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專訪】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丁遠:越南難以重塑全球供應鏈,印度更有增長潛力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專訪】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丁遠:越南難以重塑全球供應鏈,印度更有增長潛力

“印度現在進入到一個適合發展的外部環境,但能不能更上一層樓,要看自己能否抓住機會。”

記者 | 王磬 發自達沃斯

5月22日至26日,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在瑞士達沃斯舉行。本次會議恰逢俄烏沖突疊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正面臨嚴峻挑戰。在歷史的轉折點上,各國如何在控制通脹和避免衰退之間實現平衡?

在達沃斯的會場,界面新聞專訪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法國凱輝會計學教席教授丁遠。在加入中歐之前,他是法國HEC管理學院會計與管理控制系的終身教授,也是歐洲會計學會、法國會計學會及美國會計學會成員。今年,丁遠是為數不多的到達沃斯現場參加年會的華人學者,也是多家國際媒體爭相約訪的中國經濟專家。

丁遠對界面新聞表示,過去幾十年,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最高效、最可靠的供應鏈環節,得益于中國政府和政策的穩定性,給跨國公司和上下游企業帶來了信任感,在全球建立起了良好商譽。如今,疫情沖擊全球供應鏈,一波新生的、低成本制造大國即將出現。雖然現在市場上都看好越南,但他的判斷是,越南對全球供應鏈改變的程度將達不到外界的期望,印度有可能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以下為訪談實錄,刊發時有編輯。

大家都在“焦慮”短期問題

界面新聞:距上一次達沃斯線下年會已過去兩年,世界局勢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尤其是俄烏沖突和新冠疫情令全球對經濟的擔憂日益強烈。您如何看待世界經濟格局的現狀和未來的挑戰?

丁遠:目前來看,后疫情時代確實已經到來了。我參與經濟方面的討論比較多,其實(歐洲)這邊的相關討論中,疫情已經不是他們關心的問題了。在通貨膨脹的狀態下,他們現在最關心的問題首先是怎樣調整利率。

去年開始有通脹苗頭的時候,美國和歐洲各國央行都還在否認,認為(通脹)是短期的,所以大家在(加息)這個事情上都拖了比較久。而現在,美國加息節奏在加快。前段時間,美元升值,很多人說人民幣貶值了,其實并不是。人民幣兌歐元、瑞郎等其他貨幣都沒怎么貶值,主要是美元升值了。各國加息過程中又碰到另外一個問題,一般加息要在經濟增長比較強勁的時候,而目前美國經濟也出現一些脆弱性,歐洲的問題更大。

尤其在俄烏沖突爆發后,造成全球的供應鏈出現問題,特別是能源和糧食這兩大領域受到影響。俄羅斯是油氣大國,烏克蘭是糧食大國,整個黑海的運輸全部斷掉,導致全球的能源和糧食危機。自去年開始,石油價格和糧食價格已經在上漲。現在看來,受影響最大的還是歐洲,因為歷史原因導致歐洲對俄羅斯油氣的依賴性很強。

冷戰時期,西歐和東歐的經濟往來很少,但蘇聯解體后,當時西方尤其是歐洲與俄羅斯建立了一個非常緊密的、互通有無的產業鏈,俄羅斯給西歐提供大量的能源,歐洲給俄羅斯提供精密機械、汽車,在農產品、乳制品、肉類等其他產品也有很多的往來。這一次,要通過制裁手段把(貿易)關系切割,大家都很痛苦。西歐對于天然氣有需求,但是要從美國購買頁巖氣的運輸成本非常高,而且頁巖氣污染環境的程度比俄羅斯天然氣要嚴重得多。

在這種(歐洲能源危機)背景下,大家甚至都在擔心歐洲會不會滯脹。那么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歐洲敢不敢加息?加息,經濟可能會衰退;但是如果無法遏制通脹的話,現在歐洲的普通老百姓對物價上漲的反應也非常強烈。所以最近在這方面討論非常熱烈。

此外,受到新一輪奧密克戎疫情的影響,中國對海外的供應鏈進出都受到巨大影響。如果供給端能力不足,通脹就更嚴重。這也是本次達沃斯會議的焦點話題,但是我們還沒有看到太多好的解決方案,大家也非常焦慮。前幾年情況跟現在有一定差別。

界面新聞:現在和前幾年的情況具體有什么不同?

