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小米困境:車與手機不可兼得?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小米困境:車與手機不可兼得?

盛世掩蓋下的“灰犀牛”能讓雷軍察覺,但能讓整個小米察覺嗎?

文|潮汐商業評論 Rachel

編輯|Ray

3月,小米2021年財報出爐。

據數字顯示,2021年小米實現營收3283億元,同比增長33.5%,經調整凈利潤為220億元,同比增長69.5%。

從數字里中,任何人都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出一個結論:小米這一年,贏麻了。

對于這樣的營收數據,投資人當然喜聞樂見。但也有人認為,這樣的營收很可能是小米主要業務最后的榮光:手機行業格局在折疊屏的攪動下再次重塑,iot生態鏈的龐大布局僅靠米家依然難有整合的奇跡,至于要投入百億美元的小米造車,拿地基建的速度顯然要比招人甚至通報研發成果的速度來的迅速而有聲勢。

是的,當下的小米不缺錢,這和十年前喝小米粥壯行開拔的情景形同云泥,而以手機極客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的小米,在如今擁有萬千粉絲的基礎上,是否還有足夠的激情和斗志去再去決戰新能源汽車領域,恐怕這點連雷軍自己也難回答上來。

或者從根本上看,依仗互聯網思維突圍才是小米底色的事實,才是這家年輕的公司在需要更高更復雜科技含量的造車領域中走得步履蹣跚的原因。

十年時間,當性價比不再是橫行商海的殺手锏,高端之路迫在眉睫時,盛世掩蓋下的“灰犀牛”能讓雷軍察覺,但能讓整個小米察覺嗎?

01 性比價之王還是大而不強?

2021年,小米手機的業績暗藏玄機。

在全球芯片產能吃緊的背景下,小米智能手機出貨1.9億部,同比增長依然達到了30% 。

但是,多就是強嗎?這個問題顯然值得仔細推敲一下。

3月22日小米發布的2021年財報數據顯示,小米手機平均售價為1097.5元,較一年前提高5.6%,智能手機業務的毛利率也由8.7%上升至11.9%。

這當然是一個值得肯定的成績,但它是一個值得驕傲甚至是值得宣傳的成績嗎?

在產品發布會上對標蘋果機能的小米,在毛利率上就顯得底氣不那么多足了,據數據顯示,蘋果2021年在手機硬件業務的營收高達716億美元,而毛利率更是超過40%!

毛利率水平距離高端手機的對手存在顯著差距是事實,那么小米的單機利潤又是怎樣的呢?

據財報顯示,小米手機業務毛利潤為248.6億元,在出貨1.9億部的背景下,每臺手機利潤僅為130元左右。

顯然這樣的均價利潤距離高端定位還相距甚遠,但就在這樣的手機業務基礎下,為什么小米還能穩穩屹立手機市場呢?

答案就在于小米手機的海外市場業績。據數字顯示,海外手機市場營收接近1380億,也就是說作為小米營收支柱的手機業務,有一半比例來自于海外。

圖/小米官微

很明顯,小米手機的市場已經夠大,那到底強不強呢?

據國外機構市場分析報告數據,在2020年,600美元(約3828元人民幣)以上價位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中,蘋果手機以55.4%的比例小幅領先安卓陣營,而在曠日持久的芯片斷供,晚舟被困和商業構陷下,華為2021年高端機市占率直線下降到僅有6%,而整個安卓高端機市場份額占比也從44.6%縮水至了36.5%,蘋果的市場份額整整上升了8%,也就是說,華為陡然留下的高端機市場真空,幾乎完全被蘋果填補,而小米等國內頭部玩家接收市場的能力在哪兒?

大而不強,是十年前小米崛起的要義,但是到了今天,它卻成為了小米的“命門”。

由于折疊屏手機的爆發,市場對高端手機的接納門檻已經從3000元以上陡然上升到了1.5萬元,而中低端折疊屏的定價也接近了9000元,也就是說市場進入了一個產品為王的時代,你有好產品,自然有人買單,可問題在于有嗎?

