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達財經 張凱旌
編輯 | 深海
中科院因千萬續訂費停用知網風波發酵后,業界掀起了“討伐”知網的浪潮。
近一段時間,包括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趙德馨教授之妻周秀鸞、湖北國家一級作家陳應松、奇幻小說作家陳漸等在內的多位筆者紛紛向知網發起訴訟,走上了維權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周秀鸞案法院判決落地后,知網曾以“賠償金額過高”的理由提起上訴,但最終被法院駁回。而在陳應松起訴案的庭審現場,知網運營方代理人還曾表示:“按照知網現在在庫的作品,被告需要賠償的額度達到1200億元。被告是無法承擔的。”
或是迫于輿論壓力,5月9日知網母公司同方股份在上證e互動平臺中回答投資者問題時稱,知網也在進行反思,并研究進行經營模式優化改善,積極進行整改。
“先把1200億賠了再反思吧。”相關話題沖上微博熱搜后,網友們對知網的態度并未發生明顯改變。
知網路在何方?
作者們叫苦不迭,知網惹“眾怒”
雷達財經注意到,“中科院停用知網”事件后,網絡中控訴知網的聲音不絕于耳。
其中,聲勢最大的莫過于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趙德馨為代表的作者群體。
2020年8月,趙德馨發現自己的100多篇文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收錄至中國知網,讀者需要付費下載,但自己卻從未收到過稿費,遂將知網告上法庭,勝訴后累計獲賠70余萬元。
無獨有偶,同樣的事件也發生在了趙德馨的妻子周秀鸞教授身上。裁判文書網中展示的判決書顯示,法院認定,知網在其經營的“手機知網”App上登載了由周秀鸞所著的《漢代的農業生產水平有多高——與寧可同志商榷》等10篇文章,并允許用戶下載,使公眾可以在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該作品,已經構成對原告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侵害。
于是在一審判決中,法院判知網單篇文章賠償周秀鸞2100元至2400元不等。但知網卻以“賠償金額過高”、“學術期刊公司已就涉案作品的傳播取得合法授權,不構成侵權”等為由,提起上訴。
最終,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二審駁回了知網的請求,維持一審原判。據統計,二審判決知網累計須賠償周秀鸞93580元。
同樣對知網“開炮”的還有湖北作家陳應松。早在2021年12月趙德馨勝訴獲賠70萬時,陳應松就在朋友圈發問:“我在知網有386篇,能賠我多少?”
據了解,陳應松畢業于武漢大學中文系,2015年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文化名家”稱號,小說曾獲魯迅文學獎、人民文學獎、梁斌文學獎等。
陳應松稱,自己長期在山中鄉下采訪、采風,最近才知道被知網收錄了這么多篇文章,其中有的被下載數十次、上百次,但“這些都沒有經過本人的授權”。哪怕是其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文章,簽字時只授權了學習強國平臺可以使用,如今也出現在了知網上。
目前在中國庭審公開網上可以查詢到,陳應松與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知網運營方)有多起訴訟案件。在3月21日開庭的一起案件的庭審中,陳應松的代理律師提出了1500元/千字的賠償標準,據此計算陳應松《油菜花》等7篇作品共2.6萬字約索賠3.9萬元。
但知網方代理人認為,原告提出的賠償標準過高。其稱,即使是按照趙德馨老師案“200元/千字這個比較低的賠償標準”,知網現在在庫的作品,需要賠償的額度也達到1200億元。知網的使用行為即使有過錯或疏忽,獲益也不可能如此之高。因此被告無法承擔這個賠償。
此案目前尚未判決。不過,除陳應松之外,竇應泰、王必勝、蔡建文、唐效英等作家也以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為由對知網提起了訴訟。
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彬告訴雷達財經,對于著作權侵權的賠償標準,我國《著作權法》第五十四條有明確的規定,而在司法實務中一般會參照國家有關稿酬的規定以及字數來確定賠償金額。
具體而言,國家版權局頒布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報酬辦法》第五條有對使用他人原創作品;改編、匯編、翻譯他人演繹作品的情況給出明確的賠償標準,最高每千字80-300元。因此元/千字這種計算方式符合法律規定的合理正當標準。
而針對知網聲稱的賠償金額過高,劉彬表示,在著作權侵權案件中,法院認定賠償損失的數額主要圍繞權利人遭受的損失、侵權人的獲利情況并結合相關法律法規來進行審查,并不會將當事人的支付能力作為認定損失數額的考慮因素,同時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也并未將當事人的支付能力納入著作權侵權賠償數額的認定要件中。
“法院在做出判決之后,判決即具有約束雙方當事人的既判力以及強制執行力,知網需要依據法院的判決執行。”
不過劉彬也提到,知網在面臨爭議案件時,可能會盡可能采取積極措施,如及時與對方當事人進行溝通、談判,尋求庭外和解等。
鉆了版權空子?
