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胡穎君
ESG的踐行,不僅可規范企業經營行為,讓公司獲得更好的中長期發展;同時,數據顯示,其對公司績效和投資結果的正面影響顯著,且可以有效降低風險,這是機構開展ESG投資的重要驅動力。
國內資管機構對ESG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升。“ESG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評估標準已經被納入到我們的投資分析、決策等流程中。”在近期諾亞控股舉辦的媒體溝通會上,歌斐資產董事長殷哲表示,歌斐私募股權主要通過負面清單、主動實施和構建生態三大行動環節,開展ESG投資相關工作。
“我們開始檢視被投企業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所做的具體實踐,假設存在違反ESG相關評級標準的情況,我們可能會將其列入負面清單進行觀察,甚至不投資。”殷哲直言。
此外,在主動實施方面,除了將ESG因素融入投資過程外,歌斐還持續在投后環節追蹤ESG因素帶來的長期價值。并在二級市場多策略基金等產品中逐步推介ESG投資流程的落地與實施。
放眼全球來看,ESG投資已經成為了資本市場的共識。據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GSIA) ,2020年全球主要地區ESG投資規模達35.3萬億美元,占資產管理總規模超1/3。
美國銀行對資產管理規模超8720億美元資產的機構投資者進行的最新調查顯示,7%的基金經理選擇做多ESG,為最擁擠的交易主題之一。那么,海外資管機構如何踐行ESG投資?有哪些主流的ESG投資策略?
瑞士百達資產管理主題股票投資基金經理杜一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不同于會計準則這類非常成熟的被全球市場所遵循的監管規則,目前ESG投資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因此全球各個市場、甚至不同基金管理人所選用的投資策略也不盡相同。
杜一表示,大致來看,目前海外ESG投資策略主要有三大流派。一是排除法,即把ESG有嚴重問題的公司排除在投資之外,這是比較主流的策略;二是融合法,即把ESG因素納入到投資決策的全過程之中;第三是影響力投資,即把 ESG的任何一個或多個因素作為投資的目標之一,采取積極的選股策略,或是積極地與公司交流來達到目的。
2021年3月正式生效的歐盟《可持續金融信息披露條例》(SFDR)將產品分為三類:含推動環境或社會因素的產品(“第8條”產品,俗稱“淺綠”產品)、以可持續投資為目標的產品(“第9條”產品,俗稱“深綠”產品)以及不以任何ESG因素為主要投資目標的普通產品(“第6條”產品,俗稱 “非可持續性”產品)。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瑞士百達資產管理旗下全球環保機遇投資策略是全球同類投資中最大的策略之一。不過,杜一也坦言,瑞士百達針對不同的產品運用了不同的ESG投資策略。“我們既有‘第8條’產品,也有‘第9條’產品,既有將ESG因素融合到相關產品的投資決策之中,同時我們也有一套自己的打法。瑞士百達ESG團隊里有分別負責E、S、G的同事,分工非常精細化。”
針對ESG投資而言,除了相應的人才儲備外,還要有第三方機構提供的客觀數據,以及內部搭建的一套較為完整的ESG評價體系。此外,杜一還強調,資管機構積極地參與公司治理也同樣至關重要。
“我們的基金是很多被投公司的前十大股東,我們會與這些公司的CEO、CFO進行定期的交流,同時也會有專門的ESG相關的會議。資管機構通過這種影響力,能夠持續地參與到公司的治理交流的過程中,幫助提升其ESG的表現,也是ESG投資的關鍵步驟。”杜一說。
值得注意的是,“影響力投資”也是歌斐資產在落地ESG投資的主要策略之一。殷哲表示,歌斐主要通過客戶調研及GP調研,開展影響力投資聯盟活動,喚醒被投企業ESG意識。
在實踐中,ESG相關評價標準不統一,數據不完善,仍是阻礙ESG投資落地的顯要因素。對此,諾亞控股創始投資人、執行董事章嘉玉表示,ESG相關體系的建設是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但是目前隨著監管的推進,國內上市公司在ESG信息披露方面較此前已有較大進步。
滬深交易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30日,有超過1400家上市公司獨立發布了ESG報告,全市場ESG報告披露率首破30%。數據顯示,近1300家公司已建立環境保護相關機制,共投入環保資金1692億元;約1200家公司采取減碳措施,合計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當量約10080萬噸,環保投入及減排力度較上年均大幅增長。
“無論是證監會、上交所還是深交所,都在積極推動上市公司披露ESG相關的數據,包括環境數據、治理數據等等,另一方面,相關數據的披露也會驅動公司去改善其ESG表現。”杜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