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5斗
水木九天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的數字蔬菜工廠,從選址、辦手續到開工,一共用了23天。而創始人王曉慶透露,在與德清縣政府溝通前,公司的選址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旁,對于縣域并未抱有落地的想法。
水木九天2014年在北京成立,多年來,王曉慶為推廣公司蔬菜工廠技術及理念奔走,基本把全國各地跑了個遍。
直到2019年落地德清,建立數字蔬菜工廠和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全國首個具備國家自主知識產權的都市農業綜合體,也是浙江省第二批數字農業工廠試點主體、浙江共富第一批解決方案、數字賦能產業第一批試點、第一個低碳農業標準起草和示范點。
尹淑萍 ,被人親切的稱為草莓博士。在中國農業大學讀博期間專攻草莓方向,畢業后在北京農科院從事科研工作11年,而后受聘于西班牙艾諾斯種業,任中國區總經理11年。
2013年,致力于草莓新品種研發的尹淑萍辭職創業。先后去到內蒙古、云南創建草莓基地,因為這兩個地方的環境和氣候條件,非常適合做草莓育苗。
但是2021年,尹淑萍最終去到浙江嘉興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創建了嘉興佳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莓”),并打算在此把佳莓發展成公司總部。
這并非個別案例,作為全國唯一做全面數字化改革和共同富裕探索實踐的大省,浙江的數字農業發展走在前列,農業農村信息化水平全國遙遙領先,越來越多的農業企業扎根浙江。
《2021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報告》顯示,2020年浙總體發展水平為 66.7%,遠超全國的37.9%,位列第一。
根據企查查數據,浙江省農業相關企業現存37.4萬家,截至5月底,2022年浙江省農業相關企業已經新注冊3萬家。近五年,浙江省農業相關企業新注冊數量整體也呈逐年增加趨勢,其中2019、2020兩年增幅均超30%,分別增加5.7萬家、7.7萬家。
為什么是浙江?
補缺陷補短板,強專業高效率
初次與德清縣領導交流時,王曉慶驚訝于他們對設施農業的專業性。
“當時與擔任德清縣統戰部工作的周志方交流,我們并沒有談怎么去落地,而是一起探討設施農業未來會是什么樣子、發展難點是什么、核心技術是什么、企業的優勢和需要什么支撐。正如兩個人談戀愛不是為了結婚生孩子去談,而是基于共同理念去談。”
他認為,這樣政府能結合企業情況給到他們需要的幫助,對于有點學院思想的創業者來說,遇到志同道合的政府比給錢更加重要。
數溪科技在杭州成立了浙江慧種田科技有限公司,也是目前在全國成立的唯一一家子公司。其聯合創始人馮欣欣認為,浙江領導干部技術思想理論迭代速度遠快于企業的迭代速度,大部分企業處于跟跑階段。
浙江省做全面創新、深化改革,其中涉農縣域有86個,政府班子市場信息接觸廣、理論學習頻次高,每天都在快速的學習總結迭代,將理論、實踐相結合,思路新,落地速度快。
“聰明務實,還比我們更努力,當時和省廳處長開會,他們說平常加班到晚上十一二點,周末加班到八九點是常態。”馮欣欣感慨。
當地對企業的重視程度、辦事效率讓王曉慶印象深刻。譬如德清數字蔬菜工廠的最后選址,是晚上11點在現場確認。為了推進項目落地,建立了“水木九天項目推進工作組”微信群,群里二十多人,除他之外均為各部門領導及工作人員。
佳莓入駐的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對自己的定位是農小二,專注于服務好園區企業。尹淑萍回憶,她在南京出差時,農開區領導兩次親自上門拜訪,詳細了解項目并認定它是農開區所需,到了第三次溝通,對方把所有政策和盤托出。時間線上,2020年9月份初次見面,在當年12月中旬正式簽約,春節后尹淑萍開始做項目規劃,2021年6月正式開工,9 月份就開始陸續投產。
高效率背后,與當地對產業發展規劃定位清晰不無關系。
浙江的政策扶持力度大、服務好,對企業的要求也更高。馮欣欣表示,浙江已經過了為了招商而招商的階段,更多是圍繞核心產業,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進行精準地招商引資和補貼。他提到,現在所有要過來落地的企業都要路演,進行專家評審,只有符合了當地的產業政策、產業技術要求,才會給到落地支持。
在決定落地前,王曉慶曾反問時任德清書記王琴英,你為什么要選擇水木九天,而不是本地的其他團隊。他得到的回答是,我們采用引鏈補鏈的邏輯,研究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結合本地產業鏈的缺失,引進外部優質企業來補鏈或強鏈。方向為先,再選對人,最后賦能企業。
浙江山地和丘陵占74.63%,平坦地占20.32%,河流和湖泊占5.05%,耕地面積僅208.17萬公頃,故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說。這種特性決定了浙江要推進更多高效能農業,提升農業生產水平,發展設施農業是有效方式之一,水木九天的數字蔬菜工廠正好符合需求。
佳莓處于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的核心區——國際科技農業示范區,只有3平方公里,因此瞄準高端的花卉和水果類種業公司,佳莓致力于草莓種業的技術研發,將與政府一起拉動周圍草莓產業的發展。
