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潮汐商業評論 Elle
編輯|Ray
“光伏”,一個令人熟悉而又陌生的詞匯;同樣,也是一個令人驚喜而又充滿希望的詞匯。
經過近20年的努力,中國光伏產業憑借技術和規模優勢,成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場及光伏產業制造中心。
而市場對于中國光伏產業的信心再度達到峰值。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發布的《2022中國光伏行業發展形勢及未來展望》顯示,2021年,我國光伏產業,多晶硅產量連續11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組件產量連續15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新增裝機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累計裝機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首位。
如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現狀或是預期,光伏產業都是一片欣欣向榮之象。
但人們也有疑慮,十年前的“貿易大棒”會否重演,硅料大漲是否會持續施壓行業,以及激烈競爭下哪家企業能脫穎而出等等,而這些或許都要從光伏行業的發展歷程中找到答案……
01 中國光伏二十載
20世紀70時代,石油危機爆發,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在全世界迎來發展良機。
彼時,美國是光伏產業的霸主,在政策支持和技術積累之下,誕生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光伏企業,其他發達國家也跟隨其后,大力發展光伏產業。
在國內,因為生產多晶硅電池板的利潤大,很多企業成為光伏電池的代工廠,但這些產能主要是供給國際市場,國內的光伏裝機總量相當低。2000年,IEA世界能源大會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光伏總裝機容量將少于0.1GW。
然而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遠超這個預期。一方面是技術研發突破不斷,國家陸續成立多所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與國內知名學校合作,對光伏發電過程中的各種材料、設備開展基礎研究。
另一方面是企業涌現規模增長,1998年,從日本進口散件組裝太陽能霓虹燈的苗連生對太陽能產業產生了極大興趣,成立了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為首家中國光伏產業公司。
2001年,在無錫市政府的支持下,師從“太陽能之父”馬丁·格林教授的施正榮留學歸來,成立了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此后成為全球知名的光伏巨頭。
2004年前后,隨著《京都議定書》、《可再生能源法》及其修訂后的法案等推出,全球光伏產業迎來全面爆發。
中國的光伏企業趁勢站上世界舞臺。2005年12月,尚德成為中國大陸首家登錄紐交所的民營企業,2007年6月,英利登錄紐交所上市成功。
期間還有晶澳太陽能、浙江昱輝,江蘇阿特斯,常州天合光能,江蘇林洋等中國光伏企業陸續在海外成功上市。
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片產量為3436兆瓦,同比增長56%。其中日系廠商的市場份額下降至26%,中國廠商的市場份額提升至35%。
2011年,中國光伏產業迎來危險時刻。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了歐洲光伏市場,美國掀起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調查,在多重政策的支持下,光伏企業在國內市場重尋棲息之地。
此后,是中國光伏企業漫長的修煉“內功”時期,從硅料、硅片、電池片到組件,各個細分行業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創新企業,如打破多晶硅料技術壟斷的協鑫集團,推動單晶硅替代多晶硅的隆基集團,憑借PERC電池片工藝彎道超車的通威集團等等。
