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孩子生活優渥,為何依然感到空虛不快樂?| 六一兒童節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孩子生活優渥,為何依然感到空虛不快樂?| 六一兒童節

“青少年努力摸索自己的個性和未來的自我時,必須獲得大量的支持,但實際上,遇到的多半是干預,干預和支持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過程,支持與孩子的需求有關,干預卻代表著父母的需求。”

編者按: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兒童節,在當今的社會里,讓孩子們吃飽喝足已經不是難事,人們更多的精力和關注點也轉向了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在2016年曾以《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為題進行了一次演講,在演講中他提出了“空心病”這一名詞,讓很多人意識到,雖然物質生活在逐漸變好,但很多孩子缺乏支撐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因而患上了“空心病”,患者中甚至不乏一些在老師、家長眼中很不錯的“好學生”。

美國專業臨床心理醫師、親子教育專家瑪德琳·萊文從事兒童教育研究和心理咨詢長達20余年,她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她的住所和辦公室都位于一處中上階層社區,這里的父母均受過教育,也很注重教養,可是他們培養出來的孩子卻有很多依然不快樂,依然很脆弱。為什么會這樣?究竟如何才能夠讓孩子擁有健康的自我和陽光性格?在《反脆弱養育》一書中,她寫出了答案。在兒童節之際,界面文化摘錄本書第一章的內容,與讀者們分享作者的思考。

《反脆弱養育》
[美] 瑪德琳·萊文 著 余欲弟 譯 
中信·紅披風2022

《生活富足的孩子內心或許更貧乏》(節選)

文 | [美] 瑪德琳·萊文 譯 | 余欲弟

物質的富足以及父母的過度介入是造成孩子不快樂和脆弱的原因

周五下午六點十五分,送走這個星期最后一位悶悶不樂的小病人后,我關上門,頹然地倒在我那把老椅子上,渾身筋疲力盡,莫名地感到有些凄然欲泣。剛離開辦公室的那名十五歲女孩,聰明、積極,雖然備受父母寵愛卻滿腹怒氣,父母的過度關心讓她感到無比沉重。她曾用刀片在自己的左前臂上刻了空虛兩個字,當我們聊到這個傷口時,她把袖口開洞可以套過拇指的長袖T恤卷起來,讓我看她的傷痕。這種長袖T恤通常都是穿來掩飾一系列的自殘行為,像是用利器切割、別針穿刺或用火柴燒自己的身體。我試圖去想象我的小病人到底有多不快樂,竟然得把她的痛苦割進肉里去。

身為治療不快樂青少年已超過二十五年的心理醫生,看過形形色色的個案,我很疑惑為什么這個孩子會讓我如此筋疲力盡。我住的地方和辦公室都位于一處中上階層的社區,這里的父母均受過教育,也很注重教養,但都顯得憂心忡忡,且看得出來他們對子女有很高的期望。這是一個富裕的社區,社區里的青少年都備受父母關心且經濟優渥,但不少上門就診的青少年卻展露出明顯的情緒失調綜合征上癮、焦慮、憂郁、飲食失調和各種自殘的行為,其他青少年則表現出令人費解的不快樂,而且很難量化他們的征狀。

我經手過許多狀況嚴重的案例,即使現在也還有不少重案在手,畢竟我有長達二十多年的治療經驗,也出版過幾本有關媒體如何影響孩子發展的著作。現在我已經是個資深心理學家,不少疑難雜癥都會被轉診到我這兒,可是,讓我感到困惑的是,我越來越多的時間是用在那些原本看來很稀松平常的青少年問題及案例上。這些孩子的父母因為孩子的問題到我辦公室求助時,往往沒那么急迫。有些家長隱約感覺到事情不對勁,于是要求我看一眼他們的孩子有些則是隱約發現孩子在吸毒,或在日記上看到令人不安的事情而來電,期待我能減輕他們的疑懼。普遍來說,這些青少年在學校里的表現都很好,在家里也算聽話,也許看起來不是很陽光,甚至有點兒畏怯,可是父母通常不會認為孩子有焦慮的問題,他們認為孩子或許不快樂,但不至于焦慮。這種自我安慰的想法,讓父母疏于注意,我治療過的案例中,不少是因為青少年自己的堅持而來求助,他們的父母甚至從沒想過要擔心什么。

這些青少年多半都是一副很正常的模樣,這些孩子并不像其他已確定患有嚴重問題的孩子,擁有那種疲憊不堪、衣衫不整的凌亂外表。不過,他們會痛苦地抱怨壓力太大、遭受誤解,并覺得焦慮、憤怒、哀傷和空虛,盡管一開始他們看起來并不符合臨床診斷的標準,但他們千真萬確過得很不快樂。這些青少年多半都很難清楚地表達讓他們覺得痛苦的原因,不管是抱怨或陳述的方式都透露著茫然,他們會說自己無所事事,或內心空虛,或沒有原因,就是不快樂。他們明白自己生活優渥,但對自己的幸運際遇并不會感到絲毫高興,儼然缺乏年輕人特有的熱忱。