“平湖農開區的領導班子,從上到下都非常專業,非常知道自己要什么樣的企業。第一,他們很會選企業;第二,一旦選定企業后,就會做好充分的準備,不拖泥帶水,辦事效率非常高。”尹淑萍談到。
辦事態度、服務意識建立了良好的初步印象,落地后的長期服務,則是留存和發展的關鍵。
佳莓落地后,合同中所有的承諾都得到兌現。入駐以及基地建設過程中,有很多瑣碎的工作和問題,都由農開區的服務團隊全方位解決,企業可以放開手腳,專心致志做好研發。
王曉慶表示,不能重招商,輕落地,服務應該穿插于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對于后期一些財政補貼、人才引進項目,政府會主動找到企業,讓企業提前做準備,差異背后其實是服務的主動意識和被動意識問題。
多舉并措,真金白銀投入
一切的發展離不開經濟基礎作為支撐。浙江在財政補貼、金融創新等層面,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據馮欣欣介紹,浙江對農業的財政補貼屬于精準滴灌型,力度更大,精度更高。在余杭,圍繞芯片、生物醫藥、數字科技幾大方向,扶持力度從幾百萬到上億均有可能。會根據項目的投資額度、技術高度、團隊先進性等方面進行考核,財政投入再加上人才、住房、租房等補貼,基本上可以實現1比1配套補貼。此外,政府承諾的財政補貼支持、與政府合作的項目資金都會按期兌付,不開空頭支票,企業可以放心做事。
尹淑萍表示,佳莓項目的建設在資金上得到了政府很大的幫助,通過政府建企業用的方式,解決了大部分固定資產的投資建設,另外一些數字化、智慧化、專業化的裝備也有相應補貼。
基礎設施建設是數字農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浙江在此方面的投入也不手軟。以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為例,根據《2021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報告》,2020年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財政投入總額為341.4億元,縣均財政投入1292.3萬元,其中浙江縣均投入高達12876.0萬元位列第一,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浙江省政府還主導設立了100億規模的鄉村振興基金,支持重大區域特色產業、農業戰略和新興產業、重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農產品加工和全產業鏈建設,以及包括國土空間綜合整治及生態修復工程、新型綜合服務體系建設、數字鄉村建設等在內的一系列省級鄉村振興重要任務。
財政補貼之外,浙江積極推動金融創新。針對農業企業以往無抵押物用于融資的困境,通過金融產品嵌入,創新融資新模式,為農業公司提供高效的信貸支持。
為了建設在德清的數字蔬菜工廠,王曉慶抵押了北京的房子,同時把股權也質押融資貸款,投了將近1.2億資金。
一次王曉慶與德清縣農業農村局溝通,聊到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提出的關于鄉村振興的問題,城市資產可以到銀行抵押,農業地上資產卻不能抵押。為此,縣委書記組織農業農村局、金融辦、各個銀行等相關部門溝通討論。
后來由政府擔保出臺背書,以蔬菜大棚作抵押,水木九天從中國農業銀行湖州分行德清縣支行貸到第一期1800萬元的授信,首筆700萬元資金已經落地,未來總授信額度將達到1個億,形成資產貸款比1:1。據王曉慶介紹,這也是全國首筆生產設施最大額度抵押貸款。
在金融信貸創新上,還有滿足畜禽養殖戶融資需求的“活體貸”、利用政府簽約合同貸款的“政采貸”、涉農普惠貸款產品“興農貸”等。
創新背后離不開政策要求指引。根據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聯合浙江銀保監局、浙江省農辦、浙江省財政廳出臺《關于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質效 加快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省的指導意見》,力爭2021-2025年,全省涉農貸款新增2萬億元,農戶貸款新增1萬億元。
在農業保險創新上,浙江同樣敢為人先,是全國最早推行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的省份。以保險公司市場化經營為依托,政府通過保費補貼等政策扶持,對種植業、養殖業因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險。
浙江現代農業促進會通過產業資源整合,打造農業生態圈,為企業的發展賦能。其副會長單位專注于做農業保險,農促會秘書長王秋燕介紹,浙江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適合農村需求的地方優勢特色農業保險,比如針對楊梅產業,推出楊梅采摘期氣象指數保險。下雨會影響楊梅產出和品質,該險種規定在保險期間內,降雨量達到一定程度,視為保險事故發生,保險公司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負責賠償。
