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鄭小琳
5月19日,馬可波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馬可波羅”)向證監會遞交招股書,擬在深交所主板上市。
官網介紹,馬可波羅創立于1996年,是國內最大的建筑陶瓷制造商和銷售商之一,產品涵蓋亞光磚、拋光磚、拋釉磚、內墻瓷片、陶瓷巖板、崗巖等品類。
此次IPO,馬可波羅擬募集資金40.2億元,擬用于投資智能陶瓷家居產業園、陶瓷板材項目、綠色智能制造及補充流動資金等項目。
在營銷渠道方面,作為頭部建筑陶瓷企業之一,馬可波羅在全球建立五大生產基地,在國內外建有4500余家專賣店,產品遠銷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三年,馬可波羅整體業績“增收難增利”。財報來看,雖然馬可波羅營收逐漸上升,但凈利表現卻一直處在15-16.5億元區間,且整體波動較大。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馬可波羅營業收入分別為81.3億元、85.91億元和93.65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6.28億元、15.74億元和16.53億元。
同時,2019年-2021年馬可波羅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47.11%、43.8%和43.09%,連續三年下滑,盈利能力在走下坡路。
需要指出的是,馬可波羅盈利能力下滑主要受原材、能源及人工價格上漲等影響。
據了解,僅原材料及能源價格就占馬可波羅主營業務成本超50%。因此,去年在公司原材料包括泥砂料、化工色輔料等價格出現波動的情況下,馬可波羅的生產經營及盈利水平受到顯著影響。
馬可波羅在招股書中表示,“如果出現采購價格大幅上升而公司不能將相關成本及時向下游轉移的情況,公司盈利水平將面臨顯著下降的風險。”
除此以外,馬可波羅的用人成本也在逐年上升。2019年-2021年,馬可波羅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分別為6.95億元、7.09億元及9.57億元,總體呈現上升趨勢。
“未來幾年,如果國內生產制造型企業的人力成本繼續上漲,公司存在因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導致未來經營利潤下降的風險。”馬可波羅在招股書中表示。
同時,作為國內最大的建筑陶瓷企業之一,馬可波羅也做地產大宗工程生意,公司與萬科、保利等房企均保持合作關系。不過,去年以來受地產公司債務風波影響,馬可波羅的應收賬款也不斷上升。
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2021年,馬可波羅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19.21億元、21.66億元和22.43億元,占各期末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為26.35%、25.08%和27.92%。
馬可波羅的應收票據賬面價值分別為11.85億元、8.97億元和1.65億元,占各期末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為16.24%、10.38%和2.06%。
馬可波羅公司的應收款項主要來自房地產等工程類客戶。該類業務模式下,銷售規模相對較大且付款周期較長,大多采用應收賬款或商業票據結算。
2021年以來,馬可波羅曾狀告藍光發展、新華聯宏石商業地產等企業,原因均系買賣合同糾紛。
例如,馬可波羅曾向藍光發展提起訴訟,要求返還履約保證金并請求法院判令退還履約保證金6000萬元以及支付相應的違約金。
馬可波羅指出,報告期內,公司部分房地產客戶出現了信用違約或逾期情形,一定程度影響了公司現金流與經營業績。若未來宏觀環境出現波動或客戶信用償付能力或意愿發生變化,可能會引發回款、商業票據無法承兌等風險。
此次IPO馬可波羅融資40億,或主要和其規模擴張有關。“公司現有產能已不能滿足發展需求,公司需要進行較大的資金投入以擴大產能。”馬可波羅在招股書中表示。
據悉,目前,馬可波羅融資渠道主要來自內部積累和銀行借款,融資渠道相對單一,同時也缺乏與公司發展相匹配的資金支持。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上市募資不乏是一種好的選擇,不僅能改善公司資本結構,還能緩解其經營及盈利壓力。
從去年至今,建材家居行業IPO熱潮居高不下,同時,面對IPO監管日益嚴苛,剛邁出上市第一步的馬可波羅,之后的IPO之路是否平坦,仍需要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