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燃次元 孔月昕
編輯|饒霞飛
隨著各大視頻平臺的S+級重點項目陸續上線,影視劇市場開始在互聯網上呈現一種詭異的“冰火兩重天”態勢。一邊是微博熱搜不斷,網友們滿屏或吐槽或吹捧的討論,另一邊卻是各大“熱播劇”在豆瓣遲遲不開分。
作為S+項目的招商保證之一——流量演員,他們的演技再度成為網上討論的焦點,其中連續播出《特戰榮耀》、《且試天下》兩部劇的楊洋,更是收獲了B站影視區吐槽UP主的組團“嘲諷”,成為大小UP主們4月的B站“流量密碼”。
而優酷獨播劇《重生之門》播出后,王俊凱作為整部劇里唯一使用配音的主要角色,成功接替楊洋成為B站UP主們團建吐槽的又一對象。
與之相對的是,楊穎在《風起隴西》里的原聲臺詞,雖然離真正的臺詞好、情感表達到位還有著不少的差距,但也因吐字清晰、表達準確而被當作了使用配音演員的對照組,意外受到了網友夸贊。
這也成了近幾年網友對出演真人劇偶像的普遍觀點,“哪怕原聲不夠優秀,只要嘗試并進步就可以得到認可或夸贊,配音則被認為是偷懶的力證。”
因此,當5月11日,廣電總局正式發布的《演員聘用合同范文本》(以下簡稱“《范本》)中,明確規定如果演員不能自行完成配音工作,要自行承擔邀請專業配音演員的費用。網友也紛紛在社交媒體上積極響應支持。
不過,由于《范本》并不具備法律效力,而且也才剛剛推廣,所以難說真正能對演員使用原聲起到的促進作用。
對此,冠聲文化配音導演、演員謝軼輝表示:“現在大家對于同期聲的要求越來越強,且綜藝等內容讓演員曝光的機會越來越多,觀眾對他們的聲音也越發熟悉,粉絲也肯定希望更多聽到愛豆的聲音,所以很多臺詞過關的演員也會盡量自己配音,如果技術過關的話,現場收聲也不是不可能實現。”
廣電推出《范本》鼓勵演員使用原聲而非配音,并非突發性事件,其實早已有之。
音熊聯萌創始人、知名配音演員、導演夏磊表示,從外部環境來看,這幾年其實國內就已經在號召真人影視劇由演員自己來配音。“要求演員用原聲臺詞不僅有政策的號召,還有粉絲和市場的需求。”
這就逐漸縮小了真人影視劇對配音市場的需求,也促使配音演員向更多元化發展。夏磊指出,2010年前后,互聯網的發展讓動畫游戲等二次元作品爆發式增長,加之網劇的崛起,市場再度擴大了對配音的需求。
夏磊告訴燃財經,由于音熊聯萌的創始人大多是二次元愛好者,因此他們的業務重心逐漸從真人影視作品,更多地轉移到動畫游戲等ACG作品上來。包括夏磊本人,近兩年的作品幾乎都是動漫游戲,如國漫《斗破蒼穹》、《秦時明月》、《戀與制作人》的許墨等。
音熊聯萌并非行業“個例”,這也是目前配音行業的普遍現狀,即配音工作的“類型”在逐漸變多,真人影視劇配音,只是大部分配音人工作中的一部分。
這也讓業內各大配音公司意識到配音市場存在更多可能性,它們開始逐漸分化業務定位,更有針對性地拓展市場。
不少配音演員或配音公司,主營業務方向更多地偏向動漫游戲或者新媒體方向。配音演員文玉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告訴燃財經,“雖然我的日常工作也會涉及一些影視動漫作品,但廣告等新媒體內容才是我的主要方向。”
配音演員郭齊也是如此,“角色配音和廣告配音我都有涉獵,但廣告配音(涵蓋宣傳片、專題片、紀錄片等)才是我工作的大頭,未來我也有成立相關工作室的打算。”
不過,在更多業內人士看來,盡管配音行業以及配音演員如今被認知的范圍要廣很多,但無論從市場規模還是人才規模來看,它依然是一個小眾行業,真正能滿足配音演員專業要求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缺失,制約了行業的發展。這就要求配音演員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以更專業的技能謀求發展。
進軍配音圈
2000年年底,夏磊在工作的廣播電臺錄制廣播劇時,結識了包括馮駿驊在內的一些專業配音演員。
一年后,夏磊從電臺辭職,正式轉行做配音演員,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一次難以想象的“冒險”。“當年除了地處上海、北京、長春的三家國營性質的電影制片廠外,沒有一位配音演員在配音這一門類上有自己的‘身份’。這不僅意味著沒有固定工資,生活沒有基本保障;而且在外人眼中,我就是一個‘無業游民’。”
這還不算是最大的挫折,對于夏磊而言,專業上的打擊才是真正的“會心一擊”。
配音行業當時的傳統,是大部分剛入行的新人都要從“群雜”(主要演員之外的群眾對話)配起,夏磊也不例外。“我剛配音的時候,被安排了配一個賣白菜小販的叫賣聲,結果配完之后,直接被老馮單獨叫出去,問我到底會不會‘說人話’?”