丁遠:前幾年,在大的問題上,大國之間還有一定的共識。雖然大家也很擔心民粹主義,包括達沃斯的所謂合法性,我記得當時街上已經有很多年輕人在游行抗議達沃斯,但至少那時精英階層還對全球化有著相對完整的共識,大家一起往這條路上走,現在這個共識就弱很多了。

那個時候,在共識的基礎上,大家討論的事情相對長遠一點,比如說第四次工業革命、顛覆性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等問題。

我從2016年參與達沃斯,一直到2020年,大家在會上討論的還是比較大的問題,也是因為剛好2020年達沃斯論壇是在疫情大規模爆發前舉辦的,當時世界經濟沒有出什么大的毛病。現在情況完全不一樣,我感覺大家討論的內容比較短期、應急。

界面新聞:剛才您提到了歐洲的能源危機,一方面歐洲離開俄羅斯能源后會非常痛苦,另外一方面能源轉型也是必須的,以您的判斷,歐洲有哪些方式可以在短期和長期緩解能源危機,這一過程預計需要多久?

丁遠:這個事情歐洲已經在做了,一方面 ,綠色轉型(Green Transition)肯定會加速,將會對能源選項進行評估。像法國注重核能,某種意義上來說原來在歐洲是少數派,而現在(曾堅定放棄核電的)德國又在重新審視(棄核)政策。另一方面,歐盟也在推進“南部天然氣走廊”項目,把最遠到阿塞拜疆、土耳其等國的能源高效地輸送回來。其中最大的勝出方是土耳其。最近幾年,歐洲跟土耳其關系一直不太好,歐洲在這里給土耳其一個咸魚翻身的機會,因為土耳其在這一次的協調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包括在未來歐洲能源的核心作用,土耳其會變得非常重要。

另外一點就是中東問題。前幾年美國對中東問題是不怎么管的,原因在于,美國頁巖氣革命以后,美國不但實現能源自給自足,還有盈余可以輸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從二戰結束到海灣戰爭以后,如今美國對中東的興趣減小了。而歐洲現在考慮到自己的能源問題,可能會對中東很重視,地緣政治的背后就是經濟,或將重新勾畫歐洲到近東到中東到中亞地區的關系。總之,這個問題肯定能解決,只是比較痛苦一點,包括前兩天也在說德國人又開始多燒煤,肯定它也需要解決這個問題。

能源危機對歐洲未來5年到10年的碳排放目標的實現和保持,可能會帶來很大的挑戰。剛才討論了很多選項,其實都是會增加排放,但當一些短期危機出現的時候,大家肯定去救這些短期危機。對他們來說這個問題是肯定要解決的,而未來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突然就變得非常陽春白雪。

警惕刺激過度之后的全球緊縮

界面新聞:您剛才提到在新一輪全球通脹的風險下,美國本身經濟也有一定脆弱性。在您的觀察中,美國經濟的脆弱性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丁遠:現在美國最大的問題就是美國經濟的金融化程度比全球其他國家都要高。美國(民眾)間接通過養老金和各種共同基金(投資金融市場),還有個人直接投資,所以美國國民對資本市場的參與程度和資產水平都是非常高的。另外美國房地產行業的證券化程度也非常高,負債率也非常高,很多人都通過抵押購買房產。大家都可以看到,其實現在這兩塊東西都很脆弱,美國現在經濟復蘇,就業情況也非常好,但實際上它未來的走勢會有很大壓力,所以美聯儲在(加息)這個事情上操作還是非常謹慎。也有人批評他們過于謹慎,因為如果從純粹控制通脹角度來看,美聯儲早就應該加息,但它猶猶豫豫,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美聯儲縮減)資產負債表的情況下,如果加息,美國債市和股市都跌,沖擊到金融以后就沖擊到市場信心,最后也會沖擊到實體經濟,這是美國現在比較擔心的。

界面新聞:據您觀察,在全球范圍有沒有一些問題可能導致全球經濟的脆弱性加深?

