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聯網怪盜團
整整一年以前,我跟一位朋友在望京的一家咖啡館里聊起國內互聯網大廠的前景。聊到阿里巴巴時,對方說:“阿里云總有一天會是最值錢的業務,甚至比淘系電商還要值錢;就像AWS很可能比亞馬遜的電商業務還值錢一樣。何況,阿里云在中國市場的地位要比AWS在北美市場更加穩固。”當時我比較贊同他的說法。那個季度,阿里云的收入同比增長了37%,而且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實現盈利(以經調整EBITA為準)。沒有什么力量能阻止這個高技術含量、高規模效應的業務成為阿里未來的火車頭。
一年過去,市場情緒變糟了很多,中概股市值基本打了三折,納斯達克頭牌也較高點下跌兩三成。最近一年,阿里云雖然在收入規模上達到了六七百億的規模,但收入增速到了20%左右。與此同時,其他互聯網大廠的云計算業務增速也普遍降低。華為云年收入201億,增速30%左右;騰訊云沒公布具體數字,但業界預估增長也不高。這些種種都引發了外界對于市場天花板是否已經到來的憂慮。國內最大的云計算客戶——互聯網行業(網服),其自身的發展面臨著明顯的瓶頸,它們對公有云的需求也不可能不受影響。云計算和產業互聯網,到底還是不是阿里巴巴乃至整個互聯網行業的“第二增長曲線”?懷疑,是現在的主流意見。
然而,在認真研究了全球云計算產業的形勢之后,我認為市場過度放大了短期悲觀情緒,低估了阿里云的長期價值。首先,美國主流云計算廠商仍然充滿活力,訂單非常飽滿,忙于滿足后疫情時代企業客戶的數字化需求:
最近一個季度,亞馬遜AWS的收入同比增長了37%。值得一提的是,AWS最近實現了顯著的加速增長(過去兩年的復合增速僅為34%)。
微軟Azure的收入同比增長了46%,整個智能云板塊的收入則同比增長了26%。
谷歌云的收入同比增長了44%,而且虧損持續收窄,目前營業虧損率已降至16%。
按照亞馬遜管理層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的說法,公有云客戶現在越來越傾向于簽下長期合約,由此導致AWS已簽訂的合約總價值同比上升了68%。谷歌管理層的表達更簡單直接:“因為我們看到了云計算市場還有很大的機會,所以將繼續在這個領域激進地投入。”
疫情期間的遠程辦公和虛擬化協作,徹底改變了企業內部的管理方式,在美國和中國都是如此。從大企業到中小企業,大家都深刻認識到了“上云”的重要性——這個需求是一定會爆發的,不是在今年,就是在明年和后年。或許,當前的經濟形勢使得國內企業還不敢過于激進地增加云計算投入,但這種需求客觀存在,一兩個季度的延遲改變不了大局。此外,中美市場差異,中國市場天然在IT支出上有一定程度的滯后。
從長期看,對云計算的需求,歸根結底是對算力(以及相應存儲能力)的需求。上一個對算力需求最龐大的市場是互聯網,截止2021年,它仍然占據著國內云計算行業整體算力需求的50%。那么,隨著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的耗盡,整個市場對算力的需求是否也將見頂?恰恰相反,在我看來,新興的高算力行業還在不斷出現:
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XR(混合現實),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元宇宙”概念,將是下一個算力消耗大戶。如果元宇宙真要接入人類的各種感官,乃至達到“腦機互聯”的境地,就將創造海量的算力和存儲需求,很可能比我們今天的互聯網的需求高幾個數量級。當然,這個過程將是緩慢的,不會一蹴而就。
家居互聯網、車聯網等基于非傳統移動設備的聯網服務,普遍還處于發展早期。試想一下,當智能家居真正進入千家萬戶,每時每刻產生的數據量也將是驚人的;與人體健康相關的數據,還可實時接入人工智能的醫療系統,這又提出了新的算力需求。
自動駕駛也是一個方興未艾的技術方向,對算力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自動駕駛和車聯網技術同時得到普及,車輛將成為人們的移動辦公室和娛樂中心,也是云計算的一個新興需求中心。
云游戲雖然不是什么新名詞了,但也絕對不容忽視。亞馬遜、微軟、谷歌、英偉達均在云游戲市場投入重兵,試圖將傳統的買斷模式轉化為基于云端的訂閱模式。元宇宙持續發展下去,很可能也會以云游戲的形式走進千家萬戶,從而帶來幾乎無窮的算力需求。
總而言之,云計算的市場很大,既包括傳統行業的數字化需求,也包括層出不窮的高算力新興行業需求——這一點很少有人能否認。那么,在長期,阿里云的競爭優勢又在哪里呢?除了先發優勢和規模效應,還有什么力量能保證阿里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掉隊?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也很簡單。
