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光錐智能 盧瀅西
編輯|王一粟
沒有機器的轟鳴,也沒有人員的走動,偌大的倉庫中,只見物流機器人在靈活地穿梭著,從分揀、搬運再到堆疊,整個流程完全看不到人的身影。
這不是電影中的情節,而是一家物流企業倉庫里的場景。
近日,未來機器人獲得5億元人民幣C+輪股權融資,而同期,捷象靈越也宣布獲得pre-A輪的融資。據光錐智能的不完全統計,在物流機器人企業中,2022年開年至今獲得億元級融資的就有5家,總融資超10億人民幣。在所涉及到的機器人公司中,快倉和慧倉屬于成立時間較早的兩家公司,慧倉在今年2月獲得了順豐的戰略融資,而快倉在2020年底獲得近10億元的C+輪融資。
根據中國移動機器人(AGV/AMR)產業聯盟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工業應用移動機器人領域共發生29起融資事件,總計金額超過40億人民幣, 其中億元級以上占比38%,賽道聚集了紅杉中國、IDG資本、高瓴創投、五源資本、高榕資本等投資巨頭的身影。同時,伴隨著阿里、京東和順豐等巨頭的加碼,物流機器人借力智慧物流的東風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
資本近期密集涌入物流機器人賽道,賽道火熱的背后是市場確定性增強的信號。在經過多年技術打磨的積累,國內物流機器人已經趟過“深水區”,即將邁入大規模商用的階段,進入Gartner曲線的最佳布局期。
01從自動化到智能化,物流機器人ROI提升
每年的618、雙11等節日大促是電商行業最繁忙的時候。
在某服裝物流供應鏈倉庫內,雙11訂單量的爆發式增長讓平日里沉寂的倉庫開始忙碌起來。數百臺快倉AMR物流機器人井然有序地在上千平米的倉庫內運作,從商品的搬運、庫存位置的調整再到商品的揀選,全流程實現自動化作業。
由于服裝物流行業的特性,倉庫會涉及到場景多樣流程復雜、海量SKU、多重因素波動發貨等復雜場景,這就需要更加柔性、智能、高效的智能物流解決方案,借助智能軟件系統將業務數據和運營信息進行大數據算法優化。而AMR物流機器人不僅能在搬運、揀選上替代人力,精準響應生產節拍,而且可以利用智能軟件系統對大數據進行算法分析,通過庫位優化、熱度移位把熱門商品放在更靠近出貨端的位置,為倉庫運營改善物流管理方式,實現業務揀選作業更高效、更經濟。
“真正賦予智能倉儲靈魂的是背后的智能軟件系統,物流機器人核心的競爭壁壘也在于此。”快倉CEO楊威告訴光錐智能。
與AGV不同,AMR突破了以往對磁條、導軌、二維碼等外部基礎設施的依賴,基于環境感知、AI算法、智能避障、路徑規劃,AMR能夠理解命令而不是簡單的執行命令,在復雜的場景中,如實現人機交互、機路協同,路徑規劃等功能,都需要依靠更聰明的大腦和更靈敏的感知。同時,視覺算法的改善也讓AMR能夠實現靈活避障,極大提升物流機器人的使用效率。
從傳統的AGV轉向新一代AMR,物流機器人正在從自動化向自感知、自適應、自決策方向進化。
經過長期的發展,基于前期對技術的打磨和場景的實踐,智能物流機器人可適配的場景也越來越多,從零售到制造業,無論是新能源、汽車、3C電子,還是食品、醫藥,AMR都已能夠在多個應用場景實現落地。
目前,在搬運類場景中,AMR的產品形態主要集中于叉車和移動底盤機器人兩大類,雖然都是做人類勞動的替代,但在實現方式上略有差異。
無人叉車是近期新興起的細分賽道,面對重復性搬運、搬運工作強度大、工作環境惡劣、環境要求高等痛點,勱微機器人解鎖了高位存取、木框堆疊、無人裝卸、立庫對接和機械手協同等場景功能。在搬運過程中,無人叉車在舉高方面可以做到10m的伸縮高度,同時將定位精度控制在±5mm,運行速度達到3m/s。
