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懟懟 咸魚魚
滲透率10%,但預測市場規模卻在1.3萬億以上。
——進入20世代,互聯網的話題榜單,已經枯燥了很久,而在這個連超級APP都分化不出新故事的時代,智能家居,一舉成為了科技公司新的發力方向。
今年3月,華為在上線新的全屋智能解決方案的同時,對外宣布,在2022年,要建成500家全屋智能授權體驗店。
同在此賽道的小米生態鏈企業Aqara綠米,已經開設了600+智能家居體驗館,進駐490+城市和地區。
此外,海爾智家旗下的場景品牌三翼鳥,對外宣稱已落成1300+智慧家庭體驗店,而據媒體報道,海信也計劃在今年開設30個品質之家、100個智慧生活館。
數字以外,或許家裝從業者們更能感受到全屋智能領域的暗流涌動。
明亮的體驗館一路從建材城開到了紅星美凱龍等家居城,就連街頭巷尾里叫不出名字的裝潢工作室,也開始推銷全屋智能設計方案。
陡然間,智能家居概念又登風口,從互聯網科技巨頭、傳統家電企業到創業公司都蜂擁而至,而激增的體驗店仿佛在告訴我們,任何一個與之沾邊的業務,似乎都在醞釀新的造富神話。
01 從單品智能到全屋智能
2014年,谷歌收購Nest后,智能家居便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這也傳導了國內市場。
從這一年以后,BAT等互聯網大廠,華為、小米等在內的3C企業,海爾及美的之類的傳統家電企業,都開始不同程度地布局智能家居。
2015年4月,京東聯合科大訊飛推出了首款智能音箱,同年5月,阿里成立了智能生活事業部,10月份,華為成立了智能家居HiLink戰略部。
但率先入局者,似乎并沒有建立先發優勢,反而是稍遲一步的小米率先在智能家居賽道打開局面,2016年3月,小米發布了小米智能家居品牌——米家,并在隨后一年爆發的智能音箱大戰中憑借小愛同學殺出重圍。
不過,2017年智能音箱市場的激戰,并沒有吹響智能家居的爆發號角,它也沒有如預想中一樣成為全屋智能的入口,但這一場熱潮卻讓不少智能單品借機走紅。
智能攝像頭、掃地機器人、智能門鎖,你絕對想不到,僅憑這些可以關聯至手機APP的智能單品,就能創造無數個新興獨角獸。
為小米代工智能掃地機器人的石頭科技,市值高峰時曾比肩拼多多和三家新造車公司,是晚點口中「一家活得輕輕松松的百億美元市值公司」,在它之外,專注智能門鎖的德施曼在互聯網寒冬之際拿下了3000萬元的C輪融資,還有主營智能攝像頭的萬佳安也于2021年6月拿下3億+融資。
伴隨著各類智能單品的爆發,智能家居的基礎單元一一就位,用戶也開始追求更系統、更順滑的家居體驗。此時,智能家居也飛速發展,開始有了生態圈和場景化概念,而主打互聯互通的全屋智能也終于不再是極客專屬。
2021年,IDC FutureScape發布了對2022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的十大預測,其中曾提到,智能家居增長勢能將向全屋智能解決方案傾斜。
這也意味著,那個由智能音箱而起的碎片化戰場,即將收攏匯聚在一個空間。
02 決戰未來之家
當時間來到2022,關于未來之家的戰爭,不再寄托于一尊小巧的音箱,從業者們開始在線下貼身肉搏。
目前,全屋智能賽道的玩家大多都已布局線下體驗館。
行業數據顯示,智能家居企業歐瑞博開設了600多家線下門店,兼容小米生態圈單品的Aqara綠米也有600多家線下門店,此外,還有包括華為、小度、海爾三翼鳥、海信等在內的諸多企業,都將開設線下體驗店作為一項重要日程。
但從市場反應來看,2022年,令全屋智能從業者倍感壓力的公司一定是華為,自去年以來,這家科技巨無霸在智能家居賽道動作頻頻。
從出現在終端發布會上的種種智能單品到高調上線的全屋智能解決方案,華為入局全屋智能領域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引起的市場關注卻異常的高。
當然,這種關注背后,其實離不開巨頭本身的光環效應,正如其在新造車領域的經歷,華為在全屋智能賽道的亮相,也面臨著同樣的境況。
2021年4月,華為推出了「一個主機+兩張網+N套系統」的全屋智能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配置了這套方案的華為全屋智能線下體驗店在不少城市落地,在社交媒體上,也有博主相繼發布了探店測評。這其中,愛范兒旗下的科技媒體APP SO曾就華為全屋智能體驗店制作了一期長達13分鐘的探店視頻,然而,探店體驗卻和預想中的「未來之家」相去甚遠。
客廳里的智能電視明明支持語音操作,但內容切換仍離不開遙控器,廚房里的每一款電器都貼上了NFC標簽,這意味著手機碰一碰才能實現智能化體驗,而衛生間配備的智能衛浴,最炫酷的效果是燈光變化,十三分鐘體驗下來,整個房間里最具科技感的設備,可能是入戶墻壁上那個按鈕鋪滿頁面的顯示屏。
這也使得,在測評內容評論區被頂到高贊的評論是一條吐槽:“看完了,智能和自動都沒有體現,智能家居不是把開關集合到pad上,手機上,而是要通過傳感器實現自動化,一定要操作也可以通過語音等更方便的形式去實現,一想到開個燈要通過層層菜單,我頭都大了。”
很顯然,人們對「未來之家」的期待,是將那些復雜的控制過程變成令人輕松愉快的使用體驗,然而現階段來看,從理想邁向現實,仍有一定距離。