丁遠:剛才提到了經濟衰退可能導致發達國家的民粹主義泛濫,這是一個風險。但是還有一個更大的風險是,抗風險能力比較差的國家如何應對債務。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也表示,大約60%的低收入國家目前正處于或可能出現債務危機。另外一點是,發展中國家的老百姓餓肚子、搶糧食,通脹帶來的風險,會不會引發局部爭端甚至戰爭?這都是有可能的。很多經濟一直比較脆弱的國家的社會穩定,可能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界面新聞:正如您剛才所說,現在回過頭去看,能感覺到2020年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分水嶺。您對于我們在經濟周期所處的位置是怎么看的?

丁遠:我覺得目前我們正處在退出長期量化寬松的階段。實際上,從2008年金融危機結束以后,像歐盟、瑞士,歐元區、瑞郎區早就進入負利率了,美國還差一點點。最早我們看到日本(實行負利率),大家都覺得是一個很奇葩的事情,后來負利率在發達國家實際上變成一個常態。在負利率的背景下,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這種情況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會帶來多大的資產價格的重置?會有很大的動蕩,對于加杠桿的人尤其如此。如果你不玩杠桿,最多就是過去幾年資產縮水了,名義價值原來值一個億,現在可能值6000萬。但對于玩杠桿的個人和企業,(資產)有可能就沒了。

最大的風險是什么?原來這個情況只在日本發生過,這個過程在經濟學上叫做資產負債表經濟。當全球都在縮表,就會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這時你再給經濟輸血,沒人愿意要,因為他們首先考慮是要縮減資產負債表,而不想在凈資產已經快沒有的情況下借錢,只想把資產負債表不斷緊縮,這就可能會進入全球緊縮的狀態。很多專家現在比較擔心這一點。因為現在不只一個區域,而是全球,在刺激過度之后都有出現這種趨勢。

印度的成長潛力更值得關注

界面新聞:剛才您也提到新一輪的疫情對產業鏈造成的影響。最近我們也看到一些觀點認為越南可能會后來居上。

丁遠:關于這點,我覺得國內有一個很大的誤區。甚至可以說有時候社交網絡對產業鏈的評價口徑是非常危險的。通過三十多年的積累,中國在全球供應鏈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些產業甚至起到樞紐的作用。為什么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能成為全球最高效、最可靠的供應鏈環節?背后有一個很重要的邏輯,是因為中國高效、投入產出比最合理、非常可靠。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中國政府和政策的穩定性,給跨國公司和上下游企業帶來信任感,這是中國過去三十年中在全球建立的商譽(Goodwill)。我們要避免多年建立起來的整個構架的重組和坍塌。這是我這幾年一直非常擔心的事情。

疫情前期,人家可能不得不把很多產業轉移到中國去生產,因為中國當時疫情控制得最好,產能恢復早;現在這一波疫情,實際上把很多企業的產能壓下去了。

20世紀80年代,美國也有一個高通脹(階段),后來(通脹)下來是在里根上臺以后。回頭來看,當時為全球經濟低成本提供復蘇機會、低成本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引擎就是中國。也有很多學者研究這件事,當時中國外向型經濟的崛起,給全球帶來了一個消除通脹(的機會),在低成本的情況下極大滿足物質生活的豐富。當時我們稱為“沃爾瑪現象”、“家樂福現象”。現在是不是會有一波的新生的、低成本制造大國出現?中國肯定要去走更高端的、技高附加值為主的產業,因為中國現在人工成本已經很高了。現在越南一般技術工人的人工成本只有中國的1/3,,印度更低,可能就1/5,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就沒有辦法再靠低端產業競爭。

今年大家都很看好越南。其實越南人會過得很舒服,但越南對全球供應鏈改變的程度,達不到大家對它的厚望。

越南人口和面積的體量就相當于廣東省,形狀還比廣東省狹長得多,很多去越南投資的中歐校友都表示當地交通非常糟糕,一是因為基建落后,二是因為南北狹長、地形多山,修路成本非常高。從這個角度來看,越南目前做得不錯,未來幾年完全有可能有很好的發展,但它就是一個廣東省,對全球的供應鏈的貢獻或者沖擊沒那么大。如果想找到“下一個中國”的話,只能去看印度了,別的國家沒有那么大的厚度。

界面新聞:這次會上我有一個感受,就是印度的存在感很強,街上有很多印度的展示廳,印度的代表團人數眾多,可以看到印度似乎希望更多地與全球頂級玩家去對話,不知道您是否有同感?您對于印度經濟在未來的預期如何,印度可能成長新的全球性力量嗎?