在勱微機器人CMO王川龍看來,由于叉車是工廠和倉庫的剛性需求,在地面搬運、高位存取等場景發揮著作用。而在降本增效的驅動下,用無人叉車替代人工是不二之選。
以新能源行業的項目為例,鋰電池的制造分為前段上料、勻漿、涂布、輥壓、分切和中段卷繞、制片、入殼、注液、封口以及后段化成、分容、PACK、倉儲物流三大工序,而勱微的機器人主要負責儲能電柜的加工以及物料搬運。
儲能電柜尺寸大、貨物重,人力搬運勞動強度大,同時,鋰電池的生產重視產線銜接,對搬運節拍要求響應高。如果運用人工,對于不同工序的管理難度比較大,工序之間的銜接上也會存在錯位。而勱微采用了6臺寬支腿抱夾式無人叉車MW-AS35B,并配置調度系統RCS、現場管理系統WMS、Wi-Fi以及對接系統WCS,為項目減員4人,增效10%,實現了全自動化柔性產線智造和物流升級。
使用機器人是為了降本增效,所以ROI是工廠決定是否使用機器人的決定性因素。光錐智能了解到,無人叉車的投資回報周期在6個月到2年左右,隨著成本降低,這個時間還會進一步縮短。
除了用于搬運的AMR物流機器人以外,分揀和存儲場景的機器人也在逐漸落地。立體存儲是一個重點被改造的場景。
在與某品牌衛浴合作的自動化提升項目中,慧倉在該品牌的生產線車間的靠墻位置,建設了一套占地35㎡、高度為12m、搭載了8臺慧倉機器人的“高速智慧立體庫”,用來逐步代替前方的地面上的綠色塑料筐,這些框內裝有零部件耗材。立體庫共有3000多個格位,由8臺機器人管理,提升了整個車間實物資源的數字化水平。
“這個案例如果用平面的機器人群組方案來做,不利于發揮客戶14m高的廠房高度優勢。慧倉立體存儲解決方案,很直觀的優勢就在于‘立庫’節省了土地面積。如果是3000多個綠色框子鋪在地上,會占用數百甚至上千平方米的面積,不利于車間的正常作業;而使用智能化設備,慧倉的解決方案所用到的面積僅僅為35平方米。另外,我們在項目中也為客戶提供了‘貨到人’的庫前操作站,銜接車間的工藝流程,提高了整體效率。”慧倉創始人兼CEO朱俊達告訴光錐智能。
除了應用場景不同以外,在核心技術上,慧倉也與其他搬運場景的物流機器人相區別。慧倉的機器人不依賴機器視覺系統,而是主要依靠于機器的組群調度。
立面的機器人作業與地面上的機器人不同,立體的軌道空間內,對于高速運轉的機器人的實時通訊和實時控制有很高要求;同時,機器人組群越大,可靠性的要求越高。因此,如何實現多臺機器人的組群調度和算法優化,是慧倉面臨的一個技術難點。
據朱俊達介紹,在公司的技術團隊中,60%以上的為研發人員,其中大部分都在從事算法和軟件的開發工作。從最初的單個立庫只搭載少量機器人,經數年發展,現在單臺套產品可以搭載40臺的機器人組群。憑借機器人組群的協同工作,慧倉摩天輪可以達到1000箱/小時的出入庫效率,遠高于傳統立體倉儲80箱/小時的速度。
與此同時,立體倉儲的解決方案也可以與AGV/AMR搬運機器人結合。
“現在有些客戶,把AGV和我們的設備連用了。先做我們的立面貨架,之后再搭幾個AGV機器人在外面跑,這樣既省地方又提高了效率。”朱俊達稱。
由此看來,智能物流的解決方案從來都不是單一場景的運用,而是整場的協調與合作。可以預見,未來的物流機器人賽道也會打破“孤島”,從各自為戰走到相互融合,賦能更多的應用場景。
而在走過技術和產品打磨期后,伴隨著更多商業化場景的落地,物流機器人也即將迎來大規模的量產。
02量產提速進行時
在自動化向智能化轉型的趨勢下,物流機器人逐漸成為炙手可熱的“香餑餑”。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統計,2021年中國市場移動機器人合計銷量6.11萬臺(不包含出口海外),同比增長58.17%,其中以3C、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光伏、半導體等制造業的需求較為突出。