“我當時難以理解,20多年來一直收到聲音好聽評價的我,怎么就不會‘說人話’了?”
結果夏磊自己聽完錄音后,也意識到了問題,其他演員確實聽起來像走街串巷叫賣的小販,而他卻像一個賣白菜的播音員。“從播音腔進化慢慢找到角色‘說人話’的過程,對于我來說,其實是很難受的,也是我剛入行時感受最挫敗的時刻,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所幸在不斷地積累中,夏磊的配音水平不斷提升。
2008年,夏磊參與了一部國產劇《牌坊下的女人》的配音,當時的配音導演是業內知名配音演員金玲,金玲的專業和嚴格業內有目共睹。
在配一場關鍵且難度非常高的母子相認的戲時,夏磊緊張地提前準備了很久,直到進錄音棚還“心里沒底”。但三聲有情感層次的“媽”叫完之后,夏磊收到了耳機里金玲的反饋,“你的三聲‘媽’把我的眼淚都喊下來了。”
因為配音圈幾乎不會直白地夸獎某人配得好,可以說這是對夏磊配音非常高度的贊揚和認同,也讓他開心了很久。
郭齊最早也是電視臺播音主持出身,但是他個人對這份工作并不感興趣,不久后就辭掉了電視臺的工作,進入了一家新媒體做了音頻主播,也從這開始,郭齊逐漸對配音產生了興趣。
此后,郭齊在自己的工作中,逐漸有了對未來的規劃。“我這個人是比較務實的,一開始我就想著找一份正常的工作養活自己,不過工作以外的時間,我都會用來配音。”郭齊表示。
積累到一定經驗后,郭齊辭去工作,將配音當成了主業。“我覺得自己已經做好了準備,就正式辭職,把配音從副業變成了主業,算是正式跨入配音行業。”
相較于其他初入行、長期“擔心吃飯問題”的配音新人來說,文玉覺得自己一開始非常幸運。
“大學期間,我們學校有一個校企合作項目,不僅有專業的錄音棚可以讓我們實習鍛煉,還有專業的配音通道班,這也算我的配音啟蒙。我也在畢業后進入了當初實習的公司,并一直在配音行業做下去了,除了剛進公司的3個月,后來我的收入已經能滿足我的日常所需了。”
不過,并不是每個小白都能順利地從新人或兼職過渡為全職配音演員。
在謝軼輝看來,配音是一個需要大量時間投入的職業,當作兼職很難兼顧。“新人剛入行時,導演可能會隨時找他試戲接戲,如果他需要上班告訴導演沒法去,次次不去試戲的話,那導演也不會再叫他了。”
從“無名”到出圈
早期,配音演員在收入和身份上都沒有保證,甚至因為圈子太小,很多人都不知道配音演員的存在。
這是由于,一方面,配音收入天花板明顯,增長速度遲緩,直接拉低了行業發展速度;另一方面,發展遲緩導致的人少、圈子小,也讓整個行業的工作人員處在產業鏈的底端,難以維護自己的權益,進一步阻礙配音圈發展壯大。
這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音熊聯萌的成立。“2010年前后,我們就有了創辦公司的想法。”夏磊回憶道,“當時還是真人影視劇配音業務最多的階段,而配音演員的地位,就是整個影視制作行業的末端,根本沒有話語權。”
“當時演員配完一個項目,延遲三五年打款都是常態。我的很多同事都遇到過,遲遲收不到錢,等想起來問的時候,發現制作組和幕后公司都沒了,負責人也找不到,何談要報酬?”各項權益得不到保障,工作價值不被認可,還沒有“五險一金”,讓夏磊等人發愁行業未來的發展和新人的引入。
“抱團取暖”成了夏磊等一些配音演員的直接想法。
2013年,夏磊和其他合伙人一起創立了國內最早的配音公司之一——音熊聯萌,希望借此推動行業發展,并吸引新人加入進來。這也引領了一定的風潮,上海、北京等一些配音演員也逐漸開設了自己的公司或工作室。
不過,配音行業并沒有因此迅速發展起來。2016年,《新京報》報道過,國內配音圈子入行標準很高,以配音為生的人很少。能夠全職活躍在北京配音圈的,不過300多人,上海地區亦不過200多人。
彼時,專業的配音演員人數雖少,但國產真人劇對配音的需求非常大。夏磊在TED X的演講中曾列舉一組數據:2015年國產電視劇產量15320集,再加上各類引進劇,需要配音工作配合的劇集有80%以上。“這個數據在我看來是很客氣的,我認為應該在95%以上。”
海量的配音工作之下,自然避免不了部分配音演員會高頻率地活躍在各大熱播劇中,也因此誕生了不少出圈的配音演員。更有網友戲稱當時的國產劇是“邊江、阿杰、喬詩語、季冠霖的四角戀”。
這些高流量的作品,也助推部分業內拔尖配音演員廣為人知。
