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邱書婉
來源 | 界面藝術
經歷了2020年的新冠疫情之后,2021年10月,醫學雜志《柳葉刀》就發表了首個新冠大流行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全球研究。該研究指出,新冠大流行期間,2020年全球新增了5300萬例重度抑郁癥病例和7600萬例焦慮癥病例,而重度抑郁癥和焦慮癥都會增加其他疾病和自殺的風險。其中,心理健康方面,女性比男性,年輕人比老年人受到更嚴重的影響。
于是,政治性抑郁(political depression)、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應激反應,成為疫情時間出現頻率較高的專業詞語,大家對此的認識從陌生到了解,最后發現原來它可能或多或少正發生在自己或者身邊人群身上,離我們并不遙遠。
在遭遇自然災害、戰爭、社會緊急狀態下的個體,都有可能經歷這些情緒。它們看似對身體沒有突出的傷害,卻可能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嚴重創傷,而且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消化或者治愈。
我們常常會認為,解決這類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或者恢復到原來的秩序和環境里,以便找回原有的平衡感。但事實上,心理咨詢師也有可能和你正在遭遇一樣的情緒經歷,而且很多事情改變就是改變了,無法再回到過去。而同時,所處環境可能還會持續性地不斷帶來新的刺激。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何以在不依靠專業人士的幫助下,好好保護自己的情緒?不至于走向極端或者無法挽回的悲劇境地。
一 藝術創作治愈心理困境
很長時間,藝術給予世人的認知更多來自它的欣賞性和無功利性。但事實上,從弗洛伊德時代就有研究證明,主動的藝術創作,可以對心理創傷有很好的治愈性。也就是說,藝術創作具有治愈心理困境的功能性。
發表于1900年的《夢的解析》是弗洛伊德最知名的一本心理學著作,在書里他首次提到了潛意識的觀點,認為一個人可能通過夢境或者藝術創作中流露出本已經遺忘或者壓抑過的一些表現和象征。而他的學生榮格,更是將潛意識做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留下了經典著作《紅書》。這兩位影響了世界的心理學大師,都一致關注藝術的象征性特點,都會鼓勵咨詢對象將自己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夢境或情緒,用繪畫這樣的藝術方式進行表達。

而關于藝術的起源說中,圖像更早于文字出現,比如原始壁畫就被認為是人類最早的藝術形式。從這個層面來說,人類從一開始就天然地懂得圖像類的藝術表達,更早于邏輯思維類的語言文字。甚至至今還有一些少數民族,不一定擁有自己的文字,但一定有象征自己部落精神的圖騰,在表達情緒和欲望的方式上,更多會選擇舞蹈或者音樂。藝術成為一種有別于語言的言語,它不需要被刻意教育和練習,因為根植于人類的集體無意識。

迄今為止,經考證,歷史最久的是在法國西南部發現的拉斯科洞窟中的壁畫,距今約兩萬年左右。
所以,如果需要對一個人的內心進行深入的探索,不一定需要對話交流,因為文字的表達在某些方面是有局限性和欺騙性的,但無目的繪畫會讓個體流露出內心潛在的想法和情緒,如果引導個體對作品背后的象征性進行了解和體驗,將有助于個體加深對自我的心理察覺和情緒疏導,接下來如果再次進行二次創作,將對自我心理和情緒的治療和修復有很大幫助。
正是基于這些理論研究和臨床實驗,很多心理醫生都會推薦藝術療法,而減少藥物治療。藝術不再是為了創作而創作,而是一種內心情緒的表達方式,這種方式安全有效,保護了隱私,同時還帶有一定的趣味性,對于那些需要清除壓力、排解焦慮等負面情緒的人群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擇。
二 藝術治療的多元性和迫切性
但可惜的是,現代人在整體的社會制度馴化下,逐漸凍結了這種語言之外的藝術表達能力,比如對節拍旋律毫無感受,或者肢體僵硬,感官的敏感度不斷降低。但也恰恰正因為如此,通過藝術治療讓人回歸心靈更成為了可能。
上世紀30年代,“藝術治療”(Art Therapy)的概念就已經被一名美國精神病醫生南姆伯格提出,她是弗洛伊德和榮格的追隨者。40年代,藝術治療在英美國家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并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很多高校得到確立。之后,藝術治療被廣泛運用到很多特殊人群的心理創傷治療中。

“美國藝術治療之母”瑪格麗特·南姆伯格
藝術治療(Art therapy)作為一種用于治療的創造性表達方式,源于藝術和心理治療的交融。廣義的藝術治療包含多種藝術手段,如繪畫、戲劇、音樂等。狹義的藝術治療指涉以繪畫為主的視覺藝術治療方式,包括雕塑、攝影和數字藝術等途徑。藝術治療過程包含作為治療的藝術創作本身,以及由此產生的醫生與對象的互動交流。面臨的咨詢對象,可能是基金經理、軍人、自閉癥兒童、阿茲海默癥老人、囚犯、社交恐懼癥人士等各類人群,也包括一些在不安環境下正在經歷心理創傷的特定團體,比如遭遇地震、洪水、瘟疫等自然災害的人群。而藝術治療的場所可以是學校、醫院、社區、養老院、監獄等公共機構環境,也有畫室、咖啡廳、劇場、私宅、美術館等日常生活域所。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國旺茲沃思一家醫院中的藝術治療
2018年,美國發布的紀錄片《用藝術治愈戰爭創傷》生動地展示了,文字、視覺和表演藝術可以成為治療過程中很有價值的工具。在學習和排練中,參與者直面他們在軍隊中最好和最壞的生活,講述與PTSD(不僅源于戰爭,也源于性侵犯)的持續斗爭,包括重新適應平民生活的挑戰。每一位退伍軍人和現役軍人都把自己獨特的經歷和困難帶到這個舞臺,但他們在擺脫過去的痛苦的過程中獲得希望和共鳴。

