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鷹光伏
2020年夏天,誰能料到光伏漲價會持續兩年!
現在,漲價還在持續。
2020年的7月,新疆的兩起多晶硅廠區事故引發“蝴蝶效應”,光伏產業鏈價格持續上漲;而后四川樂山五通橋一場百年難遇的暴洪,更讓不少光伏行業的人擔心硅料價格“漲無止境”。
真是擔心什么就來什么!
最新的消息是,5月11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公布了太陽能級多晶硅最新價格,多晶硅已經16連漲!最高成交價26.6萬元/噸。看具體數據:
單晶復投料成交價在25.50-26.60萬元/噸,平均26.11萬元/噸,環比漲幅2.23%。
單晶致密料成交價在25.30-26.40萬元/噸,平均25.87萬元/噸,環比漲幅2.13%。
單晶菜花料成交價在25.00-26.10萬元/噸,平均25.60萬元/噸,環比漲幅2.11%。
隨著硅料價格持續上漲,硅片環節普遍醞釀漲價,預計近期又將作出調整。
此前,4月28日,隆基官網調整了單晶硅片的官方報價;4月27日,中環股份公布了最新的硅片價格——均是漲價!
再看下游,參考光伏資訊根據公開數據的統計,4月組件中標均價為1.878元/W,與3月中標單價對比來看,略有上漲。
進入5月后,受原材料采購價格的影響,光伏組件單價居高不下,光伏組件單價普漲5分,單價1.9元/W已是“友情價”,最高已超2元/W!
一場延宕兩年的漲價潮,現在延續,期待降價的環節可能又要失望了。
對于全球組件價格的走勢,Solar Media市場研究主管Finlay Colville表示,在過去一年中,尤其是自2021年11月在格拉斯哥舉辦的COP26氣候大會以來,對太陽能組件需求的增長令人難以置信。
Colville甚至判斷:全球需求飆升,組件價格至少將在18個月內保持高位。額外產能會迅速被飆升的需求所吞噬,在中國境外新增產能被視為是有風險的。
Colville分析,對組件的需求比行業的供貨量高出約25-30%,在目前生產的組件中,約有30%從未離開中國,這意味著全球其他地區正在爭奪剩余的70%。
對于“出乎意料”漲價潮,有些問題,短期內似乎“無解”;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企業,也顯然各有各的“心思”。
市場論、供需論、短期反彈?企業家精神、行業責任、做“優秀公司”還是“偉大公司”?某個環節吃盡利潤,還是大家一起分享發展?數家企業盆滿缽滿,還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兩年里,不同企業、不同媒體;不同立場、不同判斷;層出不窮。
2020年夏天,光伏玻璃價格猛漲,有媒體說:別讓玻璃劃傷了整個行業!2021年硅料價格持突破120元/KG時,不少人呼吁:別讓硅料燙傷了整個行業!
曾有讀者給黑鷹光伏留言表達情緒:孔子懵了,孟子懵了,老子也懵了,說好的平價上網呢,說好的新產能大量釋放、繼續降價呢?中國光伏就這樣吧。
兩年了,事實證明,情緒性的表達,甚至基于理性的呼吁,都未必能推動企業將價格降下來。市場競爭極為殘酷,產業鏈不同環節,每個企業都有自身的考量。產業漲價,對供應鏈不同環節意味不同,終究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頗受“詬病”的上游企業也有自己的委屈。一位硅料企業高管向黑鷹光伏“訴苦”:第一,供需決定價格,這點道理這點常識都不懂嗎?第二,企業是逐利的,我們硅料企業那么多年日子苦巴巴的,大家使勁賺錢的時候誰管我們?如果以后行情反轉,我們幾千上萬人的員工,你來養啊?都是些“紙上談兵” 的噴子。
甚至有觀察者表示推動下游洗牌“很正常”:組件產能本來就嚴重過剩,沒競爭力的獨立組件商減產也很正常,過分解讀說是硅料的原因有失公允。過去5年來硅料一直賠本賺吆喝尸橫遍野就剩下最后這幾家身板硬挺得住的,下游硅片、電池、組件賺了這么多年的錢,這硅料一漲價,就各種不利于行業發展的聲音一片喊打,難道硅料環節就只配給硅片、電池、組件當墊腳石么?說到底,這次硅料、組件輔材漲價,倒是組件行業大洗牌的好時機,沒有上游一體化業務的獨立組件廠商,如果死了,也只能怪自己戰略上不如隆基、晶澳、晶科、天合等等!無他!