折疊屏巨頭中,華為、三星獨霸天下,oppo、vivo亦步亦趨,雖然小米也及早地推出了自己的折疊屏旗艦:MIX FOLD,但市場表現值得再推敲。

據京東數據顯示,小米MIX FOLD銷量常年居于手機品牌第五的位置,且距離榜首差距近五倍,另外在所有折疊屏售賣火爆的情況下,只有小米率先推出京東降價活動,將手機價格從9999元打到活動價6999元,粉絲直呼操作成迷。

顯然,小米手機的性價比之路還在延續,但誰都不知道如何變強,更是成為小米突圍無法回避的課題。

02 互聯網造機,小米要補的課還很多

如何變強,就要知道自己哪里薄弱。

盡管小米一直定位自己是高科技公司,但很多時候,與生俱來的互聯網基因還是會讓小米顯得太接地氣。

長期以來,互聯網營銷模式主導下,小米一直都在采取以價換量的策略,這種策略在小米成立初期,無疑是成功的。

但是十多年過去,小米的主線模式還適應手機的發展潮流嗎?

首先,先看看手機廠商立足的基本面:研發投入。據小米歷年財報顯示,2018年到2021年間,研發投入分別為58億、75億、95億、132億,所占營收比例基本保持在3.3%到4%之間。

這個比例高嗎?好像還可以。那再看看友商的研發投入如何。據2021年華為年度報告數據顯示,研發投入達到1427億元,占全年收入的22.4%,而在過去十年間,華為的研發投入高達8450億,從這個角度看也就能解釋了為什么每次技術風口和商業制裁來臨時,華為都能軟著陸,實在原因是技術實力太過強大。

另外,全球高端手機霸主蘋果,2021年的研發投入略低于華為,也達到了1400億元之巨,并且在過去十年間,研發投入的頭把交椅也一直是由華為和蘋果把持的。

圖/vivo官微

研發投入不足,最直接的結果當然是手機功能不夠頂尖,但是小米手機價格上不去完全是因為研發嗎?

再來看看影響手機價格的另一個決定性環節:供應鏈。

長期以來,小米手機供應鏈對國際供應廠商依賴程度很高。在小米的主要國際供應商中,三星、高通、海力士為小米提供芯片、Skyworks為小米提供射頻前端、SONY為小米提供CIS系統。

在國際芯片市場供應局面波云詭秘的情況下,聯發科成為小米新晉的主要供應商之一,2020年小米搭載聯發科芯片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達6,370萬部,同比增長223.3%。

而反觀安卓手機的頭部玩家三星,供應鏈建設可謂是各家的榜樣。不僅三星自身完全控制頂級芯片、屏幕、處理器、閃存、攝像頭等核心元器件的研發和生產,在供應鏈控制和運轉中話語權較高。在多個元器件行業都具有絕對的供應鏈把控能力,是全球唯一一家可實現5G設備自給自足的企業,也是唯一一家可脫離美國技術約束的手機企業。

由于智能手機零部件數量達到幾千個,涉及的技術、企業、國家眾多,為解決此問題,三星建立三星工業園區,將眾多零部件供應商聚集在同一工業園區內,并為各零部件相關企業搭建網絡聯線,確保信息的即時連接和物流有效運作,其中三星為手機的核心配套廠商建造直通組裝廠的大型傳輸帶,形成園區產線一體化,降低物流成本并避免進口零配件的關稅。

此外,三星搭建了縱向垂直的供應鏈,強化銷售、生產、采購和計劃部門的合作。三星應用供應鏈管理系統敏捷性高,供應鏈管理系統可快速計劃銷售、生產,還可用以推動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研發。三星供應鏈管理系統通過分析客戶對智能手機的功能需求偏好,引導產品研發方向,快速革新產品功能并淘汰不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也就是說小米距離真正的實力玩家的距離,光在供應鏈環節還有相當遠的距離。所以,要想立足于殘酷的手機市場競爭中,渠道就是小米必須倚重的環節了。

2016年以來,國內手機出貨量接連下滑,而且手機回歸線下渠道的趨勢越發明顯,作為消費者來說,不見兔子不撒鷹的購物心理開始成為主導。

在這種局面下,鋪設實體店成為了各家手機廠商必須要做的事。

圖/小米官微

而小米的線下渠道,完全是以小米之家為網絡節點鋪設。小米之家,包括直營店和經銷商合作門店,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專賣店貨權歸小米,沒有貨物囤積的后顧之憂;授權店則保留了傳統的經銷商進貨模式。

在整個2021年,小米的店面以飛一般的速度開設,截止到年底全國共有1.02萬家零售店面。

而這些夠了嗎?