事實上,不僅僅是華為,不少體驗者都表示,當前實現的智能家居集成,多是被動觸發、基于預設的自動化聯動,而理想中的智能家居,應該具備全屋聯動、自主判斷的能力,系統多數情況下應該是無感化的。
國泰君安的研究報告也曾指出,理想中的全屋智能,是自動觸發、主動提供服務,然而,當前的全屋智能,大多是到家前使用APP設定、到家后再通過語音和按鈕。更高級一點的,是時間、門鎖、紅外線等感應器觸發,但它們從本質上來說,并沒有實現真正的主動觸發。
——不少消費者應該有切身感受,比如有用戶就反映,在智能電視的實際使用中,每一步都充滿了不智能,即便你可以通過語音控制打開電視,但換臺仍離不開遙控器。
03 操作系統怎么成了重點
不過,即便體驗不夠絲滑,但在國泰君安的行業報告中,華為智能家居解決方案的誕生仍被賦予了階段性意義。
這份報告認為,華為2021年4月推出的「一個主機+兩張網+N套系統」的全屋智能解決方案,將全屋智能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了一大步。其背后的邏輯支撐是,當前全屋智能方案商們雖然可以通過加模塊后裝控制家電,但沒有系統層面的融合很難調用家電的功能,而全屋智能應該是「智能單品+操作系統+數據算法的全面融合」。
這里的全面融合,遠比我們字面所理解的要復雜的多。
2017年以來,智能家居大多是由智能音箱所主導的后裝智能家居,它不需要裝修配合,大多以生態圈的形式來打通家居場景,然而,進入全屋智能時代,則以前裝為主。
在這一階段,用戶在裝修時就要與施工配合布線并預留各類安裝接口,在此之外,又因為要保障家居安全,企業不得不嚴控每一個步驟,大到操作系統,小到智能硬件,都得納入考慮范圍之中。
其中,最為膠著的就是操作系統層面的競爭。此前,各家推出的全屋智能解決方案,大多都模糊了物聯網操作系統的出處,但自從華為高調入局全屋智能,并對外強調了鴻蒙系統的應用,使得行業焦點也隨之轉移。
目前,在華為的分布式操作系統HarmonyOS之外,國內頭部科技企業基本都在積極布局物聯網操作系統,從阿里應用于智聯網汽車的物聯網操作系統AliOS,到百度研發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統DuerOS ,再到騰訊面向物聯網領域的實時操作系統TencentOS tiny,頭部大廠基本都沒有缺席。
時至2022年,就連全屋智能領域的創業企業,也開始死磕操作系統。
2022年5月18日,提供全屋智能解決方案的智能家居企業歐瑞博召開了發布會,并在會上發布了其應用于全屋智能的操作系統—HomeAI OS 4.0。
不僅如此,歐瑞博還表示:HomeAI OS 4.0將對標華為鴻蒙系統,立志成為第二個脫離安卓生態的國產物聯網操作系統。
但問題是,一如新造車領域的悖論,全屋智能領域的玩家們未必愿意在別人開發的系統中起舞,這就會導致開放性不足。同時,自研操作系統也從來不只是打出路演PPT上的一行字那么簡單。
從這個層面來看,現階段的全屋智能仍然是折疊狀態,而我們距離「未來之家」依然有很長一段征程。
04 智能體驗值多少錢?
體驗之外,價格也是決定要素。
目前,全屋智能體驗店在全國各地都有落成,但配齊一整套的價格,大多讓人望而卻步。
以小米為例,有媒體曾報道,此前有用戶以69萬的價格才配齊全屋小米全套智能家居,而這個價格,在部分二線城市,足夠一套房的首付了。
而華為所上線的全屋智能解決方案,80平米的典型戶型(2室1廳),價格是39999元起。海爾旗下的三翼鳥,僅智慧玄關就達到10萬元,這其中包含的硬件產品,僅有智能音箱、攝像頭、門鎖和鞋柜。
拋去解決方案本身,智能家電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并且,更令用戶糾結的一點是,一旦選擇某個品牌的方案,在家電的選擇上也難免受限。
時至今日,全屋智能雖然在產業端被視為風口,但實際上,用戶側的認知卻沒有大面積打開,人們逛建材城、家具城時,雖然愿意進店體驗,但鮮少發生購買。
基于以上,全屋智能體驗店雖然已經開進了家具城,但仍被人吐槽,痛點沒解決,偽需求一大堆。
那么,全屋智能要如何才能走進尋常百姓家?一些行業報告認為,房企,或許才是全屋智能的關鍵破局點。
國泰君安的報告指出,當前智能家居滲透率過低,參與者多為年輕“極客”,且以后裝 DIY 改造為主,絕大多數主流消費者對智能家居,尤其是全屋智能的效果、成本等并不了解。但房企擁有精裝修渠道,一方面,有足夠的空間和技術基于戶型提供最高性價比的全屋智能展示,另一方面,對消費者來說,買房幾乎必看樣板間,這相比全屋智能品牌的線下門店,可以最大限度精準導流,快速提升普及度。
事實上,房企也確實是這么想的。早在2016年,萬科就采購智能家居產品應用于旗下的精裝修地產項目,在它之外,綠城,保利、龍湖等多家開發商都開始部署智能家居系統。
不過,房企也有房企的困局,相比科技公司的迭代速度,房企很難在體驗上超越前者,而如果單純淪為渠道,又將面臨議價權消失。
目前,提供全屋智能商用解決方案的企業日漸增多,傳統家電企業、科技互聯網公司和房企都將同臺競技,每一位都蓄勢而來,但它們各自能拿下多少市場份額,還需要長周期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