經過訪談,這些青少年的焦慮狀況突顯出來,其中不少孩子都有憂郁、焦慮、恐慌和憤怒的情況,很多孩子會將諸如割傷、非法用藥或暴食癥等自殘行為隱藏起來,不讓父母和同伴發現。這些年輕人都大到能夠自如地運用語言,心理上也有認知,但似乎不太了解自己,他們缺乏融入真實世界的能力,容易感到挫折或陷入沖動,行事往往不考慮后果,無論是面對艱難的任務或是日常生活作息,完全仰賴父母、師長、教練和同伴的意見。即使具有自主的行為能力,學業成績也不錯,就是很沒有創造力或令人覺得無趣,常抱怨生活無聊。

坦白講,治療這些青少年比治療其他狀況更嚴重的病人更加吃力不討好,他們的父母很可能否認孩子正遭逢心理上的問題,因為青少年問題的歷史性指標,譬如成績滑落、畏怯和裝模作樣,在他們身上都不明顯。然而,我的日程表卻證實,我的治療對象越來越多出自環境優裕的家庭,盡管表面上看起來沒有傳統的青少年問題,卻很不快樂,與外界疏離并且被動,傳統上青少年渴望的獨立自主,在他們身上反而不見蹤影。

圖片來源:圖蟲

生物本能使然,當父母感受到孩子的脆弱無力時,他們會努力保護后代不受挫敗或失望的折磨。因為害怕孩子不夠堅強,無法達到一般社會的要求,譬如做功課、遵守宵禁、整理房間、一起吃晚餐,所以父母定下的生活紀律越來越松,甚至蕩然無存。由于舍不得孩子辛苦,父母轉而只希望孩子學業成績和課外活動表現要出色,但關于家庭責任的期望卻低到不行,這樣不均衡的期待導致孩子們習慣等待有人幫忙收拾爛攤子,而不是自主學習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或管理時間。父母求助于家教、教練、咨詢輔導和精神治療師,為的都是增進最看重的學業和體育上的成就。我的病人雖然看起來被動而且漠不關心,他們的父母卻典型地極度擔心和過度介入,對孩子的物質需求予取予求,希望能夠買到孩子的服從,達成父母設定的目標,轉移孩子過得并不快樂的注意力。

就像所有做牛做馬,拼命給孩子更好生活的父母一樣,我也曾經以為那樣的投入、機會和金錢有助于讓孩子享有更健康的情緒。然而,我的日程表卻逼著我反向思考——物質的富足以及父母的過度介入,或許反而是造成這些生活富足的孩子不快樂和脆弱的原因。

為什么物質豐裕的孩子會覺得如此空虛

就在我恍然大悟這些天之驕子之所以出現意料外的不快樂與脆弱的同時,我發覺自己深受自殘病人以及他們透露出的絕望信息的影響,因為那兩個令人震驚的簡潔字眼空虛,已經捕捉到很多青少年病患所面臨的困境。到底是哪方面感到空虛?我遇到的很多病患都擁有師長、教練,以及集三千寵愛與資源于孩子一身的父母。矛盾的是,大人表現得越關愛,青少年病人就顯得越空洞。由于外在飽受溺愛、呵護、壓力,以及無微不至的管理,我的小病人反而在不知不覺中被剝奪了內在成長的機會。

不斷干預孩子的父母,與支持孩子自行解決問題的父母相反,他們會阻礙童年及青春期發展最重要的任務——發展出自我的意識。自主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獨立,再加上能力與人際關系,一般認為是人類天生的需要,它們的發展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在一個充滿支持與尊重氛圍的家庭,面對并學著處理越來越復雜的個人和人際挑戰,孩子們更需要做的是培養自我的意識

我會自己綁鞋帶,我媽媽很驕傲是個獲得允許與機會自行完成艱難工作的小孩的開心話語,他知道媽媽也為他與日俱增的能力和獨立感到高興。同樣,我認為解決與最好的朋友之間的問題,比準備幾何測驗更重要。我媽媽可能不同意,但我想她會理解,說出這段話的青少年在勇敢面對個人、學業與父母期望的拉鋸戰時,做出了他的決定,同時也彰顯了一種自我的意識。但也是由于他與母親的關系親密,他的母親才能容忍不同的意見,允許孩子做出真正屬于自己的決定,而不是受制于母親的需要或焦慮而做決定。