對比oppo和vivo,答案自然明了。據數據顯示,vivo全國門店超過25萬家,而oppo更是高達40萬。

如果說數量上小米已經處于明顯的劣勢,那么模式上小米是否還有競爭力嗎?

作為直營店鋪和經銷商店面的考核者,小米對客流量、轉化率、平均客單價、連帶率等指標投入了極大的關注度,但是難免kpi與實際經營情況存在脫節的情況。

小米想要實現在賽道中的躍升,研發、供應鏈、渠道等三個方面的升級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是雷軍和他的小米還真的有余力去攻克這些難關嗎?

03 造車與造機,誰是熊掌誰是魚?

小米手機的提升方向不可謂不明顯:提升機能,推進高端化這樣的方向性戰略誰都有可以看得清晰。

只不過行業大勢之下,是否這樣的路線推進短時內還具有可觀的商業價值,就需要更全面的考量了。

在過去五年中,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在達到5.6億部的頂峰后開始連年減少,加上經濟新常態的大環境因素和疫情反復造成的產能供應問題,行至2021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已經跌至3.12億部,距離巔峰萎縮了近43%的市場。

IDC近期發布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7,420萬臺,同比下降14.1%。

而小米今年一季度也突然轉向,總營收734億元,同比下滑4.6%;期內虧損5.31億元,去年同期盈利77.89億元,經調整凈利潤達28.59億元,同比下滑52.9%。

如果不是5G商用計劃提速和折疊屏的橫空出世,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表現可能會更乏善可陳。

圖/小米官微

但是,由于5G模組的可移植性對手機來說并不具備技術深耕的價值,而折疊屏對于工藝技術沉淀不夠深厚的小米來說,是短期內無法填補的鴻溝,再加上智能手機作為消費品,已經轟轟烈烈的走過了十年,縱使折疊屏足夠吸引人,還能不能像當年安卓智能手機面世時那樣引起人們通訊方式和消費方式的雙重變革還未可知,如果押注在一個身段已然落后的領域,對小米來說顯然是步臭棋。

但當另一個風口來臨時,小米嗅到的味道顯然完全不一樣。

新能源造車,一個對小米來說似曾相識的機會。

同樣是面向客戶的高頻終端使用場景,同樣是流量的蓄水池入口,甚至在營銷模式上,都同樣是互聯網先行,粉絲買單初代產品,廠商再繼續打磨更新的流程。

這樣的節奏對小米來說一句話就能形容:“太熟悉了。”

而且,對于小米來說,當下的它還具有了十年前不具備的整合能力:

據零壹智庫不完全統計,自2012年起小米便開始了產業投資探索。截至 2022年一季度末,小米在全球范圍內的股權投資約為425筆,其參投項目公開披露的融資總額約847.6億元。

2014年及2021年小米投資數量均成井噴式爆發,項目融資金額也于2021年達到歷史最高為452.4億元。而且,小米的投資方向主要聚焦四大板塊。一是家居家具家電及智能電子產品行業,累計投資95筆,參投項目公開披露的融資總額累計達68.9億元;二是汽車相關行業,累計投資26筆,參投項目公開披露的融資總額累計達66億元;三是游戲、娛樂及傳媒行業小米累計投資67筆,參投項目公開披露的融資總額累計達205.72億元;四是持續關注集成電路及芯片行業,累計投資53筆,參投項目公開披露的融資總額累計達123.3億元。

也就是說這四大板塊業務都能直接或間接的作用于自己即將大展拳腳的新能源汽車領域,換做是任何人,有誰會對手里的這一副好牌無動于衷?

雷總大手一揮,開啟了小米的造車時代,可以說這是他個人冒險的又一次啟程,也可以說是時代與趨勢賦予小米的一次轉型機會。不過,在前有特斯拉樹立行業標桿,后有造車新勢力搶灘登陸的局面下,小米尚在圈地蓋樓廣招人馬的階段,還能不能趕上行業大局落定之前分得自己的江山,實在是考驗小米運籌帷幄的能力了。

守成與拓金從來都是難以平衡的,要守住手機的基本盤,來實現造車投入100億美元的諾言,對雷總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自古有云,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次,小米的選擇至關重要。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小米困境:車與手機不可兼得?

盛世掩蓋下的“灰犀牛”能讓雷軍察覺,但能讓整個小米察覺嗎?