紀錄片《用藝術治愈戰爭創傷》,主角是10位來自不同背景的退伍軍人。參與者通過詩歌分享他們的恐懼、弱點和取得的勝利,這是一種建立聯系、增進理解和治愈的過程。
在國內,汶川地震發生之后,也有專門的心理治療老師參加到了對受災人群,特別是因地震而失去完整身體的兒童的救助中。其中2009年藝術家周春芽成立的五彩基金,在幫助克服傷殘兒童震后的心理障礙,樹立對生活信心,撫慰受傷心靈方面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幫助。

2009年2月27日 周春芽帶領藝術家們到東汽中學手把手地輔導殘疾孩子畫畫
中國是在90年代開始引進了藝術治療的概念,中央美術學院是最早進行教學、研究與實踐的高校,經過二十多年的積累,2021年成為國內首個設置藝術治療本科專業的藝術院校。這讓藝術教育,不僅僅停留在了技法學習上,更進一步邁入了社會領域,承擔了更大的美育責任。

高校的培養,讓藝術治療人才的輸出成為可能,特別是現在的社會現狀,壓力和競爭無處不在,抑郁癥人數逐年攀升,而新冠疫情進一步加劇了心理形勢的嚴峻性。如果只是單靠醫學體系下的心理醫生來解決大量已發的心理創傷,是遠遠不夠的,藝術治療采用大眾更容易接受的療愈方式,通過與龐大的美術學院、美術館、博物館等機構建立聯系,可以為整個社會心理問題的解決做好前期預防。

2019年中央美術學院舉辦的藝術治療國際論壇
而在世界其他國家,比如韓國在2008年成立了“藝術與人類發展”非營利團體,希望通過藝術教育支持和藝術治療及藝術人士支援,以照顧個人情緒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2022年,還與SM娛樂簽訂了藝術治愈項目“SMile! Healing Art Tech”,為了幫助危機青少年的情緒穩定和恢復。
三 疫情下自救的藝術治愈
通過以上我們可以看出,藝術治療的對象、方式、場所是非常多元化的,同時也已經有大量的工具方法可供學習借鑒。但在發生疫情的特殊當下,不可能完全依賴于受過專業培訓的藝術治療師,更多需要的是一種自救。做到提前預防,阻止進一步惡化,避免悲劇發生。當然,如果是遭遇了很大變故的人群,比如重大自然災難、恐怖主義、戰爭等,還是需要專業藝術治療師的介入。
比如各大藝術團體和個人,比如美術館、話劇團、音樂中心、藝術家,可以多組織或者提供不同形式和內容的作品和活動,幫助更廣大的普通人群,做好心理調節和疏導。特別對是一些長期處于封閉空間中人群和個體,比如集體宿舍的學生、密集樓房的住戶;需要不斷處理各種應急情況的志愿者、公職人員;接觸報道各種渠道信息的新聞媒體人,以及連續長時間在一線工作處于高壓狀態下的醫護人員,藝術治療需要向他們多做傾斜,提供一種發泄和疏導情緒的方式,不管是疫情中還是疫情后。

上海海事大學臨港校區的體育館響起了悠揚的樂曲,舒緩師生的緊張情緒
吳曉波與音樂作家、作曲博士田藝苗進行疫情下自救指南的連線分享

音樂人龐寬的14天直播已經結束,對此行為藝術有批判也有認可。但他作為音樂人,利用直播的形式,和封控中的人一起經歷了14天的隔離生活,帶來共情和理解。
除此之外,不同個體也需要及時了解和學習一些藝術治療的方式,在不良情緒出現的早期,就要注意覺察自己的心理變化,保護好情緒,并找到能支持自己情緒系統的人或者事情。爭取盡量用自我的力量就完成自救,地點不限于家庭、學校、社區、公司等地。比如多和家人、朋友、戀人、網友、鄰居、同事等,保持日常的溝通和交流,獲得情感上的鏈接,避免孤獨、恐懼等負面情緒滋長。一旦感到自己出現過度悲傷、失望或者憤怒,不要一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將注意力從對負面信息的關注中轉移出來,遠離手機或電腦,轉而聆聽舒緩的音樂、點一柱香或者做深呼吸,讓心緒平靜下來,給情緒做一個緊急的救援。
如果不可避免的需要持續處在一個封閉環境里,建議可以每天有一個固定的時間用來做一些具體的事情,以此來調整自己的心情。比如拍攝讓你動容的自然景物或者生活場景,用文字紀錄每天的疫情生活,看一部讓人開心的電影大片,研究一種瓷器或書畫,隨意涂鴉畫畫或讀一本書籍,學唱幾首歌曲或舞蹈動作,錄制生活中有趣的片段與好友分享,甚至是學會做一道美食、養一顆植物、做一次家務等等都是可簡單執行的具體事。

其實畫畫、攝影、演奏、寫作、唱歌、跳舞、看電影等都是一種自我療愈,它的目的不是為了創作富有表現力的藝術,而是通過這樣的練習有時可以讓你與負面情緒作斗爭時得到一種緩解。雖然不能替代認知行為療法和其他專業的心理健康治療,但畢竟,藝術與生命都是一種當下的創造,無論如何改變藝術創作方式,唯有生命的在場無法回避。所以對生命的珍愛,就是一場自救的開始。疫情期間保護好自己,不僅僅意味著身體,還有情緒和心靈。無論如何,積極樂觀面對生活吧,疫情總會散去。讓生活充滿掌控感,而不是走向無序,這也正是藝術的無用之大用了。

來源: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