市場需求旺盛的背后,也意味著國內的物流機器人產品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從AGV到AMR,行業的發展經歷了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初代的磁導航AGV需要在地面鋪設導軌,機器人沿著固定的導引線移動,路徑固定不夠靈活,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當地面標記物受到磨損破壞,還有可能出現脫軌情況。到了以二維碼為主要導航方式的第二代地標技術導航AGV,通過攝像頭識別二維碼實現貨架綁定和機器人運行,但仍然沒有脫離初代的影子。
而在自動駕駛技術日漸成熟后,視覺算法導航AMR的第三代機器人,可以說是比較成熟的“作品”。當產品邁入成熟期以后,大規模的量產也開始提上日程,如何實現大規模量產?
產品標準化是第一步。
“從初代到現在的第三代產品,快倉智能物流機器人在產品標準化環節上做了很大的優化和迭代,標準化讓產品元器件數量減少了近20%。”楊威告訴光錐智能,這背后的意義在于:能確保生產和組裝的一致性,把產品往模塊化和標準化的方向去推進。在把產品標準化以后,無論是產品的售后服務還是對產品質量的把控都會得到大幅的提升,同時生產制造成本也能進一步減低。
實現“走量”需要標準化的產品,而定制化則是“攔路虎”之一。
王川龍認為,出于成本的角度考慮,產品標準化仍然是行業的大趨勢。
然而,雖然機器人廠商的產品是標準化的,但有些客戶的現場是非標準的,需要対實地進行勘測再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比如現場速度的快慢、載具的大小這些都是前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去做調研的。同時,項目交付還涉及到背后的實施團隊,如果周期太長,成本自然會上升。
當前,物流機器人的落地已初具規模化。據中國移動機器人產業聯盟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工業應用移動機器人銷量72000臺,在各家廠商激烈的競爭中,快速交付成為比拼的關鍵。
“同樣的現場,有些廠家可能要做兩個月、三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而勱微大概一個月就能實現快速交付。”王川龍對光錐智能稱。
據悉,目前部分物流機器人公司軟硬件一體的整體解決方案的毛利率在50%~60%左右,這個毛利率水平在機器人行業中并不低。
除了交付成本,更重要的還是機器人的硬件制造成本的降低。
物流機器人的成本主要集中在上游的零部件,例如核心控制器、驅動器等等。以AMR為例,一個激光雷達的價格從兩三萬到數十萬不等,除此之外還需要考慮各種控制、定位技術模塊的成本。
由此,如何控制“硬成本”是眾多物流機器人廠商在思考和行動的事。
伴隨著供應鏈的不斷成熟,目前物流機器人相關的配套零部件價格得到了大幅的降低。而機器人廠商自己也在尋找更具性價比的零部件。
楊威告訴光錐智能,為了降低產品成本,快倉跟上游的零配件供應商爭取深度合作,開發更具性價比優勢的版本,價格僅為此前的1/3,以此來解決產品的核心部件對于品牌依賴和價格過高的問題。
另外,不少廠商對物流機器人的配置也都會推出“高中低”幾個不同檔位。“如果客戶比較關心性價比的話,通用版的物流機器人可以滿足基礎需求。針對市場細分化需求,快倉同一款產品有兩個不同的版本(基礎版、智能版),以供客戶根據業務場景需求去選擇。同時,快倉可以實現柔性增減產品,就像樂高積木一樣,隨著客戶業務調整進行靈活柔性調整,從而減輕客戶一次性投入成本”楊威稱。
