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偲睿洞察 Emma
編輯|偲睿內容組
由于與性能和散熱相關的開發問題,蘋果AR/VR全程未在WWDC上留下存在感。
就在昨日,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透露了一份更精確的時間表:
2023年1月,蘋果將舉行活動,宣布其傳聞已久的混合現實頭戴式設備;
2-4周內,為開發人員提供的工具將發貨;
2023年Q2,設備預購啟動,用戶可在明年WWDC之前購買。
預測能否兌現,外界很難判斷,畢竟此前計劃在2021年發布的蘋果AR/VR,已經不是第一次“鴿”了。
對于AR/VR,蘋果一貫態度神秘。幾乎在任何公開場合,你看不到官方對其研發進展的線索透露,只有庫克5年來15次為AR站臺,營造“AR狂熱粉”人設,“希望AR在10年后徹底取代iPhone。”
然而,我們也許從蘋果歷年專利和收購案件中,勾勒出一幅蘋果AR圖景。
01 感知、交互、顯示、應用,蘋果通通要自研
要了解蘋果AR/VR產品,不妨先看看它背后上千人的工程師團隊陣容:
這里有蘋果自己的高管——前軟件團隊項目高管Kim Vorrat,她于2019年7月調任AR部門,前蘋果硬件工程主管 Dan Riccio,于2021年1月轉任新職位,兩位均負責管理并領導頭戴設備項目推進;
有來自各科技公司的資深人士——副總裁Mike Rockwell來自杜比公司,此前是資深AR工程師,除此之外,你還能在團隊中找到Oculus、亞馬遜、Lytro、微軟、3D 動畫公司 Weta Digital 和 Lucasfilm 等公司的前員工;
還有很多著名的AR/VR和AI專家,包括但不限于:計算機科學教授Doug Bowman、前 Oculus研究科學家Yury Petrov、AR專家和前 NASA員工Jeff Norris、VR應用專家 Sterling Crispin等等。
總結來說,這是一支從硬到軟、從技術理論到實踐均齊備的豪華陣容。它大概率決定了蘋果從底層感知交互,到上層顯示、應用,通通自研的路徑。
從2008年起,蘋果就陸陸續續申請了不少AR/VR專利。根據知識產權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 IPRdaily新發布的數據,截止目前,蘋果擁有1549件AR/VR相關專利。
感知與交互是蘋果重點攻克的領域。
感知方面,早在2008年,相關專利顯示,蘋果設備能檢測用戶頭部運動,并根據運動方向,進一步調整所顯示的內容。它甚至能根據用戶的座位、坐姿調整音效,給人以“在電影院觀影時的沉浸式體驗”。
再例如,一項類似護目鏡的視頻頭戴式設備專利顯示,其能自動與用戶的眼睛對齊,提供視力矯正功能,并在用戶眼前呈現出3D效果。
交互方面,眼部追蹤、手勢識別、觸摸識別,蘋果統統都掌握著核心技術。且最新的專利表明,蘋果似乎想要將多種方式融合。
“一種通過眼球追蹤和手勢識別來實現的自然交互方案”顯示,蘋果設備能在你的手臂或手掌上疊加虛擬菜單,并配合眼球輸入,或是特定的手勢運動,實現與菜單的交互。
除了常見的交互方式,蘋果還開了其他“腦洞”。其最新研究出一種“手指安裝設備”,可佩戴在手指頂部,令指尖暴露在外。按壓該設備,它會根據力度與方向,給予精準的觸覺反饋。對此,蘋果的形容是,“用手指輕敲桌面時在物理鍵盤上進行交互的感覺”
當然,光有酷炫的交互體驗不夠,一款AR/VR設備,還必須有足夠清晰的增強現實顯示效果。
蘋果早期的技術聚焦于與其他設備的聯動。iPhone、筆記本與頭戴設備相連,可自動顯示視頻畫面,還能在3D空間中放大畫面,營造出一種“電影院般的巨幕效果”。
此后,更多的AR顯示技術被開發出來。例如,2017年授權的專利中,蘋果用傳感器、攝像頭等技術,檢測、識別空間物體,并將虛擬信息覆蓋在物體之上。這意味著,戴上設備,用戶可對真實世界的物體提取關鍵信息,甚至做出標記。
