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離開華為的人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離開華為的人

人的流動反映著行業趨勢與公司變化,從操作系統、智能汽車到云服務,華為人事變動頻繁的地方正是其肯綮之處,也是觀察一家公司的關鍵切口。

文 | 藍洞商業 郭朝飛

任正非在不同場合多次說過,華為的干部政策貫徹「宰相必取于州郡,猛將必發于卒伍」。

他所謂的干部,主要是指管理者,華為員工主要分為干部、專家與職員三類。也就是說,在華為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須有成功的實踐經驗,尤其要從業務一線選任提拔。

同時,任正非倡導讓聽得到炮聲的人做決策,通過在全球市場的競爭與磨練,華為積累了一大批人才。然而,華為也跟很多科技互聯網大廠一樣,有人心向往之,有人選擇離去。

5月23日多家媒體報道,有「鴻蒙之父」之稱的王成錄從華為離職,這一消息得到了華為方面的確認。

王成錄可謂是老華為人,他在華為24年,主導了華為鴻蒙系統的開發,曾擔任華為消費者業務軟件部總裁,離開前的對外職務是華為消費者業務AI與智慧全場景業務部總裁。

雖然華為以硬件起家,但是軟件對華為越來越重要。

2021年9月,任正非在華為內部的一個座談會上承認,「未來軟件將吞噬一切,說明未來信息社會的數字化基礎架構核心是軟件。

在王成錄之前,2022年1月,華為智能駕駛產品線總裁蘇菁離職,在職期間其推出華為自動駕駛系統方案ADS。離開華為前,蘇菁因在公開場合的相關自動駕駛言論被免職。

除了蘇菁,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智能車控領域總經理蔡建永,華為自動駕駛團隊創始人、自動駕駛研發部部長陳奇等人亦先后離職。

當然,有人進就有人出,人才在行業內流通極其正常,尤其是那些新興的細分領域與行業,自動駕駛與造車就很典型。任正非也說,要敢于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不要過分強調專業,只要他足夠優秀,愿拿著「手術刀」來參加我們「殺豬」的戰斗。」

事實上,從華為也走出了不少創業者,比如華米科技創始人黃汪、創夢天地創始人陳湘宇、UCloud創始人季昕華、小牛電動創始人李一男等。

騰股創投在《華為創業英雄榜》中分析,與騰訊系、阿里系創業者不同,華為系創業者通常低調、內斂、務實,深耕于某一垂直領域。

從這個角度看,那些離開華為的人,也將華為基因帶到了更多行業企業。

千絲萬縷的聯系

王成錄1998年加入華為,被外界知曉更多是其進入消費者BG之后。

那是2015年,華為消費者BG的CEO余承東給王成錄打來電話,邀請他到消費者業務負責終端軟件的相關研發工作,這讓王成錄「既興奮又忐忑」。

王成錄曾撰文回憶,其興奮在于,他進入華為即開始做軟件相關工作,在他看來完成大規模工業化軟件研發,就好像是以虛擬世界的0和1為建筑材料,設計建造一座宏偉的殿堂。但他也有點心虛,此前雖然也做軟件研發,但主要是電信設備軟件,這與手機操作系統完全不同,比如標準化程度不同,面向的群體也不一樣,一個是B端,一個C端。

在手機操作系統領域,大浪淘沙,最后只剩下安卓與蘋果的iOS,其難度可想而知。

事實上,王成錄也并非計算機科班出身,他大學專業是金屬基復合材料。進入華為,一開始在無線產品線的無線核心網部門,后來成了核心網產品線總裁、中央軟件院總裁。

 

王成錄靠自學補齊短板。他自知自己的專業與華為所在的通訊行業關系不大,甚至很多專業術語都沒有接觸過。

他在與CSDN創始人&董事長、極客幫創投創始合伙人蔣濤的一次對話中提到,「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天晚上看書看到12點多,填補通信的知識,并通過讀協議、看全系統的代碼來不斷提升自己。不到一年,我就對整個通信系統非常了解了。」