即便是光伏產業政策退補,已然屹立于世界光伏產業前列的中國光伏產業也快速適應了過來,并步入朝著“平價上網”目標前進的發展階段,過去十年,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了80%-90%。
值得注意的是,“貿易大棒”的困擾源源不絕。近年來,美國、印度等國家為保護本國光伏產業,多次實施貿易限制措施,如美國201調查、301調查及印度反傾銷調查等。
今年3月,美國媒體還報道稱,美國商務部將調查中國太陽能生產商是否通過在4個東南亞國家開展業務來規避太陽能關稅,若調查屬實,美國將對來自這4個東南亞國家的光伏組件征收高額關稅。
短期來看,會對國內光伏企業,尤其是海外市場占比較高或增長迅速的相關企業業績有所影響。如隆基股份,2021年美洲市場營收130億元,同比增長47%,占總營收的16%;歐洲市場114億元,同比增長128%,占總營收的14%。
但如今的中國光伏產業已今非昔比,產業鏈的自主可控避免了如芯片般的“卡脖子”危機,研發、生產的技術和規模占據著優勢,內循環下自身龐大的需求市場也是強有力的支撐,海外市場摩擦或對部分企業來說或有陣痛,只要堅持技術和產品為王,卻也難撼根基。
02 硅料大漲幾時休
時間再回到2021年,如果要說一件業內業外都知道的光伏行業大事件,硅料漲價必是其中之一,受供應鏈產能錯配疊加能耗管控政策等影響,硅料價格年內漲幅達到224%。
受益最明顯的便是以此為主營業務的硅料“四大天王”。2021年,通威股份、協鑫科技、大全能源、新特能源分別實現凈利潤82.08億、50.84億、57.24億、49.55億元,同比增長127.50%、189.70%、448.56%、680.88%。
但這也給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帶來了壓力。硅料是硅片的材料,原料價格的上漲蠶食部分利潤空間,以硅片兩大龍頭隆基綠能和中環股份來看,其硅片業務毛利率或有所減少,或輕微增加,都與硅料毛利率的翻倍增速相差甚遠。
2021年,隆基綠能增收不增利,營收809.32億元,同比48.27%,凈利潤90.86億元,同比增長6.24%。其中,硅片及硅棒營收170.28億元,同比增長9.77%,營業成本123.37億元,同比增長14.2%,毛利率27.55%,減少2.81個百分點。
2021年,中環股份依靠產能釋放,營收411.05億元,同比增長115.07%,凈利潤40.3億元,同比增長270.03%。其中,硅片營收317.97億元,同比增長124.64%,營業成本245.71億元,同比增長114.98%,毛利率22.73%,同比增加3.44個百分點。
與硅片可以同步漲價,轉嫁原材料成本不同,電池片和組件環節上的企業則更是大受硅料漲價所累。
主營單晶PERC太陽能電池片的愛旭股份由盈轉虧,2021年營收154.7億元,同比增長60.09%,營業成本145.32億元,同比增長76.72%,毛利率僅5.55%,同比減少9.3個百分點,增收不增利正是由于上游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虧損高達12.56億元。
涵蓋硅片、電池片、組件等的晶科能源各業務之間分化明顯,2021年營收405.7億元,同比增長20.53%,凈利潤11.41億元,同比增長9.59%。
其中,硅片業務營收11.52億元,同比增長154.8%,毛利率增加10.12個百分點;電池片業務營收5.37億元,同比增長152.37%,毛利率減少0.4個百分點;組件業務營收376.63億元,同比增長15.8%,毛利率減少1.69個百分點。
落到整個產業鏈上來看也是如此。CPIA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量約170GW,同比增長23%,而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環節的營收增速分別為171.2%、70.4%、62.8%、40.5%,呈遞減趨勢。
業內人士指出,硅料價格一直處于高位,不僅是對下游硅片生產的公司,對整個行業都會有一定壓力,起到了抑制需求的效果。
那么,硅料的這場大漲還會有多久呢?市場普遍認為隨著新舊企業的不斷擴產,硅料產能釋放,供需關系或將逐漸扭轉。
