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夏能源網
自亮相至今,籠罩在“廣東高景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高景太陽能”)頭頂的神秘氣息和各種猜測就沒有停過。
時間回到2020年12月10日,澳珠企業家峰會盛大開幕,22個產業項目簽約,簽約總額高達823.89億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規劃產能50GW、投資達170億元的硅片項目,僅此一項就占了峰會簽約總額的1/5,這是高景太陽能橫空出世砸下的第一個大手筆。
3個月后,高景太陽能再次“刷屏”,其子公司青海高景太陽能與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新特能源”,HK:01799)及其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買賣協議書》,協議約定,未來四年內,青海高景太陽能將向新特能源購買原生多晶硅15.24萬噸,總金額約219.44億元。
時至今年5月31日,高景太陽能再出大手筆,與宜賓市人民政府、敘州區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將投建年產50GW直拉單晶硅棒和30GW單晶硅拉棒切片項目,總投資高達220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高景太陽能創立于2019年7月3日,也就是說,在其創立后的三年里,每年都有200億元左右的投資、簽約落地。高景太陽能規劃的80GW硅片產能,已在光伏行業中排名第三,僅次于隆基綠能(SH:601012)的165GW與中環股份(SZ:002129)的135GW。
一個創立不久的初生光伏企業,憑什么和隆基、中環這樣的老牌龍頭相提并論?高景太陽能到底有什么背景?
“臺前”實控人
翻看高景太陽能的簡介,可以看到如此表述:“高景太陽能是由業內資深團隊、IDG資本及珠海華發集團共同創立。主要開展光伏大尺寸硅片及硅棒研發制造業務,致力于打造全球領先的光伏硅片研發制造企業。”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高景太陽能的董事長、總經理、法人以及實控人其實都是同一人,即曾為全球光伏組件龍頭企業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晶科能源”,SH:688223)立下汗馬功勞的徐志群。
此人可謂是一個“傳奇”人物。
1990年,徐志群畢業于吉林大學半導體材料與化學專業,工作初期在河南從業,就職于中國四佳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期間徐志群拿到了很多榮譽,其中最為突出的,是1998年洛陽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洛陽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離開河南后,徐志群先后在遼寧、上海從事相關工作,待過的公司有圣戈班石英(錦州)有限公司、上海通用硅晶體材料有限公司、海潤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多是負責技術到生產環節的工作。
2008年12月,已成為行業資深人士的徐志群進入晶科能源,擔任副總裁兼晶圓事業部總經理。在此期間,徐志群一心致力于技術攻關,提高工藝水平,降低企業生產成本。2010年,徐志群被評選為“全國勞動模范”。
在晶科能源,徐志群帶領團隊獲得了近50項發明專利,其中“一種漿料的回收方法”被晶科能源采用后,其漿料回收成本直接從5000萬元降低至1000萬元,降幅達80%,成本優勢大幅領先于行業水平。
在諸多成績鋪墊下,2019年,徐志群升任晶科能源首席運營官。晶科CEO陳康平對徐志群做出了高度評價,陳康平表示:“在晶科能源任職的10多年中,徐先生為公司的垂直一體化與高效運作做出巨大貢獻。憑借豐富的經驗和出色的執行能力,徐先生能夠有效地幫助公司實現產業鏈垂直一體化的高效運作,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多樣化產品的市場需求。他的豐富運營領導經驗,上任后將幫助公司執行既定的戰略。”
2020年11月,在晶科能源首席運營官位置上坐了近兩年后,徐志群很意外的提出辭職,這在光伏圈內引起了小震動。1個月后,謎底揭開:徐志群上任高景太陽能CEO ,成為這家神秘公司的臺前人物。
從徐志群的履歷中不難看出,這是一個白手起家、靠知識改變命運的典型,其管理經驗與技術水平在行業內都非常資深。
但高景太陽能600多億的投資,硅片產能直接就要與隆基、中環“叫板”,僅靠徐志群恐難以邁出這么大的步子,毫無疑問,其背后還有更大的“能量”來源。
“幕后”掌舵手
高景太陽能成立于2019年,其前身為珠海華發實體平臺運營管理有限公司,2020年12月8日更為現名,法定代表人從王喆變成徐志群;業務范圍從產業園區和孵化器的運營管理類增加了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半導體;公司注冊資本由1000萬元增至1億元。徐志群通過珠海珠聯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珠海天雁投資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了高景太陽能。
而若細究高景太陽能的前身,會發現當時該公司的控股股東與當下高景太陽能的創立者之一是同一機構,即珠海華發集團有限公司。