或許正是這種學習能力與突破的精神被余承東所看中,王成錄成為消費者業務軟件部總裁。而他證明自己的關鍵一步是,解決安卓系統下的手機卡頓問題。

王成錄在《讓軟件成為華為手機的硬實力》這篇文章中,將之描述為「在飛行中換引擎」,拿出了5大「藥方」,其中人工智能是核心,對應用側智能分析,判斷應用的資源需求特征;對硬件資源側,感知CPU、內存、IO(Input/Output)、存儲等資源狀態,通過AI算法實現應用需求與硬件資源的最佳匹配,并及時合理地整理和回收空閑資源,解決硬件資源協同和APP占用空間過度膨脹的問題。

王成錄更大的心結在于,想做一個操作系統。他還在華為中央軟件院時,就有這個想法,只是當時所在部門條件不足,還不成熟。2016年5月,鴻蒙正式立項,王成錄要做一個多設備協同的分布式IoT操作系統。

當時余承東認為,技術方向很好,但實現難度太大,特別是軟總線的挑戰太大了。

實質性變化出現在2018年年初。王成錄在與《晚點 LatePost》的對話中說,當時任正非想仔細了解消費者BG各部門都做了什么,因為增長太快,其擔心有很大風險或問題,所以讓各個業務進行業務匯報。王成錄利用這個機會,匯報了做操作系統的想法,獲得了任正非的認可。

「我說,任總,將來能不能把咱們的系統裝載到各種設備上。他說好啊,鼓勵你們裝到車里,裝到電視里。」王成錄回憶。

此后,鴻蒙走上快車道,2019年8月,鴻蒙系統正式對外亮相,在華為智慧屏上投入使用;第二年,發布可用于手機的HarmonyOS 2,并推出手機開發者Beta版本;2021年6月,鴻蒙操作系統開始在華為手機推廣應用。

此前,按照華為的目標,2021年鴻蒙達到3億部的裝機量,市場占有率將超過16%,這是一條生死線,意味著鴻蒙生態基本成功。4月28日,余承東在華為新品發布會上透露,截至目前搭載鴻蒙HarmonyOS的華為設備出貨量超過2.4億臺,鴻蒙生態設備發貨量同期超過1.5億臺。

不過,外界對于鴻蒙一直都有質疑,認為其是安卓的一個套殼。

王成錄曾回應稱,「一件事大家不理解太正常不過了,尤其是做操作系統這么復雜和挑戰的事。」

對于王成錄的新去處,也與華為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多方消息顯示,王成錄將加入深圳開鴻數字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為深圳國資委下屬企業,北京中軟國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華為控股全資的哈勃科技創業投資等投資,而中軟國際與華為也多有合作。

因言改變軌跡

手機業務承壓,汽車成為一個新的發力方向,華為反復對外傳遞信息,不會直接下場造車,只是幫助車企造好車。

2019年5月,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第二年與消費者BG整合。

4月26日,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在2022華為分析師大會上接受多家媒體采訪時繼續解釋,「華為是不造車的,我們的定位就是智能車部件的供應商,我們要做的就是集聚我們的ICT能力,基于幾個關鍵的解決方案,去幫助車企包括傳統車企也包括造車新勢力,幫助他們造好車。同時,我們也充分地去開放我們過去這么多年形成的面向消費者的渠道,能夠幫助有意愿跟我們合作的車企賣好車。」

基于此定位,華為打造相關系統,比如智能電動、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智能車云服務,與汽車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此外,也與整車制造合作,比如與北汽極狐、阿維塔、廣汽、小康賽力斯等發布相關車型。

此前,作為華為智能駕駛產品線總裁,蘇菁在任上推出自動駕駛系統方案ADS,2021年北汽極狐阿爾法S搭載該方案亮相,借此蘇菁與該方案收獲了一大波關注。蘇菁參與過華為海思芯片的研發工作,領導開發華為達芬奇AI芯片架構,并擔任華為終端公司首席架構師。