老是幫學步中的幼兒系鞋帶會妨礙他的學習,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沒有父母會想要幫已經十二歲的少年綁鞋帶,所以我們會放手讓孩子自己來。但對象若是青少年(通常問題更多元,譬如學業、同伴壓力、藥物、性關系),父母可能就把退居幕后”“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的念頭完全拋諸腦后,他們會跟孩子說:你可以等考完試再去找朋友,維持好成績很重要。徹底疏忽這個年紀的孩子可能發生更多問題、需要培養自制能力的事實,拒絕讓青少年有機會自己做決定,學會承擔后果。任何能力的學習,就像幼兒學會自己系鞋帶之前必得笨手笨腳地摸索一番,青少年也必須從錯誤中學習如何處理困難的任務和選擇,如此,當父母不在身邊指導時,他們才能精確地掌握做出獨立、健康、有道德的決定的訣竅。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站穩腳跟向前行,可是在幼年及青春期,適度的挫折讓孩子有機會重拾平衡,修正自己。

當我們硬性強制、強迫孩子接受或非必要地接手時,我們其實是在慣壞他們,更嚴重的是,我們阻礙并干擾他們建立自我意識的能力。我的青少年病人會感到空虛,是因為她無法發展內心的資源,她自覺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或有效管理情緒。她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無法控制,也對自己處理青春期變化的能力缺乏信心。她覺得割傷自己是她能夠操控的少數事情之一,割傷讓她的憤怒得到適度的發泄,而非一發不可收。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病人覺得空虛呢由于心理基礎發展困難的孩子,其內心缺乏我們稱之為自我的安全、可靠、包容的內在架構,因此無聊、茫然、不快樂以及仰人鼻息的感覺會一舉涌上,即使外在擁有一個慷慨大方的家庭,但他們內在的房舍卻是破敗不堪。自認為心懷好意的父母解決問題、發展自我的方法是給孩子壓力,強調外在成就的重要性、全面批判,過猶不及地參與孩子的情緒,處于這些狀況下的孩子,尤其難以養成獨立自主的個性,或是培育出自我的個體。

圖片來源:圖蟲

諸多受歡迎的媒體大量報道那些自我陶醉、過度投入的父母的通病,指摘他們孕育出被慣壞、有求必應、同時缺乏價值觀的孩子。不過,我的經驗為我帶來迥然不同的結論,我的大多數病人雖然深受困擾,但并沒有被慣壞,他們的父母大多也不自戀,通常得獨立面對很多問題。父母和孩子感受到的痛苦同樣真實,而且并非微不足道。我看到的孩子享有各種物質上的優勢,但卻覺得人生沒有方向,他們缺乏自發性、創造力、熱忱,最惱人的是沒有快樂的能力。隨著他們的問題越來越明顯,他們的父母也感到更加困惑和憂心忡忡,要不退縮、要不加強介入,而孩子也好像更不能完成諸如發展友誼、興趣、自制力和獨立性等屬于童年和青春期的成長任務。

傳統上,在青春期的過程中,我們會看到退縮、易怒、抗拒、反對父母的價值觀、試圖展現不同及拋棄原本的個性等行為,最后終于發展出穩定的性格,重新回歸平淡的人生軌道。越來越少養尊處優的青少年,能與經常性的壓力抗衡,然后追求卓越。面對加速的學業課程、多元化的課外活動、提早準備高中或大學的入學、硬逼著孩子用盡最后一絲力氣的教練和家教,很多孩子都被擠壓得喘不過氣來。父母對孩子的批評甚至反對,成為家常便飯,好比較的父母依然持續對孩子施壓,希望他們有更好的表現和成就,結果,孩子沒有時間探究自我,自然也就無從發展良好的自我。幻想、做白日夢、思索自己和想象未來,或是緊張害怕,都是自我發展的必要過程,而且急不得。每個孩子的發展各不相同,大多數人會有某些項目超前,其他項目卻落后的狀況。不少名人都屬于大器晚成型的,例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作家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以及《魔戒》的作者托爾金(J.R.R.Tolkein)。有時輕推一把會有幫助,但揠苗助長卻很少會有效果。眾人眼中看起來像是很融入家庭和社區的良好表現,比方說,成績拿高分、聽話、守規矩、接受別人看重的興趣和活動,可能都是自欺欺人的,只是做給大人看的表象。孩子也許擁有傲人、優異的能力,卻仍缺乏對自我的基本認知,心理學家稱之為假性自我,它與一些情緒問題息息相關,最顯著的就是沮喪

當孩子被迫重視別人的意見高過自己的意見時,心理的發展就被扭曲了。一個小女孩因為假如成績退步,媽媽會崩潰,所以拼命維持平均分數,也許這個女孩本身就是個用功的學生,但現實中,她是因為需要控制住媽媽的焦慮,所以才用功讀書,如此絕對會妨礙這個孩子發展獨立自主、樂于工作的能力。積極進取及冒險犯難的動機均必須發自內心,唯有發自內心才有真實的感覺,假如來自外在,就會感覺虛偽

