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眼查數據新聞實驗室 AliceMax
前言
隨著中國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產業數字化進程不斷加速,大數據在產業決策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天眼查數據研究院特此推出“天眼新知”專欄,以天眼查大數據為依托,梳理產業格局及發展脈絡,解讀產業領域最新動態和投融資風向,為各方決策提供參考。
端午將至,各式各樣的粽子連帶著粽葉、糯米(江米)再次成為了市場的主打商品。除了傳統的甜咸口味兒之外,燕窩水晶粽系列、奶茶水晶粽系列、咸蛋黃系列、折耳根粽子、螺螄粉粽子等花樣層出不窮。
我國粽子產業鏈中,上游為原材料,主要包括糯米(江米)、粽葉、粽餡、粽繩及其他調料;中游為各式各樣的粽子及背后的企業,常見的粽子有大肉粽、蛋黃粽、蜜棗粽、堿水粽等;下游為粽子的銷售渠道,最后到達終端消費者。粽子在口味上有較為明顯的南北差異之外,在產業鏈的一些環節,也存在較強的南北差異。
01 唇齒留香的粽子,你知道它的原料從何而來么?
粽子產業的上游為原材料,糯米(江米)是主原料。
糯米是糯稻脫殼的米,在中國南方稱為糯米,而北方則多稱為江米,因其口感香糯黏滑,常被用以制成風味小吃,如年糕、元宵、粽子等。
天眼查研究院分析發現,我國目前有6,500余家糯米(江米)相關企業,近五年年均新增800余家。從地域分布來看,我國糯米(江米)相關企業TOP5省份均在南方,其中,貴州省900余家排名第一,占比13.9%,其次是浙江,擁有11.5%的糯米(江米)相關企業。
粽葉是粽子的外衣,是制作粽子必不可少的材料。僅從外觀上來看,南北方粽葉的選用,都會根據各地物產的不同選擇相應的粽葉,南方一般以箬葉為主,北方以蘆葦葉為主。目前我國共有“粽葉”相關企業550余家,“箬葉”相關企業400余家,它們都迎來粽子市場規模連年上升的難得機遇。
粽餡是粽子的靈魂,我國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咸肉粽、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粽餡文化在我國博大精深,不僅南北兩大派系,地方特色各異。從粽子餡料的口味豐富程度上來看,南方要遠遠超過北方,并且,南方還分為江浙滬、兩廣粵、云貴川三大主要的風格陣地。江浙滬地區甜咸并重,產生了眾多名粽,諸如杭州地區的塘棲粽、蘇州的四角菱形粽、湖州的枕頭粽、上海的白米赤豆粽、嘉興鮮肉粽等。
咸粽在北方則很少見。北方地區的粽子一般可以分為3種,一種是用糯米制成的大白粽子,等蒸熟以后蘸糖來吃;另一種則是用棗、果脯當餡料;還有一種就是豆沙粽。直到幾十年前,北方鄉村還常見黃米粽子,后來逐漸被精白糯米所取代。
粽子南北口味不同的根本原因,一個是物產的限制,一個是飲食習慣的不同。從粽餡原材料背后的產物來看,以長江為界,南方居民本就愛腌制咸貨臘肉,東南沿海地區更是盛產海貨,所以他們做的粽子愛放咸肉、海產品等,而北方產棗,所以粽子多裹蜜棗。從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來看,粽子在南方可當主餐,肉和米混合理所當然。但在北方,粽子是過節時的點心,北方人更習慣把肉做成菜。
02 粽子口味越來越“卷”,眾多新消費品牌爭相入局
粽子產業的中游即大家熟知的粽子品牌。我國粽子產品知名品牌有五芳齋、真真老老、知味觀、諸老大、北京稻香村、三全龍舟粽、元祖龍粽等。今年年初,知名老字號粽子五芳齋品牌推進IPO進程,若其能順利上市,將成為A股正宗粽子第一股。
除了傳統的粽子品牌,近年來,傳統的糕點企業、餐廳企業以及新消費品牌也正積極開發粽子新產品。例如,三全、思念和桃李面包也是生產速凍粽子的上市企業。此外,為了迎合年輕人們喜歡新鮮玩意兒的心理,元祖食品推出了冰淇淋禮盒雪龍粽子,星巴克推出了“星冰粽”,奈雪的茶、喜茶、文和友等“網紅玩家”也爭相入局。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有5,000余家企業名稱和經營范圍含“粽子”,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粽子相關企業,其中超8成為個體工商戶,88%的相關企業注冊資本在100萬以下。
天眼查研究院分析發現,從地域分布上看,粽子相關企業分布比較廣泛,約4成分布在東南沿海一帶。其中,廣東的粽子企業數量全國最多,有500余家,占全國的10.3%。山東和海南的粽子相關企業數量次之,分別占全國的約10%和9%,分別位列第二、三名。
浙江嘉興,作為中國粽子之鄉,粽子生產已成為當地重要的產業之一。華經產業研究數據表明,在全國粽子銷售收入中,嘉興粽子所占比例都是最大的,約占50%,產量、產值、銷售收入均位居全國第一。
隨著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速凍和真空包裝粽子越來越受歡迎。我國粽子相關企業注冊的商標里,超5成為食品和方便食品類,其中商標狀態為已完成注冊的占66%。
商品化粽子產品種類與生產工藝日益提升、加之精美的包裝與外觀,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動了粽子行業的發展。據五芳齋招股書,預計到2024年我國粽子市場規模將增長至102.91億元,2020年至2024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預計為 7%。
03 90后引領粽子營銷新趨勢,直播、內容種草成為帶貨“利器”
粽子產業的下游即渠道和消費者。綜合電商平臺的數據顯示,去年粽子銷售額相比增長超過了40%,低脂粽子的銷售額增長更是將近200%。端午銷售高峰,有電商平臺一天就能賣出1000多萬個粽子。
90后掌握著流量密碼,直播、內容種草成為不少企業的銷售帶貨“利器”。新的銷售方式賦予了粽子創新力,更提供給了消費者更多選擇的空間。
與此同時,現在市場上大多數品牌都聚焦在Z世代身上,所謂的主流消費群體,他們重體驗,愛顏值。包裝設計,便成為品牌主們角逐的另一個發力點。天眼查研究院分析發現,在專利中,外觀設計專利所占比重最大,達38%。從2017年起,粽子相關企業知識產權數量突飛猛進,商標、專利和軟件著作數量均在2020年達到頂峰。
隨著年輕人話語權的加強和對新事物接受程度逐漸提高,更多富有特色的產品和營銷方式助力今年的端午節粽子市場,新品牌、新產品、新口味一應俱全,不僅粽子賽道迸發出無限活力,端午節的氛圍也被渲染的越發濃厚。
參考資料:
[1]《咸或甜 粽子口味折射南北飲食文化差異 》,中國食品報
[2]《2022-2027年中國粽子行業發展趨勢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中研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