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做好核酸檢測工作、抓好疫情防控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介紹,近幾日,全國疫情形勢整體保持平穩,但個別邊境口岸城市出現本土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復雜。
此前在5月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電視電話會議明確,大城市要建立步行15分鐘核酸采樣圈,拓寬監測范圍和渠道。隨后,“15分鐘核酸采樣圈”等常態化核酸檢測措施在全國多個城市鋪開。
針對是否有必要大規模建設15分鐘核酸采樣圈,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回應稱,在疫情防控各項措施當中,核酸檢測是迅速發現感染者,及時鎖定管控范圍和目標,進而采取隔離等措施,來切斷傳播途徑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四早”,就是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關鍵措施,在疫情防控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染性更強,特別是部分感染者沒有癥狀,因此導致隱匿傳播,核酸檢測的作用就更加凸顯。所以,我們必須要堅持以核酸檢測為中心擴大預防的策略,才能夠更早、更快地控制住疫情。”郭燕紅表示。
郭燕紅指出,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像口岸城市、省會城市和千萬級人口城市,由于疫情輸入風險比較高,因此在這些城市建立步行15分鐘核酸采樣圈,有利于為應檢盡檢和愿檢盡檢的人群提供更加便利和便捷的核酸檢測服務;有利于提高疫情監測預警的敏感性,筑牢疫情預警發現的體系;也有利于更早地發現潛在風險,更快實施防控措施,避免出現大規模和爆發式的聚集性疫情。
“特別要強調的是,15分鐘核酸采樣圈并不是要求所有城市都要建立,主要是集中在疫情輸入風險比較高的,特別是人口多的大城市。”郭燕紅強調,是否要建設15分鐘核酸采樣圈,以及檢測的頻次,主要是根據當地疫情發生發展的情況和防控工作的需要,要因時因勢來確定,不能夠搞“一刀切”。
有觀點認為,建設15分鐘核酸采樣圈成本太高。對此,郭燕紅表示,我們國家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老齡人口多,地區發展不平衡,優質醫療資源總體不足。一旦發生本土疫情傳播,勢必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量的人群感染。在感染過程當中,我們的老年人、有基礎性疾病的脆弱人群,這些人群又易發展為重癥,因此疫情防控工作應當立足于“防”。
“核酸檢測是實現有效預防的重要手段,‘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開展高效、便捷、優質的核酸檢測服務是非常必要的。”郭燕紅說。
近期,部分城市發生聚集性疫情后,對核酸檢測證明的查驗要求不一樣,有的要求提供24小時、48小時、72小時核酸檢測證明,這樣做的依據是什么?今后出入不同場所,查驗核酸證明是否會成為常態?
國家衛健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介紹,聚集性疫情發生以后,要根據疫情防控需要,科學確定制定核酸檢測策略,劃定核酸檢測的范圍和頻次,避免盲目擴大開展全員核酸檢測的范圍,要將受檢的人員按照風險等級由高到低依次開展核酸檢測。
賀青華強調,沒有發生疫情,也沒有輸入風險的地區,查驗核酸不應該成為一種常態,“目前國內疫情總體上保持在比較低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關鍵是要提高監測系統的敏感性,確保疫情早發現、早處置。低風險地區、低風險人群,以及長期居家人群,沒有必要進行頻繁地核酸檢測,檢測重點應該放在高風險人群和高風險崗位的工作人員,以及有疫情的地區。”
在疫情防控當中,有部分地區對于不參與常態化核酸檢測的群眾采取罰款、拘留等強制性的措施,引發公眾的質疑。賀青華對此表示,疫情發生地應該根據當地的疫情形勢和防控需要,依法、科學組織好核酸檢測工作,明確核酸檢測人群、區域范圍和頻次,做好宣傳、組織和引導工作。“對于采取非法的、強制性措施的地區、單位和作出決定的個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將要求有關地方及時整改糾正,也歡迎廣大媒體朋友進行監督。”賀青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