很多金融創新品種并非浙江獨有,不同地區辦理難度不同。值得其他地方借鑒的是,結合產業,政府、銀行、企業三方推動金融支持方案落地。
茶產業是浙江特色產業之一,農產品銷售服務平臺趕街近期入選抖音電商浙江首批茶葉產業帶服務商。其創始人潘東明透露,與政府溝通,政府愿意針對性出臺茶產業扶持政策,比如產地、倉儲、物流、活動等優惠。此外,浙江省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親自上門拜訪,商討結合當地政府和項目,給予浙江茶產業發展資金支持。
天時地利人和
尹淑萍在云南和內蒙做草莓基地的經歷,讓她深刻體會到,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浙江,號稱“魚米之鄉”,自古以來就被視為經濟發達地區。其區位優勢十分明顯,位于長三角地區,緊鄰經濟中心城市上海,北南兩邊鄰省江蘇和福建均為全國經濟增長領先省份。省會杭州經濟發展水平位列新一線城市之首,僅次于四大一線城市。
浙江的歷史沿革也為數字經濟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
1999年9月,馬云在杭州創立阿里巴巴,開啟中國電商發展的新篇章,造就了浙江繁榮的電商產業。造就了浙江繁榮的電商產業。2010年,潘東明在浙江麗水遂昌成立了趕街,成為最早進入農村電商的賽道企業。
潘東明表示,改革開放后,浙江的新商業探索一直領先,浙商的繁榮、阿里網易等互聯網經濟的崛起,都說明浙江商業創新的氛圍濃厚,全省政府及人民的互聯網、數字化思維建立較早。
在趕街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潘東明見證了農村信息化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標志性事件之一是快遞物流。
創業剛開始時,浙江作為當時電商產業發達的省會,在縣城里也沒有幾家快遞點,網購的人一天更是寥寥無幾。在很少包裹的情況下,鄉村物流運營成本高,趕街自行買車物流配送,花兩個小時配送一件價值20元的襯衫。
而現在,趕街的服務點已經下沉到鄉鎮,一個鄉鎮平均每天處理一兩萬個包裹,農村農民對互聯網電商的使用已經非常熟悉,幾乎所有叫得上名字的快遞公司都在鄉鎮進行配送。
伴隨著農村電商發展起來,是浙江農業農村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配套的提升,2020年浙江省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水平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第一。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產業數字化轉型已成大勢所趨。擁有軟硬件基礎設施的浙江,還是全國唯一做全面數字化改革和共同富裕探索實踐的大省。
以衛星遙感技術起家,聚焦于農林水、自然災害等領域的研究的領見數智,在浙江省數字化改革、鄉村振興及共同富裕的帶動下,結合浙江山地為主的地理特性,從2020年開始切入林業產業的數字化領域。
領見數智主要配合政府從0到1推動浙江林業產業的基礎數字化架構建設,其創始人周祖煜博士表示,浙江政府為推動數字化建設提供了非常好的環境,經費支持之外,還積極開放部分數據,調動專家、企業家、優秀的林業農戶和領見交流配合工作。現如今領見數智已經發展成浙江省林業數字化的領軍企業。
浙江整體數字化改革成效顯著,一個代表性事件是,依托面向企業群眾的“浙里辦”,和面向機關辦事“浙政釘”兩個應用,給當地的人和企業提供便利,從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事情都可以實現“一網通辦”。
馮欣欣分析,數字化改革和共同富裕為農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遇,兩者結合可以在全省實現公共服務的無差別供給,不以縣域為級別,而是下沉到一鎮一村。全浙江有幾千個村,市場體量和規模很大,圍繞各村特色產業發展,需求更聚焦,服務更落地。
擁有再好的營商環境和產業配套,發展也離開人。浙江為了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全面推動鄉村振興,近幾年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農業農村的人才培養政策。
在2015年,浙江在全國首創提出了“農創客”培育,鼓勵年齡在45周歲以下,有創意理念、創新精神、創業熱情的投身現代農業創業的大學(大專)畢業生或在校大學生,且在農業技術、模式、營銷、產品等方面有創新突破的有志人士投身農業。
2021年浙江省農辦、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關于實施十萬農創客培育工程(2021—2025年)的意見》,明確到2025年,全省累計培育農創客10萬名,輻射帶動農民100萬名。
新近發布的《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2022年高質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施意見》提出,深入推進科技進鄉村、資金進鄉村、青年回農村、鄉賢回農村的“兩進兩回”政策,新培育農創客2萬人以上,建設青創農場200家,招引4萬名新鄉賢參與家鄉建設。
誰是下一個浙江?