采訪過蘇菁的類星頻道評價其思維敏捷、語速極快、對自動駕駛有非常前瞻的視野,并極度自信,不吝于分享對業內其他企業的看法——在講完后會非常職業地補充一句:這是我個人看法,不代表公司立場。

如無意外,蘇菁完全有機會得到進一步重用。然而,2021年7月,他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的一些發言和觀點,終是改變了自己的軌跡。

 

蘇菁提到特斯拉,說近幾年特斯拉事故率還是挺高的,而且從「殺」第一個人到最近「殺」的人,事故類型非常像。

「這個地方我用「殺人」這個詞,大家聽起來可能是嚴重的。但實際上大家如果想一想,機器進入人類社會,跟人類共生,是一定會造成事故率的,講難聽點就叫「殺人」。只是說我們要把它的事故概率降到盡量低,從概率上來講,它就是一件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此外,蘇菁還認為L5(完全自動駕駛)級別的自動駕駛永遠不可能達到,這主要是因為L5級別自動駕駛的定義,即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全天候覆蓋應對所有場景,沒有一位人類司機能做到,在相當的時間內機器也是無法做到的。自動駕駛領域廠商在實驗環境已經可以實現L4(高度自動駕駛)級別,但是下放到用戶使用,目前還只能接近L3(有條件的自動駕駛)級別。

很快,蘇菁就被免去職務,據說任免文件是由任正非簽批署名。

華為方面稱,蘇菁在參加外部活動談及自動駕駛技術與安全時,針對特斯拉發表了不當言論。蘇菁已就其個人不當言論進行了深刻檢討,但鑒于其言論造成的不良影響,華為決定免去蘇菁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智能駕駛產品部部長職務。蘇菁將去戰略預備隊接受訓戰和分配。

離職前,曾有消息稱蘇菁可能加入蔚來,后來又有傳聞,蘇菁可能帶領團隊加入大眾,擔任大眾在中國設立的自動駕駛公司CTO,顯然這些都被現實否定。

不過,華為汽車業務正處于調整與發展期,近幾年離職的高管也不在少數。

比如擔任過華為西歐企業業務部部長、華為汽車業務副總裁的何利揚2021年年初去了小鵬汽車,最近又離開小鵬;2011年11月,陳奇加入吉利旗下的純電品牌極氪,任自動駕駛副總裁;今年4月,蔡建永加入寧德時代,負責CTC電池底盤一體化業務。

留下的一道難題是,兼任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的余承東,是否能再次上演智能手機般的逆襲故事?

“華為風”刮到阿里

阿里云的高管變動,竟然引發了對華為的關注。

今年3月,華為企業BG中國區前總裁蔡英華加入阿里云,任全球銷售總裁;此外,阿里云中國區總裁任庚幾度傳出離職的消息,據雷峰網報道,其將繼續留在阿里。

蔡英華與任庚曾經都是華為人,如今一同效力于阿里云。

《天下網商》認為,在行業人士看來,蔡英華主要有兩方面優勢:一是建立生態體系的能力,其在銷售及行業生態耕耘多年,有深厚的根基和口碑,此前為華為拿到了不少政企訂單;二是對行業解決方案的建設,此前在華為提出的「懂行」策略,讓華為與行業貼近,姿態上受到了行業ISV的歡迎。

相比蔡英華,任庚更早離開華為,也更早進入阿里。即便如此,任庚還是把「華為風」刮到了阿里。

據數智前線描述,任庚到任后,風格與阿里云有較大差別,中國區被員工戲稱為「阿里云華為中國區」。任庚在阿里云實行強KPI,比如季度考核、末位淘汰,這導致銷售員工淘汰率較高,被認為是行業內最嚴苛的考核。

目前,云計算競爭處于膠著狀態。

2021年,華為對云業務反復調整,1月,先是讓余承東兼任云與計算BG總裁。不到三個月,云與計算BG被裁撤,云業務部門獨立為云BU,成為一級業務部門。雖然云部門等級降低,但在人員方面卻是罕見的高配。余承東為華為云CEO,張平安為總裁,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兼任云業務董事長。5月再次發生人事變化,余承東被張平安替代。