華夏能源網了解到,珠海華發集團(Huafa Group )組建于1980 年,與珠海經濟特區同齡,總部位于廣東珠海,業務涉及城市運營、房產開發、金融產業、實業投資、商貿服務、現代服務等多個領域。
發展至今,珠海華發集團已成長為珠海最大的綜合型國有企業集團和全國知名的領先企業。曾連續多年入選“中國企業500 強”榜單。
也就是說,徐志群所控制的高景太陽能,早先已由珠海華發集團這家國企搭好了架子。而珠海華發集團所做的還不止于此。
2021年3月5日,高景太陽能獲得IDG資本、華金資本的天使輪融資,其中華金資本的母公司正是珠海華發集團。而IDG資本,即高景太陽能的另一創立者,也與珠海華發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公開資料顯示,IDG 資本成立于1992 年,是首家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投資機構。除美元基金外,IDG 資本還管理著規模近千億的十余支人民幣基金。這些資金主要來自于政府引導基金、產業資本,母基金、銀行保險、家族基金等。
2017年,IDG 資本與珠海華發集團曾共同投資過愛旭股份(SH:600732).得益于兩者的注資,愛旭股份營收從2016 年的16 億元躍升至2019 年的60 億元。2019 年,愛旭股份借殼“ST新梅”上市,IDG 資本與珠海華發集團的投資獲得數十倍回報。
此外,IDG資本合伙人李建光還與珠海華發集團共同投資了珠海鵬煊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由此可見,IDG 資本與珠海華發集團聯合創辦高景太陽能,是雙方在光伏行業的又一次“聯手”。
2022年4月,高景太陽能宣布完成16億元A 輪融資,老股東IDG 資本、華發集團依舊追加了投資,此外還吸引了國壽科創基金、建信投資、粵財基金、深投控、愛旭股份、美的資本等新股東入局。
從徐志群離職一個月即上任CEO,到珠海華發集團更名旗下子公司為徐志群所控,再到與關系密切的資本方不斷加碼投資,高景太陽能的快速崛起,很像是珠海華發集團攢的一個“局”——搭平臺、籠人才、拉投資一應俱全,快速“催生”出一個實力不容小覷的光伏黑馬。
“攢局”創業的珠海模式
2020年,珠海市出臺了《珠海市打造現代化產業集群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到,要培育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打印設備為重點的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力爭到2025年實現全市工業經濟規模翻倍,工業增加值突破2000億元大關。
在此政策指引下,珠海制定了“以投促引”、產業招商的思路框架,而高景太陽能的創立,正是這一思路的重要落地。
事實上,珠海為高景太陽能所做的除招人才、搭平臺、拉投資以外,在企業的運營上,也是給足了支持。
“公司創建初期,珠海市政府把公司土地、廠房、水電等問題快速解決,其間各個環節,各政府部門、華發集團為我們提供了全方位‘保姆式’的服務,這里是光伏企業能夠扎根成長的沃土。”高景太陽能副總經理孫彬表示。
不難看出,珠海市是想將高景太陽能打造成珠海乃至整個廣東省的新能源產業的“名片”。
為此,珠海華發集團不惜既當投資者又當創業者,幾乎把能力范圍內的事都做了。然而,對于這種“攢局”創業的模式,有投資人表示并不看好。
“首先,專業性無法保證。資本最擅長的是金融操作、行業的前瞻、投資者關系、資源連接,屬于陪伴企業成長的角色;而創業者則是需要專注企業成長、創新、突破,帶領團隊去攻克問題,兩個角色的狀態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雙重角色很難客觀看待企業成長,就像每一個母親都覺得自己的孩子非常優秀一樣,當出現這種偏頗視角的時候,投資機構很容易利用自己擅長的投資者關系、金融操作手法,為企業快速融資,把一個初創期的企業快速催熟,但是企業的業務能力不見得跟得上,反而會導致企業走向死亡或成為一個資本的空殼。”
這番話自然有其道理,但客觀來看高景太陽能現階段的發展情況,其有錢、有人才、有政策,資源如此全面,很難早下結論說未來的發展會不好。
因為有錢,高景太陽能得以直接把產能提升到行業一線水平,形成規模效應。而有人才,令高景太陽能的產品得以在業內處于領先水平。
“在大尺寸光伏硅片研發核心技術上,我們的研發團隊已經做好了技術儲備,自主研發的N型大尺寸硅片具有低功耗、高產出、高效率等特點。在硅片切割方面,高景太陽能厚度110微米工藝已達到成熟水平,在行業名列前茅。”孫彬介紹道。
此外,在政策支持和國資掌盤下,高景太陽能的業務推進要比一般企業迅速很多。
“得益于地方政府及華發集團等創始股東的全力支持,珠海50GW硅片項目投產實現了兩次提速。原計劃2022年上半年建設、下半年投產的二期15GW項目提前至2021年7月份開工建設,并已于今年2月正式投產。原計劃2023年啟動的三期20GW項目,也提前到今年開始建設。”孫彬說道。
更值得一提的是,待高景太陽能產能落定后,或許連開拓市場都會是“easy”模式。
光伏硅片的主要客戶是光伏電池企業,而高景太陽能的股東之一、曾被IDG資本與珠海華發集團共同捧起來的愛旭股份,其電池出貨量常年雄踞全球第二,是絕對的光伏電池龍頭,如此一個體量的客戶與高景太陽能的關系又如此密切,二者的業務合作可謂是順理成章之事。
縱觀高景太陽能的崛起,始于國資“攢局”,公司成立三年來,天時、地利、人和皆占盡,如果成功就可以總結為國資入局光伏實現彎道超車的“珠海模式”。最終能不能立住,就看高景太陽能這個“試驗品”的表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