浙商證券預測,2023年起全球主流硅料企業合計產能至少在132萬噸以上,可以支撐超385GW的光伏裝機需求。如果再加上硅料新勢力寶豐能源的30萬噸產能、以及上機數控的5萬噸產能,2023年硅料的供需緊缺程度將會大大減輕,而具有成本優勢的硅料龍頭為了維持市場份額,則很可能會主動發起價格戰,屆時硅料價格將會大幅下跌。
今年3月,硅業分會的報告也指出,長期來看,硅料的供應存在供過于求的風險。目前公布新建、擬建項目的新進企業已有16家,規劃產能超過170萬噸/年,若包括現有企業擴產產能,總增量將達到350萬噸/年左右。而2025年終端需求樂觀預計400GW,硅料需求量約150萬噸。
03 江山代有人才出
不管是過去的二十年,還是目前的當下,光伏行業的更迭都一如既往頻繁。
一次政策發布可能引發需求變動,或是一次技術突破可能帶來行業變革,都相當常見,有的企業曾是巨頭,卻消失在歷史長河,有的企業搶抓機遇,也能一爭龍頭之位。
這固然是機遇,也是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之下的挑戰。
中國光伏產業協會分析指出,未來我國光伏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落后產能將加速淘汰,隨著高效產品需求的日益旺盛,以及產品價格的進一步下降,部分中小企業受制于資金限制,無力改造升級,老產線加速淘汰。
同時,頭部企業加速擴張,在增大其市場供應量的同時將進一步擠壓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這種擠壓除了單一產品領域,還體現在整個產業鏈上的一體化趨勢。
以被譽為“光伏茅”的隆基綠能來說,業務覆蓋了除了硅料外的幾乎全部板塊,包括硅棒硅片、電池、組建、電站等等。
依靠單晶路線的多年布局,隆基綠能以單晶龍頭地位為基礎,向產業鏈下游快速擴張。截至2021年底,隆基綠能單晶硅片產能達到105GW,單晶電池產能達到37GW,單晶組件產能達到60GW,其中單晶電池和單晶組件產能在國內光伏行業中排名第一。
而這部分單晶硅片的產能,滿足了自用和銷售需求。2021年,隆基綠能實現單晶硅片出貨量70.01GW,其中對外銷售33.92GW,自用 36.09GW。這也意味著隆基綠能對外依存度更低,成本控制更容易,以及成為整個產業的龍頭更有優勢。
同屬硅片雙龍頭的中環股份,卻選擇了向產業鏈上游擴張。今年4月,中環股份與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達成戰略合作,擬投資206億元,加碼12萬噸高純多晶硅項目等多個項目,投資完成后有望成為硅料優勢企業。
與布局整個產業鏈相比,硅料對于硅片的協同效應更為明顯,而且中環股份還推出M12單晶硅片,加強與隆基綠能在硅片領域的競爭。
目前,隆基綠能牽頭晶科能源、晶澳科技等企業組建M10(182mm)陣營與中環股份牽手東方日升、天合光能、協鑫集成等廠商組建M12(210mm)陣營齊頭并進,前者的技術更為成熟,制造成本更低,后者的大尺寸則被認為是行業需求的大勢所趨。
還有從綠色農業跨界進入光伏產業的通威股份,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電池企業及多晶硅生產企業。
PV InfoLink公布的電池片出貨排名顯示,自2017年起,通威太陽能總出貨量已連續四年位列全球第一。
同時,通威股份依靠首創的漁光一體模式結合水產養殖業務降低光伏成本,形成協同效應,保持業績高增長而備受市場關注。
2019年-2021年,通威股份光伏業務營業收入分別為178.01億元、225.02億元、381.84億元,同比增長74.52%、26.41%、69.69%。
對于這些企業來說,如今的成就也只是起點。
近期,歐盟公布了“REPowerEU”能源計劃細則,歐盟將動用3000億歐元資金,這筆龐大的資金也被喻為歐盟能源轉型的“渦輪增壓發動機”。
不久前,組件龍頭晶澳科技宣布擴產,具體包括曲靖10GW高效電池、5GW組件項目,以及合肥11 GW高功率組件改擴建項目,預計投資額達到102.9億元。
市場在擴張,產業鏈上下游也在擴張,意味著這些頭部企業之間的競合升級,產業發展不止,技術創新不休,新玩家仍然會源源不斷地涌入。
如成本優勢明顯的顆粒硅有望成為新一代硅技術,TopCon、HJT、 IBC的技術路線之爭尚待塵埃落定,以及分布式光伏的發展對于儲能技術提出更高要求仍需得到解決等等。
光伏產業變遷的內在邏輯仍未改變,誰掌握了最核心的技術,誰能進一步光伏降低成本,誰就能搶占先機,在行業中奪得重要的一席之地,行業和社會都在期待更多這樣的企業出現。
商業往往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