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先人創造了獨樹一幟的建筑文化。隨著歲月的變遷,中國古建筑的魅力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消散,卻因時間的積累而底蘊愈加深厚,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在現代生活中,古建筑作為文化遺產和載體,讓人們感受到古建筑之美和文化底蘊。近年來,“國潮”興起,傳統古建筑元素與現代建筑的融合開始有了更多的實踐。相信未來的建筑會在傳承與創新、獨特與融合發展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2022年8月,首屆【新國潮大會】將舉辦,將集結頂級專家學者、國潮品牌主理人、主流媒體人共同探討國潮品牌增長力,助力中國經濟雙循環。由界面樓市、界面城市頻道與《城市 環境 設計》(UED)雜志聯合策劃的界面城市觀察專欄,獨家對話劉臨安教授,共同探討傳統建筑文化對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和意義。

以下為對話實錄:
界面樓市:中國古代建筑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個時代的建筑都有著自己的特點,請問讓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個時代?作為審美主體的話,您對哪種中國古典建筑風格最欣賞?
劉臨安:從廣義范圍而言,古代建筑文化所凝練而成的建筑已經上升為一種文化遺產。古代建筑是文化遺產里面體量最大、分布最廣的一種類型。我們今天能夠親眼目睹的古代建筑,例如北京故宮、蘇州園林,基本都是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體現著當時的建筑文化和建筑風格,是傳承保留下來的一種優秀的傳統建筑文化。至于更早時期的建筑,能夠較為完整地保留到今天,實屬鳳毛麟角了。
如果說對哪個時代的古建筑最為欣賞,我個人比較欣賞唐、宋時期的建筑。因為那個時期的建筑有兩個特點。第一,建筑形制發展的相當成熟,建筑風格典雅瑰麗;第二,唐宋建筑的文化成就向外傳播,影響波及東南亞。建筑文化就像種子,成熟以后就要四下擴散,就要落地生根,就要發芽成長。今天我們到韓國、日本、越南、蒙古等國家,都不難看到中國建筑文化投射的影子。

界面樓市:中國古典建筑的精神內核是什么?它和中國古典文學、繪畫和其他藝術之間有怎樣有趣的關聯?
劉臨安:中國建筑在設計理念上,始終秉持著“中和周正”的基本思想,這是一個很大的特點。我們可以注意到古代建筑都有一個明確的中軸線和完整的邊界,不論城市、宮殿、寺廟、宅第。我們都能看到“中和周正”營造思想的體現。
中國的建筑文化與文學藝術創作之間的聯系也是緊密的。比如憑借古代四大名樓而創作出來的優美詩句,《滕王閣序》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黃鶴樓》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等,這都是由建筑而引發的詩興,體現出一種空間意境和人文情懷的交織。這種空間意境和人文情懷的交織在蘇州園林就表現的更為淋漓盡致了。中國傳統造園理論中有一個術語叫做“文景相因”,說的就是文采與景致是交織在一起的,是可以相互比興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多大的空間意境和浪漫情懷啊!

界面樓市:建筑的形式或空間語言其實也是一種精神文化的表達。幾十年以來,多元文化思潮不僅影響了西方,也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同時衍生了新的建筑語言。請問,當代中國建筑呈現著怎樣的特點?
劉臨安:中國建筑文化和外國建筑文化各具優勢,因為在各自的文化圈里生長了上千年,肯定會產生自己的文化精粹。不同文化圈里產生的建筑成就各不相同。所以在信息時代,彼此之間就是需要互學互鑒,達到精彩絢爛。
隨著工業化社會的發展,建筑逐漸脫離了對于土木磚石的依賴,對中國建筑來說,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值得學習和借鑒西方建筑文化。例如,中國建筑在空間組合上,慣常采用平面的方式進行鋪展。這種方式源于中國古代農業耕作的影響。19世紀以來,隨著城市土地價格的日益攀升,工業生產的鋼鐵、水泥、玻璃以及電梯的發明,為建筑的空間組織帶來根本的變化。從傳統的平面組織轉變到立體組織,建筑開始向垂直方向發展了。我們今天高層建筑的結構型式和空間組合基本是從國外學習過來的。
然而,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髓,我們也不能丟。例如在空間組織“中尊周卑”的理念,兩千余來,沿襲不渝。封建社會的都城或者宮殿,越靠近中軸線的空間越重要,布置建筑的等級越高。四合院民居也是同樣的道理,祖宗的牌位肯定是安置在院落空間的中央位置。如果我們把這種傳統空間的組織理念放到垂直空間里的話,與西方的空間組織方式融合進化,可能就會做出有更有主次感、節奏感的空間特征。中西方建筑的空間組織理念是可以互相借鑒、相得益彰的。
界面樓市:“新中式”的概念其實產生已久。隨著近些年來,國潮、國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也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到現代建筑設計中,如檐角、園林、禮序、規制等,請問您覺得“新中式”元素在現代建筑中起著怎樣的作用?“新中式”有標準嗎?
劉臨安:新中式是現在的一種普遍叫法,但是它沒有一個標準或者定義化的描述。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值得贊賞的概念。今天我們不能生搬硬套古代的建筑形式,但是可以從古代文化的智慧中得到啟發。《易經》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什么意思?就是事物發展到盡頭時就要變化,變化之后就能通達,通達之后進而持久。
首先,從以土木磚石為材料的古代建筑發展到以水泥鋼鐵為材料的現代建筑,默守陳規就是走到盡頭,因此要“變”。對于中國建筑師來講,能把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創新地應用到現代建筑中,這是非常具有意義的。不少建筑師都非常熱愛中國建筑文化,都在殫精竭慮地尋求這種“變通”之道,試圖通過創新性思考和創造性手法把傳統建筑文化表現到新建筑里來。對于“新中式”的建筑創作盡管“路漫漫兮其修遠”,但是這種創新銳意是非常值得贊賞的。

