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侃科技 王新宇
2018年10月,名不見經傳的柔宇科技搶在華為和三星前面,拿下了全球首款折疊屏手機的名頭,這款名為Flex Pai的產品定價8999元,只比一個月前上市的iPhone XS Max(64G版)便宜600元。
但結果可想而知,由于柔宇在消費電子領域幾乎沒有積累,且產品在技術和性能上都有明顯短板,最終沒能引起市場關注。
4個月后,華為和三星的首款折疊屏手機面世,分別為定價16999元的Mate X ,和定價15999元的Galaxy Fold,折疊屏也正式成為安卓陣營殺入蘋果腹地的一把尖刀。
此后華為和三星一直堅持折疊屏產品線,不斷推出換代產品。安卓陣營的其它廠商也逐步跟進,從摩托羅拉到小米再到OPPO、榮耀、vivo。
資料來源:各品牌官網,東方財富證券
然而根據IDC的數據,2021年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為710萬臺,雖然較上年有同比264.7%的增長,但滲透率仍只有0.5%。
那么問題來了,已經誕生四年的折疊屏手機,為何還是不溫不火?
本文嘗試從以下三個角度探討:
1、折疊屏手機的根本賣點是什么?
2、折疊屏手機未來的市場空間有多大?
3、折疊屏的潛在市場在哪?
01 需求側起主導作用
本質上,折疊屏技術是在「功能」和「尺寸/重量」的矛盾關系中折中平衡的結果。通過折疊屏技術,在接近普通手機尺寸上實現更大的屏幕(展開后),而屏幕不斷變大也是貫穿智能手機發展的不變趨勢。
屏幕變大的同時也帶來了分屏的創新效果,這令折疊屏手機不僅兼具了一部分平板電腦的功能,也能基于分屏形態打造一些新的應用操作方式。
基于大屏+分屏的形態特質,折疊屏手機的根本賣點也就明朗化——信息獲取效率的提升。
資料來源:OPPO官網
智能手機發展過程中探索了大量創新技術,部分技術如觸控屏、攝像頭、玻璃后蓋的創新獲得了成功,而陶瓷后蓋、3D結構光、升降攝像頭等技術則遭受失敗。其規律可以理解為:
1)在0—1的階段,供給側的技術創新起主導作用。
黑科技可以奪人眼球,領頭的廠商無限樂觀,其他廠商跟進,消費者觀望或少量嘗鮮;
2)在1—N的階段,需求側起主導作用。
消費者可以感知功能提升是新需求產生的核心:觸控屏提供了更靈活精準的操控,攝像頭實現了更清晰的圖像功能適應了社交時代美學經濟需求,也是炫耀性外觀創新(三攝比雙攝高端)。
反之,陶瓷后蓋雖然比玻璃耐劃硬度高,但是并不能做的更好看。而3D結構光僅用來人臉解鎖,甚至不如指紋識別技術方便,安卓早已放棄。
折疊屏手機則可以真正提供消費者可感知的功能提升,帶來真實需求。折疊屏的大屏+分屏功能,使消費者的游戲、視頻等主要娛樂體驗大幅提升,使文檔處理、視頻會議等辦公效率更高。
本質上更大的屏幕意味著信息獲取效率的提升,這是消費者可以時刻感知到的功能提升。
但要注意的是,上下折折疊屏手機不在其中。
上下折手機的出現,是在「功能」和「尺寸/重量」的矛盾關系中,盡可能傾向于降低尺寸。因此最終達成了屏幕尺寸基本不變,而手機變小、電池變小的結果。
例如代表性的三星 Galaxy Z Flip 3,其搭載了3300mAh電池,在高能耗的高通驍龍888芯片+120hz高刷屏幕的負擔下,續航只能支持5-6小時,難以支持全天使用,也沒有雙卡雙待功能。
此類產品只能得到部分消費者認可(女性輕度用戶居多,或者作為輔助手機),未來天花板有限。但仍體現了消費者愿意為差異性產品付費的意愿。
02 成本決定市場空間
折疊屏手機從誕生到現在,基本呈現出一副叫好不叫座的態勢。究其原因,還是賣的太貴了。
當然這也不是手機廠商的主動想法,拋開研發投入,僅物料成本就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關卡。
以折疊屏手機最重要的零部件鉸鏈為例,鉸鏈設計需要考慮折疊屏相關的連接、走線、散熱等上百個精密元件。不僅研發投入大,在無法規模化的情況下成本也無法攤薄。
而且生產工藝和組裝難度大,價值量高,涉及MIM(金屬注射成型)、液態金屬等多種工藝。MIM零部件的價值量具有很大彈性,與鉸鏈復雜程度和零件數量有關。如OPPO Find N鉸鏈包含136個零件,榮耀Magic V鉸鏈包含213個零件。
這也就致使鉸鏈的綜合成本居高不下。申萬宏源在《電子行業2022春季策略報告》中披露,OPPO Find N的單個鉸鏈成本達到800元,vivo X Fold因添加了航天材料,成本預計超1200元。
另外一個是解決折痕問題的關鍵技術,2020年之后各品牌開始采用UTG代替CPI,前者在折痕處理上表現更好。
資料來源:Omdia,CINNO Research,申萬宏源研究
CINNO Research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折疊手機前蓋CPI和UTG搭載量分別為64.3萬部和51.4萬部,分別同比增長178%和80%。增速相差2倍有余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UTG太貴,成本幾乎是CPI的1.5-2倍。
資料來源:賽諾《中國折疊屏智能機市場發展趨勢報告》
不過,隨著國內UTG產能的釋放,規模化有望降低成本。根據申萬宏源的調研,國內在2022年到2023年的UTG年產能有望過億。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公司官網,申萬宏源
