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馬悅然
川崎重工(kawasaki,TYO:7012)旗下子公司曝出造假丑聞,“日本制造業巨頭承認質檢造假近40年”、“川崎重工股價大跌”詞條一度沖上微博熱搜。
據央視財經《天下財經》欄目報道,6月7日,川崎重工在線上記者會向外界承認,旗下子公司生產的大樓中央空調冷凍機存在多項質檢造假行為,涉事子公司總經理已被解除職務。

該公司的具體造假行為主要包括:在出貨前的試運行檢查中,憑空杜撰出沒有實測過的數據;在客戶到場檢查時,通過對測量儀動手腳來達到檢測標準。這兩項造假行為從1984年一直持續到今年,跨度達38年。
川崎重工還承認,涉事子公司在商品介紹中,曾把部分未取得日本工業標準認證的商品寫成已取得認證。這一行為持續20年以上。
川崎重工相關負責人表示,質檢造假行為對產品安全性暫無影響,相關產品也未涉及中國市場。
6月7日,川崎重工股價一度大跌超13%,當天收盤價為2787日元(138.79元人民幣),跌幅4.4%。
截至6月9日東京時間11時30分,川崎重工股價回升至3005日元(約149.64元人民幣)。目前該公司總市值約5046億日元(約251億元人民幣)。

此前,川崎重工生產的新干線列車車架出現過安全隱患。2017年12月,日本新干線列車的車架發現14厘米裂縫。
2018年2月,西日本鐵路公司公布調查結果稱,裂縫因車底鋼材不符規格,強度不夠所導致。
調查結果顯示,底盤框架采用8毫米厚的鋼板做成“口”字形的結構,加工后的鋼材厚度要求在7毫米以上,但發現裂縫的框架底面焊接部分最薄處僅為4.7毫米。
日本東海鐵路公司也發布消息稱,發現川崎重工生產的列車底盤中有46個鋼材厚度未達標。川崎重工隨后召開記者會向公眾致歉。
川崎重工起家于在明治維新時代,前身為成立于1878年的川崎筑底造船所,隨后迅速成為日本最重要的重工業企業之一。
1939年,該公司更名為川崎重工株式會社。1969年,川崎重工制造了日本首臺工業機器人,標志著工業機器人商業量產的開始。目前,川崎重工業務涵蓋航空、航天、造船、鐵路、機器人等領域。
2021年4月-2022年3月,川崎重工收入達15008.79億日元(約74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83%;凈利潤218.01億日元(約11億元人民幣),上年凈虧損193.32億日元(約10億元人民幣)。
近年來,日本制造業屢曝造假問題,將日本制造拉下神壇。
今年4月21日,日本三菱電機承認,其位于兵庫縣赤穗市的工廠,生產的變壓器存在長達40年的舞弊行為。2020年12月15日,三菱電機承認,其曾向歐洲車企出口大量不符合當地規范的汽車零部件,并偽造相關文件,持續時間長達三年。
除三菱電機外,本神戶制鋼、日本制藥企業小林化工、日本日立公司等知名企業,也均涉及造假丑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