2017年,iPhone 8發布,可對拍攝物體進行激光測距,并且能持續跟蹤物體移動的軌跡。這正是蘋果移動AR技術的體現。
有趣的是,6年前,Carplay還處于發展早期,蘋果就幻想著將VR頭戴式設備帶上車。它設想了一幅在自動駕駛車上,人們能毫不眩暈地放松娛樂的場景:
佩戴上特制頭戴設備,你將看到完全適配汽車前景速度的、真實世界與虛擬內容交融的畫面,它還會配合“會動的座椅”,隨著傳感器偵查到的暈車跡象聯動。蘋果認為,這將有效消除眩暈感,幫助你在車上盡情工作、閱讀、娛樂。
02 熱衷于收購“小工具”
大多數時候,蘋果發動AR/VR領域的收購,都不忘發布一則聲明:“蘋果公司不時收購小公司,我們通常不會討論我們的目的或計劃?!?/p>
這透露了兩個信息:1. 蘋果AR/VR“買買買”的節奏不間斷。2. 蘋果偏好收購掌握有一兩個關鍵技術的AR/VR“小公司”。
密集的收購發生在2013年之后。這其中,少部分公司分布在成像、3D感知層。
2013年收購的一家總部位于以色列的3D人體感應公司PrimeSense,據彭博社報道,蘋果花了3.5億美元。核心“賣點”是3D運動跟蹤技術,它能幫助創建物體或人的虛擬圖像,并測量虛擬對象之間的距離。
不難看出,這與蘋果自有的空間識別、激光測距等技術形成了聯動與互補。
開發增強現實眼鏡鏡片的初創公司Akonia Holographics,于2018年被蘋果收入麾下,它由一群全息科學專家創辦,據當時的宣傳報道,這家公司擁有“超清晰、全彩性能”的顯示鏡片,擁有“世界上最薄、最輕的頭戴式顯示器”。
無論效果是否能達到行業之“最”,沖著其200多項顯示方面的專利,蘋果的這筆收購也值了。
更多的收購分布在應用層,被蘋果看上的公司,能提供“好用”又“好玩”的工具。
據偲睿咨詢統計,光與面部識別有關的公司,蘋果就買了至少3家。
Faceshift,最早誕生于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一個實驗室中,由一群學者將理論技術照進現實。其圍繞“面部”的技術,可用于實時捕捉人的表情,并生成動畫頭像。在2015年8月,被蘋果并購之前,它為諸如魔獸世界這樣的大型網游打造“毫發”級的視覺效果,甚至還參與了《星球大戰》的制作。
這之后1年半中,蘋果相繼收購了Emotient、RealFace兩家公司,分別聚焦于面部表情分析與人臉識別。
這些面部技術,在Face ID和Animoji中大放異彩,也支撐著蘋果AR/VR的3D成像效果。
除了對虛擬“臉”感興趣,蘋果也對虛擬“場景”有所涉足。
Metaio,2003年由大眾的某個項目衍生出來的虛擬現實初創公司,其發明了一款增強現實創作工具Metaio Creator,可令用戶幾分鐘內在iPad等設備上創建增強現實場景。2021年,在該公司被收購6年后,蘋果技術開發團隊的算法總監、前Metaio老板,為蘋果發明了一項酷炫的AR/VR頭顯交互方案——它能將任何空間表面變成觸摸屏,實現諸如“與電視界面互動”,或是“邊散步邊購買音樂會門票”的效果。
不容忽略的還有蘋果在內容層的布局,一些內容開發商陸陸續續被蘋果買回了家。
例如,NextVR是一家VR內容制作公司,它甚至吸引了中國公司的興趣。據網易科技報道,2016年,該公司B輪融資中,網易和中信國安是最大的投資方。
2020年,NextVR被蘋果收購時,已經參與了NBA總決賽、搖滾演唱會等多項大型活動,負責將內容做成VR效果直播或轉播,并在Facebook、索尼、HTC等VR設備上搭載。
透過細細密密的專利與收購網絡,蘋果的策略已然十分清晰:一臺AR/VR設備上,最關鍵的感知、交互、顯示、應用等技術,由蘋果自行研發,這決定了產品的性能底座。一些細小的“技能點”或上層應用,諸如3D跟蹤、表情分析、內容制作,則通過收購慢慢補齊。
至此,AR/VR設備的各項技術基本配齊,只差一款前衛的設備登場。
03 下一個iPhone時刻or Mac時刻?