若為了取悅別人或博取他人的肯定而努力,不僅會耗費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更甚者會埋沒其真正的才能、技巧和興趣。由于青少年必須面對正常的多重自我我跟朋友在一起時那么快樂愉悅,但與父母相處時卻變成一個迥然不同、落寞寡歡的人),并且思考到底誰才是真正的我,青春期這樣的假性自我很容易造成問題。當孩子必須與父母灌輸的其他不切實際的形象,例如,名列前茅的學生、杰出的運動員、完美的孩子等,對抗時,對青少年原本就很繁復的心境而言,并無助于他們找到真實的自我。

青少年努力摸索自己的個性和未來的自我時,必須獲得大量的支持,但實際上,遇到的多半是干預,干預和支持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過程,支持與孩子的需求有關,干預卻代表著父母的需求。這兩種態度存在相異之處,一方面完全無法體會渴望的支持、溫暖和參與,另一方面又受到持續干預、反對和批評的損害,盡管立意良善,父母確實是持續在破壞孩子的心理成長過程。只要孩子沒有得到塑造真正的自我意識的機會——一種真正發自內心的自我,那么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飽受深度沮喪、焦慮、濫用藥物和空虛之苦。

圖片來源:圖蟲

我們太關注孩子做什么,忘了孩子是什么

基于想確定我的觀察是否正確的念頭,我開始打電話給全美國的同行,與市區、郊區以及鄉間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交談。我與那些專門治療富家子弟以及中產家庭的醫生也討論過。天之驕子是個比較級的用詞,在美國,富豪一詞或許只能保留給頂端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的高收入家庭,而其他大部分家庭只稱得上富裕。研究人員把富裕定義為家庭年收入在十二萬到十六萬美元之間,行銷雜志則將標準定在七萬五千美元及以上,或略高于全美四分之一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也就是被列為龐大的富裕階層這個等級。雖然父母的收入并不算寬裕,孩子卻能擁有富裕級的享受,擁有電視、電腦、電子游戲機,以及手機等。事實上,美國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而我們為數甚多的小孩所過的優渥生活是其他地區所無法想象的。

令人驚訝的是,幾個月的電話聯系的結果相當一致,或許因地區不同而表達用語各異,在芝加哥市區稱作空虛、紐約郊區稱作排空、佛蒙特鄉下則說枯燥乏味,但很清楚的是,這些聰穎、依賴性高、號稱天之驕子,卻感到疏離且空虛的病人全美到處都有,且不是這里一個、那里一個,而是成群結隊的。和我一樣,大多數我聯絡的兒童和青少年心理醫生和心理專家,都在電話答錄機上給來電者留言:掛號額滿,謝謝來電。他們的工作滿檔,病例接不完,也許我們在很努力地幫助個別的孩子,但卻忽略了更大的問題。

◎為什么家庭環境最好的孩子會陷入史無前例的精神疾病和情緒危機?

◎是否家庭收入高、父母教育程度高、關心子女以及對子女期望高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危害,而非原本期望的保護?

◎為何為數驚人的天之驕子們,在完成青少年階段最重要的任務,也就是發展自主權以及健康的自我意識時,會遭遇空前的困境呢?

我們必須檢視現代家庭教養子女的狀況,父母撫育子女越來越公事公辦、越來越不用心。我們太過在乎底限,太過關注孩子做什么,而忽略了孩子是什么。我們投入時間、注意力和金錢確保他們表現出色,每次球賽都親臨現場,卻很少一起吃晚餐。雖然我們堅定而往往帶有批判意味的關心都是動機良善的,我們相信我們的努力終究能幫助子女更快樂,讓他們在這個嚴苛的世界里出人頭地,但我們對他們的傷害卻并未減少。我們需要明了的是,研究顯示,養尊處優的天之驕子正蒙受著不成比例的高度情緒問題,我們需要更深入了解為什么會這樣,我們必須檢討這擾人的社會結構、這股環繞在我們自己和子女周圍的富裕文化。雖然我聚焦在那些顯然已經受到現有社會文化傷害的孩子身上,但事實上,很可能所有的孩子在面對過度的壓力、愛操心的父母和不當的價值觀時,或多或少都會遭受某種程度的傷害。我們必須挖掘自己的心理問題以及自己是否快樂的問題,必須正視我們教養孩子的方法。最后,我們不僅要為有問題的孩子,更要為所有的孩子發展出一種由人際關系、家庭、學校和社區所構成的安全網。我們必須停止將我們的資源投入研究問題,而是開始把資源投入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中。總而言之,我們不能再繼續忽視正在蔓延的嚴重情緒問題。

本文書摘部分節選自《反脆弱養育》第1章“生活富足的孩子內心或許更貧乏”,較原文有刪改,經出版社授權發布。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孩子生活優渥,為何依然感到空虛不快樂?| 六一兒童節

“青少年努力摸索自己的個性和未來的自我時,必須獲得大量的支持,但實際上,遇到的多半是干預,干預和支持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過程,支持與孩子的需求有關,干預卻代表著父母的需求。”

