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日前表示,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穩增長方面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可以考慮增加長期國債或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來籌措資金,用于新老基建投入、基礎研發、住房制度改革等領域。
6月11日,劉俏在“光華思想力2022夏季論壇”說,積極財政政策帶來的增長空間和價值附加短期內有利于穩定經濟,中長期有利于極大地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對于財政資金的來源,他表示可以考慮大幅增加長期國債或者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
他指出,當前投資于實體經濟的收益是超過融資成本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可以適當擴大國債或專項債規模,甚至可以考慮發行30年或40年期的長期國債,比如40年期碳中和債等。
“至2060年實現碳中和,時間區間是40年左右,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獲得大量的資金,為我們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提供資金保障。目前我們對(國債)體量的討論可能略微偏保守,有沒有可能是十萬億級的體量。”他說。
劉俏指出,2010以來,隨著工業化進入尾聲,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開始下降,目前已經從之前的每年4%左右降至2%左右。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是高質量發展的源泉,,要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將資金配置到國民經濟的關鍵節點領域,這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尤為重要。
他進一步表示,目前中國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大概是美國的40%左右,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如果全要素生產率水平達到美國的65%,就需要在未來的十幾年時間里全要素生產率每年保持2.5%-3%的增長速度。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劉俏說,在此背景下,增量政策措施朝哪些方向發力是必須關注的問題。
他認為,新基建是重點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基建領域也需要大量投資,新舊基建共同發力,從而給經濟增長帶來活力。
其次,劉俏表示,要大幅增加基礎研究的投入。“中國研發投入已經達到GDP的2.4%,但研發投入中用于基礎研究的經費所占比例剛剛超過6%,相比之下,美國是17.2%,法國是25%,大規模、長期投資于基礎研究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須。”
劉俏提到的第三個發力方向是住房制度改革,包括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租賃住房改革以及加快建設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REITs)。改革的思路是利用社會資本,通過市場化的機制來推進第二次房改,真正把新市民以及沒有解決住房問題的市民從高房價里解放出來,從而增加他們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意愿。
“這在短期之內對經濟增長是有好處的,從長期來看也使中國經濟擺脫長期被房地產市場和房地產經濟制約的被動局面。這個具體政策舉措,目前應該沒有任何制度障礙,應該在短期內考慮推出。”他說。
此外,劉俏表示,可以在一定范圍之內,以增發的國債置換地方政府債務,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激活地方政府投融資活力。
“上述幾項政策舉措結合在一起,不僅在短期能夠穩住經濟、消化就業壓力,從長期來看,也能聚焦于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節點領域和關鍵問題,把資金和政策舉措落實到具體領域。”劉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