丁遠: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朱天教授有本書中講到念,中國過去幾十年對印度有一個非常錯誤的理解,但實際上除了中國之外的所有發展中國家里,印度是持續增長效率最高的一個國家,沒有之一。印度過去幾十年的增長做得非常好,現在印度人均GDP大約只有中國的1/6,人口總量跟中國已經很接近,但是印度人口結構又非常年輕,人力成本又比較低,所以它的成長潛力還是非常大的。

當然,印度國內也有很多問題,比如語言、文化、宗教差異性太大,所以內部市場的效率很低。教育方面,接受高等教育的印度人素質非常高,但是種姓制度下印度教育的差異非常大,與中國達到同樣GDP水平時相比,印度的平均教育水平要低得多。總之印度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但都是一些內部的問題。一個國家的發展,外部環境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抓住機遇。外部環境現在對印度來說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印度現在進入到一個適合發展的外部環境,但能不能更上一層樓,這就要看印度自己能否抓住機會。

界面新聞:烏克蘭危機以來,印度官方所采取的也是一種中立狀態。

丁遠:印度在歷史上買了太多俄羅斯的武器裝備,所以印度跟俄羅斯在很多關系上是割不清的。那么它又不想特別得罪美國人,最近好不容易有“印太”這個提法,每個問題美國都把印度拉進來,包括澳大利亞、日本都跟它走得很近,所以印度在中間也想玩一些“騎墻派”的做法,能夠保全既得利益和未來成長的機會,這也是印度的國家政治特點。

像瑞士也一樣,這一次金融制裁(俄羅斯)是對還是錯,瑞士人自己也在討論。每個國家很難說什么一定是對的,或者說沒有絕對的對錯。

(感謝高鉑寧對此文的貢獻)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專訪】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丁遠:越南難以重塑全球供應鏈,印度更有增長潛力

“印度現在進入到一個適合發展的外部環境,但能不能更上一層樓,要看自己能否抓住機會。”

記者 | 王磬 發自達沃斯

5月22日至26日,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在瑞士達沃斯舉行。本次會議恰逢俄烏沖突疊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正面臨嚴峻挑戰。在歷史的轉折點上,各國如何在控制通脹和避免衰退之間實現平衡?

在達沃斯的會場,界面新聞專訪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法國凱輝會計學教席教授丁遠。在加入中歐之前,他是法國HEC管理學院會計與管理控制系的終身教授,也是歐洲會計學會、法國會計學會及美國會計學會成員。今年,丁遠是為數不多的到達沃斯現場參加年會的華人學者,也是多家國際媒體爭相約訪的中國經濟專家。

丁遠對界面新聞表示,過去幾十年,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最高效、最可靠的供應鏈環節,得益于中國政府和政策的穩定性,給跨國公司和上下游企業帶來了信任感,在全球建立起了良好商譽。如今,疫情沖擊全球供應鏈,一波新生的、低成本制造大國即將出現。雖然現在市場上都看好越南,但他的判斷是,越南對全球供應鏈改變的程度將達不到外界的期望,印度有可能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以下為訪談實錄,刊發時有編輯。

大家都在“焦慮”短期問題

界面新聞:距上一次達沃斯線下年會已過去兩年,世界局勢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尤其是俄烏沖突和新冠疫情令全球對經濟的擔憂日益強烈。您如何看待世界經濟格局的現狀和未來的挑戰?

丁遠:目前來看,后疫情時代確實已經到來了。我參與經濟方面的討論比較多,其實(歐洲)這邊的相關討論中,疫情已經不是他們關心的問題了。在通貨膨脹的狀態下,他們現在最關心的問題首先是怎樣調整利率。

去年開始有通脹苗頭的時候,美國和歐洲各國央行都還在否認,認為(通脹)是短期的,所以大家在(加息)這個事情上都拖了比較久。而現在,美國加息節奏在加快。前段時間,美元升值,很多人說人民幣貶值了,其實并不是。人民幣兌歐元、瑞郎等其他貨幣都沒怎么貶值,主要是美元升值了。各國加息過程中又碰到另外一個問題,一般加息要在經濟增長比較強勁的時候,而目前美國經濟也出現一些脆弱性,歐洲的問題更大。