編者按: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兒童節,在當今的社會里,讓孩子們吃飽喝足已經不是難事,人們更多的精力和關注點也轉向了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在2016年曾以《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為題進行了一次演講,在演講中他提出了“空心病”這一名詞,讓很多人意識到,雖然物質生活在逐漸變好,但很多孩子缺乏支撐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因而患上了“空心病”,患者中甚至不乏一些在老師、家長眼中很不錯的“好學生”。

美國專業臨床心理醫師、親子教育專家瑪德琳·萊文從事兒童教育研究和心理咨詢長達20余年,她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她的住所和辦公室都位于一處中上階層社區,這里的父母均受過教育,也很注重教養,可是他們培養出來的孩子卻有很多依然不快樂,依然很脆弱。為什么會這樣?究竟如何才能夠讓孩子擁有健康的自我和陽光性格?在《反脆弱養育》一書中,她寫出了答案。在兒童節之際,界面文化摘錄本書第一章的內容,與讀者們分享作者的思考。

《反脆弱養育》
[美] 瑪德琳·萊文 著 余欲弟 譯 
中信·紅披風2022

《生活富足的孩子內心或許更貧乏》(節選)

文 | [美] 瑪德琳·萊文 譯 | 余欲弟

物質的富足以及父母的過度介入是造成孩子不快樂和脆弱的原因

周五下午六點十五分,送走這個星期最后一位悶悶不樂的小病人后,我關上門,頹然地倒在我那把老椅子上,渾身筋疲力盡,莫名地感到有些凄然欲泣。剛離開辦公室的那名十五歲女孩,聰明、積極,雖然備受父母寵愛卻滿腹怒氣,父母的過度關心讓她感到無比沉重。她曾用刀片在自己的左前臂上刻了空虛兩個字,當我們聊到這個傷口時,她把袖口開洞可以套過拇指的長袖T恤卷起來,讓我看她的傷痕。這種長袖T恤通常都是穿來掩飾一系列的自殘行為,像是用利器切割、別針穿刺或用火柴燒自己的身體。我試圖去想象我的小病人到底有多不快樂,竟然得把她的痛苦割進肉里去。

身為治療不快樂青少年已超過二十五年的心理醫生,看過形形色色的個案,我很疑惑為什么這個孩子會讓我如此筋疲力盡。我住的地方和辦公室都位于一處中上階層的社區,這里的父母均受過教育,也很注重教養,但都顯得憂心忡忡,且看得出來他們對子女有很高的期望。這是一個富裕的社區,社區里的青少年都備受父母關心且經濟優渥,但不少上門就診的青少年卻展露出明顯的情緒失調綜合征上癮、焦慮、憂郁、飲食失調和各種自殘的行為,其他青少年則表現出令人費解的不快樂,而且很難量化他們的征狀。

我經手過許多狀況嚴重的案例,即使現在也還有不少重案在手,畢竟我有長達二十多年的治療經驗,也出版過幾本有關媒體如何影響孩子發展的著作。現在我已經是個資深心理學家,不少疑難雜癥都會被轉診到我這兒,可是,讓我感到困惑的是,我越來越多的時間是用在那些原本看來很稀松平常的青少年問題及案例上。這些孩子的父母因為孩子的問題到我辦公室求助時,往往沒那么急迫。有些家長隱約感覺到事情不對勁,于是要求我看一眼他們的孩子有些則是隱約發現孩子在吸毒,或在日記上看到令人不安的事情而來電,期待我能減輕他們的疑懼。普遍來說,這些青少年在學校里的表現都很好,在家里也算聽話,也許看起來不是很陽光,甚至有點兒畏怯,可是父母通常不會認為孩子有焦慮的問題,他們認為孩子或許不快樂,但不至于焦慮。這種自我安慰的想法,讓父母疏于注意,我治療過的案例中,不少是因為青少年自己的堅持而來求助,他們的父母甚至從沒想過要擔心什么。

這些青少年多半都是一副很正常的模樣,這些孩子并不像其他已確定患有嚴重問題的孩子,擁有那種疲憊不堪、衣衫不整的凌亂外表。不過,他們會痛苦地抱怨壓力太大、遭受誤解,并覺得焦慮、憤怒、哀傷和空虛,盡管一開始他們看起來并不符合臨床診斷的標準,但他們千真萬確過得很不快樂。這些青少年多半都很難清楚地表達讓他們覺得痛苦的原因,不管是抱怨或陳述的方式都透露著茫然,他們會說自己無所事事,或內心空虛,或沒有原因,就是不快樂。他們明白自己生活優渥,但對自己的幸運際遇并不會感到絲毫高興,儼然缺乏年輕人特有的熱忱。