無論是產品的標準化,還是供應鏈成本的降低,都在加速物流機器人大規模量產的步伐。而量產會讓成本進一步降低,這將進一步提升客戶的使用積極性。物流機器人行業正在迎來出貨量與需求的螺旋式上升。
03出海“乘風破浪”
當物流機器人在國內步入“快車道”的同時,在海外市場也增長迅速。
“預計今年海外市場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快倉的海外訂單量將會大幅提升。”楊威對光錐智能稱。
同時,據光錐智能了解,慧倉去年前三個季度的海外市場收入占比約25%,全年訂單占比接近三分之一。而到了今年,海外市場相對國內的增速更高,一季度的訂單占比已上升到接近40%。
盡管無人叉車的賽道剛起,但在出海這件事情上,勱微也極其重視。
4月,勱微亮相韓國智能工廠與自動化展覽會,加速在日韓的布局。而在2021年,勱微先將重點集中在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越南等市場,經過一年的試煉以后,據悉,歐美和東南亞市場將是勱微2022年的業務重點之一。
在嘗到海外市場的紅利后,中國的物流機器人企業出海的積極性愈發高漲。那么,為何海外市場對中國物流機器人有爆炸式的需求增長?
在全球新冠疫情常態化的當下,企業“機器換人”的智能化升級步伐正逐漸加快。由于人力成本偏高,對于美國、日韓等發達國家而言,用機器人替代勞動力是一筆更劃算的買賣;同樣,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對物流機器人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
“快倉的海外市場主要集中在日韓、東南亞和歐洲等地,其中歐洲的優先級最高。”談及以歐洲作為海外主要市場的原因時,楊威告訴我們,高人力成本和疫情不確定性,導致歐洲市場對移動機器人需求量整體較高。除此之外,歐洲傳統的自動化設備也同樣需要智能化解決方案替代升級。
“海外市場份額的快速增長主要來源于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在智能化這一方面,目前中國的優秀企業已經與國外同行站在同一水平線上,這個領域中國有機會成為世界領先者。”在朱俊達看來,海外市場的快速發展還是來源于國內廠商的核心競爭力。
從全球機器人的競爭格局來看,主要以中國和美國為主。然而,與國內的物流機器人相比,美國的產品在價格上并沒有優勢。與此同時,經過幾十年的追趕,中國在智能化方面已經與世界先進水平持平,從投入產出比來看,中國機器人的性價比更高。
于是,中國的物流機器人以其價格優勢和高質量產品在海外競爭中脫穎而出。
楊威說:“去年受到跨境電商海外倉快速發展的利好,我們為了很多海外倉提供了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將近40%的業務都來自海外倉業務,同時我們通過和菜鳥網絡打造的全球骨干網絡和跨境電商的海外持續賦能,已經摸清楚了海外業務電商倉的一些場景需求和痛點,有利于我們更好的去聚焦和定位,把這些客戶的業務場景擊穿擊透。”
由于海外市場的規模、供應鏈、價格以及產品的種類,遠不及國內這兩年的發展那么迅速,在經過長期的客戶積累和技術打磨以后,中國的物流機器人廠商基本上能夠滿足海外客戶的需求。
從全球機器人賽道來講,無論是整個供應鏈、整個品類的成熟程度,還是生產制造成本、生產效率,中國機器人出海都具有最強競爭力,全球物流機器人市場格局變換的背后蘊含著極大的出海機會。也正如耀途資本的創始合伙人白宗義在于光錐智能的對話中所言,“中國有很明顯的供應鏈優勢,機器人的賽道里,未來一定是中國人通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