尤其在俄烏沖突爆發后,造成全球的供應鏈出現問題,特別是能源和糧食這兩大領域受到影響。俄羅斯是油氣大國,烏克蘭是糧食大國,整個黑海的運輸全部斷掉,導致全球的能源和糧食危機。自去年開始,石油價格和糧食價格已經在上漲。現在看來,受影響最大的還是歐洲,因為歷史原因導致歐洲對俄羅斯油氣的依賴性很強。

冷戰時期,西歐和東歐的經濟往來很少,但蘇聯解體后,當時西方尤其是歐洲與俄羅斯建立了一個非常緊密的、互通有無的產業鏈,俄羅斯給西歐提供大量的能源,歐洲給俄羅斯提供精密機械、汽車,在農產品、乳制品、肉類等其他產品也有很多的往來。這一次,要通過制裁手段把(貿易)關系切割,大家都很痛苦。西歐對于天然氣有需求,但是要從美國購買頁巖氣的運輸成本非常高,而且頁巖氣污染環境的程度比俄羅斯天然氣要嚴重得多。

在這種(歐洲能源危機)背景下,大家甚至都在擔心歐洲會不會滯脹。那么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歐洲敢不敢加息?加息,經濟可能會衰退;但是如果無法遏制通脹的話,現在歐洲的普通老百姓對物價上漲的反應也非常強烈。所以最近在這方面討論非常熱烈。

此外,受到新一輪奧密克戎疫情的影響,中國對海外的供應鏈進出都受到巨大影響。如果供給端能力不足,通脹就更嚴重。這也是本次達沃斯會議的焦點話題,但是我們還沒有看到太多好的解決方案,大家也非常焦慮。前幾年情況跟現在有一定差別。

界面新聞:現在和前幾年的情況具體有什么不同?

丁遠:前幾年,在大的問題上,大國之間還有一定的共識。雖然大家也很擔心民粹主義,包括達沃斯的所謂合法性,我記得當時街上已經有很多年輕人在游行抗議達沃斯,但至少那時精英階層還對全球化有著相對完整的共識,大家一起往這條路上走,現在這個共識就弱很多了。

那個時候,在共識的基礎上,大家討論的事情相對長遠一點,比如說第四次工業革命、顛覆性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等問題。

我從2016年參與達沃斯,一直到2020年,大家在會上討論的還是比較大的問題,也是因為剛好2020年達沃斯論壇是在疫情大規模爆發前舉辦的,當時世界經濟沒有出什么大的毛病。現在情況完全不一樣,我感覺大家討論的內容比較短期、應急。

界面新聞:剛才您提到了歐洲的能源危機,一方面歐洲離開俄羅斯能源后會非常痛苦,另外一方面能源轉型也是必須的,以您的判斷,歐洲有哪些方式可以在短期和長期緩解能源危機,這一過程預計需要多久?

丁遠:這個事情歐洲已經在做了,一方面 ,綠色轉型(Green Transition)肯定會加速,將會對能源選項進行評估。像法國注重核能,某種意義上來說原來在歐洲是少數派,而現在(曾堅定放棄核電的)德國又在重新審視(棄核)政策。另一方面,歐盟也在推進“南部天然氣走廊”項目,把最遠到阿塞拜疆、土耳其等國的能源高效地輸送回來。其中最大的勝出方是土耳其。最近幾年,歐洲跟土耳其關系一直不太好,歐洲在這里給土耳其一個咸魚翻身的機會,因為土耳其在這一次的協調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包括在未來歐洲能源的核心作用,土耳其會變得非常重要。

另外一點就是中東問題。前幾年美國對中東問題是不怎么管的,原因在于,美國頁巖氣革命以后,美國不但實現能源自給自足,還有盈余可以輸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從二戰結束到海灣戰爭以后,如今美國對中東的興趣減小了。而歐洲現在考慮到自己的能源問題,可能會對中東很重視,地緣政治的背后就是經濟,或將重新勾畫歐洲到近東到中東到中亞地區的關系。總之,這個問題肯定能解決,只是比較痛苦一點,包括前兩天也在說德國人又開始多燒煤,肯定它也需要解決這個問題。

