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鏡像娛樂 趙慧欣
6月3日晚,B站《午夜點歌臺》繼續營業,沒有主播,只有老式磁帶機、磁帶、兩個手辦。這次的主題是經典影視金曲。歌,慢慢地播,觀眾,靜靜地聽,這是一場慢直播的切片,也是慢直播潮流的切片。
時代浪潮推動下的慢直播
潮流產物的發展軌跡與時代的跌宕起伏緊密相連,慢直播也不例外。
慢直播并不是新奇事物,早在2016年,慢直播就開始嶄露頭角。2016年,央視新聞推出了《春晚后臺》系列直播,揭秘演員以及醫護人員等團隊的工作日常。此時的慢直播還處于萌芽狀態,某種程度上,慢直播與紀錄片十分相似,以記錄真人真事為主,如果沒有契機,慢直播可能會一直處于不冷不熱的狀態。
轉折點出現在2020年。彼時國內受到疫情影響,線上內容爆發,而央視頻的《疫情24小時》更是把慢直播拉到快車道上,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的24小時直播火爆,不少網友搖身一變成為“包工頭”,在直播的117天里,累計在線直播超過了6000小時,觀看量接近2億人次。慢直播就這樣闖入人們的視野,在抗擊疫情的大背景下,宏大的主題成為了這個時期慢直播的特點,農村云養殖、城市云旅游等一系列慢直播內容迅速崛起,緩慢的節奏和輕松的畫風緩解了疫情帶來的焦慮,慢直播迎來了黃金發展時期。
舒緩的節奏固然是慢直播大受歡迎的原因,而慢直播提供的實時社交功能則把觀眾的參與感提升了一個層次。只要進入直播間,就可以暢所欲言,在聊天或彈幕與其他網友進行互動交流,相比起傳統的文字和視頻評論,這種微妙而有趣的社交聯系極大地滿足了觀眾所需要的“陪伴感”。
隨著觀眾口味的變化,慢直播在內容上呈現多元化發展,深耕垂直內容領域,從大主題走向了日常生活,承載了更多內容。5月初,新褲子樂隊主唱&鍵盤手龐寬的一場長達14天的行為藝術展,更是讓慢直播再次出圈,而有網友誤把龐寬認成了王思聰也引起一輪幽默式笑點。一些網友甚至將這14天直播的生活整理歸納在《龐寬14天行為藝術觀察記錄》的文檔里,最多時有900多人同時在線查看。
在直播風潮盛行的當下,真實和陪伴成為了慢直播的出圈密碼。
以真實陪伴之名的營銷手段
想要抓住觀眾的心,內容的新鮮和形式的多樣缺一不可,而慢直播在這兩個方面都是十分討喜的。沒有劇本,沒有鏡頭剪輯,沒有干預,甚至不需要音樂,只有完全原生態的內容,保證了慢直播的真實和未知,在這樣一場信息同步的即時直播中,觀眾直接觀察到事態的發展,而慢直播即時互動的社交特性更是極大地滿足了觀眾的參與感。
在當下節奏飛快的直播紅海中,慢直播能夠殺出重圍,除去真實,更重要的是對“人”的忽視。不難看出,在目前的市場上,“人”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場直播能否成功,主播的人氣、人品甚至是其私生活都會直接影響到直播的效果。
相比之下,“人”在慢直播中的地位顯得并不重要。比起節奏飛快的吆喝吶喊,慢直播更注重的是觀眾的情感需求以及陪伴體驗感。
一臺不停轉的老式磁帶機,一盒磁帶,兩個普通的手辦,十幾首經典老歌,就是B站《午夜點歌臺》的所有,在5月28日的深夜直播中,僅在微信視頻號上的觀看人數就達到了10萬,這樣顯眼的數據在層出不窮的娛樂快餐中是一股“清流”。而在深夜陪伴慢直播的道路上,B站可以說是一路馳騁。
白噪音和助眠解壓類視頻在B站占有一席之地,深耕慢直播領域不足為奇,《午夜點歌臺》僅是B站“深夜陪伴直播”品牌的冰山一角。5月,B站發布一系列深夜陪伴慢直播內容,每一期時長大約70分鐘,內容大部分都是“固定場景+主題音樂”:《穿越城市》帶著觀眾在武漢、廣州、廈門、長沙等城市兜風,《全宇宙陪你入眠》則帶觀眾進入太空,俯瞰浩瀚宇宙。直播的內容簡單,為觀眾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提供了一個緩沖的空間,同時,直播讓觀眾有了一個即時溝通渠道,減少了社交負擔。
不難看出,慢直播像是在做一門慢熱的情感生意。然而,在短平快時代,慢直播的處境似乎十分尷尬。
懷舊的風口下,慢直播如何乘風破浪
作為慢節奏的直播方式,慢直播考驗的是觀眾的耐心。在短平快的時代,一個幾十秒的短視頻也許都要N倍速快進,更不用說以小時為單位的慢直播;稱得上精品的慢直播依然是極少數,口碑積累時間長,熱點頻率低和變現能力弱更是慢直播的通病。在后疫情時代,人們復工復產,慢直播賴以生存的用戶基數減少,種種因素更是讓原本起步就晚的慢直播雪上加霜,使其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
在自身硬傷無法克服的情況下,借助當下熱點風口延續曝光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王心凌憑借《愛你》翻紅,崔健的線上演唱會點贊破億,周杰倫演唱會重映微博霸榜......懷舊經典成為主旋律的當下,慢直播更要抓住風口。5月末的《午夜點歌臺》,吸引觀眾的是周杰倫、莫文蔚們耳熟能詳的老歌,而6月初的直播則以影視金曲為主題,《倩女幽魂》《流光飛舞》《難念的經》等影視主題曲勾起了觀眾的童年回憶。
相比起快直播,慢直播更能與觀眾建立情感上的聯系。就目前的直播內容來看,慢直播多以風景、動物、氛圍等作為主題,而節奏緩慢舒適的內容更能引發情感共鳴,“情感牌”成為了新的流量密碼,對傳統的旅游、文娛、養殖等只能在線下消費和轉化的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副好牌。
慢直播的特點在于“慢”,這也使得慢直播的商業轉化無法做到像電商直播這樣立竿見影,因此,慢直播的營銷更注重畫面內容的策劃,打造口碑,培養長線需求。相比之下,慢直播的成本比較低,一部攝像機,一個畫面,以及即時的互動回應,就可以支撐起一個直播間。內容為王,畫面的趣味性,品牌的故事講述,對慢直播來說要求更高。
只要畫面內容足夠吸引,并且有價值,自然會引導消費者進行消費,達到商業轉化的目的。去年,MINI打造了一檔海島旅行慢直播,在這場長達12小時的直播中,觀看量超過1056萬次,在騰訊平臺的活動總曝光更是接近1800萬。而在疫情期間延伸出的“云養殖”更是打開了新銷路。觀眾以觀看慢直播方式,全程參與到產品生產養殖過程,淘寶數據顯示,僅是云養豬、雞、小龍蝦、櫻桃樹等動植物的買家就有200萬人,養蜂人嫩哥更是通過直播近距離展示土蜂蜜和割蜜的場景,創下一次105萬的成交量。
在直播紅海中,慢直播尚處于探索階段,如何開發出更多有價值、有吸引力的內容,打造趣味性和差異化的功能或服務,對直播營銷而言是一個全新的探索,與熱點相結合,與觀眾打成一片,才是延續慢直播生命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