一開始,華為計劃把計算、存儲與云放在一起發展,因此成立云與計算BG,與消費者、運營商、企業業務并列為四大BG。但進入市場,發現互相沖突、打架,又將云與計算進行拆分。即便如此,仍有沖突。于是,華為把云原生相關的全部放到云BU,公有云建立獨立的銷售隊伍。

去年,徐直軍承認,「我們內部沖突的過程、轉型的過程,從賣產品、賣license,到賣云,是很痛苦的。唯一可喜的是華為云活下來了,還在逐步向好的方向發展。」

在4月的2022華為分析師大會上,華為給出一組數據:華為云聚合了3萬多家合作伙伴,圍繞華為云做應用開發的開發者有260多萬,華為云市場上上架的應用超過6000多個。

「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華為在云業務里面現在還處在努力爬坡的階段。相比起全球的、甚至是國內領先的云服務提供商來說,不管是從市場的份額、云服務商的產品的競爭力等方面,我們都還需要縮小差距。」胡厚崑坦陳。

目前,華為云提出新的經營戰略,即「一切皆服務」,包括基礎設施即服務、技術即服務與經驗即服務。騰訊云也提出進行銷售改革,希望從過去很多低質量、轉包項目的模式,轉為基于騰訊自研產品為主導、健康可持續的業務模式。

人的流動反映著行業趨勢與公司變化,從操作系統、智能汽車到云服務,華為人事變動頻繁的地方正是其肯綮之處,也是觀察一家公司的關鍵切口。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華為

8k
  • 盤前機會前瞻| 華為每年投入超60億激勵開發者,鴻蒙系統迎來快速釋放期,這幾家鴻蒙產業鏈企業有望持續受益(附概念股)
  • 9月11日投資早報|延遲退休決定草案提請審議,華為發布全球首款三折疊屏手機,今日一只新股上市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離開華為的人

人的流動反映著行業趨勢與公司變化,從操作系統、智能汽車到云服務,華為人事變動頻繁的地方正是其肯綮之處,也是觀察一家公司的關鍵切口。

文 | 藍洞商業 郭朝飛

任正非在不同場合多次說過,華為的干部政策貫徹「宰相必取于州郡,猛將必發于卒伍」。

他所謂的干部,主要是指管理者,華為員工主要分為干部、專家與職員三類。也就是說,在華為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須有成功的實踐經驗,尤其要從業務一線選任提拔。

同時,任正非倡導讓聽得到炮聲的人做決策,通過在全球市場的競爭與磨練,華為積累了一大批人才。然而,華為也跟很多科技互聯網大廠一樣,有人心向往之,有人選擇離去。

5月23日多家媒體報道,有「鴻蒙之父」之稱的王成錄從華為離職,這一消息得到了華為方面的確認。

王成錄可謂是老華為人,他在華為24年,主導了華為鴻蒙系統的開發,曾擔任華為消費者業務軟件部總裁,離開前的對外職務是華為消費者業務AI與智慧全場景業務部總裁。

雖然華為以硬件起家,但是軟件對華為越來越重要。

2021年9月,任正非在華為內部的一個座談會上承認,「未來軟件將吞噬一切,說明未來信息社會的數字化基礎架構核心是軟件。

在王成錄之前,2022年1月,華為智能駕駛產品線總裁蘇菁離職,在職期間其推出華為自動駕駛系統方案ADS。離開華為前,蘇菁因在公開場合的相關自動駕駛言論被免職。

除了蘇菁,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智能車控領域總經理蔡建永,華為自動駕駛團隊創始人、自動駕駛研發部部長陳奇等人亦先后離職。

當然,有人進就有人出,人才在行業內流通極其正常,尤其是那些新興的細分領域與行業,自動駕駛與造車就很典型。任正非也說,要敢于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不要過分強調專業,只要他足夠優秀,愿拿著「手術刀」來參加我們「殺豬」的戰斗。」