能源危機對歐洲未來5年到10年的碳排放目標的實現和保持,可能會帶來很大的挑戰。剛才討論了很多選項,其實都是會增加排放,但當一些短期危機出現的時候,大家肯定去救這些短期危機。對他們來說這個問題是肯定要解決的,而未來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突然就變得非常陽春白雪。

警惕刺激過度之后的全球緊縮

界面新聞:您剛才提到在新一輪全球通脹的風險下,美國本身經濟也有一定脆弱性。在您的觀察中,美國經濟的脆弱性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丁遠:現在美國最大的問題就是美國經濟的金融化程度比全球其他國家都要高。美國(民眾)間接通過養老金和各種共同基金(投資金融市場),還有個人直接投資,所以美國國民對資本市場的參與程度和資產水平都是非常高的。另外美國房地產行業的證券化程度也非常高,負債率也非常高,很多人都通過抵押購買房產。大家都可以看到,其實現在這兩塊東西都很脆弱,美國現在經濟復蘇,就業情況也非常好,但實際上它未來的走勢會有很大壓力,所以美聯儲在(加息)這個事情上操作還是非常謹慎。也有人批評他們過于謹慎,因為如果從純粹控制通脹角度來看,美聯儲早就應該加息,但它猶猶豫豫,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美聯儲縮減)資產負債表的情況下,如果加息,美國債市和股市都跌,沖擊到金融以后就沖擊到市場信心,最后也會沖擊到實體經濟,這是美國現在比較擔心的。

界面新聞:據您觀察,在全球范圍有沒有一些問題可能導致全球經濟的脆弱性加深?

丁遠:剛才提到了經濟衰退可能導致發達國家的民粹主義泛濫,這是一個風險。但是還有一個更大的風險是,抗風險能力比較差的國家如何應對債務。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也表示,大約60%的低收入國家目前正處于或可能出現債務危機。另外一點是,發展中國家的老百姓餓肚子、搶糧食,通脹帶來的風險,會不會引發局部爭端甚至戰爭?這都是有可能的。很多經濟一直比較脆弱的國家的社會穩定,可能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界面新聞:正如您剛才所說,現在回過頭去看,能感覺到2020年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分水嶺。您對于我們在經濟周期所處的位置是怎么看的?

丁遠:我覺得目前我們正處在退出長期量化寬松的階段。實際上,從2008年金融危機結束以后,像歐盟、瑞士,歐元區、瑞郎區早就進入負利率了,美國還差一點點。最早我們看到日本(實行負利率),大家都覺得是一個很奇葩的事情,后來負利率在發達國家實際上變成一個常態。在負利率的背景下,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這種情況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會帶來多大的資產價格的重置?會有很大的動蕩,對于加杠桿的人尤其如此。如果你不玩杠桿,最多就是過去幾年資產縮水了,名義價值原來值一個億,現在可能值6000萬。但對于玩杠桿的個人和企業,(資產)有可能就沒了。

最大的風險是什么?原來這個情況只在日本發生過,這個過程在經濟學上叫做資產負債表經濟。當全球都在縮表,就會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這時你再給經濟輸血,沒人愿意要,因為他們首先考慮是要縮減資產負債表,而不想在凈資產已經快沒有的情況下借錢,只想把資產負債表不斷緊縮,這就可能會進入全球緊縮的狀態。很多專家現在比較擔心這一點。因為現在不只一個區域,而是全球,在刺激過度之后都有出現這種趨勢。

印度的成長潛力更值得關注

界面新聞:剛才您也提到新一輪的疫情對產業鏈造成的影響。最近我們也看到一些觀點認為越南可能會后來居上。

丁遠:關于這點,我覺得國內有一個很大的誤區。甚至可以說有時候社交網絡對產業鏈的評價口徑是非常危險的。通過三十多年的積累,中國在全球供應鏈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些產業甚至起到樞紐的作用。為什么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能成為全球最高效、最可靠的供應鏈環節?背后有一個很重要的邏輯,是因為中國高效、投入產出比最合理、非常可靠。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中國政府和政策的穩定性,給跨國公司和上下游企業帶來信任感,這是中國過去三十年中在全球建立的商譽(Goodwill)。我們要避免多年建立起來的整個構架的重組和坍塌。這是我這幾年一直非常擔心的事情。