2017年,上述四位配音演員就曾被邀請去《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2018年,《聲臨其境》的熱播也讓部分普通觀眾知道了配音行業;2020年,聲音競演綜藝《我是特優聲》的播出,讓不少中腰部演員登臺亮相。不過,能被普通觀眾了解的,依然只是配音行業中非常頭部的一小部分。
二次元作品的爆發,被認為是配音行業得以出圈的轉折點。
夏磊曾為國產單機游戲《古劍奇譚2》的主角夏夷則配過音,“這部作品讓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動畫游戲粉絲們對作品和角色的熱情。”
后來夏磊配合游戲方參加了他們在北京的線下主題活動,幾位游戲主角的配音演員上臺后,臺下的游戲粉絲立刻沸騰。夏磊第一次被那么多人圍起來,“活動結束后,本來回后臺的路只有短短15米,但一路上不停地有人跟我說話、要簽名,宛若‘明星走紅毯’現場。”
“配音演員如果能將動畫游戲,或廣播劇等二次元中的角色表現得生動可信,并展現出角色本身的魅力,那么他就能獲得觀眾或玩家的認可,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價值。”夏磊表示。
謝軼輝也表示,“部分耽美配音作品的火爆,也助推了流量的產生,甚至有部分配音演員從默默無聞變得小有名氣。不過這種流量,也是基于作品的成功帶來的。”
配音演員及作品出圈后,也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對行業產生了興趣,不少人還試圖入行。
夏磊也表示,能進入配音圈子的人,大部分是喜歡二次元文化、或對動漫游戲感興趣,“尤其是近幾年入行的新人。”他笑稱自己也是2.5次元人。
真正入行有了自己的作品后,依靠角色魅力的加成,不少人氣配音演員在逐漸出圈后,也開始有了粉絲,成為配音圈的“流量”。
謝軼輝告訴燃財經,“流量并不意味著‘壞事’,相反,我覺得很大程度上這是會帶來正向的影響。比如一部作品火了,帶來了流量從而吸引更多人關注,背后的配音演員因此受益。而配音演員的流量是依附于作品產生的,因為TA收到更多關注,這也會鞭策TA和團隊不斷進步,更注重作品質量。只要產業上下游不唯流量論,就會做好作品。”
巨大流量帶來粉絲的喜愛和市場的追捧時,夏磊認為,配音演員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知,粉絲是因為對作品角色的喜愛,進而投射了一部分到配音演員身上。所以配音演員更要對自己各方面言行,保持比較端正的態度和嚴格的要求。
郭齊也認同這一觀點,“配音圈子很小,很多配音演員可能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狀態。因此有人面臨突如其來的流量帶來的利益,也許會因為個人判斷力不足,從而無法抵御誘惑。”
在郭齊看來,如果沒有意志力抵抗,那么盡量踏實地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而一旦要走偶像流量路線,那么就維護好自己的人設和做人的底線,“不能利用自己的工作去做出格的事。”
挑戰中發展
不過,即便已經發展了近十年,但在國內市場,配音行業依然是一個小眾行業。
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21年中國網絡音頻行業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網絡音頻行業市場規模仍然處于高速發展期,2020年的市場規模達到了123億元,預計到2023年可以超過300億。
但真正能滿足配音演員專業要求、進入行業的人則少之又少。甚至頭部的配音工作室,目前也無法提供50人以上、年輕、專業且成熟的配音團隊。
這也代表著,配音行業的價值,集中體現在人(才)的身上。
在夏磊看來,拔尖配音人才的稀缺,甚至一定程度上困擾了行業發展的的速度。“近兩年的宣傳之下,對配音感興趣的人很多,但當他真正開始研究要做這行時,大部分會發現,配音并不是像一些廣告說得那樣,‘培訓3小時,收獲數千元時薪’的低投高產的輕松工作。”
“即使是市面上靠譜團隊推出的短期培訓班,也僅僅是給新人的體驗課程,讓他們能夠配音入門、并對市場有一個感性認知。”夏磊談道。