事實上,從華為也走出了不少創業者,比如華米科技創始人黃汪、創夢天地創始人陳湘宇、UCloud創始人季昕華、小牛電動創始人李一男等。

騰股創投在《華為創業英雄榜》中分析,與騰訊系、阿里系創業者不同,華為系創業者通常低調、內斂、務實,深耕于某一垂直領域。

從這個角度看,那些離開華為的人,也將華為基因帶到了更多行業企業。

千絲萬縷的聯系

王成錄1998年加入華為,被外界知曉更多是其進入消費者BG之后。

那是2015年,華為消費者BG的CEO余承東給王成錄打來電話,邀請他到消費者業務負責終端軟件的相關研發工作,這讓王成錄「既興奮又忐忑」。

王成錄曾撰文回憶,其興奮在于,他進入華為即開始做軟件相關工作,在他看來完成大規模工業化軟件研發,就好像是以虛擬世界的0和1為建筑材料,設計建造一座宏偉的殿堂。但他也有點心虛,此前雖然也做軟件研發,但主要是電信設備軟件,這與手機操作系統完全不同,比如標準化程度不同,面向的群體也不一樣,一個是B端,一個C端。

在手機操作系統領域,大浪淘沙,最后只剩下安卓與蘋果的iOS,其難度可想而知。

事實上,王成錄也并非計算機科班出身,他大學專業是金屬基復合材料。進入華為,一開始在無線產品線的無線核心網部門,后來成了核心網產品線總裁、中央軟件院總裁。

 

王成錄靠自學補齊短板。他自知自己的專業與華為所在的通訊行業關系不大,甚至很多專業術語都沒有接觸過。

他在與CSDN創始人&董事長、極客幫創投創始合伙人蔣濤的一次對話中提到,「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天晚上看書看到12點多,填補通信的知識,并通過讀協議、看全系統的代碼來不斷提升自己。不到一年,我就對整個通信系統非常了解了。」

或許正是這種學習能力與突破的精神被余承東所看中,王成錄成為消費者業務軟件部總裁。而他證明自己的關鍵一步是,解決安卓系統下的手機卡頓問題。

王成錄在《讓軟件成為華為手機的硬實力》這篇文章中,將之描述為「在飛行中換引擎」,拿出了5大「藥方」,其中人工智能是核心,對應用側智能分析,判斷應用的資源需求特征;對硬件資源側,感知CPU、內存、IO(Input/Output)、存儲等資源狀態,通過AI算法實現應用需求與硬件資源的最佳匹配,并及時合理地整理和回收空閑資源,解決硬件資源協同和APP占用空間過度膨脹的問題。

王成錄更大的心結在于,想做一個操作系統。他還在華為中央軟件院時,就有這個想法,只是當時所在部門條件不足,還不成熟。2016年5月,鴻蒙正式立項,王成錄要做一個多設備協同的分布式IoT操作系統。

當時余承東認為,技術方向很好,但實現難度太大,特別是軟總線的挑戰太大了。

實質性變化出現在2018年年初。王成錄在與《晚點 LatePost》的對話中說,當時任正非想仔細了解消費者BG各部門都做了什么,因為增長太快,其擔心有很大風險或問題,所以讓各個業務進行業務匯報。王成錄利用這個機會,匯報了做操作系統的想法,獲得了任正非的認可。

「我說,任總,將來能不能把咱們的系統裝載到各種設備上。他說好啊,鼓勵你們裝到車里,裝到電視里。」王成錄回憶。

此后,鴻蒙走上快車道,2019年8月,鴻蒙系統正式對外亮相,在華為智慧屏上投入使用;第二年,發布可用于手機的HarmonyOS 2,并推出手機開發者Beta版本;2021年6月,鴻蒙操作系統開始在華為手機推廣應用。

此前,按照華為的目標,2021年鴻蒙達到3億部的裝機量,市場占有率將超過16%,這是一條生死線,意味著鴻蒙生態基本成功。4月28日,余承東在華為新品發布會上透露,截至目前搭載鴻蒙HarmonyOS的華為設備出貨量超過2.4億臺,鴻蒙生態設備發貨量同期超過1.5億臺。