經過訪談,這些青少年的焦慮狀況突顯出來,其中不少孩子都有憂郁、焦慮、恐慌和憤怒的情況,很多孩子會將諸如割傷、非法用藥或暴食癥等自殘行為隱藏起來,不讓父母和同伴發現。這些年輕人都大到能夠自如地運用語言,心理上也有認知,但似乎不太了解自己,他們缺乏融入真實世界的能力,容易感到挫折或陷入沖動,行事往往不考慮后果,無論是面對艱難的任務或是日常生活作息,完全仰賴父母、師長、教練和同伴的意見。即使具有自主的行為能力,學業成績也不錯,就是很沒有創造力或令人覺得無趣,常抱怨生活無聊。

坦白講,治療這些青少年比治療其他狀況更嚴重的病人更加吃力不討好,他們的父母很可能否認孩子正遭逢心理上的問題,因為青少年問題的歷史性指標,譬如成績滑落、畏怯和裝模作樣,在他們身上都不明顯。然而,我的日程表卻證實,我的治療對象越來越多出自環境優裕的家庭,盡管表面上看起來沒有傳統的青少年問題,卻很不快樂,與外界疏離并且被動,傳統上青少年渴望的獨立自主,在他們身上反而不見蹤影。

圖片來源:圖蟲

生物本能使然,當父母感受到孩子的脆弱無力時,他們會努力保護后代不受挫敗或失望的折磨。因為害怕孩子不夠堅強,無法達到一般社會的要求,譬如做功課、遵守宵禁、整理房間、一起吃晚餐,所以父母定下的生活紀律越來越松,甚至蕩然無存。由于舍不得孩子辛苦,父母轉而只希望孩子學業成績和課外活動表現要出色,但關于家庭責任的期望卻低到不行,這樣不均衡的期待導致孩子們習慣等待有人幫忙收拾爛攤子,而不是自主學習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或管理時間。父母求助于家教、教練、咨詢輔導和精神治療師,為的都是增進最看重的學業和體育上的成就。我的病人雖然看起來被動而且漠不關心,他們的父母卻典型地極度擔心和過度介入,對孩子的物質需求予取予求,希望能夠買到孩子的服從,達成父母設定的目標,轉移孩子過得并不快樂的注意力。

就像所有做牛做馬,拼命給孩子更好生活的父母一樣,我也曾經以為那樣的投入、機會和金錢有助于讓孩子享有更健康的情緒。然而,我的日程表卻逼著我反向思考——物質的富足以及父母的過度介入,或許反而是造成這些生活富足的孩子不快樂和脆弱的原因。

為什么物質豐裕的孩子會覺得如此空虛

就在我恍然大悟這些天之驕子之所以出現意料外的不快樂與脆弱的同時,我發覺自己深受自殘病人以及他們透露出的絕望信息的影響,因為那兩個令人震驚的簡潔字眼空虛,已經捕捉到很多青少年病患所面臨的困境。到底是哪方面感到空虛?我遇到的很多病患都擁有師長、教練,以及集三千寵愛與資源于孩子一身的父母。矛盾的是,大人表現得越關愛,青少年病人就顯得越空洞。由于外在飽受溺愛、呵護、壓力,以及無微不至的管理,我的小病人反而在不知不覺中被剝奪了內在成長的機會。

不斷干預孩子的父母,與支持孩子自行解決問題的父母相反,他們會阻礙童年及青春期發展最重要的任務——發展出自我的意識。自主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獨立,再加上能力與人際關系,一般認為是人類天生的需要,它們的發展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在一個充滿支持與尊重氛圍的家庭,面對并學著處理越來越復雜的個人和人際挑戰,孩子們更需要做的是培養自我的意識

我會自己綁鞋帶,我媽媽很驕傲是個獲得允許與機會自行完成艱難工作的小孩的開心話語,他知道媽媽也為他與日俱增的能力和獨立感到高興。同樣,我認為解決與最好的朋友之間的問題,比準備幾何測驗更重要。我媽媽可能不同意,但我想她會理解,說出這段話的青少年在勇敢面對個人、學業與父母期望的拉鋸戰時,做出了他的決定,同時也彰顯了一種自我的意識。但也是由于他與母親的關系親密,他的母親才能容忍不同的意見,允許孩子做出真正屬于自己的決定,而不是受制于母親的需要或焦慮而做決定。

老是幫學步中的幼兒系鞋帶會妨礙他的學習,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沒有父母會想要幫已經十二歲的少年綁鞋帶,所以我們會放手讓孩子自己來。但對象若是青少年(通常問題更多元,譬如學業、同伴壓力、藥物、性關系),父母可能就把退居幕后”“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的念頭完全拋諸腦后,他們會跟孩子說:你可以等考完試再去找朋友,維持好成績很重要。徹底疏忽這個年紀的孩子可能發生更多問題、需要培養自制能力的事實,拒絕讓青少年有機會自己做決定,學會承擔后果。任何能力的學習,就像幼兒學會自己系鞋帶之前必得笨手笨腳地摸索一番,青少年也必須從錯誤中學習如何處理困難的任務和選擇,如此,當父母不在身邊指導時,他們才能精確地掌握做出獨立、健康、有道德的決定的訣竅。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站穩腳跟向前行,可是在幼年及青春期,適度的挫折讓孩子有機會重拾平衡,修正自己。