文|潮汐商業評論 Rachel

編輯|Ray

3月,小米2021年財報出爐。

據數字顯示,2021年小米實現營收3283億元,同比增長33.5%,經調整凈利潤為220億元,同比增長69.5%。

從數字里中,任何人都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出一個結論:小米這一年,贏麻了。

對于這樣的營收數據,投資人當然喜聞樂見。但也有人認為,這樣的營收很可能是小米主要業務最后的榮光:手機行業格局在折疊屏的攪動下再次重塑,iot生態鏈的龐大布局僅靠米家依然難有整合的奇跡,至于要投入百億美元的小米造車,拿地基建的速度顯然要比招人甚至通報研發成果的速度來的迅速而有聲勢。

是的,當下的小米不缺錢,這和十年前喝小米粥壯行開拔的情景形同云泥,而以手機極客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的小米,在如今擁有萬千粉絲的基礎上,是否還有足夠的激情和斗志去再去決戰新能源汽車領域,恐怕這點連雷軍自己也難回答上來。

或者從根本上看,依仗互聯網思維突圍才是小米底色的事實,才是這家年輕的公司在需要更高更復雜科技含量的造車領域中走得步履蹣跚的原因。

十年時間,當性價比不再是橫行商海的殺手锏,高端之路迫在眉睫時,盛世掩蓋下的“灰犀牛”能讓雷軍察覺,但能讓整個小米察覺嗎?

01 性比價之王還是大而不強?

2021年,小米手機的業績暗藏玄機。

在全球芯片產能吃緊的背景下,小米智能手機出貨1.9億部,同比增長依然達到了30% 。

但是,多就是強嗎?這個問題顯然值得仔細推敲一下。

3月22日小米發布的2021年財報數據顯示,小米手機平均售價為1097.5元,較一年前提高5.6%,智能手機業務的毛利率也由8.7%上升至11.9%。

這當然是一個值得肯定的成績,但它是一個值得驕傲甚至是值得宣傳的成績嗎?

在產品發布會上對標蘋果機能的小米,在毛利率上就顯得底氣不那么多足了,據數據顯示,蘋果2021年在手機硬件業務的營收高達716億美元,而毛利率更是超過40%!

毛利率水平距離高端手機的對手存在顯著差距是事實,那么小米的單機利潤又是怎樣的呢?

據財報顯示,小米手機業務毛利潤為248.6億元,在出貨1.9億部的背景下,每臺手機利潤僅為130元左右。

顯然這樣的均價利潤距離高端定位還相距甚遠,但就在這樣的手機業務基礎下,為什么小米還能穩穩屹立手機市場呢?

答案就在于小米手機的海外市場業績。據數字顯示,海外手機市場營收接近1380億,也就是說作為小米營收支柱的手機業務,有一半比例來自于海外。

圖/小米官微

很明顯,小米手機的市場已經夠大,那到底強不強呢?

據國外機構市場分析報告數據,在2020年,600美元(約3828元人民幣)以上價位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中,蘋果手機以55.4%的比例小幅領先安卓陣營,而在曠日持久的芯片斷供,晚舟被困和商業構陷下,華為2021年高端機市占率直線下降到僅有6%,而整個安卓高端機市場份額占比也從44.6%縮水至了36.5%,蘋果的市場份額整整上升了8%,也就是說,華為陡然留下的高端機市場真空,幾乎完全被蘋果填補,而小米等國內頭部玩家接收市場的能力在哪兒?

大而不強,是十年前小米崛起的要義,但是到了今天,它卻成為了小米的“命門”。

由于折疊屏手機的爆發,市場對高端手機的接納門檻已經從3000元以上陡然上升到了1.5萬元,而中低端折疊屏的定價也接近了9000元,也就是說市場進入了一個產品為王的時代,你有好產品,自然有人買單,可問題在于有嗎?

折疊屏巨頭中,華為、三星獨霸天下,oppo、vivo亦步亦趨,雖然小米也及早地推出了自己的折疊屏旗艦:MIX FOLD,但市場表現值得再推敲。

據京東數據顯示,小米MIX FOLD銷量常年居于手機品牌第五的位置,且距離榜首差距近五倍,另外在所有折疊屏售賣火爆的情況下,只有小米率先推出京東降價活動,將手機價格從9999元打到活動價6999元,粉絲直呼操作成迷。

顯然,小米手機的性價比之路還在延續,但誰都不知道如何變強,更是成為小米突圍無法回避的課題。

02 互聯網造機,小米要補的課還很多

如何變強,就要知道自己哪里薄弱。

盡管小米一直定位自己是高科技公司,但很多時候,與生俱來的互聯網基因還是會讓小米顯得太接地氣。

長期以來,互聯網營銷模式主導下,小米一直都在采取以價換量的策略,這種策略在小米成立初期,無疑是成功的。

但是十多年過去,小米的主線模式還適應手機的發展潮流嗎?