以及隨著明年產業鏈上下游再上臺階,最終在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的前提下,折疊屏新機的成本也會隨之降低。
當然,除了價格門檻較高以外,折疊屏產品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影響其市場空間主要因素。
東方財富證券在一篇研報中指出,軟件適配、續航、折痕和重量是目前最重要的四個因素。
拿軟件適配來說,由于屏幕比例發生較大變化,需要軟件開發商更新適配,難點在于應用生態太過于龐大,中國市場上有350萬款App,但專門為折疊屏手機做適配的卻并不多。
這就需要在應用開發商之外,手機廠商也要有所動作,比如華為Mate Xs 2帶來的自適應UI引擎,手機能通過引擎算法自動學習獲取原有布局信息。
折痕問題是最受關注的,但前文說過,隨著UTG成本的下降這一問題趨于改善。續航和重量也有類似的跡象,比如華為Mate Xs 2使用了更高密度的4880mAh高硅負極大電池;三星Galaxy Fold 3的重量已經從上代的282g降為271g。
可以看到,折疊屏手機仍存在部分局限因素對用戶體驗帶來影響,但改善趨勢是確定性的,折疊屏也就能繼續充當起安卓品牌高端市場突破的尖刀。
并且市場也給予了積極反饋。Omdia統計報告顯示,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折疊屏手機銷量開始快速增長,2021年全年出貨量達到了900萬臺,實現309%年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IDC,申萬宏源研究
Omdia預計2022年全球折疊屏智能手機市場預計將比去年大幅增長 55.5%,達到1400萬臺,到2026年達到6100萬臺。
03 筆電、車載等潛在市場萌芽
筆電市場同智能手機一樣,曾被嘲諷為夕陽產業缺乏創新,但市場規模卻在增長。Strategy Analytics最新統計顯示,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量在2021年同比增長19%,達到歷史新高的2.68億臺。
在今年CES上,華碩發布了17.3英寸可折疊的Zenbook 17 Fold。在華碩之前,聯想早在2020年就推出了全球首款折疊屏筆記本電腦ThinkPad X1 Fold。
但折疊屏在筆電市場與智能手機市場有著同樣的困境——價格過高。Zenbook 17 Fold至今還未公布價格和發售日期,ThinkPad X1 Fold高達23999元的售價令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
不過,據韓媒Thelec的報道,LG 顯示計劃在第三季度量產供應惠普17英寸可折疊筆記本電腦OLED面板。也就是說,折疊屏在筆電市場目前類似可折疊手機2021年前后的發展階段,剛剛廠商跟進推出新品,后續仍有可觀的潛在發展空間。
另一個體量巨大的市場則是汽車行業。
據91mobiles報道,LG顯示此前公布了一項汽車用折疊屏的專利。該專利展現了一個類似手機的折疊屏設計,向內展開。折疊屏不用時收納在汽車中控臺內部,使用時由升降機構升起并通過鉸鏈展開呈現一個大屏幕,展開后尺寸預計超過20英寸。
資料來源:91mobiles,東方財富證券
LG的這項專利主要用于娛樂,方便車主在車內觀看電影、游戲等大屏幕內容,大屏幕會阻擋前方的視線,因此有必要設計成在行駛狀態時可以收起。
當下乘用車市場本身競爭白熱化,各大傳統車企面臨電動車新勢力的全面挑戰。在動力性能之外,內飾等舒適性體驗也成為競爭焦點之一,其中中控大屏是可感知度最明顯、體驗提升最明顯的環節之一。
眾多汽車品牌紛紛著手不斷擴大汽車中控屏的顯示面積,目前單屏中控大屏上限是比亞迪的15.6英寸,而理想、吉利、林肯等廠商通過多屏拼接/帶魚屏實現更大尺寸。
但是多屏拼接/帶魚屏顯示方案只能擴展屏幕長度,限制了真實體驗效果。折疊屏方案可以真正實現16:9經典顯示比例,從而復合人體視野黃金比例,帶來最佳顯示效果。這一轉變也是復制了手機市場大屏化—單屏尺寸達到上限—轉向折疊屏突破上限的歷程。
往更長遠看,在未來智能化汽車時代,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將乘員的雙手和注意力徹底解放。
汽車作為第二客廳的場景定位必然更加強調大屏顯示功能,形成類似客廳電視的作用。CES 2022展會上凱迪拉克推出的概念車型InnerSpace體現了這一方向的嘗試,車內如同客廳,取消了方向盤、儀表盤,取而代之的是沉浸式大尺寸顯示屏。
04 尾聲
DSCC統計顯示,2021年全球可折疊OLED屏幕出貨量1000萬片,基本全部來自手機需求。2022年預計翻倍以上增長,到2026年達到8600w片,復合增速54%。
其中可折疊手機占比持續占優,至2026年預計仍將貢獻全部出貨量的93%份額;可折疊筆記本增速最快,復合增速預計高達232%,主要驅動力來自新的領導品牌推出可折疊新機。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統計中完全沒有考慮車載市場的需求貢獻,在造車新勢力競爭加劇,「堆料」競爭層出不窮的趨勢下,未來幾年可能出現可折疊屏幕上車的重大變化,帶來市場空間和持續性進一步打開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