一,誰能猜到持續兩年的漲價?沒有猜到過程,也沒有猜到結局。未來半年價格如何走?
2020年,光伏產品價格經歷了V字型起伏的過程,光伏產業硅料、玻璃和EVA膠膜等部分原輔材料環節出現的供需緊張也前所未有。
到了2021年,光伏繼續漲價,組件廠商面臨更大壓力:因為硅料緊缺導致的供應有限,諸多企業并不缺乏訂單,但缺乏交付能力;那些沒有來得及做硅料戰略布局的企業在2021年經歷了有單沒物料、沒辦法交付的窘境。
從2020下半年光伏上游第一波漲價開始,至今兩年時間,有的變化我們預料到了,但更多的變化,甚至龍頭企業的老大們也未必料到。
記得2020年8月14日,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發文《我理解的,我見到的》,談到“漲價”:漲價是個話題啊,但沒什么好聊的,再過三個月,就隨秋風去了。這好比對抗疫情,憋過14天,病毒就被你憋死了。
“沒什么好辦法,憋住就是最好的辦法。”
但光伏漲價至今并沒有“隨秋風而去”。晶科的CTO曾問李仙德:“研發,還有意義嗎?”
李仙德明白這位高管的意思:“研發耗費巨大人力財力,才辛苦換來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這些所有被材料們一個春風十里的漲價一笑擼過。開發商一手捧紅的寡頭最終讓開發商痛苦到不想明天......你的問題我都懂,但我回答不了,你高估了我的智商。”
2020年第一波漲價,曾有媒體報道:1.海外市場組件報價漲至1.7元/瓦以上,大型地面項目擬拖延采購時間。2.五大四小組件招標全部重新議價,組件企業進退兩難。有的中標企業已經明確撕單。3.許多原本還在觀望的項目決定暫停,組件企業停掉部分產能。
對于彼時光伏產業持續的漲價事件,2020年8月14日晚間,也就在中環股份首次公示硅片價格,體現穩定市場的決心后,愛旭科技高級副總經理何達能在與黑鷹光伏、索比、能源一號、光伏們等媒體的溝通交流中表態:愿意盡最大努力承擔一些責任。愛旭科技正通過提升管理效率和技術進步,盡力做到最大化的吸收大部分的原物料的成本,不過多傳導到終端市場。
何達能的分析:“只有永遠的供過于求,沒有永遠的供不應求,供不應求是短暫的。行業表面上看起來繁榮風光,實際上到了一個非常危險的時刻,下游訂單隨時可能熄火。”“一旦熄火全行業所有的參與者都是輸家。”
2020年8月的時候,有機構預測:未來多晶硅價格還可能進一步漲至120元/公斤。現在,也就是2022年的夏天——多晶硅的價格已遠超當時預期。
也就在當年8月,賽拉弗總裁李綱判斷:“漲價是在預期之中,但漲幅比預想的要大。7月招標、8月投標、9-11月供貨。在這個情況下,價格不往上走是不可能的,我們一開始就預測價格會扭轉上半年下跌的情況,加上幾家上游硅料廠檢修,價格會繼續往上走。”
李綱建議,如果下游做電站的企業不著急,稍微等一等,收益率會更好。他預測,這輪漲價會持續到2020年11月底,之后會有一個大的價格洼地。
讓媒體人記憶深刻的是,在上海SNEC期間,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在與20余家媒體溝通交流時坦誠企業面臨的壓力。這位企業高管的兩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1.壓力大,但“重視對客戶的承諾。”
2.未來會盡快“補短板”,提高垂直一體化程度。
包括晶科在內的不少組件企業在當時顯然感受到了供應鏈的巨大壓力,錢晶建議頭部組件企業從此次“卡脖子”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酌情考慮,適度提高垂直一體化發展水平,而不是盲目追求市場占有率,讓未來發展更可持續更自主。
2020年10月,有觀察人士分析:“無論是531之后的價格雪崩,還是這輪的價格飛漲,都是市場行為,不必以情懷去苛責任何企業。”
但也有不少觀察者和媒體認為,上游相關企業連續漲價,缺少行業擔當和責任。“優秀的公司賺取利潤,偉大的公司贏得人心。光伏行業從來不缺少優秀的企業,希望行業能出幾個偉大的公司!”