第二點,許多建筑師在設計中會考慮把傳統的建筑要素、建筑空間和建筑形式巧妙地融匯到現代建筑中,但是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不斷的創新思考,進而達到推陳出新的目標。例如,第一代建筑師梁思成、楊廷寶他們也嘗試過將 中國“固有建筑形式”表現到現代建筑中去,它們的一些建筑作品在表現手法上是那樣的直截了當,只是把傳統建筑形式移植到新建筑上。雖然囿于當時“半封建半殖民”的社會局限,但是不失為在傳承中國建筑文化上跨出的第一步,體現出建筑創作思想的獨到性,堪稱彰顯中國建筑文化的先行建筑師。其后的發展,通過一代又一代建筑師的勵精圖治,創新理念和創新形式層出不窮。弘揚中國建筑文化的真正意義在于激勵建筑師在創新的路上不斷地走下去,最終到達一個出神入化的境地。
界面樓市:時代的發展比較迅速,人類的需求隨著環境和技術的發展而變的多元化,因此,建筑功能也隨之而產生各種變化。在后疫情時代,人們更能感受到居住環境的重要性,建筑空間與人之間的關系多少會產生某種重塑。在當下社會,建筑和人的關系產生了哪些變化?居住空間和建筑功能又有了哪些升級、更新(改變)?
劉臨安:當代中國人很難再用古代“一畝三分地”那樣的方式蓋房子了,目前中國大部分人住的都是我們稱之為集合式住宅的房子。集合式住宅在當下的適應性升級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滿足居民基本生活的功能配置和空間配置,滿足居家生活的基本要求。第二步是加強居民與公共生活之間的聯系,如餐食、采購、健身、休閑、社會服務等,加大公共空間的配置。第三步則是居民與自然接觸的共享空間,例如新鮮空氣和公共綠化,這方面我們現在還很缺乏。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在小區足不出戶或者足不出樓,就可以享受到公共生活和自然景致,那該有多好!其實我們在四五年前就探討過這個課題——住宅的多功能集成化,在一個樓棟(或者一組樓棟)里把居住、公共生活、自然景致組織到一起。例如地下層停車,低層(2-3層)布置餐飲、洗衣、健身、休閑、兒童游戲、老人聚會等公共生活的功能空間,底層架空并且與地面綠化結合起來,甚至屋頂和墻身也綠化起來。這種新的建筑類型未來或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界面樓市:這個欄目在嘗試探索“當代中國人理想中的房子”的主題。站在時尚藝術的角度,您覺得怎樣的房子才是當代中國人理想中的房子(或者您心中理想的房子)?
劉臨安:坦白地講,我們每一個人對于房子的訴求都不一樣,那么每一個人心中“理想的房子”也不一樣。就像莎士比亞講的“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前段時間社會上熱議的“幸福指數”,其實,身處社會不同層面的每一個人心中對于“幸福指數”都有不同的評判標準。英文有一個詞叫“interchange”,就是“相互交換”的意思。我一直認為,在反映理想居住方式上應當具備這樣三個方面的“相互交換”。首先是居住者與家庭成員的“interchange”,家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其次是居住者與社會公共生活的“interchange”,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工作、美食、健身、社交等社會公共服務;最后是居住者與自然造化的“interchange”,例如清風白云、花紅柳綠、潺潺流水,甚至蟲啾鳥鳴。我覺得在居住方式上如果能享受到這三個方面的“interchange”,無疑堪稱一個美好的、理想中的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