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螳螂觀察 圖霖
“信元發育寶事件”或將迎來終局。
5月9日,信元發育寶公布了其此前送檢的數份產品的檢測報告,結果是,總計31份衛生指標報告,合計檢測88個營養與衛生風險指標(21項寵物飼料衛生規定強制指標,1項細菌總數國家推薦性指標,66項非強制性標準指標)已開封與未開封的檢測報告均合格。
同時,在最新回應中,我們不難發現在產品檢測合格的情況下,品牌堅持圍繞“優先救治貓”展開了一系列工作,或許信元比消費者更想找到真相,從這一點看,這應該是和消費者的利益是一致的。
站在信元的立場,在篤定產品原料并無問題的的情況下,本可以無視公眾的質疑。但眼下,信元堅持做了救治、同意飼主已開封產品送驗、彌補等舉動,也算對得起“五十多年制藥企業”的“老前輩”身份。
而事件發生至今,在多份檢測報告符合國標的情況下,部分人給信元貼上“毒糧”標簽,這從法律層面看,除非有權威檢測機構證明信元貓糧有問題,如果隨意貼標簽進行傳播,是違法行為,另一方面其實也加劇了消費者對國產糧的不信任感。。
在部分國產寵物糧品牌正加速崛起的時候,傳播環境的復雜化等問題也使得相關爭議在增多。國產寵物糧的發展,似乎來到了一個略微尷尬的時間節點。
本文主要探討以下兩個問題:
1、國產寵物糧是怎么被貼上“毒糧”標簽的?
2、后疫情時代,國產寵物糧有希望彎道超車嗎?
一步慢,步步慢
部分國產貓糧被打上“毒貓糧”的標簽,拖累整個國產寵物糧行業走向三聚氰胺事件的翻版。
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的貓糧狗糧黑榜或避雷榜單里,我們總能看到國產寵物糧品牌凱某思、麥某迪和國產皇家的身影。
而之所以容易被貼上“毒糧”標簽,與國產寵物糧的起步晚有很大關系。
人類歷史上第一份商業寵物糧來自美國。1860年,美國辛辛那提電工詹姆斯·斯普拉特偶然間發現自己的狗很喜歡吃被水手們丟棄的餅干。他由此得到啟發,用面粉、蔬菜、肉和水混合,制作出了第一份犬糧,并開始售賣。
這款犬糧屬于濕糧,之后更現代化的膨化干糧,最早也是美國推出的。
1956年,美國一個名為普瑞納的品牌推出了以膨化干糧為主的狗糧品牌康多樂。隨后,1963年,普瑞納又推出了貓糧品牌妙多樂。這兩個品牌,也算是現代寵物糧的鼻祖。
那么,國內的情況呢?
1992年,“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成立,標志著我國寵物行業的初步形成。1993年,國內首批寵物用品零售店開始陸續出現在北京和上海的街頭。而此時,距離世界第一款商業寵物糧誕生,已經過去了133年。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得歷經初期的緩慢探索,才能實現后期的快速發展。寵物糧行業亦是如此。國產寵物糧的起步慢,直接造成了之后的步步慢。在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寵物糧已經步入快速發展期之時,國產寵物糧仍處在質量良莠不齊、監管力度不足的探索階段。
一方面,因為起步較晚,國產糧在品牌沉淀和市場口碑方面不及進口糧。
相較最近幾年才逐漸有聲量的國產品牌,以偉嘉為代表的貓糧品牌早在1996年就開始進入國內市場,在搶占養寵人群消費心智上占了先機。
而養寵人群在挑選寵物糧時,品牌口碑往往是決定性因素。“DT財經”發布的《2021養寵青年報告》顯示,在購買寵物食品和保健品時,安全都是第一重要的。不同的是,購買食品時,養寵人會更在意成分和口碑,購買保健品時,則更看重功效。
品牌銷量往往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品牌的市場口碑。根據“申萬宏源研究”發布的研究報告,不論是2020年雙十一還是2021年雙十一,在天貓平臺貓主糧銷售榜能排到前五位的,基本都是以Go、皇家、渴望、愛肯拿為代表的進口貓糧。
(來源:申萬宏源研究)
另一方面,監管落地緩慢且約束力不足,個別劣質廠商打擊了消費者對國產寵物糧的信心。
前面提到,我國于1992年成立了“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但同樣的保護協會,美國和日本分別于1866年和1946年就已經成立。
而且,盡管在2018-2019年,我國相繼出臺了《寵物飼料管理辦法》《寵物飼料標簽規定》《寵物飼料衛生規定》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并對寵物飼料標簽開展監管執法工作。