首先,先看看手機廠商立足的基本面:研發投入。據小米歷年財報顯示,2018年到2021年間,研發投入分別為58億、75億、95億、132億,所占營收比例基本保持在3.3%到4%之間。

這個比例高嗎?好像還可以。那再看看友商的研發投入如何。據2021年華為年度報告數據顯示,研發投入達到1427億元,占全年收入的22.4%,而在過去十年間,華為的研發投入高達8450億,從這個角度看也就能解釋了為什么每次技術風口和商業制裁來臨時,華為都能軟著陸,實在原因是技術實力太過強大。

另外,全球高端手機霸主蘋果,2021年的研發投入略低于華為,也達到了1400億元之巨,并且在過去十年間,研發投入的頭把交椅也一直是由華為和蘋果把持的。

圖/vivo官微

研發投入不足,最直接的結果當然是手機功能不夠頂尖,但是小米手機價格上不去完全是因為研發嗎?

再來看看影響手機價格的另一個決定性環節:供應鏈。

長期以來,小米手機供應鏈對國際供應廠商依賴程度很高。在小米的主要國際供應商中,三星、高通、海力士為小米提供芯片、Skyworks為小米提供射頻前端、SONY為小米提供CIS系統。

在國際芯片市場供應局面波云詭秘的情況下,聯發科成為小米新晉的主要供應商之一,2020年小米搭載聯發科芯片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達6,370萬部,同比增長223.3%。

而反觀安卓手機的頭部玩家三星,供應鏈建設可謂是各家的榜樣。不僅三星自身完全控制頂級芯片、屏幕、處理器、閃存、攝像頭等核心元器件的研發和生產,在供應鏈控制和運轉中話語權較高。在多個元器件行業都具有絕對的供應鏈把控能力,是全球唯一一家可實現5G設備自給自足的企業,也是唯一一家可脫離美國技術約束的手機企業。

由于智能手機零部件數量達到幾千個,涉及的技術、企業、國家眾多,為解決此問題,三星建立三星工業園區,將眾多零部件供應商聚集在同一工業園區內,并為各零部件相關企業搭建網絡聯線,確保信息的即時連接和物流有效運作,其中三星為手機的核心配套廠商建造直通組裝廠的大型傳輸帶,形成園區產線一體化,降低物流成本并避免進口零配件的關稅。

此外,三星搭建了縱向垂直的供應鏈,強化銷售、生產、采購和計劃部門的合作。三星應用供應鏈管理系統敏捷性高,供應鏈管理系統可快速計劃銷售、生產,還可用以推動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研發。三星供應鏈管理系統通過分析客戶對智能手機的功能需求偏好,引導產品研發方向,快速革新產品功能并淘汰不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也就是說小米距離真正的實力玩家的距離,光在供應鏈環節還有相當遠的距離。所以,要想立足于殘酷的手機市場競爭中,渠道就是小米必須倚重的環節了。

2016年以來,國內手機出貨量接連下滑,而且手機回歸線下渠道的趨勢越發明顯,作為消費者來說,不見兔子不撒鷹的購物心理開始成為主導。

在這種局面下,鋪設實體店成為了各家手機廠商必須要做的事。

圖/小米官微

而小米的線下渠道,完全是以小米之家為網絡節點鋪設。小米之家,包括直營店和經銷商合作門店,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專賣店貨權歸小米,沒有貨物囤積的后顧之憂;授權店則保留了傳統的經銷商進貨模式。

在整個2021年,小米的店面以飛一般的速度開設,截止到年底全國共有1.02萬家零售店面。

而這些夠了嗎?

對比oppo和vivo,答案自然明了。據數據顯示,vivo全國門店超過25萬家,而oppo更是高達40萬。

如果說數量上小米已經處于明顯的劣勢,那么模式上小米是否還有競爭力嗎?