疫情前期,人家可能不得不把很多產業轉移到中國去生產,因為中國當時疫情控制得最好,產能恢復早;現在這一波疫情,實際上把很多企業的產能壓下去了。

20世紀80年代,美國也有一個高通脹(階段),后來(通脹)下來是在里根上臺以后。回頭來看,當時為全球經濟低成本提供復蘇機會、低成本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引擎就是中國。也有很多學者研究這件事,當時中國外向型經濟的崛起,給全球帶來了一個消除通脹(的機會),在低成本的情況下極大滿足物質生活的豐富。當時我們稱為“沃爾瑪現象”、“家樂福現象”。現在是不是會有一波的新生的、低成本制造大國出現?中國肯定要去走更高端的、技高附加值為主的產業,因為中國現在人工成本已經很高了。現在越南一般技術工人的人工成本只有中國的1/3,,印度更低,可能就1/5,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就沒有辦法再靠低端產業競爭。

今年大家都很看好越南。其實越南人會過得很舒服,但越南對全球供應鏈改變的程度,達不到大家對它的厚望。

越南人口和面積的體量就相當于廣東省,形狀還比廣東省狹長得多,很多去越南投資的中歐校友都表示當地交通非常糟糕,一是因為基建落后,二是因為南北狹長、地形多山,修路成本非常高。從這個角度來看,越南目前做得不錯,未來幾年完全有可能有很好的發展,但它就是一個廣東省,對全球的供應鏈的貢獻或者沖擊沒那么大。如果想找到“下一個中國”的話,只能去看印度了,別的國家沒有那么大的厚度。

界面新聞:這次會上我有一個感受,就是印度的存在感很強,街上有很多印度的展示廳,印度的代表團人數眾多,可以看到印度似乎希望更多地與全球頂級玩家去對話,不知道您是否有同感?您對于印度經濟在未來的預期如何,印度可能成長新的全球性力量嗎?

丁遠: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朱天教授有本書中講到念,中國過去幾十年對印度有一個非常錯誤的理解,但實際上除了中國之外的所有發展中國家里,印度是持續增長效率最高的一個國家,沒有之一。印度過去幾十年的增長做得非常好,現在印度人均GDP大約只有中國的1/6,人口總量跟中國已經很接近,但是印度人口結構又非常年輕,人力成本又比較低,所以它的成長潛力還是非常大的。

當然,印度國內也有很多問題,比如語言、文化、宗教差異性太大,所以內部市場的效率很低。教育方面,接受高等教育的印度人素質非常高,但是種姓制度下印度教育的差異非常大,與中國達到同樣GDP水平時相比,印度的平均教育水平要低得多。總之印度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但都是一些內部的問題。一個國家的發展,外部環境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抓住機遇。外部環境現在對印度來說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印度現在進入到一個適合發展的外部環境,但能不能更上一層樓,這就要看印度自己能否抓住機會。

界面新聞:烏克蘭危機以來,印度官方所采取的也是一種中立狀態。

丁遠:印度在歷史上買了太多俄羅斯的武器裝備,所以印度跟俄羅斯在很多關系上是割不清的。那么它又不想特別得罪美國人,最近好不容易有“印太”這個提法,每個問題美國都把印度拉進來,包括澳大利亞、日本都跟它走得很近,所以印度在中間也想玩一些“騎墻派”的做法,能夠保全既得利益和未來成長的機會,這也是印度的國家政治特點。

像瑞士也一樣,這一次金融制裁(俄羅斯)是對還是錯,瑞士人自己也在討論。每個國家很難說什么一定是對的,或者說沒有絕對的對錯。

(感謝高鉑寧對此文的貢獻)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聊城市| 河南省| 三都| 宜兴市| 疏附县| 杭州市| 耒阳市| 南乐县| 商河县| 丰顺县| 宜春市| 五原县| 太仆寺旗| 浦江县| 汾阳市| 高邑县| 织金县| 尼木县| 万宁市| 永城市| 安丘市| 寿阳县| 错那县| 监利县| 阿荣旗| 临沂市| 卢龙县| 富蕴县| 阳新县| 广平县| 遂平县| 盈江县| 安溪县| 横山县| 安吉县| 巴马| 宜春市| 桃园县| 清丰县| 兴义市| 灵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