以此次處在輿論中心的信元發育寶為例。一方面,信元作為一家歷史悠久的老牌企業,并無理由生產問題產品自砸招牌。另一方面,我國目前寵物糧的生產均需遵循國標,但開頭所示信元的檢測結果是符合國標的。據了解,在寵食行業上海對廠商的監管相對更嚴格,就這件事情看,或許信元和我們一樣疑惑,真相究竟為何。
故而,盡管目前信元尚未找到證據,但更大的原因只可能出在了某一中間環節的不良廠商身上,如物流 、倉儲 、原料供應等等。至于為什么不良廠商會肆無忌憚,行業監管不力必然是關鍵原因之一。
道阻且長的“信任保衛戰”
需要注意的是,國產糧陷入“毒糧”輿論,并不意味著進口糧就一定安全。素來被擺在神壇的進口糧,近些年也開始頻繁出現信任危機。
更早的“Go!貓糧翻車事件”這里不多贅述,但今年僅過去4個月,就接連發生兩起進口糧翻車事件。
2月份,海關總署通知,海關總署通知,國外目前爆發禽流感大批禽類死亡,肉體被拿來做寵物糧的原材料。2月21日后加拿大含禽類成分的寵物糧不允許進口國內。
此前,渴望、愛肯拿等加拿大貓糧品牌,一直被國內養寵人群奉為“良心糧”,該事件之后,不少人對前述品牌開始心存芥蒂,同時開始求助網友推薦新的貓糧品牌。
該事件過去僅一個月,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杭州創新發展中心發起的對跨境進口寵物食品等92批產品進行的抽樣檢測中,抽檢的14款寵物食品里,有3款產品檢出“豬圓環病毒2型”病毒,另有4款寵物食品檢出轉基因成分CaMV35S和NOS基因。
這些事件也意味著,在重建消費者信任這件事上,進口糧與國產糧已經站在了同一起跑線。
實際上,進口糧雖然素來口碑好,但也因為其單價和利潤都較高,所以更容易出現假冒偽劣產品。更改出廠日期、虛標成分等現象并不少見。
此前幾度被卷進“假糧事件”的渴望,就不得不對此采取過針對措施,不僅升級了包裝袋上的防偽標識,每一袋包裝上均有雙標防偽貼,還在其官網對授權店家進行公示。為的就是保證產品品質,維護來之不易的消費者信任。
而在維護消費者信任這件事上,國產寵物糧品牌同樣也使出了渾身解數。
前面提到,養寵人群在選擇寵物糧時,最在意的就是安全性,而與安全性密切掛鉤的,就是寵物糧的原料成分。凱某思的寵物糧之所以飽受詬病,就是因為其成分表不明、產地不明、營養成分不明,才導致不少貓狗吃完出現了不良癥狀。
要徹底解決成分和產地不明帶來的一系列衍生問題,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自建工廠,把選擇權捏在自己手里。
除此之外,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品牌營銷同樣不能落于下風。相較在營銷層面略微低調的進口糧,國產糧近幾年正在營銷層面持續加碼。
表現之一是不少品牌都請來了明星代言,這之中既有流量派亦有實力派:麥富迪簽約了謝霆鋒作為代言人、衛仕找來了胡歌、帕特寵物食品簽約了陳偉霆、頑皮官宣辣目洋子為產品體驗官……
表現之二是國產糧品牌還加大了在小紅書、抖音等養寵人士聚集地的投放力度。新榜發布的《新榜小紅書營銷洞察報告》,僅2021年上半年,在小紅書投放的寵物品牌數據就增長了200%,寵物類商業筆記的平均互動量達到1698次,在各類商業筆記中排名第一。
好消息是,國產糧雖然起步晚且長期困于“毒糧”、“代工糧”等標簽里,但部分良心國牌仍舊以一己之力帶動整個國產糧市場加快摘掉負面標簽,從進口糧手里奪回市場份額。
對國產糧而言,要重建消費者信心,更緊要的事成了加強對原料品質的把關。具體可行的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有關寵物食品的第三方評價監測機構、引入保險機制等,以此讓消費者更放心等。
信元發育寶就在此次回應中表示,“未來信元將繼續嚴苛執行原物料供應商評審、內控與流程管理。”
“貝恩公司”在《中國萌寵經濟崛起的品牌新商機》中預計,2025年,中國寵物食品市場規模將較2020年增加兩倍,或將達到1500億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
眼下,進口寵物糧因疫情管控銷量受到了影響,正是國產寵物糧“彎道超車”的絕佳時機。與其草木皆兵,多給國產品牌一定時間,也未嘗不是個好選擇。
參考資料:
1.《跨境進口315專項檢測結果揭秘 !進口食品、保健品....這些月銷1000+產品購買需注意 !》—— eBox創新項目服務平臺
2.《狗糧簡史》——樂嘟寵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