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鳥資本
近日,科創板明星公司芯朋微(688508.SH)定增引發市場質疑。
自2020年7月上市以來,公司有多個在研項目在推進,但進展較為緩慢。可以說是前期項目還未完成,后續項目繼續上馬。
同時,公司一季度的交易性金融資產相比2021年末規模相比,幾乎翻倍。
蹭熱點?
芯朋微的主營業務是開發電源管理集成電路,實現進口替代,為客戶提供高效能、低功耗、品質穩定的電源管理集成電路產品。
產品端與家電有緊密聯系,公司年報曾披露:在家用電器市場,小家電智能化應用場景延展推動市占率繼續提升;大家電全面突破標桿客戶,電源及驅動芯片逐步放量。
截至2021年末,芯朋微在研項目總計10個,應用場景涉及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大家電,以及于智能電網、工業設備、通信基站等工控功率電源領域,還包括通信基站、工業設備、智能電網的電源開關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10個在研項目有四個處于量產階段,其余六個均處于持續研發階段。
而這10個在研項目中,“高頻大電流氮化鎵驅動芯片研發”項目與新能源車沾邊,應用場景描述為可用于未來5G通訊、云計算服務器及電動汽車。
而就在最近,芯朋微披露的一份定增公告,劍指新能源車的應用場景。
該定增申報稿披露:擬募集資金3.84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高壓電源及電驅功率芯片研發及產業化項目。該項目產品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車車載充電機、高壓配電單元以及電驅系統等。
多家買方機構參與的調研活動中,直擊芯朋微的研發費用較高的問題,這在本次定增行為中更加凸顯。
然而,芯朋微董事長張立新對此做出的回應產生了更多的疑問。
他表示,除了公司人員擴充導致,還因實施股權激勵計劃,計提相應股份支付費用,導致研發費用較高。
他還稱,新能源車高壓電源項目以及工業級數字電源管理芯片項目,后續會持續增加相應研發投入。
那么問題就來了:研發費用直接與計提股權激勵結合在一起,是否合理?
募投項目推進緩慢
除了新能源汽車融資,芯朋微此次定增還涉及4.73億元投入工業級芯片項目,但是前期募投項目的投入情況不佳,因此新一輪融資的動機引發更多質疑。
以大功率電源管理芯片開發及產業化項目為例,項目募投資金來源是新股發行資金,然而,截至2021年末累計投入進度僅有43.61%,項目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日期是2022年上半年。
換言之,距離可使用狀態日期僅有6個月之際,承諾投資1.76億元的項目累計投入募集資金還不到50%。
再看工業級驅動芯片的模塊開發及產業化項目,資金來源也是發行新股資金,截至去年末累計投入進度更低,僅有32.56%,同樣要在今年上半年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
很明顯,芯朋微前次募投項目實施進度并不理想。
面對這種窘態,芯朋微在業績報告中并未披露原因,以及最為關鍵的但未披露的:能否按照募投項目計劃順利達產。
不缺錢?
上市公司啟動再融資,一般來說都是賬面資金不夠,需要補血。
然而,芯朋微的財報給出了更加讓人疑惑的信息。
以2021年末為例,芯朋微貨幣資金高達7.1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為4.28億元。
到了2022年3月末,貨幣資金減少至1.74億元,而交易性金融資產規模在短短3個月時間里從4.28億元暴增至8.23億元,幾乎翻倍。
年報曾披露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出現,主要系公司使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所致。
出現這種現象難免給投資者帶來一個這樣的疑問:你有錢做理財,沒錢搞研發?還要做定增?
來源: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