不過,外界對于鴻蒙一直都有質疑,認為其是安卓的一個套殼。

王成錄曾回應稱,「一件事大家不理解太正常不過了,尤其是做操作系統這么復雜和挑戰的事。」

對于王成錄的新去處,也與華為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多方消息顯示,王成錄將加入深圳開鴻數字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為深圳國資委下屬企業,北京中軟國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華為控股全資的哈勃科技創業投資等投資,而中軟國際與華為也多有合作。

因言改變軌跡

手機業務承壓,汽車成為一個新的發力方向,華為反復對外傳遞信息,不會直接下場造車,只是幫助車企造好車。

2019年5月,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第二年與消費者BG整合。

4月26日,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在2022華為分析師大會上接受多家媒體采訪時繼續解釋,「華為是不造車的,我們的定位就是智能車部件的供應商,我們要做的就是集聚我們的ICT能力,基于幾個關鍵的解決方案,去幫助車企包括傳統車企也包括造車新勢力,幫助他們造好車。同時,我們也充分地去開放我們過去這么多年形成的面向消費者的渠道,能夠幫助有意愿跟我們合作的車企賣好車。」

基于此定位,華為打造相關系統,比如智能電動、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智能車云服務,與汽車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此外,也與整車制造合作,比如與北汽極狐、阿維塔、廣汽、小康賽力斯等發布相關車型。

此前,作為華為智能駕駛產品線總裁,蘇菁在任上推出自動駕駛系統方案ADS,2021年北汽極狐阿爾法S搭載該方案亮相,借此蘇菁與該方案收獲了一大波關注。蘇菁參與過華為海思芯片的研發工作,領導開發華為達芬奇AI芯片架構,并擔任華為終端公司首席架構師。

采訪過蘇菁的類星頻道評價其思維敏捷、語速極快、對自動駕駛有非常前瞻的視野,并極度自信,不吝于分享對業內其他企業的看法——在講完后會非常職業地補充一句:這是我個人看法,不代表公司立場。

如無意外,蘇菁完全有機會得到進一步重用。然而,2021年7月,他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的一些發言和觀點,終是改變了自己的軌跡。

 

蘇菁提到特斯拉,說近幾年特斯拉事故率還是挺高的,而且從「殺」第一個人到最近「殺」的人,事故類型非常像。

「這個地方我用「殺人」這個詞,大家聽起來可能是嚴重的。但實際上大家如果想一想,機器進入人類社會,跟人類共生,是一定會造成事故率的,講難聽點就叫「殺人」。只是說我們要把它的事故概率降到盡量低,從概率上來講,它就是一件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此外,蘇菁還認為L5(完全自動駕駛)級別的自動駕駛永遠不可能達到,這主要是因為L5級別自動駕駛的定義,即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全天候覆蓋應對所有場景,沒有一位人類司機能做到,在相當的時間內機器也是無法做到的。自動駕駛領域廠商在實驗環境已經可以實現L4(高度自動駕駛)級別,但是下放到用戶使用,目前還只能接近L3(有條件的自動駕駛)級別。

很快,蘇菁就被免去職務,據說任免文件是由任正非簽批署名。

華為方面稱,蘇菁在參加外部活動談及自動駕駛技術與安全時,針對特斯拉發表了不當言論。蘇菁已就其個人不當言論進行了深刻檢討,但鑒于其言論造成的不良影響,華為決定免去蘇菁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智能駕駛產品部部長職務。蘇菁將去戰略預備隊接受訓戰和分配。

離職前,曾有消息稱蘇菁可能加入蔚來,后來又有傳聞,蘇菁可能帶領團隊加入大眾,擔任大眾在中國設立的自動駕駛公司CTO,顯然這些都被現實否定。

不過,華為汽車業務正處于調整與發展期,近幾年離職的高管也不在少數。

比如擔任過華為西歐企業業務部部長、華為汽車業務副總裁的何利揚2021年年初去了小鵬汽車,最近又離開小鵬;2011年11月,陳奇加入吉利旗下的純電品牌極氪,任自動駕駛副總裁;今年4月,蔡建永加入寧德時代,負責CTC電池底盤一體化業務。

留下的一道難題是,兼任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的余承東,是否能再次上演智能手機般的逆襲故事?

