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新知 王思原
編輯丨伊頁
蘭州大學官網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1986級物理系同寢室的三位同學李振國、鐘寶申、李春安,畢業后創辦了以江隆基老校長命名的“隆基集團”,如今,它已是全球最大硅片生產商。
而業內盛傳隆基帝國最害怕的對手,則是李振國同樣出身蘭大的物理系師兄——沈浩平。
1983年,沈浩平從蘭州大學畢業,加入中環集團,在車間一線拉單晶。這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的畢業論文,就是薄膜非晶硅電池,還登上了國家級刊物《電子學報》。
但因為國資體制、管理等方面的問題,沈浩平在中環干了23年才坐上總經理的位置,且未持有任何股份,更談不上絕對話語權。
這就導致中環在業內看起來,總是慢上一點。即便后來實行了“雙主業”戰略,也沒能像隆基一樣,抓住在硅片領域快速崛起的良機。
直到2020年7月,經過半年多的內部整合,中環完成混改,引入TCL集團,“華工三劍客”之一的李東生任董事長,原本即將退休的沈浩平退居副董事長、任總經理。
沒有體制束縛,沈浩平開始發力追趕。帶領中環股份在2021年實現營收、利潤翻倍增長。但這并不能滿足李東生對中環股份的期待。
隨著TCL發布入主后的首份財報,中環也迎來新一輪調整。四位原副總經理辭任公司法定高管職務,原負責的專業工作內容不變;擬將公司名稱“中環股份”變更為“TCL中環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變更為“TCL中環”;TCL科技增持TCL中環1.08%股份至29.8%。
這一系列動作也被認為是中環業務多元化的第一步,更是“東生浩平”組合向“隆基三雄”全面宣戰的開始。
尺寸之爭較長短
硅片市場的尺寸之爭從未停止。老的166mm被迭代后,爭論最多的就是210mm和182mm,而尺寸之爭的底層邏輯就是在爭奪當下和未來的市場。
2022年3月,210mm陣營的代表企業天合光能,對外發布《600W+超高功率組件分布式應用白皮書》,正式吹響了進攻分布式光伏市場的號角。
僅僅一天后,182mm代言人隆基,對外發布一份白皮書,題為《“隆基182組件”與“超大電流組件”的發電性能實證對比研究》。內容顯示,“超大電流組件”的矛頭直指210組件。
兩家光伏龍頭公司前后發布白皮書的舉動,正是這場“尺寸之爭”的一個縮影。過去兩年多,以隆基股份為代表的182陣營和以中環為代表的210陣營之間,可謂是博弈不斷。
2019年之前,李振國和沈浩平這兩個大學師兄弟還算是“盟友”,曾聯手定制M2尺寸標準。M2是那時硅片產品的主流尺寸,邊長156.75mm,市場占有率在80%左右,并且還有過一段聯手壓制晶科能源等廠商反撲的佳話。
格局變化發生在2019年年中,隆基在上海光伏展上發布M6單晶硅片(166mm)和基于M6硅片的Hi-MO4高功率組件,率先打破和諧局面。
當時業內一致認為,M6單晶硅片實現了對之前硅片、電池、組件的兼容,同時降低了改造成本,可以說166mm算是里程碑式的產品,隆基也趁機拿下40%的市場份額。
三個月后,感受到“背叛”的沈浩平,分庭抗禮地發布了M12單晶硅片(210mm),打了李振國一個措手不及。
來到第二年6月,隆基牽頭晶科、晶澳等企業組建M10聯盟(182mm);而被李東生拿下的中環也聯合東方日升等廠商組建M12陣營,并成立600W+聯盟。
蘭大師兄弟徹底分道揚鑣,李東生也跨界加入到這場混戰中。
雖說大尺寸硅片是行業降本增效潮流下的最佳選擇,但中環210mm產品在真正推廣時遇到的困難,比預想中要多上許多。
由于各家企業采用的硅片尺寸不統一,造成光伏產業鏈包括硅片、電池到組件以及玻璃等輔材的制造成本急劇上升。
所以市場對于中環推出的大尺寸單晶硅片有所反對,因為210mm的硅片在生產、熱斑、切片損失、裂片、支架及逆變器兼容等方面存在問題。
分析機構PVinfolink因此對2022年的出貨預期作出調整,也證實了市場短期對210mm的不看好,182mm產品的市場占比預期大幅上調到了53%,210mm產品的市場占比則下調到26%。
另外李東生的加入也讓中環在硅片尺寸要求上有所松動。
2021年10月,中環向外界的報價單中出現了182mm產品,這也被業內認為是李東生想要中環全球化必須要走的一步。因為目前包括印度在內的多個發展中的光伏大市場,比較偏向182mm等較為成熟的硅片產品。
“硅片尺寸只是物理變化,不是光伏行業發展的核心矛盾,兩大陣營甚至不存在壁壘。” 一名長期跟蹤光伏行業的券商分析師說,“光伏行業發展的核心矛盾是新技術帶來的降本,以及制造業和運營商的利潤分配問題。”
該分析師還提到,目前182mm的市占率高于210mm,包括中環在內原來做210mm的部分企業也開始生產182mm相關產品。“這不是182mm的市場反饋更佳,而是供應鏈的問題。”他表示,“這主要看誰在上游原材料以及下游推廣中占據主導權。”
中環和隆基的尺寸之爭,本質上是光伏企業對未來市場話語權的爭奪,但在業內未能就尺寸統一達成共識之前,210mm和182mm陣營的斗爭也不會結束。
豪賭上游供應鏈
