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每年都有傳言,但今天,Kindle終于宣布退出中國了。
6月2日14點,公眾號“亞馬遜Kindle服務號”發布公告,將于一年之后的2023年6月30日,停止中國Kindle電子書店的運營。在此之后,用戶將不能購買新的li電子書。而對于已經購買的電子書,可以在2024年6月30日之前下載,此后還可以繼續閱讀。
具體的調整細節如下:
目前亞馬遜中國保留的業務包括亞馬遜海外購、亞馬遜全球開店、亞馬遜廣告、亞馬遜全球物流在內的跨境電商業務、亞馬遜云科技和亞馬遜智能硬件與服務等。
2022年1月5日,“Kindle或退出中國市場”就曾經登上過熱搜。當時Kindle京東官方直營店大面積缺貨,此前Kindle天貓旗艦店也在2021年10月閉店。
第一代Kindle閱讀器上市于2007年。2013年,Kindle正式進入中國市場。2016年,中國成為亞馬遜全球Kindle設備銷售第一大市場。
Kindle中國的高光時刻是在2018年。根據亞馬遜公布書數據顯示,Kindle閱讀器在中國銷量達數百萬臺,電子書銷量近70萬冊,較2013年增長近10倍。
那是Kindle唯一一次公布中國區的銷售數據。此后,Kindle就遭遇了增長瓶頸。
由于功能單一,只能用于閱讀,電子書閱讀器本身規模就較小。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的數據,2014-2017年,電子書閱讀器市場規模分別為30億元、32億元、34億元和37億元,平均年增速在7%上下。
這塊不大的蛋糕,Kindle還要面臨京東、當當、小米、掌閱、科大訊飛等本土品牌的競爭。和蘋果這種依靠銷售硬件盈利的模式不同,Kindle硬件一直是虧本銷售的。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HS iSuppli的一項研究顯示,亞馬遜入門級Kindle閱讀器售價為79美元,但制造成本達到84美元。
亞馬遜希望通過Kindle擴大用戶規模,然后依靠后續的內容生態盈利。但在中國,盜版是亞馬遜必須面對的問題。雖然采用了封閉系統,但Kindle并沒有完全禁止用戶傳輸數據。通過USB直連、電子郵件等方式,用戶就可以直接傳輸盜版電子書,直接損害了Kindle的盈利模式。
Kindle更大的威脅來自于手機。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游、短視頻、SNS都在爭奪用戶的注意力,快節奏的內容消費習慣下,讀書是一件門檻非常高的事情。以短視頻平臺為例,快手、抖音2021年人均使用時長都在120分鐘左右。而2021年,中國成年國民人均閱讀時間為21.05分鐘。
即使是在有閱讀習慣的人群中,Kindle也不占優勢。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成果顯示,從傾向的閱讀形式來看,2020年,成年國民中有43.4%傾向于紙質閱讀,33.4%傾向于手機閱讀,僅有8.6%傾向于“電子閱讀器上閱讀”。
Kindle不是一件失敗的產品,但它退出中國市場是可預期的。在注意力經濟時代,所有的內容產品都在想方設法降低用戶門檻,但Kindle走了一條相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