年3月召開的“綠動未來”媒體日上,國家電投黨組副書記、董事祖斌介紹道,在綠電交通領域,到2025年,國家電投計劃新增總投資規模1150億,推廣重卡20萬臺,其他類型車輛37萬臺,新增投資持有換電站4000座,新增投資持有電池22.8萬套。
此外,祖斌還表示,在氫能交通領域,2025年前后,隨著燃料電池成本大幅降低,加氫網絡逐步完備,國家電投氫燃料電池在汽車行業的推廣應用將進入規模化、商業化發展階段。
事實上,氫燃料電池、氫能大巴只是氫能的應用場景之一。氫能之所以被譽為“未來能源”和“新石油”,正在于其廣泛的應用形式。近年來,站在全產業鏈布局的戰略高度,國家電投正從能源線和產品線“兩條線”統籌氫能業務發展。
在產品線方面,國家電投布局可適用于風光制氫的質子交換膜制氫裝置,加大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等,覆蓋了從科技研發、產品到市場轉化的完整產業鏈;在能源線方面,國家電投正協同推進可再生能源發電與制氫、加氫站建設及氫能的綜合利用。
在這“兩條線”戰略中,國家電投最終要實現的還是氫能的綜合利用。因為僅僅打造出氫燃料電池裝在氫能大巴上,至多也就是給鋰電池車增添一個“小伙伴”,這并非是國家電投所追求的全部。因此當前國家電投也在嘗試氫能的其他應用場景。
2021年6月,國家電投所屬北京重型燃氣輪機技術研究有限公司瞄準國際燃機產業發展制高點,提前部署氫混燃機技術創新和示范應用,正式啟動30%摻氫燃機試驗示范項目。該項目計劃分為兩期:一期2021年12月底開展15%摻氫燃燒;二期2022年底開展30%摻氫燃燒,屆時機組將具備0%~30%摻氫運行條件下自由切換的靈活性。
2021年12月,國家電投荊門綠動電廠在運燃機成功實現15%摻氫燃燒改造和運行,機組具備了純天然氣和天然氣摻氫兩種運行模式的兼容能力。這是國家電投實現氫能綜合利用的重要一步。
底氣與挑戰
在眾多實力雄厚的電力央企中,國家電投之所以能夠一馬當先入局氫能并成為行業領導者,其最主要的優勢在于擁有規模龐大的綠電資源。
截至2021年,國家電投清潔能源裝機占比突破了60%,其中光伏發電總裝機3805萬千瓦,位列全球第一;風電總裝機為3616萬千瓦,位列全球第二。此外,國家電投的水電總裝機為2397萬千瓦,核電總裝機為809萬千瓦,均實力不俗。
錢智民在2020年12月曾公開表示,經初步測算,國家電投將在2023年實現碳達峰,到2025年,國家電投光伏發電裝機將達到8000萬千瓦以上,預計到2030年,國家電投集團清潔能源裝機將達到2.1億千瓦,比重達到70%。這對國家電投來說,是發展綠氫的優勢所在。
與此同時,辛勤布局了6年之后,國家電投也終于等到了國家層面的頂層規劃支持。3月23日,國家發改委對外公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將氫能定位為未來國家能源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和綠色能源轉型載體,并計劃在未來15年逐步建立完備的氫能產業體系。國家政策支持,是國家電投發展綠氫最強大的底氣。
落地國家氫能產業戰略,央國企必然要一馬當先。國家電投責無旁貸。氫能成為國家級戰略之后,國家電投或將得到更大支持,這在面對成本巨高的氫能投資時,無疑會更加從容。
當然,并不是有了錢、有了政策扶持,就一定能辦成事。國家電投在布局氫能時制定了“兩條線”戰略,本質上,這就是在對氫能全產業鏈進行開發,用國氫科技總經理張銀廣的話來說,“將產業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在國際上受制于人”。
然而,進行全產業鏈布局或許是一種優勢,但同時也會面臨巨大挑戰。
氫能產業鏈長并且環節眾多,氫能源的利用要從氫的制備開始,經過制備氫、儲存氫、運輸氫到最后分配氫、使用氫,“制、儲、運、用”每個環節的科技含量都很高,更不要說還要規模化、商業化應用。
在此背景下,國家電投氫能全產業鏈推進的愿望是好的,但是,無論從技術上,還是從跑通商業模式方面來說,這樣的商業策略很容易造成力量分散,如果形不成全面碾壓優勢,最后很容易就落得個“樣樣通,樣樣松”。
即便強大如華為,任正非也一直在避免戰線過長,而是堅定不移只對準通信領域這個“城墻口”沖鋒。其曾說道:華為成長起來后,我們堅持只做一件事,在一個方面做大。華為只有幾十人的時候就對著一個“城墻口”進攻,幾百人、幾萬人的時候也是對著這個“城墻口”進攻,現在十幾萬人還是對著這個“城墻口”沖鋒。只有集中在一個點上突破,才能立足。
由此可見,國家電投集團的氫能轉型,在全面布局之下也需要精細化、集中化管理。全球產業鏈分工、集中關鍵點突破,或將會事半功倍,加快成為全球氫能產業領先者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