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朵財經
曾締造《中國好聲音》的公司又要上市了。
5月13日,上市地曾由深交所輾轉至港交所均未獲成功的星空華文控股有限公司(簡稱星空華文)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2020年收入計,公司是中國最大綜藝節目IP創造商及運營商,市場份額為2.0%。2012年,公司推出中國最受歡迎的歌唱比賽節目之一《中國好聲音》,播出十季后,創下中國季播持續時間最長的綜藝節目紀錄。
憑借推出《中國好聲音》,星空華文曾風靡一時,但時過境遷,隨著《中國好聲音》節目近年來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逐漸消退,星空華文已難復當年光景,并且目前還同時受超十億商譽值纏身。
多次折戟資本市場
從業務層面來看,星空華文擁有一批類型多樣的熱門綜藝節目IP,包括明星歌唱類節目、舞蹈類綜藝節目、才藝類綜藝節目、脫口秀、戶外╱文化類綜藝節目及其他綜藝節目。
除《中國好聲音》外,公司亦創造及運營了其他長期以來受歡迎的綜藝節目IP有《蒙面唱將猜猜猜》、《中國好歌曲》及《出彩中國人》)。同時與中國三大網絡視頻平臺之一優酷合作,共同制作了網絡舞蹈比賽節目《這!就是街舞》。
公司另外還是中國音樂IP創造商及運營商。截至2021年底,公司音樂庫有8522個IP,包括在公司的明星歌唱類節目創作期間制作的3546個現場音樂錄音、為簽約藝人制作的3016首歌曲以及1960首歌詞及音樂作品。
目前,公司已與150多名表演藝人建立合作關系,包括陳冰、希林娜依?高、黃霄云、蔣敦豪、李琦、那吾克熱?玉素甫江、劉雪婧、潘虹、蘇運瑩、旦增尼瑪、伍珂玥、邢晗銘、于梓貝、扎西平措及張磊。
公司同時擁有并運營龐大的中國電影IP庫。截至2021年底,擁有757部過去幾十年在香港制作的廣受歡迎的中國電影,其中包括許多經典作品,如《猛龍過江》、《精武門》、《倩女幽魂》及《胭脂扣》等。
坐擁如此之多的知名IP,但回想星空華文這個名字卻似乎很陌生,這是因何?據了解,2021年3月份,星空華文注冊成立,并于同年7月份、8月份分別收購了燦星文化子公司燦星國際、星空華文傳媒,完成重組。
當談起燦星文化,想來很多人就不陌生了,畢竟在很多綜藝節目上都會聽到這個名字。既然已經打出知名度,為何還要“換馬甲”?實際上,燦星文化上市之旅已輾轉多年,不過并無一次成功史。
比如早在2018年12月份,燦星文化就曾向證監會遞交申請,擬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到2021年1月份,燦星文化再次向深交所上市委員會審議會議遞交A股上市申請,次月上市申請被否。隨后,燦星文化又將上市地轉向港交所,2021年11月,重組后的星空華文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仍未獲成功。
難扛大旗的《中國好聲音》
面對曲折的IPO之路,在申請IPO期間,星空華文無論是王牌節目《中國好聲音》,還是公司整體的經營數據,也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滑坡。
2019至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18.07億元、15.60億元、11.27億元;凈利潤分別為3.8億元、-2780萬元、-3.52億元。同期,盈利能力亦出現急速下滑,毛利率分別為39%、37.7%、24.3%。
從業務來看,綜藝節目IP運營及授權是星空華文主要的營收來源。2021年,綜藝節目IP運營及授權收入為8.8億元,占公司收入百分比的78%。然而,該項業務毛利率下降幅度較大。2019至2021年,綜藝節目IP運營及授權毛利率分別為39.0%、37.7%、24.3%。
從收入結構來看,《中國好聲音》一直位列綜藝節目IP運營及授權收入占比第一名,但是該項業務已愈發難做。2019至2021年,《中國好聲音》收入分別為4.91億元、3.25億元、2.52億元,占綜藝節目IP運營及授權產生總收入百分比分別為36.6%、29.8%、28.6%。
雪上加霜的是,《中國好聲音》不僅收入在直線下降,而且其毛利率幾乎瀕臨無利可圖的地步。2019年,其毛利率為46.6%,但到2021年這一數值已經降至低至2.2%。面對如此尷尬的毛利率,辦了十年的《中國好聲音》又會不會突然就停播了呢?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雖然星空華文制作了《這!就是街舞》、《中國達人秀》、《蒙面唱將猜猜猜》等眾多新節目,卻無一能接替《中國好聲音》在公司收入占比“一哥”的地位。《中國好聲音》的落寂,對星空華文的影響而言,顯然是不言而喻的。
超十億商譽值壓頂
2012年,《中國好聲音》一炮而紅之際,燦星文化總裁田明與華人文化等還共同創立了夢響強音,從事音樂IP運營及藝人經紀。后在2016年3月,燦星文化以20.8億元的高價收購夢響強音的全部股權,帶來19.7億元的商譽。然而,這成為了燦星文化目前最大的“拖油瓶”。
在燦星文化先前擬深交所上市的A股申請過程中,公司認為于2016年至2019年,根據中國適用的會計準則,毋須進行減值。但在IPO審理過程中,因深交所出具反饋意見,燦星文化于2020年就2016年12月31日的夢響強音商譽追溯確認減值虧損約3.48億元。
但盡管如此,在2021年2月,深交所還是就燦星文化A股申請發出了終止通知。其中原因包括燦星文化就夢響強音收購事項產生的商譽追溯應用的會計調整并未反映燦星文化于相關時間的實際財務狀況。
此次申請港股上市,對于收購夢響強音產生的商譽,星空華文則做出了激進的處理,將夢響強音商譽2020年確認減值虧損調整為3.87億元以及2021年確認減值虧損3.81億元,最終直接導致了星空華文連續兩年虧損。
據了解,夢響強音成為公司在中國的主要附屬公司之一,主要從事音樂IP運營及授權以及藝人經紀。但公司音樂IP運營及授權所產生的收入由2019年的2.39億元下降至2020年的2.17億元,到2021年又下降到了1.18億元。
以超20億元高價收購夢響強音,帶給公司的營收卻僅剛剛過億,并且收入規模逐年萎縮,這筆買賣能有多劃算?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1年底,夢響強音的商譽仍有12.16億元,燦星文化的高商譽沉重包袱可見一斑。
招股書顯示,就音樂IP運營及授權而言,董事認為,公司面臨來自擁有更多音樂IP庫的其他唱片公司的競爭。中國音樂市場高度分散,按2020年的收入計,前十大市場參與者的市場份額為7.6%,而公司排名第七,占音樂市場總額僅為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