在夏磊看來,新人不可能靠短期班實現質的飛躍,成為真的配音演員,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訓練進行積累,這也導致各個配音團隊的在人才選拔層面,并沒有那么大余地。
“同其他行業一樣,越好越難的作品,對配音演員個人能力的要求越高。而新人的能力,也不會因為技術進步、行業發展加速而得到迅速提升,小白學習一個月就可以配主角的概率幾乎等于零。”謝軼輝表示,“像我接觸的一些新人,會非常珍惜每一次、哪怕是群雜的機會,因為行業在變大,但入行的人也在快速增加,大家都在積極提升自我,以應對未來更激烈的競爭。”
這也讓業內很多配音公司,將培養拔尖演員的能力作為優先選擇。
夏磊告訴燃財經,“我們一貫以來的方針,就是我們的員工,不僅有能力,還要有附加價值。例如我們打造的聲優女團,她們就會在掌握足夠的配音能力外,還分別學習一定的長處:樂器、唱跳、編舞等,這些技能可以讓她們在工作中可以有更多選擇和機會。”
為此,冠聲推出了“冠聲學院”子品牌,打造配音教學機構,在謝軼輝看來,冠聲學院其實是提供機會,給感興趣的小白進來嘗試體驗;另一方面,經過初中高不同深度的課程也可以篩選培養,真正能留在行業里的人才。
郭齊也表示,盡管自己現在還沒有成立配音工作室,但是他早就有了相關規劃,為了提升自己的“市場競爭力”,他將自己的發展目標定位為復合型人才,這也是他寧可接受降薪,也要去新公司學習商務談判等能力的原因,他深知,“這對我未來的個人發展極為有用。”
其他配音公司也因配音市場的拓展,逐漸分化業務定位,更有針對性地拓展市場、培養人才,如張杰的“729聲工場”傾向于為二次元作品配音,邊江的“邊江工作室”在運營男性聲優偶像。
但從現有市場反響來看,目前各大配音公司還沒有實現配音能力與流量打造的平衡。
邊江工作室聲優男團的配音演員陳張太康等人,此前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直到上了配音綜藝節目《我是特優聲》,才逐漸被大眾所知。所以,聲優偶像化的配音演員,大部分還局限于圈內,沒有形成切實可行的運營鏈條。
尤其在“影視寒冬”的情況下,對配音演員的“大考”也進一步降臨。郭齊觀察到,“如今很多公司為了節省成本,一些簡單的配音工作,可能直接就選擇AI配音了,中腰部及以下的配音演員,會面臨更激烈的競爭,甚至很多人工作會大量減少乃至于無法維持生活。”
“這種情況下,從事配音工作的人,更要做好‘內功’,讓自己更專業,打好個人的品牌和形象,成為頭部,才能不被取代、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郭齊表示。
雖然整個行業面臨巨大挑戰,夏磊依然看好配音行業的前景,“影視寒冬和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上游影視作品減少,再加上演員原聲配音的號召,真人劇的配音工作在逐漸減少。不過動畫、游戲、廣播劇、有聲作品、短視頻連續劇等其他類型的需求在增長,且進入配音行業的人增多了,大浪淘沙之后,人才自然涌現,這也會推動整個行業向好發展。”
“不僅僅是配音,任何行業的發展絕非一蹴而就的,但是興趣加上堅持,大餅就有可能變成餡餅。”文玉樂觀地表示。
此外,對于配音演員的另一“勁敵”——AI配音,行業內也都持有客觀的態度,盡管AI配音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成熟,取代了很多簡單的、只要求準確率和效率的工作,“但目前來看,AI智能配音取代不了人的感情。只要配音演員的能力足夠,做出的作品夠好夠精致,滿足聽眾的審美,也就能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謝軼輝表示。
參考資料:
《從無名“替聲”到登上<陳情令>海報,配音演員出圈簡史》,來源:數娛夢工廠;
《配音的副業圍城:有人涌入,有人逃離,誰最終賺到了錢?》,來源:創事記;
《演員用“原聲”演戲,都能被吹成這樣了?》,來源:毒眸
*燃次元(ID:chaintruth)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