記得2020年上海SNEC期間,對于上調單晶硅片價格一事,隆基股份董事長鐘寶申對媒體表示,主要因近期個別多晶硅廠出了偶發事故,造成短期的供給短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會有一些價格上漲。“但這對整個光伏平價上網不會構成任何實質性的影響,只是在平靜的水面扔了一顆石子,起了一點漣漪而已。”
有言語激烈的評論這如此說:跟賭徒談良心?跟商人談責任?跟窮人談財富?只是告誡看客,圍觀保持距離。無論市場行為、戰略戰術行為還是扯淡行為,讓時間去評判一切,嚼舌根的只是村婦行為而已。如果說供需是燈塔,現在看到的只是海市蜃樓。如果這是一場看不見旌旗號角的戰爭,也只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游戲而已。
終究,商業與市場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大家都看到了,供應鏈的矛盾,某種程度促成了2020年7月至2022年夏天各種合作、聯盟、朋友。甚至一些曾經并無任何業務來往企業也成為了核心利益聯盟。
選擇最有利于自身企業發展的戰略和盟友,這是成熟企業家的“不二之選”。
兩年的持續漲價,對于身處其中的企業而言,最直接的“作用,是促成了各路龍頭都千方百計往“垂直一體化”的方向走。
各種牽手,大量的協同一體化在過去兩年里層出不窮,綿延至今;此外,供應鏈的矛盾,也促使五大四小等央企高層與光伏制造企業之間的頻繁“走動”和交流溝通;當然,供應鏈價格暴漲,也吸引了更多的社會資本瘋狂涌入相關環節。
在2021年12月舉行的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面對光伏行業的發展形勢,包括李俊峰、高紀凡、曹仁賢、錢晶、陸川等行業大佬均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仔細聽,其實大家觀點相似,那就是當前光伏業的最大瓶頸仍在于產業鏈自身。新一輪產能擴張中,再度出現了過分超前、非理性的投資,無序競爭重又加劇,產業鏈亟待協同均衡發展。
有意思的是,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在這場大會上,大全、通威、特變、東方希望、保利協鑫等多晶硅主廠商的重磅人物都未出席。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特別強調,光伏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不平衡,2021年以來產業鏈不同環節盈利率差異很大。高盈利環節大量社會資本涌入,未來幾年將釋放大量新產能,再度導致供過于求。其次,某些環節價格暴漲,給行業終端需求帶來負面影響。
二.硅料價格持續走高,五月六月七月均降價無望,未來趨勢如何走?