“華為風”刮到阿里

阿里云的高管變動,竟然引發了對華為的關注。

今年3月,華為企業BG中國區前總裁蔡英華加入阿里云,任全球銷售總裁;此外,阿里云中國區總裁任庚幾度傳出離職的消息,據雷峰網報道,其將繼續留在阿里。

蔡英華與任庚曾經都是華為人,如今一同效力于阿里云。

《天下網商》認為,在行業人士看來,蔡英華主要有兩方面優勢:一是建立生態體系的能力,其在銷售及行業生態耕耘多年,有深厚的根基和口碑,此前為華為拿到了不少政企訂單;二是對行業解決方案的建設,此前在華為提出的「懂行」策略,讓華為與行業貼近,姿態上受到了行業ISV的歡迎。

相比蔡英華,任庚更早離開華為,也更早進入阿里。即便如此,任庚還是把「華為風」刮到了阿里。

據數智前線描述,任庚到任后,風格與阿里云有較大差別,中國區被員工戲稱為「阿里云華為中國區」。任庚在阿里云實行強KPI,比如季度考核、末位淘汰,這導致銷售員工淘汰率較高,被認為是行業內最嚴苛的考核。

目前,云計算競爭處于膠著狀態。

2021年,華為對云業務反復調整,1月,先是讓余承東兼任云與計算BG總裁。不到三個月,云與計算BG被裁撤,云業務部門獨立為云BU,成為一級業務部門。雖然云部門等級降低,但在人員方面卻是罕見的高配。余承東為華為云CEO,張平安為總裁,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兼任云業務董事長。5月再次發生人事變化,余承東被張平安替代。

一開始,華為計劃把計算、存儲與云放在一起發展,因此成立云與計算BG,與消費者、運營商、企業業務并列為四大BG。但進入市場,發現互相沖突、打架,又將云與計算進行拆分。即便如此,仍有沖突。于是,華為把云原生相關的全部放到云BU,公有云建立獨立的銷售隊伍。

去年,徐直軍承認,「我們內部沖突的過程、轉型的過程,從賣產品、賣license,到賣云,是很痛苦的。唯一可喜的是華為云活下來了,還在逐步向好的方向發展。」

在4月的2022華為分析師大會上,華為給出一組數據:華為云聚合了3萬多家合作伙伴,圍繞華為云做應用開發的開發者有260多萬,華為云市場上上架的應用超過6000多個。

「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華為在云業務里面現在還處在努力爬坡的階段。相比起全球的、甚至是國內領先的云服務提供商來說,不管是從市場的份額、云服務商的產品的競爭力等方面,我們都還需要縮小差距。」胡厚崑坦陳。

目前,華為云提出新的經營戰略,即「一切皆服務」,包括基礎設施即服務、技術即服務與經驗即服務。騰訊云也提出進行銷售改革,希望從過去很多低質量、轉包項目的模式,轉為基于騰訊自研產品為主導、健康可持續的業務模式。

人的流動反映著行業趨勢與公司變化,從操作系統、智能汽車到云服務,華為人事變動頻繁的地方正是其肯綮之處,也是觀察一家公司的關鍵切口。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吉市| 韩城市| 大洼县| 酒泉市| 新津县| 唐山市| 胶州市| 涟源市| 阿拉善右旗| 荣成市| 大方县| 尼勒克县| 余江县| 双牌县| 西宁市| 历史| 抚远县| 肥西县| 磐安县| 连云港市| 龙口市| 方正县| 江华| 翁牛特旗| 文成县| 灌云县| 巴彦县| 福海县| 于田县| 新和县| 奉节县| 孝感市| 东阳市| 阿克陶县| 岑巩县| 永州市| 许昌市| 同江市| 吴旗县| 荔浦县| 全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