當我們硬性強制、強迫孩子接受或非必要地接手時,我們其實是在慣壞他們,更嚴重的是,我們阻礙并干擾他們建立自我意識的能力。我的青少年病人會感到空虛,是因為她無法發展內心的資源,她自覺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或有效管理情緒。她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無法控制,也對自己處理青春期變化的能力缺乏信心。她覺得割傷自己是她能夠操控的少數事情之一,割傷讓她的憤怒得到適度的發泄,而非一發不可收。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病人覺得空虛呢由于心理基礎發展困難的孩子,其內心缺乏我們稱之為自我的安全、可靠、包容的內在架構,因此無聊、茫然、不快樂以及仰人鼻息的感覺會一舉涌上,即使外在擁有一個慷慨大方的家庭,但他們內在的房舍卻是破敗不堪。自認為心懷好意的父母解決問題、發展自我的方法是給孩子壓力,強調外在成就的重要性、全面批判,過猶不及地參與孩子的情緒,處于這些狀況下的孩子,尤其難以養成獨立自主的個性,或是培育出自我的個體。

圖片來源:圖蟲

諸多受歡迎的媒體大量報道那些自我陶醉、過度投入的父母的通病,指摘他們孕育出被慣壞、有求必應、同時缺乏價值觀的孩子。不過,我的經驗為我帶來迥然不同的結論,我的大多數病人雖然深受困擾,但并沒有被慣壞,他們的父母大多也不自戀,通常得獨立面對很多問題。父母和孩子感受到的痛苦同樣真實,而且并非微不足道。我看到的孩子享有各種物質上的優勢,但卻覺得人生沒有方向,他們缺乏自發性、創造力、熱忱,最惱人的是沒有快樂的能力。隨著他們的問題越來越明顯,他們的父母也感到更加困惑和憂心忡忡,要不退縮、要不加強介入,而孩子也好像更不能完成諸如發展友誼、興趣、自制力和獨立性等屬于童年和青春期的成長任務。

傳統上,在青春期的過程中,我們會看到退縮、易怒、抗拒、反對父母的價值觀、試圖展現不同及拋棄原本的個性等行為,最后終于發展出穩定的性格,重新回歸平淡的人生軌道。越來越少養尊處優的青少年,能與經常性的壓力抗衡,然后追求卓越。面對加速的學業課程、多元化的課外活動、提早準備高中或大學的入學、硬逼著孩子用盡最后一絲力氣的教練和家教,很多孩子都被擠壓得喘不過氣來。父母對孩子的批評甚至反對,成為家常便飯,好比較的父母依然持續對孩子施壓,希望他們有更好的表現和成就,結果,孩子沒有時間探究自我,自然也就無從發展良好的自我。幻想、做白日夢、思索自己和想象未來,或是緊張害怕,都是自我發展的必要過程,而且急不得。每個孩子的發展各不相同,大多數人會有某些項目超前,其他項目卻落后的狀況。不少名人都屬于大器晚成型的,例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作家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以及《魔戒》的作者托爾金(J.R.R.Tolkein)。有時輕推一把會有幫助,但揠苗助長卻很少會有效果。眾人眼中看起來像是很融入家庭和社區的良好表現,比方說,成績拿高分、聽話、守規矩、接受別人看重的興趣和活動,可能都是自欺欺人的,只是做給大人看的表象。孩子也許擁有傲人、優異的能力,卻仍缺乏對自我的基本認知,心理學家稱之為假性自我,它與一些情緒問題息息相關,最顯著的就是沮喪

當孩子被迫重視別人的意見高過自己的意見時,心理的發展就被扭曲了。一個小女孩因為假如成績退步,媽媽會崩潰,所以拼命維持平均分數,也許這個女孩本身就是個用功的學生,但現實中,她是因為需要控制住媽媽的焦慮,所以才用功讀書,如此絕對會妨礙這個孩子發展獨立自主、樂于工作的能力。積極進取及冒險犯難的動機均必須發自內心,唯有發自內心才有真實的感覺,假如來自外在,就會感覺虛偽

若為了取悅別人或博取他人的肯定而努力,不僅會耗費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更甚者會埋沒其真正的才能、技巧和興趣。由于青少年必須面對正常的多重自我我跟朋友在一起時那么快樂愉悅,但與父母相處時卻變成一個迥然不同、落寞寡歡的人),并且思考到底誰才是真正的我,青春期這樣的假性自我很容易造成問題。當孩子必須與父母灌輸的其他不切實際的形象,例如,名列前茅的學生、杰出的運動員、完美的孩子等,對抗時,對青少年原本就很繁復的心境而言,并無助于他們找到真實的自我。