硅料是過去這兩年整個產業最能“卡脖子”的環節,也成為最能把握“定價權”的環節,這一時期硅料漲價的幅度,一次次超越產業各方的想象。東方希望、大全、通威、協鑫、特變等國內多晶硅主廠商也在這一波持續漲價中獲取了可觀利潤。
有利可圖,大量資本也進入到這一環節。黑鷹光伏新統計發現,從投資規模和投資力度看,2021年多晶硅新項目投資規模都以萬噸計,單個項目總投資在100億元以上的就有十個之多,若加上上述東方日升、信義光能等在硅料環節的投資,多晶硅環節計劃投資規模必然超2000億元。
最新的消息是,2022年5月9日,烏海市人民政府與協鑫集團有限公司、內蒙古東源科技有限公司就總投資238億元建設顆粒硅及配套下游產業一體化項目舉行簽約儀式。
根據規劃,該項目一期30萬噸高純納米硅粉、10萬噸顆粒硅生產項目,總投資預計為人民幣138億元;二期10萬噸顆粒硅生產項目,預計投資額100億元。
再往前,3月15日,中來股份公告,公司擬在山西省古交市投資年產20萬噸工業硅及年產10萬噸高純多晶硅項目,項目擬分兩期建設,第一期擬投建年產20萬噸工業硅、年產1萬噸高純多晶硅項目,第二期擬投建年產9萬噸多晶硅項目,總投資期限預計5年,投資總金額約為人民幣140億元。
再往前,2021年12月20日晚,大全能源公告,與包頭市人民政府簽訂協議,約定公司擬投資332.5億元建設30萬噸/年高純工業硅等項目。
在往前,12月14日消息, 江蘇陽光集團在巴彥淖爾投資351億,將投建10萬噸多晶硅及15GW拉棒、組件等。同期消息,合盛硅業擬于2022年3月在烏魯木齊甘泉堡經濟技術開發區投建硅基新材料產業一體化項目,計劃投資355億元,預計2024年全部建成投產。
頗出人意料的,作為光伏玻璃寡頭,信義光能也大手筆入局硅料環節:12月13日,云南政府與與信義光能簽訂年產20萬噸多晶硅和2萬噸白炭黑,日熔化1400噸浮法玻璃、2400噸光伏蓋板項目,三個項目總投資230億元。
回溯這兩年,多晶硅環節無疑越來越熱鬧,也越來越擁擠。除了“多晶硅五虎”大手筆增加產能投資,“跨界”來的資本也蠢蠢欲動。而硅料環節未來的價格走勢也最牽動人心。
多晶硅價格到底會如何走?行業專家呂錦標老師在《碳中和時代的多晶硅產業與技術展望》中分析:在多晶硅供應和裝機需求緊平衡的情況下,由于硅片、電池、組件端翻倍超出的產能,造成10家左右的光伏下游龍頭企業為搶占市場而長單鎖定90%的原料。另一方面,其他超百吉瓦產能的中小企業和新進入的硅片搶購剩余不到10%的硅料,每月推高交易價。
呂錦標在報告里也公布了全球7家主要企業和4家新進入企業的擴產情況,預測2022年多晶硅供應可以超過80萬噸,比去年增加20萬噸。主要產能集中在下半年投產。對應明年200吉瓦的裝機預測,多晶硅供應大于需求,望推動價格下行。
但直至今日,多晶硅價格,主要取決于90%以上的長單交易,如果各主要光伏下游還是盯著明年200吉瓦的市場,都希望通過鎖料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就不會有明顯的交易減少而價格下行。除非哪家企業庫存高企引發硅料長單解鎖,才有可能觸發價格大幅下行。
那從更長遠的視野看,多晶硅價格到底會如何?