“新能源材料(硅片)全球TOP1,新能源組件全球TOP3,半導體材料(硅片)全球TOP5”——2020年8月17日,站在TCL新動能戰略發布會演講臺上,李東生為中環定下了一個全球新目標。
兩年時間,中環經歷了混改、更名、大股東持續增持,李東生的陽謀也不再局限于硅片業務。
今年4月7日,李東生與沈浩平一同前往內蒙古中環產業園,當晚酒飽飯足后,就對外公布了206億投資硅料產業的規劃。
公告稱:公司、TCL科技與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就共同在呼和浩特市投資建設內蒙古中環產業城項目群達成合作事宜。建設內容包括產能合計約12萬噸的高純多晶硅項目、半導體單晶硅材料及配套項目以及國家級硅材料研發中心項目。
在外界看來,中環在光伏硅片和半導體材料兩大主業之外,跳脫出去布局硅料,與私有化后的靈活決策關系密切,更與李東升的長袖善舞分不開。
目前,硅料正處于高景氣周期。2021年硅料行情火爆,多晶硅致密料11月份漲到每公斤270元高位,較年初上漲了230%。進入2022年,硅料價格更是迎來了恐怖的十六連漲。
12萬噸硅料產能,規模十分可觀,即便是光伏硅料龍頭通威股份在2021年的產能也僅為18萬噸,中環落子之后足以令其在業內名列前茅。
在此背景下,李東生狂砸206億入局硅料,被諸多行業觀察者視為“搶蛋糕”的行為。
李東生進軍硅料并不意外,除了可觀的利潤外,也是為控制其單晶硅片業務成本,有效保障硅料供應,進而筑牢護城河。
并且中環股份還公告稱,“上述合作將發揮其半導體和光伏雙產業鏈協同優勢,利于產業鏈降本、供應鏈穩定等”。這表明,除了為中環帶來穩定的硅料供應外,TCL科技在半導體業務上亦將受益于這一大手筆的硅料布局。
然而,一個淺顯不過的道理是,光伏是線性產業鏈條,各環節擴產周期差異較大,一般情況下硅料建廠周期是18-24個月。
考慮中環是首次入行,李東生也算跨行介入,沒有現成的經驗屬于零起步式,其建廠周期可能甚至要高于24個月。建成廠后,產能爬坡還要3-6個月。滿打滿算,中環要用上自己的硅料,最快也須約2年半后,即2024年10月。
此時高位入局,待兩三年后中環的硅料產能全部達產,而硅業分會預計到2022年底,中國多晶硅年產能將達到100萬噸,較2021年翻番;更長期來看,將達到250萬噸。
另有機構預測,到2022年四季度,硅料企業密集投產之后,預計2023年將出現硅料供應過剩,價格驟跌。這也意味著,中環硅料出貨時很可能趕上硅料價格周期的低點,形成虧損局面。
另外,李東生大手筆布局硅料,也不太利于當下其主業發展。
“任何一家硅料企業更愿意將貨賣給能長期合作的伙伴,而不是暫時性的客戶。在硅料上的布局很可能會影響中環與現有上游合作企業之間的關系,導致其硅片業務出現意外。”一位業內人士持以上觀點。
如此說來,李東生在未來能否如愿以償達成戰略意圖,尚待時間檢驗。
合縱連橫落下乘
影響未來行業格局的不僅僅在于技術路徑的選擇,對資源的整合也極為關鍵,而一體化就成了光伏行業中繞不開的話題。
兩年時間里,光伏供應鏈矛盾凸顯,產業鏈價格波動劇烈。諸多因素交織下,天合、隆基、通威、中環、阿特斯等龍頭企業均加速構建一體化。
對于大多數光伏企業來說,進行一體化布局的含義是整合資源,將產業鏈不同環節產生的利潤留存到終端環節,以實現降本增利的目的。
大手筆的投入和布局,有主動,也有被動。但整體來看,一體化至少會是未來五年內的競爭趨勢,也將深刻改變行業固有的競爭格局。
目前各大廠商策略方向各有不同。一方是以中環為代表的硅片廠商,選擇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縱向一體化;一方是以隆基股份為代表,在設備端下功夫,使得成本端具備明顯競爭優勢。
對比兩強的營收,中環硅片業務營收占到總營收八成,而隆基硅片業務僅占總營收三成,在未來硅片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這種以下游驅動中上游,更為合理。
因為從利潤結構上看,組件業務的利潤要遠高于硅片、硅棒業務,如果業內硅片價格戰加劇,中環無法降低硅片成本,那么其利潤將面臨被壓縮的局面。反觀隆基,價格戰下的低價硅片雖然會損失一部分利潤,但也可以促進光伏組件出貨,形成互補。
如果將時間線放長,拓寬眼界放到整個新能源賽道,也能看出“東生浩平”組合再一次落后“隆基三雄”。
5月11日,隆基股份發布公告稱,同意將公司證券簡稱由“隆基股份”變更為“隆基綠能”,證券簡稱將于5月16日變更。對此,公司回應主要為更好的體現公司戰略布局和主營業務定位。
從2021年開始,隆基就已不再將業務局限于硅片、組件,開拓了BIPV和制氫設備等新業務。截至2021年底,隆基已具備500MW電解水制氫設備的生產能力,并且規劃到2022年底具備年產1.5-2GW氫能裝備的能力。
有天風證券分析師認為,隆基從之前的光伏制造業戰略定位到未來的綠色能源,要比中環更符合國家碳中和、能源轉型的大趨勢,也打開了更廣闊的業務空間。
李東生喜歡用鷹比喻企業發展和變革精神,其家里和辦公室都有很多關于鷹的收藏。他認為鷹飛得高、看得遠,對看準的獵物一擊而中。在半導體顯示領域,李東生確實算得上高瞻遠矚,但在光伏領域,這位“華工劍客”還需要再擊一次長空來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