作為直營店鋪和經銷商店面的考核者,小米對客流量、轉化率、平均客單價、連帶率等指標投入了極大的關注度,但是難免kpi與實際經營情況存在脫節的情況。

小米想要實現在賽道中的躍升,研發、供應鏈、渠道等三個方面的升級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是雷軍和他的小米還真的有余力去攻克這些難關嗎?

03 造車與造機,誰是熊掌誰是魚?

小米手機的提升方向不可謂不明顯:提升機能,推進高端化這樣的方向性戰略誰都有可以看得清晰。

只不過行業大勢之下,是否這樣的路線推進短時內還具有可觀的商業價值,就需要更全面的考量了。

在過去五年中,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在達到5.6億部的頂峰后開始連年減少,加上經濟新常態的大環境因素和疫情反復造成的產能供應問題,行至2021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已經跌至3.12億部,距離巔峰萎縮了近43%的市場。

IDC近期發布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7,420萬臺,同比下降14.1%。

而小米今年一季度也突然轉向,總營收734億元,同比下滑4.6%;期內虧損5.31億元,去年同期盈利77.89億元,經調整凈利潤達28.59億元,同比下滑52.9%。

如果不是5G商用計劃提速和折疊屏的橫空出世,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表現可能會更乏善可陳。

圖/小米官微

但是,由于5G模組的可移植性對手機來說并不具備技術深耕的價值,而折疊屏對于工藝技術沉淀不夠深厚的小米來說,是短期內無法填補的鴻溝,再加上智能手機作為消費品,已經轟轟烈烈的走過了十年,縱使折疊屏足夠吸引人,還能不能像當年安卓智能手機面世時那樣引起人們通訊方式和消費方式的雙重變革還未可知,如果押注在一個身段已然落后的領域,對小米來說顯然是步臭棋。

但當另一個風口來臨時,小米嗅到的味道顯然完全不一樣。

新能源造車,一個對小米來說似曾相識的機會。

同樣是面向客戶的高頻終端使用場景,同樣是流量的蓄水池入口,甚至在營銷模式上,都同樣是互聯網先行,粉絲買單初代產品,廠商再繼續打磨更新的流程。

這樣的節奏對小米來說一句話就能形容:“太熟悉了。”

而且,對于小米來說,當下的它還具有了十年前不具備的整合能力:

據零壹智庫不完全統計,自2012年起小米便開始了產業投資探索。截至 2022年一季度末,小米在全球范圍內的股權投資約為425筆,其參投項目公開披露的融資總額約847.6億元。

2014年及2021年小米投資數量均成井噴式爆發,項目融資金額也于2021年達到歷史最高為452.4億元。而且,小米的投資方向主要聚焦四大板塊。一是家居家具家電及智能電子產品行業,累計投資95筆,參投項目公開披露的融資總額累計達68.9億元;二是汽車相關行業,累計投資26筆,參投項目公開披露的融資總額累計達66億元;三是游戲、娛樂及傳媒行業小米累計投資67筆,參投項目公開披露的融資總額累計達205.72億元;四是持續關注集成電路及芯片行業,累計投資53筆,參投項目公開披露的融資總額累計達123.3億元。

也就是說這四大板塊業務都能直接或間接的作用于自己即將大展拳腳的新能源汽車領域,換做是任何人,有誰會對手里的這一副好牌無動于衷?

雷總大手一揮,開啟了小米的造車時代,可以說這是他個人冒險的又一次啟程,也可以說是時代與趨勢賦予小米的一次轉型機會。不過,在前有特斯拉樹立行業標桿,后有造車新勢力搶灘登陸的局面下,小米尚在圈地蓋樓廣招人馬的階段,還能不能趕上行業大局落定之前分得自己的江山,實在是考驗小米運籌帷幄的能力了。

守成與拓金從來都是難以平衡的,要守住手機的基本盤,來實現造車投入100億美元的諾言,對雷總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自古有云,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次,小米的選擇至關重要。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连县| 怀安县| 桃江县| 阳东县| 汤原县| 秭归县| 新竹市| 娱乐| 沙洋县| 宜君县| 内乡县| 祁阳县| 墨脱县| 南投县| 福海县| 尖扎县| 兴山县| 建阳市| 齐齐哈尔市| 高密市| 桐乡市| 建昌县| 涞源县| 华池县| 册亨县| 东明县| 石狮市| 永城市| 东辽县| 石渠县| 贵港市| 铜山县| 新晃| 怀集县| 兰溪市| 科技| 栖霞市| 沙雅县| 凭祥市| 富源县| 双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