讓我們回顧下當年多晶硅的瘋狂時刻。2000年時,多晶硅價格只有9美元/公斤,2005年達到40美元/公斤,2006年100美元/公斤,2007年飆升至300美元/公斤,2008年甚至達到500美元/公斤的價格頂點。2008年后,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多晶硅價格一瀉千里,迅速回到幾十美元一公斤的時代。相應的,2007年,全國有10多個省市、近30家企業在醞釀上或申報多晶硅的項目,而后參與多晶硅投資的企業達到近60家。
但到了2008年后,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多晶硅價格一瀉千里,加速回到幾十美元一公斤的時代。與之伴隨的,是大量企業倒閉。十余年的殘酷競爭后,那些曾遍布在中國廣袤大地上的五六十家多晶硅生產企業,絕大多數淪為“陪練”,或破產,或主動退出,前赴后繼,消失在產業歷史的煙渺之中。
2017年末硅料價格還維持在14萬~15萬左右/噸價格,而在531之后,硅料價格就降至7萬~8萬元/噸。這一波降幅一直持續到2020年上半年,當年6月最低的5.8萬元/噸。
如今,在上游多晶硅環節還真正擁有相應話語權的企業只有5家,他們是協鑫、通威、東方希望、新特和大全。那些曾在中國市場縱橫馳騁的跨國巨頭們,則在多晶硅“5+2”的競爭格局中淪為“配角”。
那么,今日乃至未來的競爭局面會怎樣?現在,包括信義等玻璃寡頭都還在進入多晶硅這一領域,后續一段時間,可能還會有更多資本資本進入這一環節。這意味著,多晶硅環節終究會內卷。
這也意味著,其一,產業終究會陷入階段性的絕對過剩;其二,固有的老牌企業之間,新舊勢力之間展開殘酷競爭;其三,產業最終可能出現惡意的價格戰,價格在某個階段終究下跌。
光伏全產業鏈環節的歷史價格變化,一次次揭示博弈論的經濟學原理——每個企業想獲得生產可能性邊界下的最高利潤,但競爭約束又會令市場回歸均衡價格。當市場總的供應量再次壓倒需求,價格的信號棒又亮起來,指揮行業進入新一輪平衡。
類似的價格變化和競爭線條,在光伏產業的歷史上,比比皆是。我們始終相信:歷史難有新鮮事。不僅是多晶硅環節,包括硅片、電池、組件等等產業鏈絕大多數環節,伴隨產能的巨量釋放,伴隨上述產能的“絕對過剩”,價格的下行成為必然。
只是,這個時間節點何時到來,很難切確預測。
行業觀察人士張治雨在2021年初分析:“硅料環接的產能要在未來18個月翻倍!2022年行業有著可以完全滿足超過300GW需求的產出,隨著硅料的釋放,我們由產能過剩最終轉變為產品過剩。行業產品價格將會不可避免的迎來大降。”
“硅料的跌價歷程將會和今年的光伏玻璃十分類似,不跌則已,一跌驚人。以現在行業中非常不理性的供應鏈博弈的狀態,漲的時候硅料企業不留情面;那么在下跌過程中下游企業也會毫不留情。”
硅料很有可能在2022年底至2023年初某一個供求關系的轉折點上,價格出現大幅下滑。
不過,就目前走勢來看,多晶硅的價格還會階段性上漲,甚至上漲數月。
根據2022年5月11日硅業分會的價格,以及專業機構的分析:本周各硅料企業5月份訂單基本簽訂完畢,包括上周簽訂的長單和本周部分散單,長單主流價格在25.8-26.2萬元/噸,散單價格區間在26.3-26.6萬元/噸,散單價格較長單價格高出0.4-0.5萬元/噸,間接表明硅料的緊缺程度有增無減。
2022年至今,硅料價格上漲動力主要體現在供應增量不及需求增量:硅片企業包括高景、雙良、京運通等大幅增量產能陸續具備投產條件,在硅片利潤水平相對較高的情況下,新老企業開工率上調的意愿均較為強烈,導致硅料需求量大幅增加,但同期硅料企業包括協鑫、通威、新特、亞硅等擴產企業均不同程度受到疫情運輸不暢的影響,擴產增量不及預期,因此導致近期硅料企業無論是在執行原有訂單方面,還是滿足新增產能需求方面,均略感力所不能及,因此硅料市場供應緊缺狀態持續,價格依舊維持漲勢。
截止2022年5月,國內在產多晶硅企業13家,基本均維持正常運行,個別企業小型維護,對產出影響較小。根據各硅料企業訂單簽訂情況,5月份硅料價格走勢已相對明朗,基本將維持預期的持穩微漲態勢,后續少量散單成交將支撐周均價漲幅微調。根據6月份國內外硅料和硅片企業最新生產運行計劃,多晶硅供應量將環比增加7%左右(包括產量和進口),但對于同期硅片陸續具備投產條件的產能增量對應的硅料需求而言,硅料供應仍明顯不足,因此預期6月底前,硅料價格依舊有動力支撐。
三.有人喝湯,有人吃肉,有人只能喝西北風。供應鏈博弈下幾家歡喜幾家愁?2021年企業經營業績到底如何?