有聲音認為,知網和作者們屢屢對簿公堂,主要是鉆了版權空子。
5月9日,作家、編劇陳漸發微博稱,知網在未取得本人授權的情況下,在素材庫中收錄了其曾于《飛·奇幻世界》上的連載小說《帝世紀》,共15期,約百萬字。
雷達財經在知網中搜索發現,以“陳漸”為作者的文獻共有39篇,其中有15篇來自《飛·奇幻世界》,共計477頁;另有2篇小說來自期刊《小說界》。簡單計算可知,這17篇文獻下載次數合計1659次。
陳漸認為,知網是利用了許多作者的認知誤區。其指出,不少作者以為第三方如果和雜志簽有合作協議,那么其把文章拿走付費下載合理合法。但實際上作者在雜志發表文章授權的只是在雜志上一次性發表的權利,如果雜志要授權第三方使用,或掛在平臺上供讀者永久瀏覽,還需得到作者的另行授權。
對此,劉彬稱,雜志或者期刊是否具有再次授權給其他人使用的權利,具體需要看作者與雜志社或期刊簽訂出版協議或合作協議中的約定,在約定中作者是否許可在知網上進行傳播。
“很多出版社會以‘投稿須知’、‘征稿啟事’等形式與作者約定,作品被采用后視為作者許可知網進行傳播,在此種情況下,該‘投稿須知’可能會被法院認定為單方聲明,不足以證明從作者處獲得了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授權及轉授權。”
控訴知網的不只有作者,還有其他平臺和廣大高校。
今年1月,北京世紀超星信息技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稱,與公司簽訂《個人作品授權書》的作者李玉芬的文章出現在了“手機知網”App中,并提供付費在線閱讀、付費下載服務。
5月6日,北京互聯網法院一審判決,認定知網提交的證據不足以證明其獲得了涉案作品的合法授權,并因此要求知網賠償世紀超星公司經濟損失3600元,以及維權支出1593.75元。
據天眼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目前共涉及多達1190個法律訴訟,并有280個開庭公告。對其的司法解析顯示,公司涉及的有關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的案由達839起;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的案由達678起;涉及侵害其他著作財產權糾紛的案由達139起。
而在過去10年間,高校因“學校無法就續訂價格與知網達成一致”停用知網也已不是新鮮事。據不完全統計,北京、湖北、云南、安徽和河北等地都曾出現過類似情況,其中不乏北京大學這樣的名校。
5月10日還傳來了河南工業大學圖書館就2022年中國知網續訂的三種方案向全校師生進行意見調查的消息。從圖書館列出的續訂方案來看,全額續訂知網所需的總金額達97萬。
另據央視報道,2021年知網采購費用排名第一的高校為北京師范大學,采購費高達198.4萬元,僅排名前十五的高校合計就需花費近2200萬元。
同方股份最新的年報顯示,子公司同方知網2021年營收為12.89億元,歸母凈利潤為1.94億元,同比均有所提升。不過毛利率為53.35%,較2020年下降了0.58%。
面臨巨額索賠疊加反壟斷,同方股份扛得住嗎?
盡管知網的營收和凈利潤都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長,但從財務數據來看,其母公司的日子并不好過。
2021年,同方知網在同方股份主要的六家子公司中,營收和總資產均排名第四,但歸母凈利潤排在第三,毛利率更是高居第一,是公司重要的利潤來源之一。
整體上來看,同方股份主營業務歸屬信息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除了知網外,公司的產品還遍布安防安檢、科工裝備、城市節能智慧化、大數據應用、照明、水務等領域。2021年,民用核技術、數字信息和節能環保三大主營業務在公司營收中的占比分別為23%、55%、22%。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同方股份實現營收284.56億元,幾乎與2015年的284.47億元無異,而如果以十年為跨度來計算,公司從2011年至2020年的營收平均增長率僅為2.1%。
利潤方面,同方股份更是難言樂觀。公司在2016年歸母凈利潤曾一度飆升至超43億元,為歷史最高,但當年的扣非凈利潤竟虧損1.35億元,且自此之后,同方股份的扣非凈利潤再未轉正,至今年一季度合計虧損已超87億元。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同方股份背后是北京清華大學。早年間,清華同方曾與北大方正、中科院的聯想集團并稱為學院派IT產業三大代表公司。其成立后,曾以教育和政企領域的電腦整機為切入口,很快成為了各大學校和政府辦公室指定的電腦品牌,至2007年,清華同方一度躋身亞太區PC銷量前六強。
然而不久后,清華同方卻開始了橫向擴張的道路,且其跨界的領域,愈發令投資者難以捉摸。
2013年,清華同方斥資14億元收購了“營銷鬼才”杜國楹創立的E人E本,這款產品曾請來馮小剛、葛優做代言,打出“中國商務平板電腦第一品牌”旗號,售價比iPad還貴,但其主打的“個性簽名、親筆信、簽合同”等手寫簽名卻被曝并不符合《電子簽名法》。
2016年,清華同方的新任總裁黃俞,上任后的第一筆投資就是將13.1億投向了自己實控的華融泰。而至2018年底,華融泰的賬面凈值較原始投資額已縮水71%。
諸如此類的操作還包括出資15億元收購業績連續巨虧的中國醫療網絡、出資19億元購買關聯方重慶信托理財產品、耗資8.06億元收購國都證券10.34%股權、出資20億元投給上海萊士股東主導的海外投資主體天誠國際等。
這些并購公司不僅幾乎與同方股份主業毫無關聯,還給公司財務造成了巨大壓力。2021年,同方股份歸母凈虧損高達18.78億元,公司解釋稱,原因系其合計持股18.17%的參股公司天誠國際轉讓其下屬子公司天誠德國、天誠英國100%股權,導致公司相應形成較大投資損失,并對其計提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
此外,公司還稱,主動調整不具有競爭力的業務和資產,其中大數據及多媒體業務收縮、北京壹人壹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業務競爭力減弱等也對公司利潤指標造成影響。
主業不振的同方股份,在官司纏身,被索要巨額賠償費的同時,可能還將遭到反壟斷調查。4月底,據長江日報報道,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在回復網上留言時表示:已關注到各方面反映的知網涉嫌壟斷問題,正在依法開展相關工作。
有行業人士向雷達財經表示,知網已成為學術基礎設施,僵持下去,各方都是輸家。知網應當尋找一條與作者、高校互惠共贏之路,助力中國學術發展。