對于第一款AR/VR設備,蘋果的態度小心翼翼。
它不是一款純粹的AR或VR產品,而是兼而有之。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第一款頭戴式設備將同時支持AR和VR功能,它將現實世界與虛擬內容融合在一起,創造出物理與數字對象交互的場景。這或許是蘋果還未完全hold住純粹的AR技術之前,一種“兩全”之舉。
它亦不是面向大眾的產品。據彭博社的Mark Gurman稱,第一代版本不會是Mac、iPhone 或iPad的替代品,而是專注于三個功能:游戲、媒體消費和通信。外界猜測,它定價大概在3000美元左右,非普通消費者所愿意承擔。
關于這款產品的規格,相關細節已經被泄露很多,我們大致能勾勒出輪廓:
設計上,它將使用織物和輕質材料,一些特殊的技術將防止頭顯因面部動作移動,增加與個體的適配性。它重約300到400克,可能采用類似AirPods Pro這樣的空間音頻技術,提供類似環繞聲的體驗。
它將擁有堪稱“豪華”的硬件配置——2個Mac 級處理器,一個高端主處理器采用M1 Pro芯片,另一個低端處理器用于管理設備傳感器;2-3個顯示器,預計由索尼提供,包含兩個每英寸高達3000像素的微型OLED顯示器,以及一個配置稍低的AMOLED顯示屏;10多個光學攝像頭,用于檢測環境、生物識別與提供增強現實的顯示效果。
交互方式上,它很可能將綜合應用多種輸入方法,如眼動追蹤、手勢識別、設備觸控等,還可能配置語音控制和Siri命令等支持功能,以盡可能提供敏捷的反應。
預計蘋果還會為其搭載“realityOS”新操作系統,同時創建屬于AR/VR的APP Store,支持游戲、音樂、社交、通信等多款應用。
對于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天風證券郭明錤曾這樣評價:
Apple AR頭戴裝置與競爭對手的最大差異是,(1) 具備Mac (PC) 等級的運算能力;(2) 可獨立運作,不需依賴Mac (PC) 或iPhone (手機);(3) 支援廣泛應用而非特定應用。
其運算力領先競爭對手的產品約2-3年。預計2024-2025年開始,蘋果競爭對手的AR/VR/MR產品,也將具備PC/Mac等級的運算能力。
高性能配置、Mac級別運算力,但另一方面,不菲的定價、還未培育的“殺手級”應用,使得這款產品足夠創新,但并不讓人足夠“興奮”,達到 “顛覆”的級別。風險現實基金的VR投資者蒂帕特·欽納瓦辛預計,蘋果首款VR設備將面向專業設計師和開發人員,而這些人正是幾十年前首次使用Mac的客戶。他表示,“這不是iPhone時刻,而是Mac時刻?!?/p>
第一代AR/VR設備還在路上,第二代產品已經啟動了研發。去年12月,蘋果分析師郭明錤透露,蘋果已經在開發其第二代 AR 頭戴式設備,該頭戴式設備將采用更輕的設計,采用新的電池系統和更快的處理器,預計于2024年推出。
這之后,郭明錤預計,2025年左右,蘋果AR眼鏡將推出。它看起來與雷朋旅行者或蒂姆·庫克佩戴的眼鏡相似,可容納電池和芯片,作為iPhone配件銷售。
更遠的未來,2030-2040年,增強現實“隱形眼鏡”將進入大眾視野,它們也許會把電子產品從“可見計算”時代帶入“不可見計算”時代。
屬于蘋果的AR/VR計劃已經愈發細密,世界都在等待著一個“奇跡時刻”。
來源:偲睿洞察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