黑鷹光伏曾分析,供應鏈持續博弈下,“形勢一片大好”并不能完全概括一些光伏企業的經營狀況。
從100余家已發布2021年經營業績預告的企業數據可以發現,一些企業賺得盆滿缽滿,一些企業出現虧損,甚至是巨虧。
為了讓讀者更清晰的看到光伏產業最近兩年整體經營狀況,黑鷹光伏統計了2021財年光伏上市企業的整體經營狀況與十大排名。整體看,低碳經濟與是數字經濟大趨勢下,光伏企業營收凈利等整體經營數據依然實現增長。
最凸顯的特點,是在供應鏈強烈博弈下,光伏上下游產業鏈不同企業的業績出現明顯分化,簡言之,有人喝湯,有人吃肉,有人只能喝西北風,甚至出現巨額虧損,企業發展陷入困境。
四,誰的定價權?構建一種內生的、市場化的供需平衡機制、協調機制、競爭機制正愈發迫切。
持續的漲價,到底會給光伏產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各種判斷和爭議都有。在此,筆者重點引用微信公眾號“錦緞”作者侯兵在《光伏投資框架2021》一文中的部分觀點,供大家借鑒:
1、產業鏈價格暴漲將摧毀光伏產業鏈?
很多投資者認為光伏產業鏈價格暴漲將會摧毀光伏產業鏈的前景。在筆者看來,漲價其實反應了很多現象和深層次的緣由,就在于你對這個產業鏈是否有清晰地認知。
光伏產業鏈漲價至少表達了如下幾點:
A、光伏產業鏈趨勢性大幅降價的時代已經結束。
B、各產業鏈漲價本質表達是龍頭企業話語權(各環節集中度提高)以及光伏產業地位提高(這通常代表前景和需求)。
C、產業鏈漲價直接原因則是是因為需求爆發后各環節擴產周期不同所致。
綜上,筆者想告訴投資人的是,光伏產業鏈漲價終究是短視的,不可持續的,但同時,光伏產業鏈趨勢性大幅降價的時代業已終結。因為產業鏈集中度提升以及光伏產業鏈地位陡然提高,帶來的整個行業盈利彈性的擴大而并非昭示著產業鏈“滅絕”的幻覺。
此外,觀察2020年至2022年的漲價事件,我們可以發現:固有的、依靠發現產業鏈供需變化,從而按圖索驥的投資策略依然奏效;但另一方面,也應看到,如今肩負著重大使命,“雙碳”背景下備受矚目的光伏產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需要產業鏈協同。構建一種內生的、市場化的供需平衡機制、協調機制、競爭機制正愈發迫切。
到底什么是“定價權”?傳統經濟學的解釋,是指公司對其產品價格制定擁有主動權,若改變產品定價不會對需求有負面影響,擁有定價權的公司在成本上升情況下可以順利通過提價將新增成本傳導給下游且不影響銷量。
現在的矛盾點,以及大家的焦慮點在于,大幅提高產品定價,會否最終影響終
端需求?目前中國光伏產業鏈定價權的爭奪,能否“斗而不破”?
目前來看,依然沒有答案。
光伏良好的定價機制,并不是行業謀求壟斷,而是通過各方面的制度,尋求一個較好的生態,讓在產業鏈中的各環節企業能夠穩定且相對快速的發展,而不是每隔一到兩年,就過山車式的跌宕起伏。
特別申明:本文意在拋磚引玉,提供更多視角和思考,不妥之處歡迎探討。
參考致謝:
新浪財經理邏 /黃祥鵬《光伏產業鏈價格大漲,運營商生存空間受擠壓?》
光伏們臧超《賠錢供貨的組件廠與駐廠催貨的投資商:何必互相為難?》《組件價格直逼1.8元/瓦,光伏產業鏈頻頻挑戰投資商收益率“底線”》
索比光伏網《定價權之爭:光伏新供應鏈時代將圍繞大宗商品定價權進行》
晶科能源官微《李仙德:其他的,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