第一,云計算是一門技術壁壘很高的“硬科技”行業,全球規模最大的云服務商都有成套的自研技術,自研能力決定了可控性、穩定性、技術迭代速度和運維能力。阿里是國內僅有的具備“軟硬一體”自研實力的兩家公司之一(另一家是華為)。在軟件方面,阿里云早在2008年就開始自研“飛天”(Apsara)云操作系統,抓住了寶貴的窗口期;直至今日,阿里云仍然是國內唯一基于自研操作系統而非開源系統的公有云服務商。
2017年,阿里云發布了第一代神龍架構,迄今已經升級到第四代,這是一種高效的軟硬一體化虛擬化技術,能夠彌補虛擬化帶來的性能損耗,同時擁有云的彈性,。2021年,阿里云還發布了首款通用芯片倚天710,當年即開始投入數據中心的實際應用。至于自研服務器,則早已是家常便飯了。隨著云服務規模的擴大,自研帶來的技術、成本等方面的優勢也會越明顯。
第二,云計算歸根結底是要為客戶解決實際問題,所以行業知識(industry know-how)至關重要,這也是AWS早年迅速崛起的秘密所在。過去多年,阿里云通過服務各類政企客戶而積累了大量的know-how。例如,全國最早的“城市大腦”就是由阿里云幫助在杭州實現的,迄今阿里云已經在全國40多個城市落地了“城市大腦”,包括智能公交、醫療、城市自然災害體系等數十個城市場景。在可見的未來,任何競爭對手都難以追上阿里云在這些領域的豐富經驗。
與此同時,阿里是全球唯一一個將核心業務全部搬上自家云的大型科技公司,這一點就連亞馬遜和微軟都沒有完全做到。2017年,阿里集團啟動全面上云;到了2021年,整個業務大盤已經全部跑在云上,從而為阿里云提供了最佳的“內部試煉場”。例如,2021年天貓雙11就是一次全面壓力測試,阿里云在這個過程中增加了電商、物流、流媒體、金融支付等多個行業的經驗,而且是處理峰值業務量的寶貴經驗。如果阿里云能處理好最復雜的內部需求,那它處理一般外部客戶的需求就毫無壓力了。
第三,阿里云與釘釘緊密結合,形成“云釘一體”,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靈活開放的SaaS平臺。中國的企業SaaS市場一直處于嚴重的不平衡狀態:一方面,企業確實有數字化需求,但是缺乏低成本、易用的部署方式;另一方面,中小開發商普遍缺乏銷售能力和品牌,從而無法有效觸達企業客戶。而且,企業軟件作為低頻應用,很難取得企業管理層的足夠重視,從而無法獲得足夠的預算。
釘釘的開放PaaS平臺,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上述問題:它是一個DAU過億的超級APP,具備強大的品牌認知度和服務商體系;它以即時通信的高頻場景,去帶動低頻的行業應用,將行業解決方案打成碎片嵌入企業溝通流;它提供了高效的開發工具和分發平臺,從而大幅降低了SaaS開發的門檻。當然,這一切也得益于阿里云提供的基礎設施和技術能力。阿里云+釘釘,就實現了IaaS、PaaS、SaaS三個層級的全覆蓋。
最后,阿里云在海外的戰果經常被忽視了。Gartner數據顯示,2021年阿里云在亞太地區的市場份額為25.5%,超過亞馬遜和微軟之和,位居第一。自從2015年在新加坡設立阿里云國際總部以來,阿里云在中國大陸之外的亞太區域已經累積開放了16個可用區。在印尼和菲律賓,阿里云是最早建設本地數據中心的云服務商;2022年3月,阿里云在韓國的首個數據中心也投入使用了。過去三年,阿里云的海外收入增長了十倍以上,堪稱中國互聯網企業出海的一個成功案例。
阿里云出海的核心戰略很明確,就是本地化。按照阿里董事長兼CEO逍遙子的說法:“云計算的全球化離不開當地的生態,我們還是要站在當地的角度思考問題。”2021年,阿里云宣布未來三年將投入10億美元用于在亞太市場建設本地化團隊和生態。在馬來西亞,阿里云建立了第一個海外創新中心;在印尼,它已經建立了三座本地數據中心,并與本地政府密切合作;在新加坡,它與南洋理工大學合作進行本地數字化人才的培養。東南亞的數字化進程才剛剛開始,如果能抓住這個方興未艾的市場,前途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最近一段時間,亞馬遜的股價連續下跌,但是華爾街的主流觀點還是看好,其中的關鍵在于AWS。我看到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考慮到AWS的長期營收規模和利潤率,這項業務的價值應該達到8240億美元,相當于亞馬遜當前市值的四分之三。或許這個測算太樂觀了,但是即便按照保守估計,AWS是一項價值數千億美元、與亞馬遜核心電商業務潛力相差無幾的業務,這一點應該不會有人反對。
那么,阿里云又應該值多少錢呢?答案不重要。幾個季度的業績波動并不重要,短期的市場情緒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項生機勃勃、市場需求強勁的業務,具備厚重的技術壁壘和豐富的行業經驗,而且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出海的典范之一;它完全有資格被稱為“硬科技”的代表公司。這樣的公司必然是具備良好的長期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