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財經新知Pro 白芨
編輯 | 月見
5月18日港股盤后,隨著騰訊一季度財報發布,次日騰訊股價跳空低開,最大跌幅接近9%,超2000億港幣市值在這場暴跌中灰飛煙滅。質疑觀點迅速在股民群體中蔓延:“騰訊賺的錢都去哪了?”
其中,財報呈現的一則信息尤其引起投資者的關注——騰訊的營收總額維持穩健,但凈利潤跌幅顯著。有投資者認為,騰訊在財報披露中隱藏部分利潤,一方面順應互聯網行業的強監管周期,另一方面為未來的定向增發作籌備。
01 業績暴跌
2022年一季度,騰訊實現營業收入1355億元,同比基本持平,但環比下跌6%。
在國際會計準則下,騰訊實現凈利潤234億元,去年一季度為477億元,利潤少了243億元,同比跌幅高達51%。
在非國際會計準則下,騰訊一季度的利潤是255億元,去年同期為331億元,利潤少了76億元,同比跌幅也高達23%。
兩種會計準則的差異在于,國際會計準則傾向于關注影響現金流的財務變動,對處置投資公司的收益計入利潤表;而非國際會計準則向利潤表計入了更多不影響現金流的財務變動,包括股份支付、投資公司市值變動、無形資產攤銷等。
例如,2021年四季度拋售京東股權,使騰訊在國際會計準則下凈利潤瘋漲了140%,但非國際會計準則下為減少22%。
相比統計口徑復雜的利潤指標,現金流更能表達企業經營盈利的真實情況。從現金流角度看,今年一季度,騰訊經營性現金流為338.22億元,去年同期為510.04億元,跌幅為33.68%,介于兩種會計準則的利潤跌幅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財報的成績,還是在騰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實施了一系列成本控制措施,優化成本結構的背景下取得的。
在今年5月16日發布的《2021年度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報告》中,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一席話點明了騰訊的戰略轉型:“騰訊正面臨挑戰與發展并存的新階段,公司將借此換擋,更加聚焦以用戶價值、科技創新及社會責任為中心的本源。”
這番話的背景是,從去年三季度開始,騰訊出現了利潤增速低迷勢頭,從2021年三季度到今年一季度,騰訊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是3%、60%和-51%,其中,騰訊在去年四季度的凈利潤高達949.58億元,但包含出售所持京東集團股份收益782億元,如忽略這部分收益,騰訊在該季度的凈利潤增速約為-25%。
究其原因,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教育、游戲等行業遭遇監管壓力,疊加疫情反復沖擊,騰訊的各項業務正在遭受全面沖擊。
02 誰動了騰訊的奶酪?
如果具體到騰訊今年一季度的利潤表現上,部分影響因子如下:
從成本端看,2022年一季度,騰訊收入成本為783.97億元,而去年同期為726.68億元,只有小幅上漲。其中,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從85億元縮減至80億元,這解釋了騰訊優化成本結構的成果。騰訊的收入成本增長主要源自服務器及帶寬成本、支付交易成本及內容成本。
但與此同時,騰訊的一般及行政開支從189.67億元增長至266.69億元,同比增幅高達41%,主要源自股份酬金開支、研發成本、人力成本、海外附屬公司成本及收購公司成本。其中,騰訊在一季度的研發成本為153.83億元。
而這是騰訊利潤表“翻車”在成本端的核心原因。77億元的行政開支增長,在國際會計準則下貢獻了16.14%的虧損幅度,在非國際會計準則下則貢獻了23.26%,約等于騰訊在該季度的全部虧損額。
從收入端來看,2022年一季度,騰訊的三大業務——增值服務、網絡廣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營收占比分別為54%、13%、32%,而去年同期,這一比例為54%、16%、29%。
在營收總額基本不變的背景下,這意味著,騰訊的廣告業務吐出了3%的份額,由金融科技及to B業務接管。
而后者的毛利率又大大低于前者,財報顯示,騰訊在今年一季度增值服務、網絡廣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的毛利率分別為50.43%、36.65%、31.56%。在去年同期,這組數據為55.09%、45.06%和32.27%。
結論是,今年一季度對比去年,騰訊高毛利的廣告業務份額萎縮,低毛利的金融及企業服務業務份額增長,特別是尚未盈利的云服務業務增長,拖累了騰訊的整體利潤水平。
從投資收益看,去年一季度,騰訊手握2277億元上市公司股權,但今年一季度僅剩1661億元。在今年一季度,騰訊繼續加大力度拋售投資公司股權,處置投資公司收益凈額從去年同期的34億元飆升至188億元,其中,騰訊減持了“東南亞小騰訊”Sea共計約185億元的股份。
但是,騰訊持有的其它公司市值仍在下跌。今年一季度,騰訊以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利潤的金融資產損益從增長147億跌落至虧損0.35億,同時產生了70億投資公司、商譽及收購產生的其他無形資產的減值撥備,而去年同期僅有0.5億元。
也就是說,去年一季度市場情緒穩定,騰訊對投資公司偏向“持有”,今年一季度市場情緒出現恐慌,騰訊對投資公司偏向“出售”。今年騰訊賣公司賣了不少錢,但沒賣的公司市值損失更大,在非國際會計準則下,這對騰訊的利潤沖擊更為明顯。
騰訊陷入瓶頸期
受市場環境影響,騰訊的部分業務正在陷入增長瓶頸期。
以廣告業務為例,受教育行業雙減及游戲版號停發等上游行業影響,教育、游戲等重要領域廣告主預算出現大幅減少。在近似的時間點,字節跳動廣告收入被曝出停止增長,阿里巴巴在去年第四季度,中國商業零售業務營收增幅從去年同期的39%大跌至7%,騰訊自然難以“獨善其身”。
而承擔未來騰訊廣告業務增量希望的視頻號仍然處在投入期,尚未進入大規模商業化階段,從5月20日晚,視頻號重映周杰倫“摩天輪2013演唱會”的動作來看,視頻號正在摸索線上演唱會的商業模式,以此形成在商業化能力上與抖音的差異化——在用戶數據精細度、算法模型落后于抖音的背景下,通過B站大型綜藝式的內容破圈,以追求品牌廣告的投放效果,其效果有待長期觀察。
在增值服務業務上,騰訊游戲在各業務板塊中表現最為平穩,由于重要產品《重返帝國》上線于季度末期,其收入將遞延至下一季度結算。在游戲版號發放恢復的背景下,騰訊游戲有望在國內市場保持穩定增長能力,并進一步在海外市場擴張。
在金融及企業服務業務上,受疫情下出行、餐飲、線下零售等消費活動減少影響,騰訊支付業務增長有所受阻。云服務業務上,騰訊在2022年力求云業務扭虧為盈,根據「36氪」報道,從去年開始,騰訊對CSIG(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進行了較大范圍的裁員,以追求云業務的整體降本增效。
同時,騰訊也有部分順勢而為的舉措。從2018年起,騰訊將戰略調整為“扎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即明確將C端業務定義為存量,B端業務視為增量。
從去年的互聯網監管風暴開始,在外部因素催動下,騰訊從to C到to B的轉型正在加速。例如近日,騰訊對PCG旗下OVBU(在線視頻事業部)騰訊體育部門進行架構精簡,多個部門在此次調整中被撤除。
對騰訊來說,轉型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從騰訊歷史上的歷次組織架構調整看,冗余部門、業務乃至人員的精簡為騰訊的增長提供了巨大動力。在新的市場形勢面前,騰訊的轉型或許能起到亡羊補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