青少年努力摸索自己的個性和未來的自我時,必須獲得大量的支持,但實際上,遇到的多半是干預,干預和支持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過程,支持與孩子的需求有關,干預卻代表著父母的需求。這兩種態度存在相異之處,一方面完全無法體會渴望的支持、溫暖和參與,另一方面又受到持續干預、反對和批評的損害,盡管立意良善,父母確實是持續在破壞孩子的心理成長過程。只要孩子沒有得到塑造真正的自我意識的機會——一種真正發自內心的自我,那么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飽受深度沮喪、焦慮、濫用藥物和空虛之苦。

圖片來源:圖蟲

我們太關注孩子做什么,忘了孩子是什么

基于想確定我的觀察是否正確的念頭,我開始打電話給全美國的同行,與市區、郊區以及鄉間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交談。我與那些專門治療富家子弟以及中產家庭的醫生也討論過。天之驕子是個比較級的用詞,在美國,富豪一詞或許只能保留給頂端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的高收入家庭,而其他大部分家庭只稱得上富裕。研究人員把富裕定義為家庭年收入在十二萬到十六萬美元之間,行銷雜志則將標準定在七萬五千美元及以上,或略高于全美四分之一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也就是被列為龐大的富裕階層這個等級。雖然父母的收入并不算寬裕,孩子卻能擁有富裕級的享受,擁有電視、電腦、電子游戲機,以及手機等。事實上,美國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而我們為數甚多的小孩所過的優渥生活是其他地區所無法想象的。

令人驚訝的是,幾個月的電話聯系的結果相當一致,或許因地區不同而表達用語各異,在芝加哥市區稱作空虛、紐約郊區稱作排空、佛蒙特鄉下則說枯燥乏味,但很清楚的是,這些聰穎、依賴性高、號稱天之驕子,卻感到疏離且空虛的病人全美到處都有,且不是這里一個、那里一個,而是成群結隊的。和我一樣,大多數我聯絡的兒童和青少年心理醫生和心理專家,都在電話答錄機上給來電者留言:掛號額滿,謝謝來電。他們的工作滿檔,病例接不完,也許我們在很努力地幫助個別的孩子,但卻忽略了更大的問題。

◎為什么家庭環境最好的孩子會陷入史無前例的精神疾病和情緒危機?

◎是否家庭收入高、父母教育程度高、關心子女以及對子女期望高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危害,而非原本期望的保護?

◎為何為數驚人的天之驕子們,在完成青少年階段最重要的任務,也就是發展自主權以及健康的自我意識時,會遭遇空前的困境呢?

我們必須檢視現代家庭教養子女的狀況,父母撫育子女越來越公事公辦、越來越不用心。我們太過在乎底限,太過關注孩子做什么,而忽略了孩子是什么。我們投入時間、注意力和金錢確保他們表現出色,每次球賽都親臨現場,卻很少一起吃晚餐。雖然我們堅定而往往帶有批判意味的關心都是動機良善的,我們相信我們的努力終究能幫助子女更快樂,讓他們在這個嚴苛的世界里出人頭地,但我們對他們的傷害卻并未減少。我們需要明了的是,研究顯示,養尊處優的天之驕子正蒙受著不成比例的高度情緒問題,我們需要更深入了解為什么會這樣,我們必須檢討這擾人的社會結構、這股環繞在我們自己和子女周圍的富裕文化。雖然我聚焦在那些顯然已經受到現有社會文化傷害的孩子身上,但事實上,很可能所有的孩子在面對過度的壓力、愛操心的父母和不當的價值觀時,或多或少都會遭受某種程度的傷害。我們必須挖掘自己的心理問題以及自己是否快樂的問題,必須正視我們教養孩子的方法。最后,我們不僅要為有問題的孩子,更要為所有的孩子發展出一種由人際關系、家庭、學校和社區所構成的安全網。我們必須停止將我們的資源投入研究問題,而是開始把資源投入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中。總而言之,我們不能再繼續忽視正在蔓延的嚴重情緒問題。

本文書摘部分節選自《反脆弱養育》第1章“生活富足的孩子內心或許更貧乏”,較原文有刪改,經出版社授權發布。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夹江县| 丹江口市| 铜梁县| 蒙城县| 女性| 天门市| 屏边| 麦盖提县| 乌鲁木齐市| 灌阳县| 衡水市| 温泉县| 马公市| 武平县| 周口市| 上高县| 时尚| 突泉县| 樟树市| 荣昌县| 乌苏市| 榕江县| 磴口县| 昌平区| 淮滨县| 舟曲县| 白山市| 修文县| 弋阳县| 镇安县| 阿克| 汨罗市| 天峻县| 淮北市| 资兴市| 澄城县| 克山县| 涿鹿县| 乌兰察布市| 青田县| 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