農業是一個復雜且宏大的命題。
其覆蓋的領域極廣,從農田到餐桌,從底層技術到品牌打造,從基礎設施建設到商業模式創新,每一點都關聯一個產業。加之中國地形地貌、氣候、環境的多樣性,去尋找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發展方向并不現實,更需要因地制宜,尋找特色農業發展之路。
浙江土地規模小且分散,不能像農業主產區一樣大規模發展主糧等作物。因此更需要發展品牌農業,打造特色農產品,以杭州西湖龍井為代表的茶產業享譽世界。
周祖煜博士表示,領見數智切入的林業產業領域有很多浙江代表性產業,如山核桃、獼猴桃、牛油果、楊梅等,種植大戶及企業收益不錯,“臨安區現有的山核桃,綜合產值達35億元”。他認為,農業并不完全是大家想象中的苦生意,鄉村振興的重要命題是如何讓下面的農戶實現致富,通過去掉中間環節、打造品牌等方式把農產品賣出好價格。
趕街在助力農戶增收、賣農產品的過程中,碰到的一大現實問題是,真正需要去幫助的對象是小農戶,他們沒有產業化,銷售困難。需要采購的盒馬鮮生和需要賣農產品的農戶,二者合作存在困難。盒馬對于農產品包裝、分級、等級、質檢報告、食品生產許可認證等均有標準,但是中國 90%以上農戶沒有辦法匹配渠道的標準。
所以趕街要做的事情,是讓更多的小農戶組織起來,把1畝地變成100畝,實現商品產業化和標準化,打造品牌,對接渠道等。潘東明強調,這個過程要注重因勢利導、實事求是。要重點發展哪些產業,政府需要有前置性的規劃和思考,改革不是一年兩年就有效果,可能需要 5 年 10 年甚至更久。
睿坤科技以植保為切口,探索智能化種植新路徑,其總經理管征超認為,要關注個體、小農戶、小應用。數字化改革要實現在某一個業務流程上打透,每一個痛點都需要核心的解決方案,針對浙江土地分散現狀,更需要小型化、單兵化的科技應用,識別病蟲害問題并解決問題。
各地農業產業重點發展方向不同,但底層的政策、技術、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卻是相通的。
多位受訪者告訴35斗,針對農業的政策關鍵要長期和堅持,理性科學規劃當地產業發展。不能換一屆領導換一個產業,支持力度需要持續深入,撒胡椒面式的扶持很難出成效。
馮欣欣認為,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業發展的根本,各地需要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入。此外,對農業的經營需要放水養魚,讓新興經營主體快速成長,僅靠小農戶或一兩家龍頭企業,無法提升產業活力和規模,農業配套服務相關企業也不能發揮價值。
農業數字化、現代化是大勢所趨,涉及到的固定資產投資大,需要多種形式多種層面的金融支持。在采訪的最后,尹淑萍提出一個問題,希望在探索中尋找答案:農業發展進程中,非農社會資本參與程度如何?
她認為,“農業創新型企業正不斷涌出,農業投資的機會同樣越來越多,總要有人去先行先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